首页 理论教育 佛教逻辑:因果关系中的多与一

佛教逻辑:因果关系中的多与一

时间:2023-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5.因之多重性佛教因果理论的另一特点是坚持认为一事物不能单独产生另一事物。佛教认为经验已经显示,实在的个体绝不能生另一个体。但要产生真实的结果,还需要有动作因的或作用因的帮助。照佛教说法,并无物的毁灭或另一物的产生。所有协作因都只是有效刹那的偶然汇合之流。从而,佛教因果关系是多与一的关系。

佛教逻辑:因果关系中的多与一

§5.因之多重性

佛教因果理论的另一特点是坚持认为一事物不能单独产生另一事物。事物之所以能引出某一结果,除非得到其他称作“协作因素[57]”的东西的配合。因此,“相依缘起”与“配合生起”[58]同义词。这种态度亦可见于下面的公式:

“无一法生自一法,亦无多法生自一法,”

或者稍加变化:

“无有一法生自一法,一法若起,必有多法。”[59]

这多法的整体即因与缘。关于因缘,几乎每一佛教派别都试图给它分门别类。

实在论者的因果关系是静止的两事物的接续。在此意义上,因果关系是一对一的,一个统一体产生另一个。佛教不同意这种说法。佛教认为经验已经显示,实在的个体绝不能生另一个体。比方说,一个极微只能有它的下一刹那,并不“能”生出另一物。要具有“产生”的能力,得有好些个体。实在论者并不否认,种子只是一种“材料”,一种物质的,亦即被动的原因(samavāyi-kāraṇa)。但要产生真实的结果,还需要有动作因的或作用因的帮助。[60]佛教的答复说,如果因是被动的、无效的[61]、无动作的,它完全可以被忽视,而那些单独有效的原因自然就足以生出结果来[62]。这样一来,潮湿、热和土壤无须乎种子就能发芽了,因为种子什么都没有做啊。

佛教的观点是:实在论的因果观点是拟人化的,好比陶工之用泥做罐,所谓种子活动的原因也是如此。为了有效用,它们相互帮助配合才行[63]。这种帮助也是以拟人方式为基础的。正如一件重东西搬不动,请别人来帮忙,结果它移动了,所谓协作因就是这么回事——它们在获得足够帮助时便产生了果[64]。物质因“将它们承担起来”,[65]效能因将自己导入物质因中,它们消灭或消除了物质因并利用剩下的物质“创造[66]一个新东西,如同泥瓦匠拆除旧房子,用砖头盖了新楼。

照佛教说法,并无物的毁灭或另一物的产生。亦无实体流入别的实体,诸原因间也没有如人手那样的相互协作。唯一存在的是连续不断的无穷划分的变化。有一种结果的确可以跟人们协力合作产生某物相譬。这就是被佛教徒称之为“拟人果”的[67]。但他并非将每一因果关系解释为类似人们的合力劳作的过程,而认为即令所谓人的活动也只是非人的过程。所有协作因都只是有效刹那的偶然汇合之流。由于一切运动都是间奏的(staccato)运动,这些原因便是“潜伏因”[68]。在这些诸因会合点上才有新系列[69](事物——译者)产生。因、效用与刹那仅仅是同一事物的不同叫法。当潮湿、土壤、种子诸条件的刹那系列结合起来,其最后时刻便有称作芽的系列之第一刹那随之生起。从而,佛教因果关系是多与一的关系。又叫做“一果生”论[70],并与实在论者的“相互助成”或“相互影响”论[71]对立。

法上说[72],“协作有两种,或者是(真正的)相互影响,或者(并无真正的相互影响)只是一个果的生成。(在佛教),既然一切事物是刹那,事物便不会再生出别的什么。从而,协作只能理解为(由相继的、一些俱时的刹那)产生的一(瞬时性)结果。”就是说,每一因果行动中必不可少的协作必须理解为多对一的关系。

【注释】

[57] saṃskāra(资助,功用,效用,业用;有为行)。

[58] saṃskṛtatvam(有为性)=pratitya-samutpannatvam(相依缘起性)=samb-hūya-kāritva(共所生性)=dharmatā(法性)。

[59] na kiṃcid ekam ekasmāt,nāpy ekasmād anekam,或者为na kiṃcid ekam ekasmā samagryāḥ sarva-sampatteḥ.(www.xing528.com)

[60] upakāra=kiṃcit-karatva.

[61] akiṃcit-kara=anupakārin.

[62] SDS.p.23.

[63] paraspara-upakārin.

[64] AK,Ⅱ.56(但汉译《阿毗达磨第二品》即《分别根品》似无此段文字。——译者。)

[65] sahakāri-samavadhāna.

[66] ārabbyate-kiṃcid-nūtanam.

[67] puruṣa-kāra-phalam=puruṣeṇa iva kṛtam(丈夫果,士用果)。

[68] upasarpaṇa-pratyaya(生缘)参见NK.p.135。

[69] sahakāri-melana(相助集合)。

[70] eka-kārya-kāritva,或eka-kriyā-kāritva.

[71] paraspara-upakāritva(展转饶益);upakārin(饶益)=kiṃcit-kārin(作少分)。

[72] NBT.p.10.11(英译本,第26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