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的德意志人是古日耳曼人的后裔。公元前后,古日耳曼人的许多部落集团已定居于莱茵河和易北河之间的地区,公元2~3世纪时,古日耳曼人有弗里森人、法兰克人、阿雷曼人、图林根人和哥特人等几个重要分支。公元375年,匈奴人越过黑海进犯东哥特人,引起了日耳曼人的民族大迁徙,他们抛弃了原来居住的一部分地区,向西和向南,即向当时的西罗马帝国进迫,于是日耳曼人遂成为西罗马帝国的大患。公元476年,罗马的奴隶、农奴、士兵及西罗马帝国的日耳曼佣兵联合来犯的日耳曼人(历史上被称为蛮族),共同灭亡了西罗马帝国。自此,日耳曼人纷纷在西罗马帝国的土地上各据一方,建立起部落公国。5世纪末,部落公国中的墨洛温征服了四邻,建立了日耳曼人的法兰克王国(486~843)。法兰克王国到卡洛林王朝时为其全盛时期,至查理大帝(742~814)时则达极盛。从6世纪开始,日耳曼各部落,包括巴伐利亚人和图林根人纷纷被征服,被并入法兰克王国。9世纪末,这个日耳曼人的法兰克王国为查理大帝的三个孙子所继承,王国开始瓦解,主要原因是这个大帝国仅仅依靠武力和基督教维持巩固。法兰克王国在9世纪末被分裂为三部分,其中东部成为此后德意志帝国的基地,其他两部分即成为现在的法国和意大利的原始疆域。史学家认为,卡洛林王朝的末代皇帝路德维希911年的死亡是德意志分裂为王国的正式标志。
直到7~8世纪,古日耳曼人还用的是古日耳曼文字,即鲁能(Runen)。由于古日耳曼人有很多分支,因此古日耳曼的鲁能文字也并不统一,根据文字学家的分析,鲁能文字显然受了拉丁文的影响。鲁能最早用于占卜,日耳曼人把鲁能刻在用山毛榉树木头做成的木条上。日耳曼人也常把古老的鲁能文字刻在兵器、饰物及墓碑上。4世纪时,日耳曼人中的哥特族十分庞大,分为东、西哥特人。西哥特人中有一个主教乌菲拉(311~383),他为了向日耳曼人(主要是哥特人)传播基督教,便以希腊字母和拉丁字母为楷模,结合哥特人自己原有的文字符号,创立了哥特文,并用哥特文翻译了《圣经》。乌菲拉的哥特文《圣经》译本是日耳曼文学和文字方面的重要文献。这一《圣经》译本至今只保留下来一些断片,它写于羊皮纸上,如今保存在瑞典乌普萨拉大学的图书馆里。
古代日耳曼语大体分为三大分支,即东日耳曼语,又称哥特文,北日耳曼语,又称斯堪的纳维亚文和西日耳曼语。现代德语和英语都是从西日耳曼语发展演变而来的,所以西日耳曼语也被德国人称为原德语。大约到了8世纪,原德语又因方言的不同,根据地势分为高地德语和低地德语,高地德语是南部德意志人说的语言,低地德语是北部德意志人说的语言,南北的分界线是从杜塞尔多夫市的本拉特经卡塞尔和维登拜尔格至奥得河畔的法兰克福,它简称本拉特分界线(Benrather Linie)。(www.xing528.com)
公元750年以后,高地德语逐步形成。高地德语的历史发展一般分为三期,即从8世纪至11世纪(750~1050)为古高地德语,从11世纪至16世纪(1050~1500)为中古高地德语,从16世纪到现在为新高地德语,高地德语后来演变成为德国的文学语言。
古高地德语不是统一的语言。中古高地德语初期,即11世纪至12世纪也还是方言。13世纪德意志进入封建主义繁荣时期时,方开始形成初步的文学语言。13世纪后,随着德意志封建社会在政治上、经济上的四分五裂,各地方言增多,初步的统一语言又遭破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逐步形成促使交通发达、商业繁荣、交通频繁,语言因社会发展的需要才逐渐统一。马丁·路德对于现代德语的形成和统一作出了杰出的贡献。1521年至1522年,他以图林根的民间语言和萨克森的官方用语为基础,各取其长,翻译了《圣经》。这部德语《圣经》对德国的语言统一起了巨大的作用,原因有三:首先是《圣经》在那时为每一阶层人民所接触,其次是路德的翻译所依据的图林根民间语言和萨克森官方用语在当时都具有普遍性,第三是马丁·路德的译文生动有活力。因此,他的译文能为大多数人所接受,如教会传教、文人写诗、演员演戏等等。这样,马丁·路德的《圣经》翻译对德语的统一便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古、中古及新高地德语在语音、语法及词汇方面均有所不同,但是语言现象并不是经过突变形成的,因此这三个时期也只能是大体上的分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