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佛教逻辑:感性与知性世界的观念审查

佛教逻辑:感性与知性世界的观念审查

时间:2023-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问题的提出上一章指出佛教徒特别重视这一基本原理:知识的来源有两种,而且只有感觉与知性两者。我们将进而审查佛教关于这个感性的与知性世界的观念。一切事物毫无例外地都是刹那事件的系列。这些将受到审查的实体就是共相、实体、属性、运动、内在性,以至那被认为过去现在未来三时均为实有的(瞬时性)元素,还有唯物主义者[9]认可的永恒物质,婆罗门[10]主张的永恒吠陀等。

佛教逻辑:感性与知性世界的观念审查

§1.问题的提出

上一章指出佛教徒特别重视这一基本原理:知识的来源有两种,而且只有感觉与知性两者。它们是根源完全不同的两种量(知识手段),其中一种量是另一种的否定。因此,我们便有感性的或非感性的,或者说非理性的及理性的知识来源。

陈那在他的《集量论》开头就说,严格相应于知识来源的二重性,外部世界也是二重性的:它或是个别,或是一般;此个别是完全符合感性活动的对象;此一般则是相应于知性或理性的共相关系。因而,印度与欧洲一样也有一个两重世界:可感觉的与可思想的[1]。我们将进而审查佛教关于这个感性的与知性世界的观念。

可感知的世界由那只是刹那闪现的能(energy)之感觉材料构成。那被想象为它们支持者或负载者的永久的弥漫一切的物质[2],只是数论和其他哲学派别的虚构。一切事物毫无例外地都是刹那事件的系列。莲花戒说[3],它们的刹那存在的特性——分裂为非连续刹那的这一特性,是遍于一切事物的。只要证明了我们的这一基本论题,我们本可以一举[4]推翻(有神论者)的上帝,(数论的)永恒原初物质及我们的论敌所珍视的(形而上学的)实体。一一地去审查它们,费尽心力地去反驳它们都是完全无益的自寻烦恼,因为同样的功效本可以轻易达到的[5]。诚然,任何论敌也不会同意说这些实体是刹那的、随生即灭的;而且它们的本质就是注定消灭而全无痕迹可寻[6]。诚然,我们也清楚地了解,只要一般地证明了存在的刹那性质,这些(形而上的)实体也就随之遭到了驳斥。故而我们打算进一步详细阐明这些论据,以期证明刹那论,好否定那些早已给审查过的实体,如神、物质(或在别的学派中建立的自性、神我)等等,一直到佛教犊子部(半永恒)的自我[7]:同时也为了支持我们后面将进行的对(持续性的)诸实体的驳斥。这些将受到审查的实体就是共相、实体、属性、运动、内在性,以至那被认为过去现在未来三时均为实有的(瞬时性)元素(这是佛教说一切有部的观点[8]),还有唯物主义者[9]认可的永恒物质,婆罗门[10]主张的永恒吠陀等。因而,(任何一点永恒实体的残余都不能留存下来。从而,)刹那存在论才得以建立。“对假想的存在稳定性的批判性审查也就包含了全部佛教哲学的最终归宿。这就是佛教的主导思想——除了分离的刹那存在之点,绝无其他永恒的实在。不但是神和物质这样的永恒实体被断然否定,而且连经验事物的简单稳定性也被认为只是想象力所为。终极的真实只是刹那性的。

【注释】

[1] a mundus sensibilis and a mundus intelligibilis,a χο’σμοs αс’σητοs and χο’σμοs υοετο’s.(这里原著为希腊文和拉丁文,“感觉世界”与“思想世界”。——译者)

[2] prakrti,译为自性,严格地说并非我们今天理解的物质。数论哲学中之世界的本原,可译为原初物质。——译者

[3] TSP.,P.131.17以下。(www.xing528.com)

[4] eka-prahāreṇa eva.

[5] svalpa-upāyena.

[6] niranvaya-nirodha-dharmaka.

[7] 指补特伽罗(pudgala)。——译者

[8] trikāla-anuyāyino bhāvasya(dharma-svabhāvasya),参见拙作《中心概念》第42页。

[9] 参见“斫婆迦派的四大(物质)。”

[10] 参见“阇弥尼经典的恒常之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