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从分析存在概念而来的论证
尽管直接感知和识别活动都无法证明外部世界的对象的稳定性,但佛教徒说[59],为了论争我们姑且让步,姑且同意直接感觉活动可以认识反映出某种稳定性的对象。只是这种直接感觉认识是虚假的,稳定性只是错觉[60]。有充分的证据[61]可以证明:我们所假设的稳定与持续都不存在。
第一个论证是用分析方法由存在的观念中演绎出不断的变化来。存在,我们知道,不过意味着效能,而效能就是变化,绝对不变的,就是无效的,而绝对无效则是不存在的。例如,以太(空)这东西,即令认为它是物质的人都认为它是不动的。对于佛教,依其因果律,不动则无效能,从而也不存在。既然除了效果作用,我们别无其他方法来证明其存在。那么无效能就是非存在的同义词。如果真的有完全无效能的存在,这种存在是可以忽视的。
论证可以采取下列结构的演绎式来表达[62]:
大前提:任何存在者必然服从刹那变化
例证[63]:如瓶(其最终极实在性的只是点刹那的效能)
小前提:但空(宇宙以太)被认为是寂静不动的
结 论:故它并不存在
一切存在着的对象的时刻变化,由二难推理来证明。存在即效能,那么就有这样一个问题,这效能是持久的呢?还是瞬息的呢?如果是持久的,那么对象被认为持续了的那些刹那也都肯定参与了结果的生成。但这不可能,前面的刹那不会越过那最后的一刹那来参与果的生成。持久意味着静止,静止即是无效能,即在此时间不能产生任何结果,无效能意味着非存在。任何真实对象的效能只在它产生它之后相随的那一持续刹那上。从而这对象必然(要么)立即产生其结果或者绝不生成它。静止态与非静止态之间没有中间物,静态即不动,永无变化[64],如同以太一样(有的现代科学家和印度实在论者都是这样看的)。非静止态意味着运动,意味着每一刹那都在变化[65]。事物不全像生活中的朴素实在观点和实在论哲学所设想的,它不会停下来,稍事休息才又重新开始运动。生生不息的实在中存在永不停止的运动,而我们只从其中注意了某些特别刹那而将其在想象中凝固下来。
从存在演绎出来的瞬息性,我们称之为分析性的演绎[66]。事实上,判断“存在即是效能”和“效能即是变化”是分析性的,因为谓词已经暗含在主词中而由分析才揭示出来。那具有存在特性的同一对象也能为有效和变化的特性所规定。存在、效能和变化这些项为那“存在的同一性(existential identity)[67]”联结起来,即是说,它们可以毫无矛盾地适合那为一且同(即同一)的实在之点,真的事实。同一个存在的同一性又赋予它们以别的特性。例如:“任何有生的便有变化[68]。”“任何随因而生者都是无常的[69]。”“任何随因之变化而变动者都服从刹那变化[70]。”“任何意志所生者是无常的[71]。”所有这些特性,尽管有不同的内容,但从“存在方面说来都是同一的。”因为它们可以毫不冲突地适应于同一个实在。罐是由陶工做出的,它可以有以下属性:变异、所作、有生、变化、有效、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说,刹那性的推导是一种分析的演绎。
【注释】
[59] 前注书,p.127.7以下。
[60] samāropita-gocaram akṣaṇikam,同前注书。(www.xing528.com)
[61] 同前注书,p.123-124。
[62] TS.p.143.17以下;SDS.p.26以上也有同样的演绎式,它引自智师子和NK.,第127-129页。
[63] 智师子的例子是yathā jaladharaḥ(雨云),也许是出于韵律的考虑。
[64] nitya=apracyuta-anutpanna-sthiraika-svabhāva,Anekāntaj,f.2.a.10.
[65] anitya=prakrtya-eka-kṣaṇa-sthiti-dharmaka,同前注书。
[66] svabhāvānumāṇa.
[67] tādātmya.
[68] NB.Ⅲ.12.
[69] 同前注Ⅲ.13.
[70] 同前注Ⅲ.15.
[71] 同前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