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知识来源的定义只是佛教逻辑这门学科的范围和目的确定后的自然结果。正确知识的来源是无矛盾的经验[1]。日常生活中,如果某人说的话是真的,并未由经验[2]证伪,我们便称他是正确知识的来源。而在科学中,我们也可以称一切不与经验相矛盾的认识为正确知识的来源,因为正确的知识不过是成功的预期行动的原因[3]。由于这一认识的影响力,我们采取行动并达到目标。就是说,达到那符合我们行动的一点,此点是有效能的实在之点[4]。把握它是预期的,这就建立了实践效果与我们认识之间的逻辑联系。正确的知识是有效的知识[5]。
从字面上说,知识的源泉即知识的原因。原因是双重性的,生起性的或信息性的[6]。如果知识是生起性的,在物理的因果意义上,它迫使人们采取相应行动[7]。如果只提供信息,并无强制性,则属精神性的原因。
在关于正确知识的定义中,我们首先注意到它类似经验论的特点。正确的知识是日常生活的认识,并非关于绝对者的认识。是对事物真相的认识,或对外部世界真实性或非真实性的认识。生活中普通人依据感觉认识世界,他们相信对象与感官的联系[8]。或者他们看到了那隐藏在间接处的所欲事物的征象,他们相信隐藏对象与被认识的征象之间的必然联系。他们行动并获得成功。这些凡夫所追求的知识,特点便是逻辑的必然性。法上说,这也就是此学科要研究的[9]对象。
由这种实在论的总趋向产生实在论的逻辑是自然的事。月称也以下列方式给我们描绘佛教逻辑说道[10]:“对于知识源泉及其相应对象,我们仅仅是将日常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加以科学的描述。正理派(也是一批实在论者,但却)是蹩脚的逻辑家,他们弄糟了逻辑过程的定义,只好由我们来加以纠正了。”月称说,如果正理派与佛教之间真没有这样一种鸿沟的话,这种工作就是无益的[11]幼稚的了。不过情况显然并不如此。佛教对逻辑的补救工作,使其发现了朴素实在论之后的另一世界,这是批判的认识理论所揭示的。与月称的极端怀疑论立场相比较,佛教逻辑显得是实在论的系统。但若与正理派的完全而不调和的实在主义相比较,它又是批判性的摧毁性的。正是对我们日常生活中所发生的事物的更深一层的领悟,使佛教在经验主义之后建立了它的先验本原的存在。自在之物的世界。对于月称,终极实在只有神秘直观[12]才能认识。因而,他谴责除日常生活逻辑之外的所有逻辑,认为它们是无济于事的。但对陈那说来,逻辑有其牢固的有效的真实的基础。这点我们将在后面的分析过程中揭示。不过,他的真实与朴素实在论理解的真实是两回事。
[1] pramāṇam avisaṃvādi,(量非虚妄颠倒)参见NBT.,p.3.5。
[2] NB(英译本)p.4.
[3] puruṣa-artha-siddhi-kāraṇa.
[4] artha-kriyā-kṣamam vastu.
[5] NBT.,p.14、21,Prāpakam jñāṇam pramāṇam.(www.xing528.com)
[6] kāraka-jñāpaka(能作-令知)。
[7] NBT.p.3.8.
[8] NBT.p.3.12.
[9] NBT.p.3.12-15.
[10] 参见月称《中观论释》p.58.14以上,(英译本)。
[11] 同前注及拙作《涅槃》第140页。
[12] 同前注,(拙作《涅槃》第44页以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