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因果性与实在性:佛教逻辑中不可分割的关系

因果性与实在性:佛教逻辑中不可分割的关系

时间:2023-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3.因果性与实在性是同一的依据佛教的看法,实在是能动的,世间没有静止的事物。上面所引的佛教关于存在的定义反复强调了这一结论:任何真实存在者总是一个原因。实在论与佛教之间的讨论涉及空间的实在性,它或者是空虚的或者是充实的,即充满了宇宙的以太。作为非逻辑学者的早期佛教徒认为它是空虚的空间。后期的逻辑家的佛教徒抛弃了所谓不变不动的实在,理由是:任何不变易,不运动者即不存在。

因果性与实在性:佛教逻辑中不可分割的关系

§3.因果性与实在性是同一的

依据佛教的看法,实在是能动的,世间没有静止的事物。“我们称之为存在者,”他们不厌其烦地重申,“乃是一种行动(业用)”[38],“存在即是业用”——寂护这样看。行动(业用)与存在只是同义词。“因果性是能动的”[39]如果以为事物是不动地存在,没有行动,然后似乎是突然间生起,产生某一行动。这种错觉起于将事物理解为平时人的行为。任何存在者总是行动着的。

上面所引的佛教关于存在的定义反复强调了这一结论:任何真实存在者总是一个原因。存在,真实的存在,只能是效能(业用)[40]。从而,任何无效能的,非原因的东西都不存在。向佛教诘难的乌地约塔卡拉[41]说:“‘非原因’是两方面的,对你说来,或者是‘非存在’,或者是‘非变化’。”莲花[42]纠正他这种说法,指责他根本没有弄懂对手的理论,“因为”,他说,“作为逻辑学者(因明论者)的[43]佛教徒主张非因必然是非实在。”[44]这就表明,真实者只是原因,存在者必然是原因。实在论与佛教之间的讨论涉及空间的实在性,它或者是空虚的或者是充实的,即充满了宇宙的以太。作为非逻辑学者的早期佛教徒认为它是空虚的空间。[45]但它仍然是一客观实在,一种元素,一种法,一种不变的恒常的实在,与他们的涅槃相类似。实在论者以一种永恒而不动的可穿透的以太实体[46]来填充这个空间。后期的逻辑家的佛教徒抛弃了所谓不变不动的实在,理由是:任何不变易,不运动者即不存在。存在即变易。

这一例子与其他许多例子一样,我相信会引起哲学史家们的应有注意。佛教所经历的论证过程给现代物理学提供了某种借鉴。

【注释】

[38]  sattaiva vyāpṛtiḥ(事、用)TS.p.177.2。

[39] chlaḥ…pratitya-samutpādaḥ同前注,p.1。

[40] artha-kriyā-kāritvam(能达成目标的所作性)=paramārtha-sat(胜义有)NBT.,Ⅰ.14-15。(www.xing528.com)

[41] NV.p.416.

[42] TSP.p.140.7.

[43] Nyāya-vādino Bauddhāḥ.同前注。

[44] akāraṇam asad eva,同前注。

[45] AK.,I.5。

[46] ākāso nityāŚ ca akriyaŚ ca.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