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佛教逻辑:点刹那是否真实有效?

佛教逻辑:点刹那是否真实有效?

时间:2023-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4.点刹那是一种实在吗——微分法page:111-133前面的阐述充分说明了佛教徒的观点,他们认为时空纯粹是我们的头脑依据可感觉的点刹那而作出的虚构。实在论者对此说道:“你们的点刹那也不在普遍规律之外,因为它也只是构想物,也是不具真实性的名言。”乌地约塔卡拉说[160],既然可以设想时间仅为名言,显然你们也必须承认时间极限也只是名言,佛教反驳[161]:最短的时间,数学之点是真实的东西,因为它是科学中证明的。

佛教逻辑:点刹那是否真实有效?

§14.点刹那是一种实在吗

——微分

page:111-133

前面的阐述充分说明了佛教徒的观点,他们认为时空纯粹是我们的头脑依据可感觉的点刹那而作出的虚构。他们将实在性归结为“此(this)”,“此时(now)”,“此处(here)”,我们所有关于此实在的知识都是想象的相对分别。实在论者对此说道:“你们的点刹那也不在普遍规律之外,因为它也只是构想物(即思想分别的产物——译者),也是不具真实性的名言。”乌地约塔卡拉说[160],既然可以设想时间仅为名言,显然你们也必须承认时间极限(即刹那——译者)也只是名言,佛教反驳[161]:最短的时间,数学之点是真实的东西,因为它是科学中证明的。占星学家也以它为计算的基础。它是不可再分割的时间微粒,其中不再包含可分为前行后继[162]的部分。印度天文学清楚地了解所谓“粗大时间(sthūla-kāla)和“精细时间”(kāla-piṇḍa)。一事物在单一刹那当中的运动他们称之为即刻性的运动或“彼时之动”(tat-kālilī-gatiḥ),即不涉及别的时间刹那。这一时间仅仅是行星经度的极小划分。实在论者说,这种时间并非实在,它仅仅是数学上的假设。[163]“恰恰相反,”佛教答道,“我们认定了这种存在的瞬时性就是最后的真实的东西。”世间唯一非构造非想象的就是可感知的点刹那,它是一切构造的真实性基础。[164]的确,它是不能在感觉表象,[165]中再现的实体。但这只因为它不是思想产物而已。由于绝对唯一的实在之点刹那不可描述,也不能名称,[166]只好用“此”、“此地”、“此时”表达。从而它不只是名言,而且根本不是名言。它本没有名称。终极真实是不可言说的。凡可以言表的多多少少都是构想之物[167]。因而,数学之点虽对实在论是虚构物,而佛教认为它才是实在本身。反之实在论以为实在的经验时间——“粗大时间”,[168]“实体性的时间”[169]则是佛教眼中的想象产物。数学家们以微分描述速度(velocity),同样,自然数学家——人类的头脑,也以刹那感知描述持续性(duration)。

前已指出,空间也只包含刹那感知,此外并无终极实在。[170]法称说:“广延的形式仅仅存在于观念中而非(真实的)对象里。承认(广延物体)在(非广延的)一个极微原子中是自相矛盾的,而如果承认(那作为统一体的广延物)存在于多个极微中更不可能”[171]。既然广延物体是虚构的,那么唯一的出路是接受点刹那的实在性。[172]

发现微分法的荣誉是否属于印度天文学家,我们留待别人去讨论。[173]但他们确实发现了“零”。因而数学的极限应该是印度学者们熟悉的。[174]无怪印度哲学中,思辨地运用它的大有人在。[175]

【注释】

[160] NV.p.418.15.

[161] NVTT.p.387.1-jyotir-vidyā-siddha(天文学所证明的)。

[162] pūrva-apara-bhāga-vikala同前注。参见NK.p.127.12。

[163] sanjñā-mātram.

[164] vāstavīkṣaṇikatā abhimatā.(www.xing528.com)

[165] kṣaṇasya(jñānena) prāpayitum aŚakyatvāt.参见NBT.P.12.19(prāptiḥ=savikalpakam jñānam)

[166] TSP.p.276。

[167] Śabdā vikalpa-yonayaḥ,vikalpāḥŚabda-yonayaḥ(陈那)。

[168] sthūla-kāla.

[169] kāla piṇ ḍa.

[170] 参见本书前面第85页(边码)以下。

[171] 参见NVTT.,p.425.20-tasmān nārthe na vijñāne……

[172] 这种“自在之物”是与S.梅蒙(Maimon的)“感觉的微分(单元)”相比较。

[173] B.N席尔(Seal)博士是如此断定的,在将这些事实提供给皇家天文学家斯波蒂斯伍德(Spottiswoode)先生时,他对此作了有保留的承认。参见P.G.雷(Ray)的《印度化学》(卷2,第160页以下),(其中也重印了B.N.席尔的《印度人的实证科学》中的文字)。

[174] M.H.柏格森断定说,数学家的世界的确是片断的世界,也像佛教徒的kṣaṇika(刹那)的世界。他说:(《创造进化论》第24-25页)“数学家们所研究的世界是每一时刻都在死和再生的世界,是笛卡尔在谈论持续创造时所思想的世界。”这一观念肯定是具有佛教色彩的。听起来似乎可以译为梵文如下——ye bhāvā nirantaram ārabhyanta iti mahāpaṇḍita-Śri-Dhekaratena vikalpitās,te sarve jyotir-vidyā-prasiddhah pratikṣaṇamutpadyante vinaŚyante ca.这是柏格森的话的严格翻译,听起来像是印度经典的引述。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思想和思想构造(杜撰)物的同义词,它称为“算计”(sankalana)。因而思想,生起性质的想象和数学也就有了密切的关系。参见本书第2卷第292页——samākalayet=vikalpayet=utprekṣ eta.

[175] 在这一点上,数论-瑜伽也同佛教的见解极接近。参见《广博经》(vyāsa)(Ⅲ52)-kālo vastu-Śūnya-buddhi-nirmānah sarvajñan-a-anupātī,kṣaṇas tu vastu-patitaḥ……参见B.N.Seal前引书第80页。识比丘(Vijñāna-bhikṣu)指出说,离开了刹那,时间也便失去了真实的、客观的存在性,不过刹那是实在的,它在现象上与变化的单元是同一的——guṇa-pariṇāmasya kṣaṇatva-vacanāt.同前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