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支撑系统
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需要人才、资金和技术的支撑。没有人才支撑,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就缺乏根基。同样,没有雄厚的资金支持,经济转型成本无法支付,各项工作无法正常开展。没有先进的技术支持,经济转型就不能实现产业结构升级,无法摆脱低水平经济循环,难以迎接国际经济科技一体化的挑战,城市整体竞争能力难以提升,经济转型的最终目标难以实现。因此,在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必须建立人才、资金和技术三个支撑体系。
第一节 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人才资源支撑系统
资源型城市实现城市转型,发展接续产业,必须坚持高起点,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发展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新兴产业,实现产业结构的高级化,这就需要与之相匹配的人才体系承载和支撑。人才是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主体的核心因素,在转型中建立人才支撑系统是更新人才理念,构建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
一、更新人才理念
人才是一个城市资源中最特殊的资源,也是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基石和保障,没有充足的人才资源,经济转型的措施和目标难以实现。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资源的作用,首先必须更新人才观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衡量一个人的价值的大小,要坚持德才兼备原则,关键在于看他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创造价值的能力。在新的市场经济形势下,选择人才应该把重点放在技能、能力上。对于那些在工作岗位上起不了作用的高学历、低能力人才应合理利用、适当引导,逐步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这样才能满足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需要。
要把促进人才健康成长和充分发挥人才作用放在首要位置,努力营造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社会环境。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财富的“人源”充分涌流。要坚持把是否有利于促进人才的成长、是否有利于促进人才的创新活动、是否有利于促进人才工作同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作为深化人才工作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破除那些不合时宜、束缚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观念、做法和体制,推动人才工作体制和机制的全面创新。
二、构建人才培育机制
资源型城市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必须坚持引进与培养并重、选拔与使用结合、智力与活力同步开发的原则,着眼于扩大人才总量,提升人才素质,优化人才结构,发挥人才作用。始终抓住人才的吸纳、培养、使用三个关键环节,努力构筑科学的政策体系,积极营造人才脱颖而出的工作机制。
(一)引进人才
过去政府是人才引进的主管部门,企业的具体需要与政府的人才配置之间存在差异,从而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与人才匮乏的矛盾并存。人才引不来、留不住是困扰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重要问题之一。要解决好这个问题,营造一个人才引得来、留得住的良好环境是资源型城市发展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为此,要改变人才引进机制,下放人才引进自主权。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所在但求所为”的原则。广泛引进外来人才是欠发达地区开发人力资源的重要途径。对于不同类型的人才要分别给予充分的支持和信任,给他们以施展才华的舞台和空间,充分实现其自身价值。政府也要制定优惠政策,营造良好的人才环境,扩大信息引导,为引进人才做好基础环境工作,使人才在工作中感到放心,无后顾之忧,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真正能在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过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二)合理开发和利用潜在的人力资源
现有人才是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基础力量。资源型城市虽然人才资源总体匮乏,但并不是没有人才。如何盘活现有人才,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是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面临的重要课题。
1.要留住人才
人才流失是资源型城市人才匮乏的真正主要原因。随着资源型城市经济的逐步衰退,不宽松的政策环境、不够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待遇不高引起生活质量下降以及子女教育问题等诸多原因使得大量人才萌发去意,申请外调。这是人才流动的必然趋势。
为此,资源型城市要努力改善城市经济环境,塑造城市良好的形象,提高城市的经济实力,改善人才生活环境和工作氛围,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此外,政府还应该改善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人文环境的建设,深化用工制度改革,充分发挥人才潜力,给人才以施展才华的空间。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奖励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增强人才对企业的向心力,充分发挥其作用。
另外,也应该辩证地看待人才流动问题,如果留人留不住心,采用种种手段强留人才,反而会带来一些消极后果。外流的人才一般具有较高的素质,但他们往往都有一种恋旧情节,只要把握好他们的心理,为我所用,就可以变外流人才为外在人才,并以他们为纽带,架起一座座联系的桥梁,通过他们建立起各种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因此,只要合理利用外流人才也可以起到当地人无法替代的作用,为经济转型创造新的价值。
2.大力培养人才
培养人才是资源型城市夯实人才支撑系统的治本之策。资源型城市在缺乏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优势的情况下,对自身人才的培养尤为重要。培养人才的途径方法很多,要以创建学习型组织为目标,强化用人单位和人才学习培训意识,广泛开展以实用知识技能为主的继续教育,要充分利用当地的教育资源,建设一批不同类别人才的重点培训基地,通过到院校、知名企业和发达地区学习培训、单位岗位培训等渠道,大面积提高各类产业人才素质。资源型城市自身拥有的地方院校也要相应提高教育质量,提高综合实力和培养能力。积极适应接续产业发展需要,滚动调整职教院校的专业设置,加大重点项目技术人才培养力度,提高人才供给层次和对应程度,针对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实际需要,努力培养具备较强工作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同时要扩大教育投资,改善办学条件,支持和鼓励学生投入到资源型城市的建设中去,引导学生到重点行业、骨干企业去发挥才智,到最需要人才的地方去施展才华,为实现资源型城市经济的顺利转型做出积极的贡献。
3.善用人才
在资源型城市内部人才体系中,也要创造条件,促进人才的流动。由于体制等原因的影响,资源型城市仅有的人才中也有一部分人学非所用,在目前的工作岗位上难以发挥作用,这就造成了人才的极大浪费。一要通过政策导向整合,在已有政策基础上,研究更有力的政策措施,吸引和调剂一批在机关事业单位有发展潜力和专业能力的干部进入企业任职工作,或领办和自办企业,鼓励科技人员向生产一线转移。同时,推行宽松的兼职政策,挖掘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才的富余潜力,实现人才资源共享。二要通过市场机制整合,充分发挥人才市场的媒介作用,正确引导,通过人才市场化促进人才流动和供需对接。同时,在政府定期发布人才需求信息并实施必要的指导基础上,引导衰退、破产或人才过剩产业与企业的专业技术人才,向支柱产业、重点企业流动,盘活和有效利用闲置人才。三要可以在一些急需的岗位上通过借调对口支援等灵活多变的形式实现人才的多元化配置方式。四要充分发挥离退休专业技术人员的作用,对他们应搞好“二次开发”。通过返聘或终身聘任的方式请他们回来,安排在新产品开发、工艺技术开发及管理创新等岗位上,发挥余热。
第二节 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资金支撑系统
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既包括原有资源产业的退出,又包括替代产业的培育和发展;既包括大量劳动力转移再就业,又包括一系列历史遗留问题的处理。每一个问题的解决都需要相应的资金作为保证。因此,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必须建立相应的资金支撑系统。根据国外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筹资经验,结合我国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实际情况,中国经济转型的筹资应采取多元化战略,充分发挥政府、企业与个人的积极性,群策群力,多渠道筹措资金。
一、政府投资体系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统收统支的财政体制、统包统配的用工制度以及产权制度的影响,资源型城市积累了一系列的问题和矛盾。如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仍然继续沿用计划经济的管理模式,给资源企业下达不切实际的高指标,使企业无法适应灵活多变的市场需求,造成严重亏损。本着“谁收益,谁负责”的原则,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因国家体制问题造成的矛盾和问题理应由政府解决,其成本理应由政府支付。政府对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投资既是一种必要的补偿,也是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为加速经济转型步伐,国家应尽可能地增加对资源型城市的投入。当然,这种资金的投入不能沿用计划经济的方式、方法,而应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原则来进行。政府投资的重点应侧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基础设施与生态环境建设
资源型城市由于受计划经济的城市发展规划与经济发展指导思想影响,城市规划水平低,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重生产、轻环保,生态破坏严重。城市基础设施与生态环境建设投资大、回收期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追求效益的金融资本与民间资本很难主动向这两大领域投资。但如果政府加大这两个领域的投资或者政府对这两个领域的投资给予一定优惠政策或补偿,使这些投资通过间接渠道获得应有的投资回报率。如以修路换土地或生活污染换土地等,金融资本与民间资本就会流入这两个领域。资源型城市基础设施与生态环境建设的任务重,投资需求大,政府资金应重点向这两个领域倾斜,引导金融资本与民间资本跟踪投入。通过这些资金的投入,尽快改善基础设施与生态环境状况,提升人居环境和对外形象,从而形成投资洼地和人才高地,为经济转型创造条件。
(二)破产关闭矿井的资金投入
矿山破产关闭后,必然会产生劳动力转移和资产、债务清理等一系列问题。由于现在需要破产关闭的矿山都是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并运行的,因而这些矿井的关闭破产费用应主要由政府来承担。重点包括解除劳动关系人员的安置费用,累计欠发职工个人的款项,破产期间的职工生活费和矿井维护费,公共职能移交和分离社会职能发生的部分费用,补偿工伤、退养、抚恤及离退休人员的经常性支出,部分养老统筹资金缺口,核销企业银行贷款及企业欠税等支出,下岗失业职工的基本生活保障金及再就业培训费用等。这些资金基本上都是由国家体制造成的,理应由政府投资来重点解决,以确保经济转型的平稳过渡。
为了确保政府资金的必要投入,各级政府应学习外国政府的经验,设立专项资金或基金,成立非银行金融机构和投资公司、金融公司等。国家以参股的方式加入这些非银行金融机构,以引导其资金投入资源型城市。在我国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过程中,各级政府在财政资金比较紧张的情况下,挤出部分资金投入经济转型,发挥了良好作用。
二、市场融资
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需要巨额成本投入,政府的直接投资是不可缺少的,也是有限的。通过市场融资是解决资金缺口的重要与切实可行的途径。市场融资的方式与渠道很多,从资金来源来说,有国内资金与国外资金、政府资金与民间资金;从融资方式来说,有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货币融资和易货融资;从市场融资的渠道来说,主要有金融资本、民间资本和国外资本。
(一)金融资本
金融资本是国家调控经济运行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于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国家也应该运用这一手段来为经济转型服务。由于我国已经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金融资本的运作完全是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原则来进行的。为了追逐资本的高回报率和规避投资风险,金融资本一般是流向投资回报率高、经济发展环境较好的地区。资源型城市由于整体经济状况相对较差,投资回报率相对较低,投资风险相对较大,因而金融资本往往采取逃避措施,不愿意到资源型城市进行投资。为了改变这种被动的局面,一方面,金融机构应该树立“取之于社会,回报于社会”的经营思想,面对资源型城市的经济困难与资本需求,从长远计划和国家整体利益考虑,力所能及地增加对资源型城市的资本投入,缓解资源型城市资金紧张的矛盾。特别在是现阶段国有银行向商业银行转化的过程中,这些国有商业银行为了降低不良资产比重,避免新的不良资产的出现,对资源型城市企业贷款,片面地采取种种限制政策与措施。金融机构应该更新观念,科学管理。通过对企业发展前景与企业产品市场潜力的科学预测,着眼于未来发展,主动地积极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变被动不投资规避风险为主动投资规避风险。加强资金的使用监管,努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确保投资的正常回收和适当回报。另一方面,政府也应通过各种政策给予金融机构以必要的支持,给资源型城市投资的金融机构予以政策倾斜和利益补偿如贴息等,以降低投资的资本风险和确保适当的资本收益。金融资本的投向主要集中在转型项目与产业上。由于转型项目与产业都是根据国际国内市场需求选择的,因而其市场前景相对较好,市场潜力相对较大。通过对转型项目和产业进行投资,既有利于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与高度化;又有利于降低金融资本的风险,提高金融资本的回报率,是一个双赢的选择。
(二)民间资本
从广义上讲,民间资本是指政府资本以外的资本;狭义上讲是指政府资本、国外资本以外的资本,即民营企业的资本。国内民间资本又包括埠内民间资本和埠外民间资本。根据国外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经验,民间资本是经济转型的重要力量。这些资本的存在对资源型城市来说是一个可以充分利用的有利条件,能利用的程度则取决于资源型城市的投资环境与竞争能力。民间资本的资金流动灵活、方便,决策迅速。民间资本的引进与使用是一种双赢的措施。它既能满足资金短缺的需求,又能满足技术进步、新兴产业的培育与发展的需求。因此,资源型城市应采取切实措施,吸引民间资本流向资源型城市。
(三)国外资本
国外资本是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重要资金来源。特别是由于我国政局稳定,整体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国内市场空间较大,对外资的吸引力很强。面对世界经济增长速度的放慢和国际产业结构大调整的压力,巨额国外游资急于寻找理想的投资场所。国外资本与国内民间资本一样具有双赢的功能,是资源型城市经济增长的强力催化剂和经济转型的重要推动力。根据国内外资源型城市吸引国外资本的经验来看,吸引国外资本与吸引国内民间投资一样,其方法与措施主要分为两个方面,即对内“筑巢”与对外“搭桥”。对内“筑巢”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包括“软”、“硬”两个方面。如清理修订有关法规政策,使其适应资源型城市发展的新形势和国际国内发展的新趋势;转变政府职能,改善政府工作方式与服务方式,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治理城市污染,改善人居环境;发展科技与教育,提市民科技文化素质等。二是打破市场壁垒,放开各种管制。重点是放宽投资领域,降低准入门槛,享受国民待遇。为此,资源型城市应最大限度地放宽投资领域,除国家严令禁止的领域外,一切领域都应该开放,而且是内外资同时开放,共同享受国民待遇。因为市场经济不分尊卑、不唯成分、平等竞争。过去那种外商投资受礼遇、国有企业要保护、国内民资遭遇的不平等竞争状态一定要打破,在经营领域、审批手续、优惠政策、服务内容与水平等诸方面都应尽可能一视同仁,营造公平竞争的良好平台,供各类投资者同台竞技,加速经济转型进程。对外“搭桥”主要是有效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在资源型城市与国内外有实力的大公司之间建立起一座桥梁,加强沟通,吸引它们前来投资兴业。
第三节 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技术支撑系统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人类社会进步和繁荣发展的基本动力。国内外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和转型的实践证明,没有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与推进,资源型城市的经济发展与转型只能在低水平上循环。资源型城市为了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增长质的飞跃,科技支撑是唯一的途径。(www.xing528.com)
一、科技创新的动力源
资源型城市的经济结构突出的表现是,产业结构层次低,整体技术水平不高,能源物耗高,产品性能落后,缺乏市场竞争力。例如,我国煤炭产业基础十分落后,迄今为止,煤炭产量的增加仍需要依靠投入大量的人力。由于资金以及过度的资源耗费,科技进步所起的作用较低。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一方面应运用先进适用技术对资源产业进行改造,使资源产业的发展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上来,提高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的档次,改善资源企业的经营方式,推动资源产业向高产、高效、安全、优质、洁净和综合合理利用的方向转变;另一方面要依靠科学技术,培育与发展新兴产业,改善资源型城市的产业结构,并逐步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优化。
(一)科技创新有利于资源型城市结构调整和优化
资源型城市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加强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建立知识的生产、传播、使用与分配机制,发展新兴产业和高科技产业,应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就能把经济的发展建立在多产业综合配套和协调发展之上。促进资源型城市由单一资源经济向多元经济转变,彻底改变传统的经济结构和单一的产业结构状况。
在这方面,发达国家资源型城市的成功实践值得借鉴。例如,法国洛林地区的经济转型不是传统产业的相互替代,而是通过科技创新以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实现高起点的经济转型。他们的主要做法有:一是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洛林地区的计算机、激光、电子、生物制药、核电等高新技术产业占国民经济的15%;汽车工业已成为支柱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0%,主要为欧洲和北美的汽车合同商提供配件。二是应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工业。主要是对钢材、机械、化工、电厂等进行高新技术改造,使其生产过程实现自动化,产品向高附加值发展。如钢铁公司主要是发展市场短缺的汽车板材、镀锌板等,使钢铁工业的附加值提高一倍以上。洛林地区历经30多年的经济转型,已经从一个以煤炭、钢铁等传统产业为主的老工业基地转变成为以高新技术产业、复合技术产业为主的、环境优美的新兴工业区。洛林地区经济转型的实践证明,经济转型的实质是一次革命。技术进步推动的产业变革可以提升城市经济实力和改善城市经济格局,资源型城市只有依靠技术创新,才能实现经济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
(二)科技创新是降低转型成本的有效手段
科技创新能够迅速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经济增长的推动力,实现传统资源产业的技术改造和生产工艺改进,提高产品的加工层次,延长相关产业链和产品链,使传统的资源产业焕发生机。通过技术创新成果在资源产业中的应用,对初级产品进行深加工,发展相关产品及下游产品,可以延缓资源产业的衰退,为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创造条件。资源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通过技术创新与技术推广应用,可以提高资源产业的生产机械化水平,使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转化为技术密集型产业。这样既可以减少资源产业的就业人员,又可以提高资源产业的人员素质,为资源城市的劳动力转移创造条件。
二、技术创新的路径选择
对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来说,科技创新的关键在于技术创新,而且主要是适合技术的创新。这是由资源型城市的科技资源、科技基础和经济实力、产出水平共同决定的。技术创新是指学习、引进、革新和创造新技术的过程。技术创新系统是由技术创新全过程相关的机构组织构成的网络系统。资源型城市技术创新系统是资源企业及转型中新建企业、政府部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与中介机构等组织构成的。为了充分发挥资源型城市技术创新系统的功能,就必须加强这些部门的协调和合作,相互支持,形成合力,推动资源型城市技术创新活动的顺利开展。企业是技术创新的核心、载体与主体,政府是技术创新的支持者与服务者,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是技术创新的载体与参与者,中介机构是技术创新的联络员和服务员。对资源型城市来说,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关键是选择合适的技术创新模式与各部门的合作机制。只有这样,才能快出成果、出好成果。
(一)资源型城市技术创新模式的选择
一般来说,技术创新有三种模式,即自主创新模式、模仿创新模式和合作创新模式。在这三种模式中,自主创新是投资大、风险高、收益时间长的创新活动。模仿创新是投资最小、风险不大、成果出现较快的创新活动。合作创新则是投资较大、风险共担、成果出现较快的创新活动。根据资源型城市的技术基础以及技术需求状况,宜选择以模仿创新与合作创新为主、以自主创新为辅的技术创新体系。
1.模仿创新
所谓模仿创新是指在率先创新的示范的影响和利益诱导下,企业通过合法手段引进技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消化后再改进的一种创新形式。模仿创新并非原样模仿,而是有所发展、有所改善。对资源型城市来说,由于技术水平相对落后,科技实力较弱,科研人员特别是高素质的科研人员偏少,因而选择模仿创新是比较现实与可行的途径。当然,模仿创新并非易事,模仿创新首先要对引进技术进行消化、吸收,这种消化与吸收本身也是一种创新。引进的技术应是先进技术,只有掌握了这种先进技术的原理和知识,才能进行消化和吸收。在消化和吸收基础上的创新更是一个艰难的过程,投入的人力、物力与财力会更多。因此,资源型城市在模仿创新的过程中,应该根据自己的技术消化能力和创新能力,选择适合技术进行引进、消化与创新,通过这种小幅度跳跃的方式进行消化与创新,既能积累经验,又能缩短消化与创新的时间,使这些技术能够尽快转化为生产力,推动产业与产品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和升级。但如果一味追求引进高、精、尖技术,那么依靠资源型城市自身的技术水平和实力吸收和消化的可能性不大。当然,这不是否认资源型城市引进高、精、尖技术与设备。只要这些高、精、尖技术符合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方向,能够提升产业结构高度和产品技术水平就可以引进并运用。在这种情况下,消化与创新的可能性很小。因此,从创新的角度来说,资源型城市应遵循技术进步规律,不断对先进适用技术进行模仿创新。
2.合作创新
所谓合作创新是指以企业为主体,通过企业与企业、企业与科研院所或高等院校进行“产、学、研”合作推动创新的组织方式。合作创新的各方之间可以是供需关系,也可以是相关竞争关系。合作创新的条件是合作各方共享成果,共同发展。因此,借助合作创新,可以把有竞争关系和利益关系冲突的企业联合起来,使各方都能从合作中获得更大的利益。合作创新的存在主要是由于一些较大规模的创新活动必须由多个单位进行合作的创新。它可以合理配置科技资源,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实现资源互补,从而缩短创新周期,降低创新风险,提高创新成功的可能性。资源型城市由于受到科研实力和经济实力的限制,单独完成一些小规模、小幅度的技术创新是可能的,但规模较大、技术复杂的创新活动往往难以独立完成。这样一来,借助外力,借助市外、省外、国外的技术力量进行技术创新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为了更好地进行合作创新,资源型城市政府和企业都应提高技术创新意识,加强与市内外、省内外、国家及国际科研机构与高等院校的联系,及时了解与把握资源型城市经济转轨有关产业与产品的技术信息与技术发展动态,跟踪技术发展趋势。一旦企业有技术创新的需求,能够迅速找到合适的、有创新能力的合作伙伴,就可以缩短创新时间,节省创新成本,降低创新风险,提高创新的成功率。根据市场需求动态,及时将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转化为商品,实现技术创新的价值。
3.自主创新
所谓自主创新,是企业主要依靠自身的技术力量进行研究开发与创新,并迅速实现科技成果商品化,最终获得市场的承认,实现技术创新的价值。自主创新具有率先性。从结构上讲,一项新技术或一种新产品的率先创新者只有一家,而其他采用这项技术、生产这种产品的企业都是创新的跟随者和模仿者。自主创新是一种开拓性的技术创新,因而自主创新要求企业有雄厚的研究开发实力和研究成果积累,处于技术前沿阵地,否则是不可能进行率先创新的。对我国的资源型城市来说,绝大部分资源型城市和企业技术水平和技术实力都不具备自主创新的条件,只有少数有一定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的城市可以进行自主科技创新。资源型城市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应该准确把握自身经济实力和科研实力,合理选择创新模式,应该将有限的资金和技术力量投入到模仿创新与合作创新中去。这样既不浪费资源,又能加速技术进步。当然,对于少数有条件的资源型城市和企业,特别是已经处于技术前沿的城市与企业而言,仍然应该进行自主创新。自主创新是企业努力的方向,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出于维护本国或本企业的经济利益和战略利益考虑,任何国家或企业都不可能将自己最尖端甚至是接近尖端的技术与设备转让出去。因此,从长远看,随着经济实力与科研实力的增强,资源型城市与企业应主动进行自主技术创新,获得自主创新知识产权,这是城市与企业迎接日益激烈的市场挑战的根本武器与手段。但从近期看,只能以模仿创新与合作创新为主。通过模仿创新与合作创新,积蓄力量,为自主创新奠定基础。
(二)资源型城市技术创新合作方式的选择
资源型城市由于自身技术实力较弱,自主开发与创新能力较差,“产、学、研”合作的选择较为理想。“产、学、研”合作是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途径。它是指在技术创新过程中,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在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前提下进行创新合作,内容包括技术转让、合作研究和合作开发等。“产、学、研”合作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短期合作与长期合作,有松散合作与紧密合作,有战术合作与战略合作。对资源型城市来说,由于企业的科研实力较弱而科研能力的提高需要较长的时间,因此,对大多数企业来说,应该立足当前,兼顾长远。在加强“产、学、研”合作的时候,应着眼于长期、紧密的战略合作,重点加强短期、松散和战术合作。资源型城市在经济转型过程中,通过技术创新可以尽快培育高新产业和产品,推动转型的顺利实施。资源型城市科研能力的提高需要借助外力的长期推动,只有着眼于长期、紧密和战略合作,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技术创新成果于力量不足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方式主要有:第一,加强战术合作。这种合作是一种短期、松散的合作,是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相互合作的方式,为实现某一特定目标而进行的。这种合作不涉及股份参与,大体上不超出互惠互利的范围,例如科技成果的转让、技术服务和教育培训等。这种短期、松散合作对资源型城市来说比较容易接受,也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创造现实利益,增强企业对技术创新的认识能力和信心。第二,实施战略联盟。战略联盟是一种长期、紧密的合作,是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作为独立的经济实体,为了实现某种特定的战略目标而进行的合作。这种合作既超出了正常的市场交易范围,但又达不到合并的程度,是一种以股权或非股权形式相互参与、共担风险、共享利益的长期协议,例如合作办学、合资合作进行技术开发等。资源型城市在加强战术合作的基础上,随着合作深度和广度的不断拓展,“产、学、研”之间的合作必然会走向战略联盟。通过战略联盟,为资源型城市的发展与持续繁荣提供科学支撑。
三、技术创新的系统建设
技术创新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为了确保技术创新的顺利实施并提高技术创新的效率与成功率,必须建立强有力的支撑系统。对资源型城市来说,建立技术创新的支撑系统应重点营造良好的技术创新政策环境,尽最大努力增加技术创新投入并培养技术创新人才基础。
(一)营造良好的技术创新政策环境
营造良好的技术创新政策环境是资源型城市政府的主要职责。技术创新政策主要是政府为促进技术创新而制定的各种政策与措施。这些政策主要是为了鼓励技术创新活动的开展,给技术创新人员和组织提供某些鼓励和人、财、物的支持。一方面,给技术创新活动的开展创造必要的条件;另一方面,对技术创新活动成果进行保护,解除技术创新的后顾之忧。资源型城市政府为促进技术活动的发展,在政策支持上应重点采取如下措施:
1.制定有利于技术创新的财政政策
资源型城市政府应根据经济转型中新兴产业与产品的发展需要,通过拨款、贷款、贷款担保、出口信贷、补贴、利润分享协议、提供设备或建筑物、提供多种服务等财政措施,创造一种相对有利的财政环境与条件,吸引企业和研究机构围绕新兴产业与产品的培育进行风险较大的技术创新活动。通过财政政策的支持,加快技术攻关速度,加快成果转化步伐,从而尽快培育出新兴产业与产品,调整资源型城市的产业与产品结构。
2.制定有利于技术创新的税收政策
资源型城市政府可以通过新产品减免税收政策、出口退税政策、允许转型中的新企业将研究开发费用直接列支和税收返还等税收手段,鼓励企业向技术创新活动投资,特别是向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投资,加强“产、学、研”合作,获取技术创新成果,开发新技术和新产品。通过新产品的较强市场竞争力与较高利润回报率,积累资金再投入技术创新过程,从而形成技术创新与产品开发、销售的良性循环。
3.做好知识产权的保护
技术创新成果是一种自主知识产权。这种产权如果没有有效的手段来保护,那么创新者的创新积极性就会受到打击。专利制度是明确发明者的所有权、垄断权的制度。目的是保证创新者在被保护状态下独享其创新收益,从而激发其创新积极性。资源型城市政府应加大知识产权保护的宣传教育,采取切实措施保护技术创新成果不受侵害,激发有创新才能的人员的技术创新积极性。在经济转型时期激起一股技术创新浪潮,吸引外埠技术创新人才积极参与,以争取尽快获得先进适用技术创新成果,保证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顺利实施。
4.建立风险投资基金
技术创新是一种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的活动。资源型城市企业经济实力较弱,技术创新能力较差,绝大部分企业承担不起技术创新活动的投资风险。资源型城市大部分企业的经营状况和资产状况达不到银行贷款标准,银行对风险较大的技术创新一般不予投资,使得企业得到技术创新贷款的支持难度很大。为了解决这一矛盾,资源型城市政府应建立风险投资基金,建立政府与民间相结合,上市与产权交易相结合的风险投资机制。发挥政府风险投资的引导作用,通过风险投资基金,调动和引导风险投资者积极参与经济转型急需技术的创新活动,加快技术创新的速度与步伐。
(二)加大技术创新的投入
技术创新是一种高投入、高效益、高风险、高产出的活动。为了确保技术创新活动的资金投入,需要政府与企业共同努力。一方面,政府要增加技术创新的资金投入;另一方面,要吸引民间资本的大量投入。只有这样,才能满足技术创新的投资需求。
1.政府资金投入
政府资金投入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基础设施领域。技术创新活动需要大量的基础投入,如标准化、交通、通信、教育、法律等。这些基础设施具有两个共同特点,即公益性和规模化,单个企业是不愿意在这方面进行投资的,如高速信息网建设,可使技术、工程人员以最快的速度获取国内外技术、市场信息等。二是高风险投资领域。资源型城市在经济转型过程中,为了培育与发展新兴产业,必然会遇到一些高风险技术创新活动。政府可以采取风险共享、利益共担的投资方式,与企业共同对创新项目进行投资。如在某些关键产业的投资上,由于风险太大,单个企业往往因为无法承受而采取回避态度,这时政府就要集中投资,联合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与企业科研力量,辅之以产业发展政策,使这些领域的创新活动活跃起来,促进这些产业迅速成长壮大,成为新的主导产业,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高级化。政府资金投入主要是政府对技术创新活动的财政投资。
2.民间资金投入
民间资金投入是通过风险投资基金进入技术创新活动的。风险投资基金是通过社会各界募集,由专业投资人员或机构管理的,面向刚刚进入市场、发展潜力大、风险也很大的企业或技术创新项目提供融资并参与项目管理的专项资金。在发达国家,风险投资基金已成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要“推进器”,同时也是民间资金的投资渠道之一。民间资金的投入有利于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据调查,发达国家科技成果转化率达60%~80%,而我国只有10%~15%。在这些已经转化的科研成果中,依靠自筹资金转化的占56%,依靠国家投资的占26.8%,依靠风险投资的占2.3%。我国民间资本存量已高达10万亿元,仅居民储蓄就已高达8万亿元。这些资金主要集中在20%的人手中,投资潜力很大。资源型城市应建立以政府为引导,以民间资本为主体的风险投资基金,吸引民间资本投入技术创新,以弥补资源型城市技术创新资金的不足。
3.企业资金投入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企业资金投入是技术创新资金投入的主要渠道。资源型城市的企业由于经营管理水平较差,经济实力较弱,往往忽视了技术创新的投入,不按比例提取技术创新费用。在经济转型过程中,企业应根据市场竞争的需要,尽量计提科技三项费用,以积累资金,增加技术创新投入。一般来说,企业科技三项费用应达到销售收入的3%~5%,高新技术企业的比重还应更高一些,其投入费用应达到销售费用的5%左右,其中民营企业的科技投入意识更强,投入幅度更大。通过科技资金的大量投入,可以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