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德国文学史:16世纪德国文学概览

德国文学史:16世纪德国文学概览

时间:2023-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德国历史上,16世纪爆发的宗教改革和农民战争正是生产力发展、阶级结构变化、社会矛盾尖锐化的结果,这一变化在文学领域内自然得到了反映。16世纪的德国农民战争和宗教改革发生于哈布斯堡王朝执政时期。宗教改革和农民战争是16世纪德国乃至欧洲的大事,由于其反封建的本质,宗教改革和农民战争客观上成为欧洲第一次资产阶级革命。德国的人文主义运动自15世纪末展开,在15世纪和16世纪之交达到高峰。

德国文学史:16世纪德国文学概览

在16世纪的欧洲,资本主义已经萌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导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逐步建立和封建制度的逐步衰落。在德国历史上,16世纪爆发的宗教改革和农民战争正是生产力发展、阶级结构变化、社会矛盾尖锐化的结果,这一变化在文学领域内自然得到了反映。16世纪的文艺复兴(人文主义人本主义运动)便是资本主义萌芽和封建主义斗争在文化领域内的具体反映,人文主义正代表了当时新兴的市民意识和愿望。

(一)16世纪的德国社会政治概况:16世纪的德国发生了两件大事,即宗教改革和农民战争,后者是前者的继续,是农民试图以武装斗争的方式来实现他们的宗教改革纲领,不幸的是两者都失败了。

1254年霍亨史陶芬王朝结束。1254~1273年间德国没有皇帝,各邦诸侯相互争夺,史称大空位时期。1273年德国各邦诸侯推举士瓦本的哈布斯堡王族的鲁道夫为帝,建立史称的哈布斯堡王朝

16世纪的德国农民战争和宗教改革发生于哈布斯堡王朝执政时期。宗教改革及农民战争的爆发和德国的分裂有着直接关系。德国的四分五裂,国王的无权,使德国成为当时罗马教皇天主教会的压榨对象,因为这个国家的皇权无力反抗教皇、教会的经济勒索

罗马教皇、天主教会怎样在政治上、经济上以致思想上压榨、剥削和统治德意志呢?

首先,全欧天主教会均受罗马教皇总管。当时德国的天主教会竟占有全德可耕地的三分之一。这样,天主教会成了德国最大的封建领主。教会除利用土地剥削农民外,还有权向每个农民征收什一税,即劳动成果的十分之一要归教会。此外,教会还巧立名目,向农民征收各种捐税。因此,农民要反对封建剥削首先要反对当时最大的封建领主——天主教会。

其次,天主教会是当时封建社会的思想统治者,教会是封建统治的思想支柱,是精神上的领主。教会利用人们对宗教的虔诚信仰进行无耻的诈骗,具体方式便是出卖所谓赦罪符。教会声称:人们只要支付一定现金给教会,教会给以赦罪符作为收据,上帝便会赦免罪过,罪过越大则支付现金也必须越多,教会从而把封建精神统治和封建经济剥削结合了起来。

第三,教会还干预德国的政治生活,积极支持诸侯反对皇帝,阻挠德国的统一。

由此可见,德国人民要反封建必须反教会。反对教皇与教会成了当时各阶层人民的共同愿望。于是,宗教改革便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产生了。

德国的宗教改革以马丁·路德在1517年反对赦罪符的买卖而揭开序幕。1517年路德在符腾堡教堂门口贴出了95条论纲,援引《圣经》来证明教会出卖赦罪符是一种不能容忍的罪行。当时德国各阶层都怀着各自的目的参加反教会的宗教改革。由于各自利益不同,宗教改革内部有激进和保守两大阵营。路德代表温和的改良派。农民运动崛起后,改良派害怕农民暴力远甚于害怕教会,所以路德后来转而支持诸侯镇压农民运动。

16世纪德国的第二件大事是农民战争。德国的农民在16世纪所受的剥削和压迫是骇人听闻的。各个阶层都靠农民养活,农民却受着教会、世俗领主、城市贵族、商人、高利贷者……的重重剥削,担负着种种苛捐杂税。恩格斯在《德国农民战争》一书中提到,16世纪德国农民(农奴)的生命,甚至其妻子儿女的生命均操在领主手里,领主可以任意处置惩罚他的农奴及其家属,可以动用种种酷刑,如吊打和割手、足、舌,甚至四马分尸、初夜权……在这样的压迫下,农民生活极端困苦,因此被迫起来反抗。德国早在11世纪就有萨克森的农民起义,15世纪时起义更为频繁,著名的有汉斯·别汉姆秘密结社的“鞋会”、“穷康拉德”等。这些组织是1524~1525年德国伟大农民战争的序幕。德国的农民运动由区域发展到全国,它的领袖便是托马斯·闵采尔。农民运动的目的是要求结束封建割据,消灭封建剥削制度。由于农民缺乏可靠而强大的同盟军,加上国家分裂造成了农民运动的涣散,互不支持,缺乏斗争纲领,终使德国农民战争以失败告终。宗教改革和农民战争是16世纪德国乃至欧洲的大事,由于其反封建的本质,宗教改革和农民战争客观上成为欧洲第一次资产阶级革命。此外,宗教改革的发动者马丁·路德因其《圣经》翻译,农民战争领袖闵采尔因其革命宣传文学,都在德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二)16世纪德国文学简况:

(1)德国16世纪的人文主义运动:16世纪德国人文主义的成就主要不在文学方面,而是在造型艺术特别是绘画方面。16世纪德国著名画家阿·丢勒(Albrecht Dürer 1471~1528)、霍尔拜因(Hans Holbein 1465~1524)和克拉那赫(Lukas Cranach 1472~1553)父子等的成就,尤其是丢勒的成就并不比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的几位绘画大师逊色。德国人文主义著作的思想核心在于反对教会,这些作品多谈道德、宗教和哲学等抽象问题,并不钻研数学、医学、建筑学等自然科学,成就上比较片面。德国文艺复兴(人文主义运动)并没有造就出像西班牙的塞万提斯英国莎士比亚和法国的拉伯雷这样的文学巨人。此外,德国的人文主义者对宗教改革的态度一般都比较保守。

16世纪资本主义新兴,市民阶级形成,市民阶级反对封建压迫,他们要用文学来表达其思想意识。所谓文艺复兴(人文主义)便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形成的。文艺复兴是全欧性的进步的资产阶级文化运动。它的本质是反对封建统治,反对几百年来教会思想束缚,主张把人从基督教教义下解放出来,强调世俗生活,反对禁欲主义,提倡以人的情感生活、权利为本,反对中世纪以神为中心的世界观。它之所以叫做文艺复兴,是因为这一时期人们对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兴趣复活,其实,文艺复兴指的是,在长期的中世纪的黑暗教会思想统治下,到了这时欧洲文化表现出清新的内容,文艺呈现出好似古希腊罗马时代的繁荣复兴局面。

德国的人文主义运动自15世纪末展开,在15世纪和16世纪之交达到高峰。德国的人文主义者都是一些学者,他们把“人文主义”当做一门科学,把翻译古希腊罗马作家的著作(以传布古希腊罗马的文化)当做自己的重要任务。德国人文主义者往往用拉丁文写作,因为他们认为,他们的著作不是给一般老百姓阅读的。英、法、意、西班牙等国的人文主义运动均产生了杰出的文学家,然而德国却没有,这和当时德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不如上述国家有直接关系。德国没有强大的市民阶级,所以文艺复兴(人文主义运动)在德国的基础比较薄弱。德国人文主义者的主要代表是爱拉斯慕斯·冯·鹿特丹(Erasmus von Rotterdam,1466?~1536)、罗伊希林(Johannes Reuchlin,1455~1522)和胡滕(Ulrich von Hutten,1488~1523)。除爱拉斯慕斯有较大影响外,其他两位并无特别影响。他们作品的表达手段是讽刺,中心思想是反对中世纪的经院哲学和蒙昧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提倡自由思想。

爱拉斯慕斯·冯·鹿特丹又名德西德利乌斯·爱拉斯慕斯(Desiderius Erasmus),本是尼德兰的著名人文主义者,他在当时闻名全欧,曾游历欧洲许多国家,有“第一个欧洲人”的美称。他的代表作是讽刺著作《愚蠢颂》(Lob der Torheit,1511)。这部书是他献给朋友托马斯·摩尔的,书中人格化的“愚蠢”自我夸耀说,中世纪的不少经院哲学家、天主教神学家、学者、主教、僧侣等等都是它的崇拜者和忠实信徒,作者用这样的方式来讽刺经院哲学的愚昧落后和宗教蒙昧的滑稽可笑。1516年他出版了希腊文的《新约》,这实际上为马丁·路德翻译《圣经》作了准备工作。

罗伊希林是第一部希伯来语语法的编者,因此他成了希伯来语言研究的奠基人。罗伊希林还用他的著作为争取犹太人的权利奋斗。他曾在图宾根大学任希腊文和希伯来文教授。在哲学上罗伊希林是经院哲学的激烈反对者。在文学上,他模仿泰伦茨写过喜剧,他的五幕喜剧《海诺》(Henno)因情节布局巧妙、生动有趣,加上对话简练、语言鲜明,在效果上远超过当时上演的德国其他戏剧,罗伊希林因而被后人称为德国中世纪后新戏剧的奠基人。全剧以希腊戏剧为榜样,分幕分场,并有歌队插入其中。这部喜剧不是描写“下等人”的愚笨,而是描写他们的机智。它说的是一个叫海诺的农民偷到了他妻子辛苦积攒下的八个金币,并派他的雇农特洛莫(Dromo)用这几个金币去布商那里换他做新西装的衣料。特洛莫赊账得到了衣料,并且把衣料卖给了别人后,把卖得的钱和原来的金币放进了自己腰包。农民的妻子发现金币不见后,听从女邻居的建议,去向一个占卜算命人救助。这个算命人是个骗子,他有意按她丈夫的外形描述偷她金币的人的外貌。受骗的布商这时向特洛莫提起诉讼。在法庭上,特洛莫接受律师的建议,装成一个弱智者,对一切问题都用“ble”回答,结果无罪释放,并且他用同样的方法赖掉了原先答应要给律师的酬金。最后特洛莫娶了这位农民的女儿做妻子。他把从农民那里骗得的钱当做她的陪嫁。这部喜剧的情节虽无深刻的内涵,但也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

胡滕出身没落骑士,是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积极支持者,并于1522年参加过西金根领导的骑士起义。他积极主张德国民族的统一,并把教皇看做是德国统一的最大障碍。胡滕在政治上的局限性在于:他把12世纪与13世纪史陶芬王朝的骑士时代当做德国统一的理想时代。西金根起义失败后,他避走瑞士,受到瑞士宗教改革家茨温里的保护,后逝于瑞士。

胡滕是中世纪著名的讽刺著作《蒙昧主义者书简》(Dunkelmännerbriefe)的作者之一。《蒙昧主义者书简》是作者假托一些经院哲学家、僧侣写信给当时某一真实的神学教授,用信件向这位神学家报告他们在各地所看见的事物,如人们如何不敬重上帝、神学家和宗教裁判所,人文主义者受学生尊重等等,写信者对这些现象很表不满。可是作者把这些写信人称为提倡蒙昧的蒙昧主义者,说明他们所不满的却正是作者赞成的。《书简》分上下两部,共有三个作者,下部的主要作者是胡滕,《书简》的出版者和编纂者是罗伊希林。《书简》故意用很蹩脚的拉丁文写作,以讽刺“蒙昧主义者”是不学无术的人。胡滕不久已意识到用拉丁文写作对老百姓的思想影响不大,因此1520年后他便开始用德文写作。1521年他用德文写了批判教会弊端的讽刺性的《对话集》(Gesprächbüchlein),这使他在人民中获得了很大的名声。

(2)马丁·路德和托马斯·闵采尔: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1483~1546)在文学史上的不朽功绩在于他的《圣经》翻译。路德用十三年的时间译完了《圣经》,从此这部德文本《圣经》所用的语言就成了德国人民的共同语言。路德为了寻找为大家能理解和接受的德语语汇,常与各阶层人民接触。路德自己说,在翻译过程中他经常去问家中的老妪、大街小巷的顽童、集市上的百姓。路德通过翻译《圣经》给不少德语语汇以新的释义,使不少惯用语和成语为全国所接受。他因此而成了统一的书面德语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如果没有路德为统一的德语书面语奠定基础,德国文学此后的发展几乎是不可想象的。这就是路德在文学史上的不朽功绩。此外,路德所写的宗教赞美歌在当时也十分有名,如被恩格斯称誉为16世纪《马赛曲》的《我们的上帝是一座坚固的城堡》(Ein'feste Burg ist unser Gott)。

托马斯·闵采尔(Thomas Münzer或Müntzer,约1490~1525)是德国最早的革命宣传文学作家。在1525年他写的《致阿尔斯特德人的公开信》(Manifest an die Allstedter)中,闵采尔公开号召武装起义。农民战争中最革命的文件《纲领信》(Artikelbrief)传说亦为闵采尔所写。这封信号召用暴力推翻封建制度,消灭世俗和教会的剥削和压迫。此外,闵采尔的著名文章还有1524年写的《对诸侯布道》(Fürstpredigt)。

(3)汉斯·萨克斯汉斯·萨克斯(Hans Sachs,1494~1576)是16世纪最重要的作家,他在16世纪曾誉满全德,但在世界文学史上并没有地位,更不能与同时代的莎士比亚、塞万提斯相提并论。

萨克斯生于南德的纽伦堡。纽伦堡是当时德国的大城市,工商业有很大发展。16世纪的纽伦堡集中了当时德国新兴市民阶级的思想代表,除萨克斯外,著名的还有画家丢勒。萨克斯出身于手工业家庭,父亲裁缝,他自己是鞋匠,同时又是16世纪最重要的德国戏剧家和诗人。萨克斯是一个多产作家,一生大小作品计有六千多件,其中大多数(四千多)是“工匠诗歌”,此外有200多个剧本和宗教与世俗的歌曲。(www.xing528.com)

萨克斯的戏剧作品取材于下述诸方面:英雄传说,如齐格弗里德;圣经故事;民间故事书,如欧伦施皮格尔及15世纪、16世纪流行的笑话世界名著,如荷马、维吉尔的史诗薄伽丘的《十日谈》是他特别喜欢取材的世界名著之一。可见,萨克斯是一个博览群书的作家。他的戏剧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用通俗的形式在德国市民中传播文化和人文主义思想的作用。萨克斯的作品虽然常取材于古代或外国,但他善于把古代和外国的题材德国化,用娱乐方式来达到教育读者和观众、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的目的。但这些作品的局限在于,萨克斯在加工这些题材时总是站在小市民的立场上,缺少更广阔的视野。

萨克斯最出名和最成功的著作是他的戒斋节戏剧(Fastnachtsspiel)。为什么德国市民文学不能采取像英、法等国的长篇小说或多幕剧的形式,而只能在短小的戒斋节戏剧和笑话中有所成就呢?这和当时德国的分裂造成德国市民阶级生活圈子狭隘、目光短浅密不可分。因此,德国16世纪的市民作家只能创作一些描述市民日常生活的风俗画式的作品。

萨克斯写过80多个戒斋节戏剧,这是萨克斯为戒斋节举行城市狂欢写的小型剧本。它用的是诗体,一般在400行左右,出场人物也很少,大体为三至六人,人物也谈不上性格鲜明。这种戏剧主要是通过“自报家门”及对话叙述一段故事情节,人物与场景颇似中国的旧戏。萨克斯的个别戒斋节戏剧至今仍由业余团体演出,这主要是因为这种戏剧较多讽刺的内容和逗乐的情节。萨克斯在他的戏剧中常批评当时的各阶层人民,如贵族、教士、精明的商人,甚至农民。《天堂里的流浪学生》(Der fahrende Schüler im Paradies)是他的戒斋节戏剧中最为人熟知的,总共只有三个人物,叙述一个农妇被人骗走钱财的故事。有个再婚农妇,前夫已亡,可是她对前夫却依然十分怀念,抱怨跟现在的丈夫(一个富农)生活没有幸福。有一天,一个流浪学生路过该村,向农妇乞求布施,并且对这位农妇说,他不久前刚从巴黎流浪到此。这位深受宗教影响的孤陋寡闻的农妇根本不知巴黎乃是一个地名,因此把巴黎听成为好人死后升入的“天堂”,于是她十分高兴,问这位流浪学生是否在天堂见到他的前夫。油滑的流浪者便捉弄这个愚昧的农妇,问她前夫是何等模样,农妇便说出她前夫死时安葬的形象。流浪学生一本正经地对她说:他见过她的前夫,遗憾的是他目前既无衣穿又无钱花。农妇听后十分同情,便从家里取出衣物和一个金币,郑重其事地托这个流浪学生带给她天堂里的前夫。学生骗走钱财后便溜之大吉。不久丈夫归来,农妇兴致勃勃地讲起刚才的事情,丈夫才知道被骗了财物,他十分生气,可是嘴里却说:“一个金币太少,要再送十个金币去。”说完命妻子赶快备马,目的是去追回财物,可是他不知道骗子走的方向。最后这位既吝啬又愚蠢的富农不仅没有追回财物,而且自己的马也给流浪汉骗走了,他在沼泽地奔波了半天才狼狈地两手空空回来。回到家后,妻子问他,马匹哪里去了?富农自然羞于说出真情,便说马匹也托流浪学生转交给她的前夫了。妻子听了十分高兴,对他说道:“你死后,我也一定不会亏待你。”

这出小戏幽默地嘲笑了人们的愚蠢、轻信和迷信,也嘲笑了这位富农的吝啬和他掩盖自己蠢行的可笑。这出小戏首先是针对教会宣传的信仰奇迹这种迷信思想的。读者在阅读时,同情心反而在流浪汉一边,并不因为他骗取了财物而感到他可恶。

萨克斯的戏剧便是这样站在小市民立场上描绘世态风俗,短小而风趣,虽不乏对社会现象的批评,却并无更深刻的内涵。

在17世纪巴洛克时代,萨克斯这位“下里巴人”便几乎被人遗忘了,因为17世纪的宫廷巴洛克诗人、学者诗人看不起这位来自民间的作家。直到18世纪,歌德在萨克斯逝世二百周年时写了首赞美诗《汉斯·萨克斯的文学使命》(Hans Sachsens poetische Sendung,1776),对他的作品加以重新发掘,并给以崇高评价。19世纪时德国音乐家瓦格纳创作了歌剧《纽伦堡的工匠歌手》(Die Meistersinger von Nürnberg),使萨克斯的名字得到广泛传播。

(4)16世纪的民间故事书:16世纪在民间文学方面收获较大。16世纪的民间文学的主要载体是民间故事书和民歌。德国的民歌收集始于15世纪。16世纪的德国民歌分抒情民歌和政治民歌。抒情民歌大抵写山川景物,写爱情的欢乐和烦恼,描写分离与重逢等等。政治民歌是16世纪前的德国所没有的,这样的政治民歌留传下来的很少,这是农民战争失败后统治阶级高压政策的结果。因此,轰轰烈烈的德国农民运动除了在个别民歌中略有反映外,几乎在当时的其他文学样式中没有得到丝毫的描述。下面这首民歌讽刺马丁·路德在农民战争中站到封建主一边:

Da kam der Graf von Mansfeld daher,
Verbrannt' das Bauern Haus
Nahm Weib und Kuh und noch viel mehr.
“Herr Graf,stecht zu!
Bauer,halt Ruh!
So will's Gott und die Obrigkeit!”
Sagt's der Doktor Luther in seiner Weisheit.

曼斯菲尔德的伯爵一驾到,
农舍便被他焚烧,
妇女、耕牛和其他也给他抢跑。
“伯爵老爷,用枪刺!
农民小子,别出声!
这是上帝和上级的意旨!”
路德博士用他的智慧这样宣告。

下面这首民歌反映农民战争失败后农民的反抗意志并未消沉,他们把成功的希望寄托于他们的后代,充满了乐观的情绪:

Wir sind des Geyers schwarzer Haufen—
Heiha,hoho!—
Und wollen mit Tyrannen raufen!
Hei,hoho!
Spiesz voran,
Drauf und dran,
Setzt aufs Klosterdach den roten Hahn!
Spiesz voran,
Drauf und dran,
Setzt aufs Klosterdach den roten Hahn!

Als Adam grub und Eva spann—
Heiha,hoho!
Wo war denn da der Edelmann?
Hei,hoho!—
Spiesz voran,
Drauf und dran,
Setzt aufs Klosterdach den roten Hahn!
Spiesz voran,
Drauf und dran,
Setzt aufs Klosterdach den roten Hahn!

Geschlagen ziehen wir nach haus!—
Heiha,hoho!
Unsre Enkel fechten's besser aus!
Heiha,hoho!
Spiesz voran,
Drauf und dran,
Setzt aufs Klosterdach den roten Hahn!
Spiesz voran,
Drauf und dran,
Setzt aufs Klosterdach den roten Hahn!

我们是盖耶的黑色部队——
哈哈,霍霍!——
我们要和暴君一决雌雄!
哈,霍霍!
放火烧掉修道院!
拿起刺刀向前冲!
向前冲!
放火烧掉修道院,
拿起刺刀向前冲!
向前冲!

当夏娃织——亚当耕,
哈哈,霍霍!——
那时哪有什么高贵人?
哈,霍霍!
放火烧掉修道院!
拿起刺刀向前冲,
向前冲!
放火烧掉修道院!
拿起刺刀向前冲,
向前冲!

我们吃了败仗回家乡!——
哈哈,霍霍!
我们的后代会打得更漂亮!
哈哈,霍霍! 放火烧掉修道院!
拿起刺刀向前冲,
向前冲!
放火烧掉修道院!
拿起刺刀向前冲,
向前冲!

民间故事书与我国的明清话本在形式上略有相似,在内容上两者均可列入市民文学范畴。德国的民间故事书是13世纪至15世纪民间笑话的发展。16世纪最出名的笑话集出自汉斯·萨克斯之手(他写了约1 500个笑话)。此外还有约尔格·维克拉姆(Jörg Wickram,1505~1562?)编著的《车中小书》(Rollwagen Büchlein,1555)。这部《车中小书》至今还一直再版,成为最受欢迎的16世纪笑话集。它用散文书写,包括111个笑话。从这些市井生活的笑话中,读者可以了解16世纪市民的日常生活。

15世纪至16世纪的德国产生了不少民间故事书(Volksbuch),它们是用散文形式的小说或短篇小说集,实际上是后世德国小说的先驱。民间故事书并非真正由“民间”创作,而是由不出名的作家撰写的,目的是供市民娱乐消遣。民间故事书的内容大多取材于古希腊罗马的传说、中世纪骑士史诗、意大利小说、法国爱情小说等作品。如《美丽的梅露西娜》(Die schöne Melusine)这一传说在民间故事书中便已有记述。德国民间故事书中真正有价值并且最著名的是取材于本国的民间故事书,具有代表性的是如下三部:《梯尔·欧伦施皮格尔》(Till Eulenspiegel,1515)、《希尔德的市民们》(Die Schildbürger,1598)和《约翰·浮士德博士的故事》(Historia von Dr. Johann Fausten,1587)。

《梯尔·欧伦施皮格尔》把许多单个的笑话集中在一个叫梯尔·欧伦施皮格尔的流浪农民身上(传说他确有其人,是北德不伦瑞克附近一个农民的儿子,在不伦瑞克市区至今有他的塑像)。全书一共叙述95个故事,都是记叙农民出身的流浪汉欧伦施皮格尔如何到城市去谋生,以及他如何嘲笑、捉弄、欺骗那些自以为是的封建领主、教会教士、手工业师傅……他甚至也嘲笑和捉弄医生、面包师、裁缝等劳动者。城市里的人瞧不起“乡下人”,以为他们愚蠢,欧伦施皮格尔作为一个乡下人却对他们进行了报复,证明“乡下人”一点也不比他们笨,而且这些自以为聪明的人还常常上他的当。作者巧妙地通过欧伦施皮格尔作为流浪汉到处浪游为人做工,使他接触当时社会各阶层,使作品的讽刺面也扩大到整个社会。集子中有一个故事是叙述梯尔为一个封建领主当城堡瞭望员。他在城堡上守望了很久,可是主人没让他吃饭,为了填饱肚子他不得不伪造消息,说敌人来攻城堡了,让领主带领兵马出城堡去迎敌,梯尔乘机走下城堡,寻得食物饱餐一顿。这个故事集也含有糟粕的成分,如梯尔常以捉弄他人为乐。

《梯尔·欧伦施皮格尔》的编写方法模仿了德国第一部笑话集《阿米斯牧师笑话集》。在该笑话集中,编者把各种笑话集中到了阿米斯牧师一个人身上。

《梯尔·欧伦施皮格尔》出版后很快被译成多种欧洲文字。后来,比利时作家考斯特利用了欧伦施皮格尔的故事,把他写成尼德兰反抗西班牙异国压迫的自由战士,使欧伦施皮格尔变成了人民英雄。

《希尔德的市民们》全书36章,每章各有标题。全书由许多可笑故事组成,这些故事并不是集中在一个人物身上,而是集中在一个编者杜撰的小城希尔德的全体市民身上。作品嘲笑了希尔德市民的种种可笑的自作聪明的行为。在这36章中,最出名的是描写希尔德的居民共同建造一个议会大厅而没有为大厅设计窗户的故事。大厅里因为没有窗户而一片漆黑,于是自作聪明的市民们想出了把室外的阳光运进大厅的主意,他们搬运阳光的行为做得越认真,也就显得他们的行为越发可笑。其他如希尔德市民种盐、刻舟求剑等,都是这本故事书中的著名故事。

希尔德的居民自作聪明,经常做出许多违反客观规律的蠢事,所以他们的努力都成徒劳,但他们却十分可爱,并不叫人讨厌,因为他们面对困难同心协力,团结友爱,相互帮助,共克难关。在困难面前,他们个个开动脑筋出主意想办法。这些故事之所以引人入胜,主要是由于希尔德市民在做如此种种蠢事时是那样严肃认真,这增添了故事的喜剧效果。

16世纪最重要的民间故事书是《浮士德博士的故事》。

浮士德和欧伦施皮格尔一样,确有其人。他生于1480年,约卒于1540年,他是医生、天文学家和占卜家,曾在海德堡大学等地学习神学。他与当时的人文主义学者接触颇多,具有文艺复兴时代的自然哲学观。在他在世时即已流传着许多关于他的传说,比如传说他能召唤死神、掌握魔术。后来浮士德突然去世,人们都传说他是被魔鬼召去了。1587年,有关他的传说的民间故事书便在莱茵河畔法兰克福出版,这本民间故事书的内容已与真实的浮士德相去甚远。

《浮士德博士的故事》主要叙述浮士德(一个农民的儿子)用自己的血签字与魔鬼订约24年。在这24年里,魔鬼为浮士德服务,满足浮士德的种种要求。魔鬼的条件是:浮士德必须首先放弃宗教信仰(基督教)。24年期满后,浮士德必须死去,死后的灵魂应属于魔鬼。故事书最重要的内容是关于浮士德与魔鬼对科学和天堂地狱等的讨论,以及浮士德在魔鬼协助下所完成的种种奇迹,例如与古代传说中的美女海伦结合、并与海伦生子等等。故事最后叙述了浮士德死亡时的惨景。全书的目的在于从基督教立场出发劝人信教,劝人不可妄信异端邪说,更不可与魔鬼为伍。正如这部故事书的副标题所示,它的目的是“给有好奇心而且不信神的人”一个可怕的例子,给他们以诚意的警告。可是在客观上,这部民间故事书却有另外的效果,因为书中浮士德享尽当时基督教所不容许的人间乐趣,实质上反对了中世纪的禁欲主义,魔鬼与浮士德探讨天堂、地狱、宇宙形成等科学的奥秘,实质上反对了中世纪教会宣扬的蒙昧主义和愚民政策,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科学的探求和对知识的渴望。因此,这部民间故事书客观上有着人文主义的内容,在效果上反而迎合了文艺复兴时代人们反对禁欲主义、追求生活享乐和反对蒙昧主义、追求科学知识的需要,所以它立即广为流传,并译成了多种欧洲语言。英国戏剧家马洛在这部民间故事书出版的次年(1588年)就写了《浮士德博士悲剧的故事》,他所依据的素材就是1587年译成英语的这部德国民间故事书。此后,从17世纪到19世纪的莱辛、克林格、海涅等,直至20世纪的托马斯·曼,德国作家一再取材于浮士德的传说。歌德的《浮士德》更使浮士德成为一个永无止境的追求者的象征,成为文学画廊中的一个令人难忘的富有哲理的形象。

除德国作家外,俄国的普希金、屠格涅夫、卢纳察尔斯基等都写过浮士德或与此相关的题材的作品。在音乐史上,布索尼、柏辽兹、李斯特、古诺、艾斯勒等也写过交响曲或歌剧。欧洲文学史或音乐史上这些以浮士德为题材的作品,均源于16世纪德国的这部民间故事书,浮士德是德国文学给欧洲文化影响最为巨大和深远的人物形象。

总的说来,16世纪德国文学的成就主要在民间文学方面,与德国的许多邻国相比,16世纪的德国没有产生过有欧洲影响的作家。德国的文学由13世纪末开始的相对闭塞落后的局面,一直到18世纪下叶才开始改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