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30年代之后,德国的浪漫主义文学已趋衰落。与此同时,政治上神圣同盟复辟的鼎盛时期也已经过去。反封建的民主力量正在逐步形成。30年代浪漫主义衰落后德国文坛出现的诗人海涅便是反封建的民主力量在文学上的体现。从1814年或1830年到1848年三月革命为止的德国文学,在文学史上被称为“三月革命前文学”。这一时期的文学也被有的文学史称为“复辟时期文学”或“皮德玛耶时期”(Biedermeier)。“皮德玛耶时期”主要指1814~1848年间描写脱离政治的庸俗平静生活的文学,用这一术语概括1814年或1830年至1848年的全部文学并不合适,因为从1830年至1848年间德国文学实质上处于批判现实主义的早期,并且出现了革命民主主义文学。因此1814~1848年的德国文学并不全是“不问政治”的“皮德玛耶时期”,而是参与了1848年革命准备工作的文学。30年代之后,德国文坛上出现了一个文学派别,名叫“青年德意志”。它反对浪漫主义文学,提倡“倾向文学”,提倡把文学当做政治斗争的工具。“青年德意志”派作家在艺术上苍白无力,他们的作品常常是干巴巴的“倾向”口号,激进而空洞,这种文艺自然缺乏生命力,所以遭到海涅等进步作家的反对。这派作家实际上代表小市民革命作家的反封建倾向,他们多半是在1830年法国二月革命后涌现出来的。“青年德意志”派作家反对封建统治的激烈言论,促使德意志联邦在1835年下令禁止刊印他们的书籍。在这一禁令中名列第一的是海涅的著作,因此有的文学史家把海涅也列为“青年德意志”成员,但海涅其实并不是“青年德意志”的成员。“青年德意志”的主要代表是:伯尔纳(Ludwig Börne,1786~1837),古茨科(Karl Gutzkow,1811~1878)和劳勃Heinrich Laube,1806~1884)。
“青年德意志”这一名称是这样来的:当时一位作家维恩巴尔克(Ludolf Wienbarg,1802~1872)把他在大学里的讲稿于1833年整理出版,题名为《美学的出征》(Ästhetische Feldzüge)。在该书的扉页上他写道:“我把这些文章献给你,青年德意志,而不是献给那古老的德意志。”这里,青年德意志指的是听他的课的德国青年。由于这位作家以及二月革命后出现的一些作家观点激进,坚定地反对封建专制、天主教会,主张立宪和民主,主张妇女与犹太人的解放(只是没有提出建立统一的民族国家),反对浪漫主义文学,反对文艺返回中古,主张文学应接近生活,认为每一时期的文学都是这一时期社会状况的反映……这些革命的言论自然遭到当时德意志联邦的反对。由此可见,“青年德意志”实际上并非一个文学流派,也不是一个文学团体。这些作家的共同点是他们的作品对社会的批判态度。由于他们要批判当时的社会弊端,因此,他们当时最常用的作品形式是报道性的散文、杂文、小品文。例如伯尔纳的代表作《巴黎书简》(Briefe aus Paris,1832~1834)便是一部优美的政治性散文集,作者向当时的德国人报道了二月革命后巴黎的文化、政治和社会生活。全书115封信,是伯尔纳从巴黎写给在法兰克福的女友的。这一作品在德国自然遭到了禁止。伯尔纳是犹太人,受人歧视,二月革命后像海涅一样满怀希望前去巴黎。《巴黎书简》的重要性在于:它是研究法国二月革命前后的巴黎和法国的一份珍贵资料,这一部作品证明伯尔纳是一个热血沸腾的民主主义者和爱国者。此外,这部著作是德国文学中早期报告文学的优秀作品,伯尔纳也因此成为德国文学中小品文的奠基人。
古茨科写过不少剧本和小说,但现在阅读价值不大,他曾一度被人誉为歌德以后最伟大的戏剧家。劳勃也是类似情况,他也是戏剧家,但几乎没有一个作品能演出。他在当时主要是一个出色的导演和剧评家。劳勃反对明星崇拜,认为戏剧演出是一个整体,演出的成功全凭剧团的通力合作。古茨科夫和劳勃晚年在政治上均与封建势力妥协,甚至投降,比如古茨科反对1848年的德国资产阶级革命,劳勃则成了向封建贵族投降的法兰克福议会的应声虫。
我们可以说,“青年德意志”反映了德国进步文艺正在摸索一条文艺反映生活并干预生活的道路。有的文艺史家认为“青年德意志”在德国文学史上是不存在的,应该划去。我们认为“青年德意志”可以在文学史上有一席之地,但不能算作一个文学史上的杰出流派或组织,他们同样是一定时代的产物,并在当时起过一些作用。
1848年前后有些诗人积极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他们的政治诗对当时的革命起过作用,他们的成就与影响远远超过“青年德意志”。这些诗人不仅创作诗歌,而且还参加了一定的革命活动,有的与马克思、恩格斯有往来,弗赖利格拉特甚至还加入了共产主义者同盟。与这些革命诗人同时,在40年代还有所谓“真正的社会主义”诗人,这些诗人受费尔巴哈的哲学,尤其是费尔巴哈的“爱的宗教”影响甚深,其中最著名的是格律恩(Karl Grün,1817~1887)。恩格斯曾著文批判他的《从人的观点论歌德》这部著作。这些“真正的社会主义”诗人主张道德说教,讲“真正的人性”,用“爱”和“人性”促使人类走向社会主义。恩格斯的著名文学论文《真正社会主义的诗》、《诗和散文中的德国社会主义》以及他评论歌德的文章都是批判他们的,这些诗人在德国文学史上没有什么地位。19世纪40年代既是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时代,也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诞生的时代,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文艺问题发表了看法,他们的文艺观点大多是通过单篇论文和书信表达出来的。
30年代后,欧洲的浪漫主义文学运动随着资产阶级政权在欧洲的确立而逐渐消亡,作家不必再“浪漫”了,而要讲“现实”了,于是代之而起的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运动。欧洲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留给后世的主要文学遗产便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现实主义作为一种创作方法自古有之,荷马史诗和古希腊悲喜剧中就有了现实主义创作因素,但现实主义作为一个文学运动和流派却兴起于19世纪30年代之后。批判现实主义,顾名思义乃在于批判现实,揭露现实,揭露资本主义制度与封建制度的罪恶与不合理。从19世纪30年代后到19世纪末,这一流派在欧洲几乎占统治地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用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忠实地反映现实,揭露现实,批判封建势力残余,批判资产阶级所建立的新秩序中金钱主宰一切的社会现象,批判贫富悬殊的现象,批判资产阶级的唯利是图,同情劳动者的悲惨处境。凡此一切,在当时都起到进步作用,这些作品不仅具有认识价值,至今还具有教育价值。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主要思想是人道主义;它的发展程度常与各国的民主运动、工人运动的发展有密切关系,也与各国资产阶级的发展有紧密联系。德国浪漫主义之所以在18~19世纪之交产生,乃是由于欧洲处于大变革时期:回到中古封建制度,还是把封建制度变革成资本主义制度?而批判现实主义产生于社会回到中古已断不可能,资本主义制度已趋确立的时期。这时,进步作家只能批判这一新制度已暴露出来的种种不合理现象。但由于资本主义当时仍处在上升时期,这些进步作家虽不满现实,却无法浪漫地想象出一个更合理的理想社会。文学史上的进步流派一直在努力寻求理想社会的图景,一直对现实不满,一直在批判现实,只是在批判现实主义时代“批判”达到了高峰。批判现实主义无疑是欧洲文学的一个高峰,其主要成就是在小说方面。德国的统一比较晚,1848年后,民主运动又远比英、法、俄为落后,资本主义的发展也比其他诸国缓慢,这就使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在德国的形成也远比英、法、俄等国迟,成就也不及上述诸国。真正的德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代表,是到1871年之后才出现的。尽管如此,30年代到70年代的德国作家虽不是典型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但已具有批判现实主义色彩。因此,可以把30年代至70年代的德国文学称为早期批判现实主义时期。
19世纪上半叶,德国产生了民主主义作家海涅和毕希纳。毕希纳的作品在前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和联邦德国评价都很高。他没有写过长篇小说。他的作品有强烈的民主主义色彩,他思想上甚至比海涅还要激进。从创作手法上分析,他的作品已具有批判现实主义倾向。毕希纳是和海涅同时代的人,不幸只活了24岁,因此属于1848年革命前的作家。(www.xing528.com)
除毕希纳外,1848年前的重要作家还有剧作家格拉伯,奥地利戏剧家赖蒙德和奥地利诗人莱瑙。
1848年前后,德国出现了一批为资产阶级革命呐喊助威的诗人,这些诗人在德国文学史上有个专门名词,即“1848诗人”。他们的作品多半思想激进,推翻封建统治的愿望迫切,为民主、自由而呐喊是他们诗歌的主题。这一时期在戏剧方面的成就主要有戏剧家赫勃尔。1848年革命前,他就完成了他的代表作——批判现实主义戏剧《玛丽亚·玛格达莱娜》。这一剧本至今仍在德国舞台上演出。1848年革命失败后,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广泛流行起来,并对德国文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叔本华哲学的中心便是“意志”。“意志”产生一切,“意志”不但产生万物,也产生痛苦与罪恶。任何意志都体现为欲望,表现为自我奋斗。为欲望而奋斗,为欲望而排斥他人和一切阻力,这便成了人的本质。因此“意志”产生了罪恶,欲望达不到时,意志便产生了痛苦。所以叔本华说,历史便是无止境的屠杀、掠夺和欺压,自然界就是“不断地相互吞食”。因此在叔本华看来,真正的幸福在世上并不存在,“存在”不过是受苦和受难。为此,人们应看破红尘,追求心中的幸福,否定“生存的意志”。叔本华哲学的意志产生欲望,欲望产生痛苦的学说颇似佛教的“六尘不染”(即“要六根清净”)即看破红尘。叔本华哲学看到了利欲熏心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因此,他的哲学有批判当时社会的一面。
1848年前后,在戏剧方面还有奥地利著名戏剧家格里尔帕策与赫勃尔。同时代的乐剧作家瓦格纳的作品虽在题材和倾向上具有浪漫主义的回响,但他后期作品中的悲观色彩也明显地受了叔本华哲学的影响。在1848年前具有批判现实主义倾向的小说家中,还有小说家德罗斯特—许尔斯霍夫和伊默尔曼。1848年后,具有对现实批判倾向的小说家有罗伊特,他是著名的北德方言作家。在这一时期瑞士德语作家中,出现了几个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即凯勒、迈耶、戈特赫尔夫。此外,这一时期的奥地利作家施蒂弗特写了不少田园小说,他在文学史上也颇有名声。1848年后的重要作家还有默里克、冯塔纳、施托姆、拉贝。此外,还有思想倾向保守的弗赖塔格。以上这些作家的作品虽有批判现实的成分,但程度不等,水平不一,政治态度也不尽相同,作品倾向也不一致,如有的与现实妥协,有的悲观失望,有的沉醉于描绘大自然以逃避现实,有的作一些软弱的反抗,有的只是揭露封建贵族陈腐的道德观念等等,因此对上述作家必须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
总的说来,1830~1890年间,德国批判现实主义的成就比同时期的英、法、俄等国远为逊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作为流派发端于法国的斯丹达尔、福楼拜,成熟于后来的巴尔扎克;在英国则有狄更斯、哈代,在俄国有普希金、果戈理……这一时期正值我国清代后期,当时我国的谴责小说也可以算作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尽管19世纪末叶文学流派迭起,但批判现实主义仍继续发展,到了20世纪上半叶批判现实主义甚至有很高的成就,即使在20世纪50年代,批判现实主义仍是国际文坛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见,19世纪30年代起,德国文学史上一方面有民主主义作家海涅、毕希纳,有所谓“1848诗人”为革命呐喊,同时又有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最早的代表作。这一时期最重要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是赫勃尔、史托姆、冯塔纳和瑞士作家凯勒。40年代后,无产者和资产者的矛盾促使无产者文学萌芽了。民主主义作家,早期批判现实主义作家,“1848诗人”以及无产者文学的萌芽,都是当时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的反映。40年代后的主要社会矛盾是人民(包括资产者、无产者和农民)和封建制度的矛盾,民主主义文学和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是当时文学的主流,而无产者文学在当时仅处于萌芽时期,它的主要代表是韦尔特。他曾参加共产主义者同盟,与马克思和恩格斯交往甚密,一起办报。恩格斯对他评价甚高,称他是第一个重要的德国无产阶级诗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