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佛教逻辑:两种真实的存在

佛教逻辑:两种真实的存在

时间:2023-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一表象被对象化而且等同于某一外部实在时,它便获得了一种施设假立的真实性。真实实体的例子如一头牛,非真实的实体对佛教徒说来,如神、灵魂和物质之类都是。真实的属性如青色等,非真实的属性有恒常不变性,因为佛教看来没有恒常不变之物。因而,有两种真实:纯粹的与杂有想象的。佛教唯识宗认为只有自相的真实不虚的。

佛教逻辑:两种真实的存在

对于陈那和法称一系,知识的定义与存在或实在(这是两个可以互换的术语,都指终极真实)都是值得注意的。存在,真实存在,终极存在都只是指的效能(efficiency)[1]。任何具有因果效能的就是真实的。无效能的则是假、是虚构。物理的因果联系首先是效能。存在、真实、有和事物都是它的不同名称,都是对虚构的否定。无论是纯粹的虚构,还是生起性的想象,凡有思想构造痕迹的都是虚构,都不是最终的真实。

燃烧的用来烹调的火是真实的[2]。其存在性因为有真实的物理效能并唤起生动的表象。表象的鲜明程度随距离这物理之火[3]的远近而有变化。即使此火只有一点,它的表象起码清晰到不失为真的程度,即是说,它是经得起视觉检验的当下存在。而非现在眼前的(absent)的火是想象出来的,既不能燃烧亦不可煮食,所以是非真实的火[4]。它只产生模糊的、抽象的、一般的表象。即令是我们最强烈的假想,它也缺少当下的生动性。表象的模糊的程度与想象力反比例,而与距离远近无关。只有当下的现在的(present)“在此”、“现在”、“此”才是真实的,过去的任何事物都是非真实的。一切未来的、想象的、非现在的、精神的、名言的、一般的共相(无论其为具体共相还是抽象共相)都是非真实的。任何序列与关系,如果撇开其相对待的位置来看待,就是非真实的。只有具物理效能的现在刹那才是唯一的终极真实。

除了这种终极的直接的实在,另有一种间接的实在,这是第二等的、假借的真实。当一表象被对象化而且等同于某一外部实在时,它便获得了一种施设假立的真实性。从这一观点出发,任何对象都可以分为真实和非真实的实体、真实与非真实的属性[5]。真实实体的例子如一头牛,非真实的实体对佛教徒说来,如神、灵魂和物质之类都是。再如数论的原初物质(prnkṛti)就是非真实的。真实的属性如青色等,非真实的属性有恒常不变性,因为佛教看来没有恒常不变之物。我们头脑的虚构物并不具备这种间接的真实性,它是绝对不真的,它只是无意义的言词,如空花,如阳焰[6],如龟毛兔角,石女之子。

所有这些东西是纯粹想象,仅仅为言辞,后面没有丝毫的客观实在性。相反对的是丝毫不带构想的纯实在。想象与实在之间有一个半想象的世界,虽然由构造性的表象组成,但又建立在客观实在性的牢固基础上。它是现象的世界。因而,有两种真实:纯粹的与杂有想象的。真实的世界由纯的点刹那[7](point-instants)构成。它们(刹那之点)在时间和空间上尚无确定位置,没有可感知的属性。它是最高的终极的真实(胜义有paramārtha-sat)。另一种真实由对象化的表象构成,它借我们的理性而被赋予时空位置及种种可感知的抽象的属性。这就是现象的经验的真实界(世俗有Saṃvṛtti-sat)。

佛教逻辑学的真实有二:一是在纯感觉活动中反映的终极的绝对的实在,另一是在对象化的表象中反映出来的经验的受到限制的实在。

只要与真实[8]有间接的联系,我们就获得了无矛盾的经验[9],虽说这种经验从终极真实的立场看也是虚幻的[10]。依据这种观点,正确的推理认识(即比量)也是一种幻觉[11],虽然它是正确的。它是间接而不是直接真实的知识。

[1] NB.Ⅰ.15,artha-kriyā-sāmarthya-lakṣaṇam vastu paramārtha-sat.

[2] agni-svalakṣaṇa.

[3] NB.Ⅰ.13.(www.xing528.com)

[4] NBT.p.14.6.

[5] Tātp.338.13,是本书第二卷附录V。

[6] 沙漠中的海市蜃楼。——译者

[7] 这是作者创造的一个术语。point指其为空间上的点,instant为时间上的点。梵文原文是Kṣaṇa(刹那)或svalakṣaṇa(自相)。佛教唯识宗认为只有自相的真实不虚的。——译者

[8] TSP.,p.274.24——pāramparyeṇa vastu-pratibandhaḥ.

[9] archa-saṃvāda同前注(并非asaṃvāda“不一致”!)。

[10] bhrāntatve pi,同前注。

[11] NBT.,第812页——bhrāntam anumānam(不迷乱的比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