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易含多义
(一)易一名而含三义
唐儒孔颖达在《周易正义·论易之三名》最早总结“易一名而含三义”:
(1)简易
《周易·系辞上》:“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周易·系辞下》:“夫乾,确然示人易矣;夫坤,然示人简矣。”
(2)不易
《周易·系辞上》:“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论者以为此即汉儒“天不变,道亦不变”之说,故即疑《易》之命名,或即取“不易”之意。
(3)变易
《周易·系辞下》:“《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
关于“易一名而含三义”,后儒多不理解。如朱剑芒《经学提要》云:“上列三义,其一、二两义,均属牵强。盖简易之说,仅论乾坤大体,不能概括全书。不易之说,则《系辞》下文,固犹有‘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各语,仍不离变易之义。故惟第三说可以成立。近今讲学之士,亦莫不以变易之说,为《易》之定义。既与孔氏《正义》相符,而朱子《本义》亦未尝不合也。”[1]
当代通儒钱钟书从辩证的角度出发作出新的解释:
“变易”与“不易”、“简易”,背出分训也;“不易”与“简易”,并行分训也。“易一名而含三义”者,兼背出与并行之分训而同时合训也。《系辞》下云:“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变易之谓也;又云:“初率其辞,而揆其方,既有典常”,“不易”与“简易”之谓也。足征三义之骖靳而非背驰矣。然而经生滋惑焉。张尔岐《蒿庵闲话》卷上云:“‘简易’、‘变易’,皆顺文生义,语当不谬。若‘不易’则破此立彼,两义背驰,如仁之与不仁、义之与不义。以‘不易’释‘易’,将不仁可以释仁、不义可以释义乎?承讹袭谬如此,非程、朱谁为正之!”盖苛察文义,而未洞究事理,不知变不失常,一而能殊,用动体静,固古人言天运之老生常谈……《列子·天瑞》:“易无形埒。”张湛注:“易亦希简之别称也。太易之义,如此而已,故能为万化宗主,冥一而不变者也。”曰“简”、曰“万化宗主”、曰“不变”,即郑玄之“三义”尔。苏轼《前赤壁赋》:“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词人妙语可移以解经儒之诂“易”而“不易”已。[2]
钱钟书以“易一名而含三义”为例,力驳黑格尔“汉语不宜思辩”之谬论。
(二)易之其他义
除上述三义之外,还有下列说法:
(1)易为蜥蜴
《说文解字》:“易,蜥易、蝘蜓、守宫也。象形。”“易”字篆文作“”,正象蜥蜴之形,上象首,下象四足。蜥蜴即壁虎类动物,以其能十二时变色,故假借为“变易”之“易”。唐儒孔颖达《周易正义·论易之三名》曰:“夫易者,变化之总名,改换之殊称。自天地开辟,阴阳运行,寒暑迭来,日月更出,孚萌庶类,亭毒群品,新新不停,生生相续,莫非资变化之力,换代之功。然变化运行,在阴阳二气。故圣人初画八卦,设刚柔两画,象二气也;布以三位,象三才也;谓之为易,取变化之义。既义总变化,而独以易为名者。”(www.xing528.com)
(2)生生之谓易
《周易·系辞上》:“生生之谓易。”京房曰:“八卦相荡,阳入阴,阴入阳,阴阳二气,交互不停,故曰生生之谓易。”宋林至《易裨传外篇》认为:“此京氏即刚柔相推荡之言,以成一家学耳。”唐李鼎祚《周易集解》卷十三引荀爽之语曰:“阴阳相易,转相生也。”韩康伯注云:“阴阳转易,以成化生。”孔颖达疏云:“生生之谓易者,生生,不绝之辞。阴阳变转,后生次于前生,是万物恒生谓之易也。前后之生,变化改易,生必有死。《易》主劝戒,奖人为善,故云生,不云死也。”宋胡瑗《周易口义·发题》:“生生之谓易,是大《易》之作,专取变易之义。盖变易之道,天人之理也。以天道言之,则阴阳变易而成万物,寒暑变易而成四时,日月变易而成昼夜。以人事言之,则得失变易而成吉凶,情伪变易而成利害,君子小人变易而成治乱。故天之变易,则归乎生成,而自为常道。若人事变易,则固在上位者裁制之如何耳。何则?在位之人,苟知其君子小人相易而为治乱,则当常进用君子而摈斥小人,则天下常治而无乱矣。知其情伪相易而成利害,当纯用情实而黜去诈伪,则所为常利而无害矣。知其得失相易而成吉凶,当就事之得而去事之失,则其行事常吉而无凶矣。是皆人事变易,不可不慎也。故大《易》之作,专取变易之义。”司马光《温公易说》卷五:“形性相续,变化无穷。”宋张根《吴园周易解》卷七:“变化无穷之谓。”宋林栗《周易经传集解》卷三十三:“阳生阴,阴生阳,阳复生阴,阴复生阳,循环不穷,所谓易也。”朱熹《原本周易本义》卷七:“阴生阳,阳生阴,其变无穷,理与书皆然也。”宋李衡《周易义海撮要》卷十二:“易者,尽天下之变,极天下之动,神妙不测,变化无穷之称。八卦相荡,至于六十四,六爻相推,至于三百八十四,凡泰极则否来,剥尽则复来,此《易》之道也。”自汉至宋,多以阴阳变化解释“生生之谓易”。宋元之际的俞琰云:“夫是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是为两仪;既生两仪,又生四象;既生四象,又生八卦;八而十六,十六而三十二,三十二而六十四,等而上之,盖生生而无穷也。”[3]开始以宇宙生成模式解释“生生之谓易”,可谓新的转折点。元保巴《周易原旨》卷七:“一生二,二生四,四生八,八八生六十四,生生之谓易也。”语意尚欠分明。元吴澄《易纂言》卷七:“易者,阴阳变易之体也。其所以生生者,道也。”又以“道”释“易”。元梁寅《周易参义》卷七:“盖乾主气之始,坤主形之成,合而言之,即生生之易也。生生之谓易,犹言一阴一阳之谓道。”元赵汸《周易文诠》卷三:“合而言之,皆阴阳也,即皆易也。何谓易?阴极则阳生,阳极则阴生,生生而不已,即循环而无穷,是之谓一阴一阳之道。”亦皆以“道”释“易”。元董真卿《周易会通》卷十二:“生生之谓易,是天之所以为道也。天只是以生为道,大临天地阴阳,其势高下甚相背,然必相须而为用也。有阴便有阳,有阳便有阴,有一便有二,才有一二,便有一二之间,便是三,已往便无穷。老子亦言三生万物,此之谓,生生之谓易,理自然如此。”以老子之“三生万物”会通“生生之谓易”,将儒道两种宇宙生成模式联系起来考虑。明胡居仁《易像钞》卷一:“今人言太极,多似悬空捞摸,不根《易》说。王子植曰:易,变易也,此体常运谓之生。孔子言‘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易’,‘一阴一阳之谓道’。若指其呈露遍满者而言,自一息、一念、一举动、一语默、一刻、一时、一日、一月、一年、一纪以至元会运世之始终,皆生生也,皆变易也。故举易之一字,而道无余蕴矣。学者要先知《易》,然后可与言太极。”又将“太极”与“易”联系起来。
(3)易者象也
《周易·系辞下》:“易者象也。”孔颖达疏:“易卦者,写万物之形象,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者,谓卦为万物象者,法像万物,犹若乾卦之象法像于天也。”《周易集解》卷十五引虞翻曰:“易谓日月,在天成八卦象,悬象著明,莫大日月是也。”宋胡瑗《周易口义·系辞下》:“夫大易之道,皆本诸万物之形象而成。至如乾为龙,坤为马,艮为山,兑为泽,如此之类,皆是本于物象也。”
(4)日月为易
《说文解字》引秘书说曰:“日月为易。”段注云:“秘书谓纬书。按《参同契》曰:‘日月为易,刚柔相当。’陆氏德明引虞翻注《参同契》云:‘字从日下月。’”所谓日月为易,取日月更迭、交相变易为说。“象阴阳也。”段注云:“谓上从日,象阳,下从月,象阴。纬书说字多言形而非其义。此虽近理,要非六书之本,然下体亦非月也。”
(5)占卜为易
吴挚甫《易说》云:“易者,占卜之名,因以名其官。”尚秉和宗其说。[4]
(6)易为交易
易的本义为交换。《周易·系辞下》:“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7)本体为易
《程子遗书》:“上天之载,无声无臭,其体则谓之易。”朱熹解释为:“这只说个阴阳动静阖辟刚柔消长,不著这七八个字说不了,若唤做易,只是一字便了。易是变易,阴阳无一日不变,无一时不变。庄子分明说:‘《易》以导阴阳。’要看《易》,须当恁地看。事物都是阴阳做出来。”[5]“其体则谓之易,这便是横渠所谓‘坱然大虚,升降飞扬,未尝止息’者,自此而下,虽有许多般,要之,‘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皆是实理。”[6]“其体则谓之易。如何看体字?体是体质之体,犹言骨子也。天地之间,阴阳交错,而实理流行,盖与道为体也。”[7]可见,程朱以宇宙本体为易。
(8)觋巫为易
清儒朱骏声说:“易读为觋。”[8]今人高亨、董治安皆衍此说[9]。按《说文解字》:“觋,能齐肃事神明者。在男曰觋,在女曰巫。”“巫,巫祝也。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段玉裁认为:“祝乃觋之误。巫、觋皆巫也,故觋篆下总言其义。示部曰:‘祝,祭主赞辞者。’《周礼》祝与巫分职,二者虽相须为用,不得以祝释巫也。”
总之,易含多义,仅列举十一说,其他如毛奇龄《仲氏易》所谓“易兼五义”(“变易”、“交易”、“反易”、“对易”、“移易”),众说纷纭,见仁见智。《易》长于变,万变不离其宗,当以“变易”之说为宗。《易经》翻译成英语,多作《变化之书》(The Book of Changes)。诚如黄寿祺所言:“易以象为本,易象变化多端,故主于变易。‘生生之谓易’,生生亦系变化无常之谓也。若简易、不易,则系指易理而言……所谓‘太易’、‘宇宙之本体为易’、‘日月为易,象阴阳也’、‘易,逆数也’,亦皆系指易理而言。”[1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