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佛教逻辑:揭示运动的非连续性

佛教逻辑:揭示运动的非连续性

时间:2023-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1.运动是非连续的存在并非附着于存在物,而就是存在物自身,湮灭及无常变异也非变化着的毁灭的东西之外的实有,而就是该物自身。这里说不存在运动,运动不可能,似乎与前面所说的“实在是能动的”“任何事物绝无静止”自相矛盾。因此,运动是一系列不动组成的。从而当世亲宣称:“没有运动,刹那灭故”时,他否认的正是实在论的真实运动观。所有诸元素以同样比例存在于物体中的任何部分。

佛教逻辑:揭示运动的非连续性

§11.运动是非连续的

存在并非附着于存在物,而就是存在物自身,湮灭及无常变异也非变化着的毁灭的东西之外的实有,而就是该物自身。同理,运动并非施加于物体,而是运动物本身。世亲说:“不存在运动,因为只有消灭[124]。”事物不可能运动,它无暇运动,因为它随生即灭。莲花戒认为,瞬时性事物于何处生即于何处灭,因此没有它自身位移的可能[125]

这里说不存在运动,运动不可能,似乎与前面所说的“实在是能动的”“任何事物绝无静止”自相矛盾。事实上,如果坚持实在是能动的,也就暗含任何事物都在运动而没有真正的稳定性。而如果坚持并无真正的运动,我们就会得出结论:实在只是稳定而持续的东西。不过这种表面上看来不相容的说法只是代表了同一事实的两方面。所谓稳定性只是第一刹那的稳定[126],而运动则是刹那的系列,此系列是由前后无间追随的紧密组合[127],因而有了运动的错觉。运动有如一排灯,依次点亮,再相继熄灭,就给人以运动的光的感觉。因此,运动是一系列不动组成的。世亲说[128]:灯的光芒可以比喻性地说明一系列闪耀的火焰的无间生起。当这种生起改变位置,我们便说灯移动了。事实上,只是这些火焰依次在各自的位置上闪现。

因此,佛教是以纯粹思辨的方法来观察运动,这同现代的数学、物理学有相似之处。

为了更准确地理解佛教对此问题的立场,首先应将它与实在论观点比较,以便分清从先验或经验角度来观察的运动。

依据胜论的实在论观点,运动(即“业”)是一实在,它是存在的类(即“有”)固有于其中的三件东西之一。另外两件东西是“实”(即物质或实体)和“德”(即属性、性质[129])。业与具有业的东西不是一回事。它表明这样一个事实:事物与某一位置的结合消灭之后,又会与另一新位置结合。普拉夏斯塔巴达[130]认为业(运动)是造成微粒在空间中的位置变化的真实的非相待的[131]原因。它在第一刹那是瞬时性的并在之后诸刹那中是持续着的,被传递着的运动,[132]它的持续直到物体重新静止的刹那为止。胜论认为这种复制的(被传递的)运动就是持续性,它一直继续到运动停止[133]。正理派的观点相反,他以为被复制的运动也是分割为刹那的,前一刹那各各产生相继的运动刹那,就这一方面言,他们与佛教倒有一致性。但所有实在论者都厌恶作为单一实在之点的绝对刹那。即令他们承认不断的变化,他们仍旧主张这种变化有三个或六个刹那的短暂持续。一个物体下落时,作用于它的力是第一瞬间的及被复制的运动中的重力,而重力始终是在起作用的[134]。后面还要讲到,这一点给落体的加速度提供了解释。

佛教的观点与这种思想的杜撰截然不同,因为他们从根本上否定有任何实体存在。事物内部并没有运动可言,事物自身都是运动。从而当世亲宣称:“没有运动,刹那灭故”时,他否认的正是实在论的真实运动观。运动是经验地存在的。如果实在论者只是坚持这种经验性运动后边有某种原因,佛教并不反对。[135]他们的理论认为,这种原因就是一系列一闪即逝的刹那在相邻位置上的出现,其中并无任何恒常的东西。所有这些闪现并非来自同一个东西,而是(姑且这么说吧)出自无(nothing)[136],因为在前的闪现已经完全消失了,[137]后一刹那的闪现才生出。莲花戒[138]说:事物绝无丝毫碎片(从前一刹那)留存到后刹那。

佛教对于世界真实状态的描述最典型地体现于他们对于下落物体[139]的加速运动和烟的上升现象[140]的说明。他们以为,所有这些现象都证实了这种观念:下落物体在每一瞬间都是另一物,因为它的构成已经改变了——起码它的重量在各个瞬间也是不一样的。每一物体由四种基本元素构成,通常称之为“地水火风”四大。“地”被视为是坚实的元素,“水”有黏聚力,“火”是热(暖),“风”便是动和重。所有诸元素以同样比例存在于物体中的任何部分。如果物体有时坚硬有时流动,有时热有时冷,则是因为代表这些元素的能的强烈程度不同所致。[141]而不是说它们的数量占了优势。坚实性对于水也有,水可载舟即是证据。火的微粒被约束于焰中就说明了“流动性”存在。显然物质的基本元素与其说是极微原子,不如说是力和刹那性的能(energy)。它们都属于“合作者”或“合作的力”的范畴。第四种元素称作“动”,但也叫“轻”,即重量。[142]因而每一物质对象便是排斥力、吸引力、热力和重力的汇合点。当一物体落下时,每一瞬间,它的运动都在加速,亦即每一瞬间它都成为别的运动。它又是别的重量、别的能量。佛教哲学家们概括道:下落的物体在相继运动的每一瞬间都是别一物,因为它的能量于各瞬间不同,平常的物体不过是一定比例的能的配合而已[143]

【注释】

[124] AK.Ⅳ.Ⅰ-na gatir nāŚāt;参见Tātp.p.383.13-karma-apalāpa nibandhano hy ayam kṣaṇika-vādaḥ。汉文佛经《俱舍论》(大正藏·卷29.第67页)有“说非行动,以一切有为皆刹那故。”

[125] TSP.p.239.90-tasya(Kṣaṇikasya)janma-deŚa eva cyuteḥ,nāŚād,deŚānt-ara-prāpty-asambhavāt.

[126] eka-kṣaṇa-sthiti.

[127] nirantara-kṣaṇa-utpāda.

[128] AK.,Ⅸ,参见拙著《灵魂论》(无我说)中的英译,第938页。

[129] 按胜论哲学(《胜论经》,Ⅰ.2.7-8)最高的类,“存在”(sattā,有)是内在于那属于实(实体),德(属性)和业(运动)的范畴的事物的。别的范畴也是句义,它们具有有时称作自性有(svarūpa-sattā)的“Geltung”(作用、效能),但它们并不“有”。(www.xing528.com)

[130] PraŚastp.,p.290以下。

[131] anapekṣa,即“并不仅仅是相等于静止的(?)”。

[132] Saṃskāra(作用力、余势)。

[133] bahūni karmāṇi……ekas tu saṃskāro'ntarāle同前注书(p.302.11)。

[134] ādyam gurutvād,dvitiyādini tu gurutva-saṃskārābhyām同前注书,p.304.17.“为什么我们不能设想从开始至终了的中间有~运动过程呢?”PraŚasta问道(p.302.11),为什么我们不像佛教或正理派那样主张它的刹那性质的呢?他答道,“因为许多的结合”,即是说运动从定义本身说便有与某一位置的结合与分离,例如箭在空中飞过便有许许多多与它所必经的位置的结合。参见柏格森的观念:运动是不可分的。对于胜论,运动无限可分,但那力(saṃskāra)或势头则是~。

[135] 前一刹那的“存在”便是原因:sattaiva vyāpṛtiḥ,TS.kār.1772.

[136] niranvaya.

[137] niruddha.

[138] TSP.p.183-na hi svalpīyaso'pi vastv-amŚasya kasyacid anvayo'sti.

[139] AKB,ad 11.46,(de la Vallée的译本)Ⅰ.p.229-230。

[140] 同前注。

[141] utkarṣa因此在古代印度,相对于某种数学物质论,似乎还有动力学的物质论。参见以下部分。

[142] laghutva=iraṇātmaka,参见AKB.ad.I.12.

[143] 关于下落物体的运动,参见NV.p.42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