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西藏和蒙古佛教逻辑探析

西藏和蒙古佛教逻辑探析

更新时间:2025-01-20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17.西藏和蒙古的佛教逻辑因明在西藏和蒙古的命运与中国内陆不同。最早的西藏因明著作约出现于12世纪,当时正值佛教在北印度的灭绝。西藏和蒙古的这种著作数量之大是很惊人的。该寺后因其艰深的学问而闻名全藏并成为蒙古的学术中心。西藏人特别重视《量评释论》是值得注意的。法称在西藏因明中的地位犹如亚里士多德在欧洲逻辑史上一样重要。

§17.西藏和蒙古的佛教逻辑

因明在西藏和蒙古的命运与中国内陆不同。除了有的人曾引述片言只语,最早的佛教逻辑典籍本身,如世亲的三个论,都不为这两地所了解。它们显然没有当地的译本。但胜主慧对陈那主要著作《集量论》的疏本,法称的七个论、《量评释论》的七个疏本、法上及其他诸人的逻辑著作,都由可靠的藏译本保存了下来。当寂护(Śāntiraksita)和莲花戒(KamalaŚīla)到了那片冰雪之原后,西藏与印度的来往想必十分活跃。印度佛教中有名的著作立刻被译成了藏文。而当佛教在印度绝迹之后,西藏本土僧侣们的因明著述发展起来,从而逐步接续了印度的传统。最早的西藏因明著作约出现于12世纪,当时正值佛教在北印度的灭绝。藏传因明分为宗喀巴(1357-1419)和他之后的两个历史时期。

第一个独立著述因明著作的藏人是恰巴却杰·僧成(Chaba-choikyi-Senge,1109-1169[186])。他创造了西藏逻辑风格,关于他的特色后面还要讲到。他对法称的《量抉择论》(Pramāṇa-ViniŚcaya)作了注疏,并用颂体写过一部因明著作,自己还加了注。他的学生精进师子(Tsan——nagpa-tson-ḍuis-senge)同样有一部《量抉择论》的注疏。这一时期因明著疏的经典是萨迦地区的第五代大喇嘛[187]萨迦班智达·贡噶江村(1182-1251)的《正理藏论》(Tshadma-rigspai-gter=pramāṇa-nyāya-niddhi)。该论为颂体,有萨班自己作的注。他的学生正理师子(Uyugpa-rigspai-Senge)对《量评释论》作了详尽的注释。该疏深受藏人的重视。

这一时期的最后一位代表人物是仁达瓦(Ren-dapa-zhounu-lodoi(1349-1412)。他是宗喀巴的老师,对陈那体系的旨趣有一部综述著作。

这一新时代的文献分为系统性的著作和各派自宗的文字。宗喀巴本人只写了一个《法称七论入门》的短论。他的三位高足贾曹杰(Rgyal-thsab,1364-1432)、克主杰(khai-ḍub,1385-1438)和根敦主(Gendun-ḍub,1391-1474)几乎对于陈那和法称的所有著作都有注疏。这类因明著作从未中断,一直持续到现代。西藏和蒙古的这种著作数量之大是很惊人的。

所有这些因明著作均出自西藏各大寺院的喇嘛之手。各个寺庙往往代表不同宗派。其中有一类宗法萨迦大寺。属于宗喀巴一系的不下十个庙宇,也都各各具有讲学世系及经典。扎什伦布寺[188](Tasiylhun-pō)就有三个学派(妥桑林、吉康和夏孜三扎仓)各有该寺喇嘛的不同疏本。色拉(Sera)寺[189]有两派(色拉比和色拉马多扎仓);哲蚌寺[190](Brai-pun-)有两派(罗乞林和共茫扎仓);甘丹寺[191](Galdan)有三派(绛孜、夏孜和纳里扎仓)。西藏其他寺院都宗法上面的一系,采用相应的范本。蒙古人遵奉哲蚌寺的噶玛(Gomam)派一系。该派为著名的嘉木样大喇嘛(Jam-yan——zhad-pa,1648-1722)创立。这是一位非凡的学者,对于佛教各部的经典都有著述。他是东藏安多(Amdo甘肃)地方人,就学于西藏中部的哲蚌大寺。因不满老师的教法,便回到家乡安多创建拉卜楞(Labrang)寺。该寺后因其艰深的学问而闻名全藏并成为蒙古的学术中心。注意到他与莱布尼茨属于同时代是令人饶有兴趣的事[192]

各大寺院的因明课程开四年。这期间要求背诵法称的《量评释论》的2000颂。这是启蒙阶段的基础教材,也是唯一来自印土的因明教本。至于论释,一般依据十大寺采用的范本之一。印度人的甚而法称的注疏都被忽视从而为藏人著作所取代。

西藏人特别重视《量评释论》是值得注意的。法称的其他著作,法上及别的大师的著作都不曾受到注意。好些博学的喇嘛根本将它们忘记了。所以如此,据沃斯特里科夫(Vostrikov)说,因为《量评释论》的第二章专门谈到了佛教作为宗教的真实性。而藏人对逻辑的兴趣主要是宗教的。因明只作为神学的奴婢。法称的逻辑对于经验无法证实的信仰,进行了辩证的批判。不过《量评释论》确实留下了后门,其第二章可以使藏人重建以批判方法成立的信仰,即相信无所不在和全知者的存在。而法称的其他著作,以及世亲、陈那和法上等人都倾向于对全知者的存在、即佛陀采取批判性的缄默。

本质上说,因明在西藏并未取得重大发展。法称已确立了它的最后形态。法称在西藏因明中的地位犹如亚里士多德在欧洲逻辑史上一样重要。藏人的因明著述也恰似欧洲中世纪的逻辑作品。他们的注意力首先放在对所有定义的精确和学究式的剖析上。任何一点科学的思想都得归纳为三段论的三个词项。三段论借以表达的命题形式可以是不相关的,只有三个词项才是重要的。

辩论中思想的连贯性表现为每一演绎式都依赖另一演绎式。前一个三支比量的因成为后一个三支比量的大词,如此推演下去,直到证明第一个原理。这种连续论式具有下面的形式:如S与P的存在是因为M;而M所以是确实的,又因为N;N又因为有O,如此等等。这些理由的每一步都可能被敌论者作为错误或不可靠加以反驳。为简化这一连续推理的公式,形成了一种特别的文字风格,称作“果因法(thal-phyir)”。这种方法的创造者归功于法师子其人。

从而,佛教在印度本土绝灭后,东方仍有三个地方讲因明:1)孟加拉的努地亚(Nuddea)。婆罗门系统的正理-胜论逻辑在对手佛教消亡之后仍然保存了自己原来的形式;2)中国及日本仍旧研究商羯罗著的《入正理门论》;3)西藏和蒙古的寺院中研究法称的《量评释论》。它成了诸门学科的基础。

三者之中,藏人的学术基地更为重要些。它忠实地保存了印度文明的黄金时代的哲学精华[193]。(www.xing528.com)

限于我们现阶段对因明的认识水平,本书论述的主题,大都依据印度的和西藏的材料。

【注释】

[186] 即:法师子,他主持桑浦寺达十八年。——译者

[187] 经吾师王森先生指出,此处原著有误,萨班应为第四祖。——译者

[188] 在西藏中部,始建于1447年。

[189] 在西藏中部,始建于1419年。

[190] 始建于1416年。

[191] 始建于1409年。

[192] 这两个杰出人物的惊人思想活动都使人联想到他们几乎无所不知。嘉木样的称号便是“无所不知的(Kun-mkhyen)喇嘛”,莱布尼茨则是“全部完全的认识者”(Der All und Ganzwisser)。

[193] 关于西藏因明的更详尽评述,可以参看B.Baradiin的“西藏扎仓”。该论文曾在我们研究所的会议上宣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