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德国浪漫主义文学概述:德国文学史

德国浪漫主义文学概述:德国文学史

更新时间:2025-01-20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可见,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兴衰跟拿破仑的兴衰、欧洲资本主义力量和封建复辟势力的较量及其结局都有着密切的联系。一般说来,法国大革命后全欧性的浪漫主义文学运动反映了人们对于革命后的现实普遍表示的不满和失望。因此德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既有反对法国大革命的倾向,又有反对异族占领的爱国色彩。其次,我们必须点明德国浪漫主义文学家的宗教态度。

德国的浪漫主义文学形成并发展于1798~1830年间,在时间上大体和欧洲其他国家的浪漫主义文学运动平行。德国的浪漫主义文学运动形成于法国大革命之后,鼎盛于拿破仑在法国执政、占领德国一部分领土和拿破仑失败后的欧洲封建复辟时期,衰落于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推翻复辟的波旁王朝之时。因此,德国的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兴衰实际上沿着这样一个历史轨迹,即兴起于欧洲资产阶级革命之后,鼎盛于欧洲封建复辟时期,衰落于封建复辟的结束时期。可见,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兴衰跟拿破仑的兴衰、欧洲资本主义力量和封建复辟势力的较量及其结局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般说来,法国大革命后全欧性的浪漫主义文学运动反映了人们对于革命后的现实普遍表示的不满和失望。这种不满和失望来自不同的阶级和阶层。贵族对革命恐惧和反对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德国的市民阶层对法国革命一开始也是欢呼的,后来就迅速转向反对,这主要是因为德国市民阶层生性软弱的缘故。德国市民阶层的软弱性植根于其经济上的软弱性,经济上的软弱性又植根于德国的四分五裂。德国市民阶层在政治上的软弱性使它没有推翻封建贵族的要求,同时也没有推翻封建贵族的力量,法国大革命显示出来的人民群众的力量又使软弱的德国市民阶层非常惊恐。从本质上说,它害怕暴力实远胜于害怕贵族。这正是当时不少德国知识分子对法国革命由欢呼迅速转变为反对的原因。当然,革命后的现实并没有成为革命前启蒙运动提出的“理性的王国”,这同样使人们感到失望。德国市民阶层和贵族对法国革命的态度鲜明地反映在德国这一时期的文学中。

德国的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特别是它的前期),在政治上带有比较浓厚的反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和反拿破仑的色彩。德国浪漫派反对拿破仑占领德国莱茵地区,也反对拿破仑在这个地区进行的资本主义改革。因此德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既有反对法国大革命的倾向,又有反对异族占领的爱国色彩。德国浪漫派对拿破仑在莱茵地区的变革表示反感,因为变革带来了动乱,而德国浪漫派普遍渴望的不是变革而是宁静,他们的理想世界是宗教改革前中世纪的欧洲,他们用理想化了的中世纪欧洲与当时动荡的欧洲现实作对比,所以德国浪漫派表现出了浓厚的复古倾向。

启蒙运动提倡理性和教育,提倡文艺反映现实生活,德国浪漫派则相反。德国的浪漫派认为,现实生活如此之丑,如此不和谐,如此混乱和庸俗……高尚的文艺不应去描写这样的外部世界。他们认为文艺的目的并不在于反映外在的现实,而在于写内在的世界——心灵的世界,写内心的追求和理想,这追求和理想又是在恶劣的现世无法实现的。不过,他们并不知道具体的理想世界是什么,有的浪漫主义者连塑造一个幻想世界的想像力都并不具备,于是只能用一个象征物——“蓝色花”(Blaue Blume)来代替他们的最美理想和追求目标。因此,他们的内心追求和理想不免带有浓厚的神秘色彩。有的德国浪漫主义作家在蔑视现实之余,提出了一个理想世界。由于德国市民阶层的不成熟,德国的现实不能使德国的浪漫主义者想象出一个具有现实性的理想,而只能是一个浪漫性的幻想,他们用这样一个幻想世界来对比现实世界。

德国的浪漫主义者厌恶资本主义现实,反对异族占领,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积极意义。可是他们在反对现实、厌恶市侩、厌恶功利观念的同时却走向另一极端,即提倡懒散(如F·施莱格尔),提倡去当无所用心的“废物”(如艾辛多夫),提倡无目的性(如追求“无限”)和象征性追求(如诺瓦利斯和他的“蓝色花”)。德国浪漫主义的这些主张和他们的创作实践同样具有两面性。他们反对异族占领的爱国热忱导致他们去整理“国故”,发掘民族文化,培养德国人民的民族感情。因此,德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在政治上和客观效果上很像德国的民族解放战争(即反拿破仑战争)。从民族感情上来说,反拿破仑战争具有反对异族压迫和掠夺的爱国性质,但同时这场战争又为维护和恢复封建秩序效了力,在客观上巩固了德国的封建秩序。所以在拿破仑失败后,欧洲进入了复辟时期。德国的浪漫主义文学运动客观上也具有这样的双重性,这体现在德国浪漫主义者的作品中(有反资本主义现实的色彩、爱国主义的倾向等),也表现在他们的政治态度和作品的客观效果上(如F·施莱格尔后来做了梅特涅政府的外交官,诺瓦利斯的著作成了复辟时期德国警察宪兵人手一册的必读书)。

其次,我们必须点明德国浪漫主义文学家的宗教态度。对于宗教的狂热和虔敬是德国浪漫主义者的普遍特征,尤其是早期浪漫主义者。他们大多把宗教改革前基督教统一的欧洲看成是理想世界。他们主张用基督教思想统一人的意识,认为宗教改革带来了自由思想,而自由思想又带来了社会动荡。德国浪漫主义者的创作反映了他们的宗教虔诚和对“彼岸”、“来世”的追求。他们的宗教狂热跟他们的政治态度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内在联系的。因为宗教从本质上说是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政治上的反资本主义改革和宗教上的虔敬狂热在当时有着统一性。

第三,我们必须指出德国浪漫主义在文艺创作上表现出来的蔑视传统的创新精神。“浪漫”这个词的基本含意就是藐视传统、我行我素,不顾他人如何说三道四,随自己之心,实现自己之所欲。他们的创新有功也有过,“功”者成绩,比如霍夫曼的艺术表现手法,“过”者“过分”,浪漫主义者的部分作品企图打破各种文艺体裁的界限(如诗、小说、论文……),过分违背美学欣赏的传统性。(当然,今天看来,文艺体裁的交融明显地有其合理性和发展的必然性,而且在表达内容上可以更加自由和广阔,少受限制。)当时这些浪漫主义者自认他们的作品曲高和寡,可是历史是最好的鉴定人和裁判者,德国浪漫主义者的不少作品已失去了生命力,便是他们创新“过分”及并未在创作上出色地实践他们的创作理论的证明。下面诸节在介绍具体作家时还将对他们的理论和作品进行评述。

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理论主张和创作实践)和当时的德国唯心主义哲学不无联系。德国的文学自18世纪以来多半都受到哲学思潮的影响。哲学和文学同属上层建筑,它们都由经济基础决定,因此按其本质来说具有共同性。文学家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当时哲学思潮的影响。

德国哲学史上第一个大哲学家是莱布尼兹,他的理性主义经过沃尔夫的介绍和系统化,对18世纪的启蒙运动颇有影响,接着便是18世纪与19世纪之交的康德、费希特和谢林的唯心主义哲学对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再接下去是叔本华哲学和尼采哲学对19世纪下叶和20世纪初德国文学流派纷呈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德国文学的影响虽在19世纪中叶已经出现,但更主要的影响则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之后。

一般认为康德哲学为德国浪漫主义理论和创作奠定了哲学基础。浪漫主义文学的总倾向是重主观和重自我,浪漫主义从主观和自我出发,主张天才、主观创造、幻想、梦想、不受束缚、自由奔放……(当然,这些主张无疑都包含着对现实的憎恨和不满。)康德和费希特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也以主观和自我为出发点。康德哲学以研究人的主观意识—认识能力为对象,而并不是以客观存在为对象,因此德国浪漫主义的文学主张和康德哲学是符合的,和康德的美学见解也是一致的,例如康德认为想像力可以在艺术中创造出“超越自然的东西”,反对艺术的呆板模仿等都是德国浪漫主义的本质特点。

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的神秘主义倾向也和康德哲学有一定的联系。康德哲学主要研究人的认识能力,康德认为人只能按每个人自己的感觉和经验来认识世界,因此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度的,它只能认识到“现象”世界,至于那本质世界,即康德所说的“物自体”(Ding an sich)世界,则是不可认识的。那不可认识的“物自体”,康德认为是信仰的地盘。康德的不可知论不仅给宗教,也给宿命论和神秘主义留下了地盘。

德国的浪漫主义追求“无限”和“永恒”,这和康德哲学也有一定的联系。康德认为“现象”(可认识的世界)是相对的、有限的,只有“物自体”(不可认识的世界)才是绝对的、完整的,人的理性应追求的便是“物自体”这个“无限”。为此,浪漫主义反对文艺反映(模仿)现实,因为那只是非本质世界,文艺应写人的内心对“无限”的渴望。所以施莱格尔说,新的文艺应从对“无限”的渴求中产生,即文艺应该去写一个永远也追求不到的目的物,永远追求不到的一个目标。“渴求无限”,而不是追求尘世—俗世的“有限”,才是文艺应该“浪漫地”去表达的内容。诺瓦利斯则认为诗(文艺)便是一切,为文艺而文艺,文艺便是目的,因为诗(文艺)创造人生。(www.xing528.com)

费希特和谢林继承了康德的唯心主义哲学,而且比康德走得更远,他们更强调自我和主观。这两位著名哲学家自己也是德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参加者。费希特哲学的基本出发点便是“自我”:世上万物均由“自我”推演出来,一切都依赖“自我”。而客观世界便是费希特所说的“非我”,这个“非我”又是“自我”创造的,“自我”产生“非我”,“主观”产生“客观”,思想决定存在,精神产生物质——这就是费希特的全部哲学核心。这种“自我”决定一切、意识决定存在的论点和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随心所欲,天马行空,说到哪里就是哪里,打破一切形式界限,强调自我梦幻,所想的便是现实的,强烈表现自我等主张和实践是十分吻合的。

谢林则创立所谓“同一哲学”。他认为事物如能被认识,则必须主体和客体绝对同一,这就意味着思维和存在、物质和精神、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无差别境界,这就是所谓“绝对”。谢林从“绝对同一”出发,才断言精神(思想)是可见的物质(自然),物质(自然)是可见的精神(思想)。“同一哲学”也成了德国浪漫主义强调自我、把幻想当现实的理论根据。

德国的浪漫主义作为一个文学运动并不是突然产生的,它的崇尚感情、强调自我、不受约束等主张可追溯到哈曼、赫尔德、卢梭和狂飙突进运动,只是到了浪漫主义时代,对于自我的强调发展到了顶峰。

18世纪末到19世纪二三十年代,盛行于欧洲和德国文坛的浪漫主义文学运动在政治上并不是统一的,这表现在浪漫主义者的不同政治态度上,也反映在他们的作品所写的不同的理想和思想倾向中。但是,在创作上,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他们却有着一些相同的特点。比如都注重个人感情的强烈抒发,注重描写个人印象和理想、幻想,突出自我。他们的主人公往往喜欢发表主观议论及抒写客观事物给予他们个人的主观感受,注重描写大自然的美丽,以及这种美丽的大自然给予主人公的强烈印象。浪漫主义者通过写大自然的美以反衬现实的丑,把大自然作为自己精神上的寄托。这些特点都受卢梭的作品和主张及狂飙突进运动的影响,因此我们不妨说卢梭和狂飙突进运动是欧洲浪漫主义最早的先驱。此外,浪漫主义者都对民间文学和民间题材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由于浪漫主义者注重描写个人主观感受,注重抒写感情和个人印象,因此运用的文学样式以诗歌为主,因为诗歌最能反映浪漫主义(主观、自我等)特点的文学样式,其次是写(主观性强的)小说,最少运用的是戏剧。

正因为浪漫主义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有共同之处,因此一般把浪漫主义作为一个统一的文学运动、文学思潮,即认为浪漫主义就是提倡主观感情,反对启蒙运动之崇尚理性,提倡形式自由,反对古典主义的戒律……这样看仅是看到浪漫主义的外在形式。从浪漫主义文学的内容来分析,不论在欧洲或德国,却是并不统一的,是因人而异的。

有的德国浪漫主义作家的作品反映了软弱的德国市民阶层对暴力的恐惧,妄图用梦幻代替现实(如E·T·A·霍夫曼的作品)。有的浪漫主义作家则希望一切回到中古(如诺瓦利斯和施莱格尔的作品)。

总的说来,德国的浪漫主义文学不论在思想倾向还是在艺术成就上,都比不上同时期法国或英国的浪漫主义文学。在法国有雨果、贝朗瑞,在英国有拜伦、雪莱、济慈等,在德国虽有些理论的建树,但却没有产生一个与他们齐名的浪漫主义作家。

德国浪漫主义除理论贡献外,在创作上也有不少成就,特别是后来的柏林浪漫派和士瓦本浪漫派。此外,德国的浪漫派文学家做了不少具体的有积极意义的工作。这些工作主要是:浪漫派作家整理“国故”,发掘中古德国文学。浪漫主义作家对中古十分向往,连他们的作品背景也喜欢取自中古。他们作品的主人公往往是音乐家、画家、诗人,这些人爱好漫游,爱好大自然,“超凡脱俗”,是浪漫派作家心目中的所谓“热情人”。其次,他们整理了民间文学,如民间童话(格林兄弟),民间故事(格勒斯),搜集民歌,如海德堡浪漫派的阿尔尼姆和布伦塔诺合编的著名民歌集《儿童的奇异号角》,整理古代神话传说,如施瓦普编写的有关古代希腊罗马的神话等。此外,德国浪漫主义文学家还积极介绍外国文艺,如施莱格尔翻译莎士比亚,蒂克翻译《堂吉诃德》等,这些都是德国浪漫主义作家的具体贡献。

德国的浪漫派作家在艺术上也有一定的成就,这方面主要是指E·T·A·霍夫曼的艺术表现手法。霍夫曼喜欢用奇特的梦幻手法、象征手法,这些表现手法一直影响到俄国的果戈理、法国的巴尔扎克和奥地利现代作家卡夫卡等。其次,一部分浪漫派诗歌质朴的语言,尤其是后期浪漫主义诗歌的民歌风格对后世也产生了影响。19世纪的浪漫主义运动还波及其他文艺领域,特别明显地表现在音乐领域,像韦伯、舒伯特及后来的瓦格纳等都是著名的浪漫派音乐家,只不过音乐上的浪漫派并没有表现出文学上浪漫派的复杂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