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资源型城市与接替产业发展
由于资源型城市主要依赖资源型产业支持整个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因此,形成了产业门类单一、缺少具有竞争力的产业群、缺少合理的产业结构和良好的投资环境的局面。伴随着资源的逐渐枯竭,开采成本加大,竞争能力减弱,严重制约了城市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
资源型城市进行经济转型的核心是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接替产业。经济转型的过程实质上是经济结构调整的过程,而经济结构调整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培育和发展接替产业的过程。
第一节 接替产业对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贡献
一、资源型城市接续替代产业选择的依据
接替产业是接续和替代产业的简称,主要包括接续产业和替代产业。接续产业是指在原有主导产业的基础上不断拓展和延伸产业链,对原有资源型产业的产品进行深加工和制造。而替代产业则可以脱离原有的依赖资源发展的产业,转而发展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对不同的资源型城市,其接续产业和替代产业的选择和发展应根据本地目前资源储量,因地制宜地发展,避免新一轮产业结构转型的趋同。
根据产业结构调整的一般规律,即配第—克拉克定律:随着全社会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就业人口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时,就业人口便向第三产业转移。
从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发展实践来看,产业结构的演进(主要是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和合理化)可以归纳成以下规律:从主导产业转换过程来看,产业结构的演进有以农业为主导、轻纺工业为主导、原料工业和燃料动力工业等基础工业为重心的重化工业为主导、低度加工型的工业为主导、高度加工组装型工业为主导、第三产业为主导、信息产业为主导等几个阶段。从三大产业的内在变动来看,产业结构的演进是沿着以第一产业为主导到以第二产业为主导,再到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的方向发展的。而第三产业内部产业结构沿着传统型服务业—多元化服务业—现代型服务业—信息产业—知识产业的方向演进。
二、接替产业对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贡献
接续产业是老产业的进一步延伸和发展,替代产业是新产业对老产业的更新和取代。发展接替产业是资源型城市避免“资竭城衰”的必然选择和实现经济转型的根本出路。资源型城市尤其是矿业资源型城市经过若干年高强度的开采、开发,一是必然导致十分严重的环境污染、资源浪费和生态破坏。如高强度煤炭的开采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隔水层,形成了大面积的漏斗区;排放矿井废水使地表水系受到严重污染;因煤炭开采造成大面积的采空区和地表沉陷,形成了严重的地质灾害。二是必然出现资源枯竭和主导产业衰退。资源型城市要避免“资竭城衰”,必须及早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接替产业。
接替产业的成长、壮大并发展成为支柱产业的过程就是构成区域经济产业升级的过程。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必须不断地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积极推进产业的更新和优化升级,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演进横向上追求产业间的协调度,促进前、后部产业保持合理比例、均衡发展;纵向上追求产业高级化,通过提高产品的深加工,提高技术集约化程度,促进支柱产业多元化,最终实现产业结构的转换和升级,打造新的支柱产业,因此,发展接替产业是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和演进所遵循的一般规律。
发展接替产业能够保持资源型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不断增强综合竞争力,为城市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接替产业的发展能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社会稳定和政治安定。同时,还拓宽了收入渠道,促进了生活水平、生活质量的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
第二节 资源型城市发展接替产业的主要途径及方法
发展接替产业是以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突破口,逐步实现新的替代,通过经济、法律、行政等各种手段,将有限资源从低效益领域配置到高效益领域,实现结构的优化。要收缩处于困境的产业,逐步培育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接替产业,实现由数量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由初级产品为主向综合开发利用为主转变。
一、资源型城市发展接替产业的途径
资源型城市发展接替产业可以通过纵向和横向两个途径共同进行,实现发展效用的最大化。发展接替产业纵向可以拓宽原有资源开发领域,拉长原有资源产业链条;横向可以通过培育发展产业集群实现。
(一)拓宽原有资源开发的领域边界
传统产业是资源型城市长期积累的产业基础。虽然随着资源的逐步枯竭,传统产业的基础地位有所削弱,但对大多数资源型城市来说,传统产业仍然有一定的发展空间,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既能壮大产业基础,又能为经济转型争取时间。
1.拓宽原有资源开发领域
(1)提高主体资源利用效率,挖掘资源利用潜力。目前,我国资源平均利用率仅为30%,比世界平均水平低20个百分点,因此,急需提高资源利用率。要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一方面,通过加快设备的更新改造,不断提高现代化水平;另一方面,通过积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目前对矿山企业侧重于利润和安全两个指标的考核制度,迫使矿山企业“拣肥弃瘦”,出现只顾眼前、不考虑长远的短期行为和资源浪费。此外,还要创造平等的竞争环境,实现企业间的公平竞争。
(2)延长主体资源开采期,延长开采时间。对于非市场因素导致的衰退矿业,最大限度地延长开采期。这一点对于中国很多冶金城市特别是有色冶金城市尤为重要。比如甘肃省的白银市,是中国著名的铜矿城市,通过深部找矿,增大了储量,延长了开采期。
(3)加强伴生、共生资源的综合利用,减少资源浪费。比如中国的钢铁城市——攀枝花,与铁矿伴生的有大量钒、钛,由于技术原因,目前无法实现钒、钛资源的利用。又如,中国很多煤矿都伴生有高岭土,安徽省的淮南矿业集团和淮北矿业集团、黑龙江省的鹤岗矿业集团都在进行开发利用。这些对其他资源型城市具有借鉴意义。
(4)利用煤矸石、尾矿等废弃物,实现再利用。我国每座煤炭城市都有很多座矸石山,有电厂的城市都有粉煤灰。利用煤矸石和粉煤灰制砖在双鸭山、鹤岗等城市已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积极利用国家鼓励性政策实现废弃物的再利用,对产业发展非常有利。
(5)发挥原有人力资源的优势,积极向相近产业领域开拓。很多资源型城市在掘进、土建、通风、排水等方面有很强的技术力量,可以对外承揽隧道、桥涵建设和其他土木工程等,甚至可以组织精干力量走出国门,到海外去承包工程、谋求发展。
2.拉长原有资源产业链条
长期以来,由于管理体制等原因,资源型城市与加工城市的产业分工是一种典型的垂直分工,即资源型城市发展矿业和原材料工业,而加工城市则对资源进行深加工,这种分工不利于资源型城市发展。因此,资源型城市应该加快发展资源的深加工项目,拉长产业链条,提高资源的附加值,增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石油城市一般可以沿着开采—炼油—石化—精细化工链条延伸。比如,美国著名的石油城市休斯敦市,在开发石油资源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了炼油、石化工业,使其在石油开采萎缩后成为一个重要经济支柱。中国著名的石油城市大庆、克拉玛依、盘锦等,也都在石油开采的基础上发展了炼油、石化工业。
煤炭城市一般可沿着开采—洗选—发电、开采—洗选—发电—高耗能产业或开采—洗选—发电和煤化工链条延伸。德国的鲁尔走的即是开采—洗选—发电和煤化工的产业延伸之路。中国绝大多数煤炭城市,如阳泉、乌海、鹤岗、双鸭山、鸡西、七台河、阜新、淮北、六盘水、铜川等,基本上都是采用开采—洗选—发电的模式;抚顺市和孝义市则采用的是开采—洗选—发电—高耗能产业的发展模式;淮南市和石嘴山市采用的是开采—洗选—发电和煤化工的模式;大同市既采用开采—洗选—发电—高耗能产业发展模式,又采用开采—洗选—发电和煤化工模式。
冶金城市一般可沿着采矿—粗炼—精炼—型材—制品链条延伸。美国的钢铁城市匹兹堡和我国的钢铁城市鞍山、马鞍山、攀枝花、本溪等采用的都是这种模式。
森工城市一般可沿着采伐—木制品链条延伸。如中国黑龙江省的伊春市,在采伐木材的基础上发展家具生产。随着形势的发展,进一步开发高附加值产品。
(二)加快发展接替产业
资源型城市在继续依靠原有资源型产业、拓宽原有资源利用领域、拉长原有资源产业链条的同时,必须根据自身功能定位和特色及市场需求,及早发展接替产业。
1.根据国家对城市的功能定位进行发展
众所周知,美国的休斯敦市曾经是一座著名的石油城市,现在则成了著名的航天城。出现这一重大转变是因为20世纪60年代,美国政府宇航中心设在了休斯敦,随之带动了为它服务的1300多家电子、仪表、精密机械等高科技企业。德国鲁尔区的石化工业也是由于国家建立了一条从鹿特丹及威廉港通往鲁尔区的输油管道而发展起来的。日本的九州地区由传统的煤炭产区转换成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区,也是因为日本政府在规划时的定位和政策推动使然。
2.依托特有资源发展特色产业
煤炭城市可利用沉陷区发展养鱼业、花卉业等。一些城市可利用当地特有资源发展特色旅游业,可将开采铁矿、有色金属矿、煤矿等留下的各种遗迹稍加“包装”,供游人参观。德国的鲁尔区就是将过去的煤矿设施稍作改造作为特色餐馆,将过去的钢铁厂架子稍作修整,用做展览场所。
3.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发展
随着交通、通讯水平的不断改善与提高,各地在发展工业方面的条件差异已经越来越小。也就是说,某个工业项目布局在A地可以,布局在B地也可以。从另一角度看,某城市发展C产业可以,发展D产业也可以。但具体的布局和发展,是由市场需求决定的。如果一个国家要将某个城市定位某种功能,投入全国的资源进行建设是能够做到的,而一个城市特别是资源型城市调控产业布局或吸引产业入驻的能力和资源非常有限,能够做的仅是创造对多数产业都能发展的投资环境。在这种情况下,进行产业规划可以采取负规划的形式,即对城市发展有严重负面影响的产业予以限制,发展其他产业。如安徽省淮北市,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并未将电子工业作为发展接替产业、实现经济转型的重点,电子工业却因浙江的横店集团在淮北投资办厂迅速发展,成为接替产业。
(三)培育发展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是指产业呈现区域集聚发展的态势,是在某个特定产业中相互联系的、在地理位置上相对集中的若干企业和机构的集合。产业集群是国际产业发展的一大趋势,是产业发展适应经济全球化和日益激烈的竞争的一个新趋势,是为创造竞争优势而形成的一种产业空间组织形式,具有群体竞争优势和集聚发展的规模效益。产业集群内众多的企业在产业上具有关联性,能共享包括专业人才、市场、技术和信息在内的诸多产业要素,同时互补产业之间可以产生共生效应,使集群内的企业可以获得规模经济和外部经济的双重效益。产业集群内的企业既有分工又有协作,彼此间形成一种互动性的关联,而由此形成的竞争压力、潜在压力则构成了集群内企业持续的创新动力,促进加快产业升级。产业集群内自发形成的经济资源与企业效益的良性运作增强了集群对外界变化的适应能力,使其具有一般经济形态所不可比拟的柔韧性,形成产业发展的持久优势。资源型城市延伸、壮大原有产业集群,选择和培育新的产业集群,是经济转型的中心,也是转型成败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二、资源型城市发展接替产业的方法
资源型城市为了走出产业结构低级化的恶性循环,就必须选择新的接替产业加以培育和发展,以替代资源产业,改善产业结构循环参数,逐步实现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高度化。接替产业的选择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的多目标选择过程。接替产业的选择需要综合考虑经济、社会、人文及市场等各种因素,重点考虑其需求收入弹性、全要素生产率上升率、产业关联度、生态环境和劳动力等诸要素。在此基础上,综合运用定性与定量方法,采用重新培育法(包括国家植入法、专家推荐法及全民推荐加专家优选法)和现状筛选法进行选择。
(一)接替产业选择应考虑的主要指标
选择接替产业需要综合考虑经济、社会、人文及市场等各方面因素。对资源型城市来说,接替产业的选择首先需要考虑的是城市的市情。其次,要综合考虑接替产业的基本指标和借鉴其他资源型城市选择接替产业的基本经验。这样选择的接替产业才能更科学、更有适应性。接替产业应考虑的主要指标有:
1.需求收入弹性
需求收入弹性是指在价格不变的前提下,需求增长率与收入增长率之比,表示需求增长对收入增长的依赖程度。需求收入弹性大于1的产业,其需求增长速度高于收入增长速度;需求收入弹性小于1的产业,其需求增长速度低于收入增长速度。随着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收入弹性高的产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将逐步提高,从而进一步推动经济的增长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经济运行规律表明,在价格不变的情况下,随着收入的增加,人们对不同商品的需求量的增长率是不同的。即在社会收入水平提高的情况下,消费者对一些商品的需求量的增长幅度将快于收入水平的提高幅度,而对另外一些商品的需求量的增长幅度慢于收入水平的提高幅度,甚至出现收入水平提高的同时需求量反而缩小的情况。在人均收入水平逐步提高的情况下,以需求收入弹性高的产业作为接替产业,使其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逐步提高,符合产业结构变化方向。因此,一般应选择收入弹性高、能够创造更高国民收入的产业作为优先发展的接替产业。资源型城市选择接替产业时,既要考虑产业的需求收入弹性,更要考虑城市的生产条件,特别是在世界经济一体化、产业结构世界联动的情况下,接替产业的选择要立足于国际收入水平提高过程中需求增长率最快的产业,同时也要符合资源型城市的市情。
2.全要素生产率上升率
这里的生产率是指全要素(综合要素)生产率,即产出与全部投入要素之比。全要素生产率的上升主要取决于技术进步。按全要素生产率上升率标准来选择接替产业,必须选择技术进步速度最快、产品的附加值最高的产业。选择全要素生产率上升快的产业优先发展,有利于提高整个经济的资源使用效益。其基本思想是从供应角度对接替产业进行选择:由于需求的提高,特别是大批量的需求可以促进生产率的上升,同时降低消费者实际支付的费用,因而更进一步推动了需求的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反映了技术进步的程度。因此,资源型城市选择接替产业时,应选择具备生产率提高潜力,而且由于生产率的提高能够成为最具优势的产业作为接替产业。
3.产业关联度
产业关联度是赫希曼在1958年提出的。他在1958年出版的《经济发展战略》一书中认为,发展中国家应该首先发展那些产业关联度强的产业,以此来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以后罗斯托也提出了大致相同的观点。所谓产业关联度,是指各产业之间的相关程度。一般来说,政府应该选择那些能够对较多产业产生带动和推动作用,具有前向关联、后向关联和旁侧关联的产业作为接替产业。因为在产业结构中,各产业之间存在相互关联关系,其中有些产业与其前项产业和后项产业的投入产出关联系数最高,这些产业的发展对其前、后项产业的发展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将这些产业作为接替产业有利于带动其他产业的同时发展。一般而言,制造中间产品的产业因其处于产品生产链的中间环节,其发展需要前、后项产业的支持,因而能促进前、后项产业的发展。所以,中间产品制造产业的前项和后项关联系数都较大;而制造最终产品的产业几乎没有前项产业(不考虑有关消费服务),因此,其后项关联系数较大,前项关联系数就较小。资源型城市以资源产业为接替产业,资源产业是初级产业,其前项关联系数大,后项关联系数较小,资源型城市根据自身的资源状况和经济条件,发展资源精深加工产业是最佳接替产业。
4.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是日本产业结构审议会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保护生态环境是当代经济发展面临的现实而严峻的课题。资源型城市在长期开发建设过程中,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已经走上先以环境破坏为代价来发展经济,再以更大的代价治理环境的发展道路。资源型城市在选择新的接替产业时,一定要避免重蹈覆辙。着眼于经济的长远发展和经济、社会、生态的综合平衡,将能够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防止和改善社会公害,并具有扩充社会资本能力的产业作为接替产业。
5.劳动力
资源型城市由于资源产业的衰落,从事资源产业的大批劳动者被转移出来,因而资源型城市普遍面临高就业压力。资源型城市在选择接替产业时,一方面要考虑到所选择的接替产业能为劳动者提供舒适安全和稳定的劳动场所,同时更要考虑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可以选择符合资源型城市的经济技术条件和劳动力素质要求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作为接替产业。
(二)接替产业选择指标计算
接替产业选择需要综合考虑以上指标,其中有一些是可以量化的,即通过一系列计算公式算出量化指标,为接替产业的选择提供科学根据。
1.产业关联度的计算
根据各产业的技术经济联系,运用投入产出模型等一系列数学模型,计算出某一产业在产业链中的前向关联系数和后向关联系数以及其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
在产业结构系统中,某一产业的任一变化都将通过产业间的关联关系对其他产业发生波及作用。通常把某一产业受其他产业的波及作用叫做感应度,把它影响其他产业的波及作用称为影响力。显然,不同的产业其感应度和影响力也是不同的。了解和正确把握各产业的感应度和影响力,对接替产业的选择及扶持政策的制定有很大的帮助。在具体计算过程中,主要是计算感应度和影响力系数。感应度系数反映当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均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产品时,某一部门由此受到的需求感应程度,也就是需要该部门为其他部门的生产提供的产出量。感应度系数Ei的计算公式如下:
某产业的感应度系数=该产业在列昂惕夫逆矩阵中的行系数均值/全部产业在列昂惕夫逆矩阵中的行系数均值的平均值。用字母公式表示如下:
式中,分子为列昂惕夫逆矩阵的第i行之和,分母为列昂惕夫逆矩阵的行和平均值。以平均值为1,当Ei>1时,表示第i部门所受到的感应程度高于社会平均感应度水平;当Ei<1时,表示第i部门所受到的感应程度低于社会平均感应度水平。
影响力系数反映国民经济某一部门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产品时,对国民经济各部门所产生的生产需求波及程度。影响力系数Fj的计算公式如下:
某产业的影响力系数=该产业在列昂惕夫逆矩阵中的列系数均值/全部产业在列昂惕夫逆矩阵中的列系数均值的平均值。用字母公式表示如下:
式中,分子为列昂惕夫逆矩阵的第j列之和,分母为列昂惕夫逆矩阵的列和平均值。以平均值为1,当Fj>1时,表示第j部门生产对其他部门所产生的波及影响程度超过社会平均影响力水平;当Fj< 1时,表示第j部门生产对其他部门所产生的波及影响程度低于社会平均影响力水平。显然,影响力系数越大,说明第j部门对其他部门的拉动力作用越大。(www.xing528.com)
一般情况下,感应度系数较大的产业大多是一些与物质生产领域直接有关的服务性产业和基础产业,感应度系数较小的产业基本上是那些与日常生活关系密切的服务性产业;影响力系数较大的产业集中于加工程度较高的制造业,影响力系数较小的产业主要是一些服务性产业。分别将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作为坐标的横轴和纵轴,就可以对各产业进行分类。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都较大的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作用也就较大,就应该选择为接替产业,如图3-1所示:
图3-1 用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对各产业分类
2.收入弹性的计算
计算产业的收入弹性有两个主要指标及计算公式:
(1)需求收入弹性系数。
Ei=(ΔQi / Qi)/(ΔY/ Y)
式中,Ei为需求弹性系数;ΔQi和Qi分别代表i产业人均需求增量和需求量;ΔY和Y分别是人均收入增量和收入量,也就是该产业产出人均需求增长率与人均国民收入增长率之比。
(2)产业规模弹性系数。
Si=(ΔVi/ Vi)/(ΔP /P)
式中,Si为产业规模弹性系数;ΔVi和Vi分别代表i产业的人均附加价值增量和附加价值量;ΔP和P分别是人口增量和人口数,换言之,即某产业人均附加值增长率与人口增长率之比。
3.技术进步率的计算
对生产率上升即技术进步的量化,有两个方面的指标:一是表示技术进步贡献的指标;二是表示技术进步速度的指标。具体公式如下:
(1)技术进步贡献率。
Ri=ΔPi/ Pi-αi(ΔKi/Ki)-βi(ΔLi/Li)
式中,Ri表示i产业的技术进步贡献率;ΔPi和Pi分别代表i产业的产出增量和产出量;αi为资本投入的弹性;ΔKi和Ki是i产业的资本投入增量和投入量;βi为劳动分配率即劳动投入弹性;ΔLi和Li分别是i产业的劳动投入增量和劳动的投入量。此公式又称“技术进步率的剩余计算法”。
(2)技术进步速度。
技术进步速度的实质就是技术水平相对于时间的变化量。其公式可以表示为:
Vi=dri/dt
式中,Vi为i产业的技术进步速度;dri表示技术进步水平的提高量;dt为时间变化量。
(三)接替产业的选择方法
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接替产业的选择至关重要。能否选准、选好接替产业,对资源型城市的长期持续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选好接替产业必须把定性与定量方法有机结合起来,在综合考虑以上各种因素的基础上,运用科学的方法来保证接替产业选择的准确性。由于资源型城市接替产业的选择必须立足于资源型城市的产业现状,有些资源型城市有一定的产业基础,存在一些有优势和发展潜力的产业;有些资源型城市则只有单一资源产业,缺乏作为接替产业的产业基础。因此,需要根据资源型城市的产业基础,通过不同的途径和方法来选择接替产业。接替产业的选择方法很多,根据其来源,我们将其分为两类。
1.重新培育
这种方法适应于产业结构单一,长期以来以资源产业为接替产业,其他产业发展缓慢,比重很小,很难从现有产业结构中培育出新的接替产业的资源型城市。这就需要重新植入新的接替产业,也就是无中生有,从零开始选择与培育新的接替产业。具体办法有:
(1)国家植入。资源型城市为国家经济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大量资源产品。因资源产品价格低、回报率低、积累能力差,所以自身没有能力培育新的接替产业。国家为了给资源型城市提供可持续发展机遇,往往直接给资源型城市注入新的加工项目。由于有国家的直接投资和支持,新的项目和产业能够迅速培育起来,替代资源型城市原有的接替产业,实现城市经济转型,确保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例如美国休斯敦是一座石油城市,随着石油开采程度的加深,石油产量有所减少。为了避免城市的衰落,美国政府在休斯敦发展了石油加工业和航天航空业,使休斯敦由石油城市变成了航天城,培育起新的接替产业。辽宁抚顺市是典型的煤炭资源型城市,随着煤炭资源的枯竭,国家在抚顺发展石油加工业,培育起新的石油加工产业,成为抚顺新的接替产业,为抚顺的城市经济转型创造了条件。
(2)专家推荐。专家是指在某个或某些领域具有专门知识和技能、拥有最前卫的信息的人。由于专家在自己所研究的领域具有最全面和最丰富的知识、技能和信息,能够及时把握发展动态和预见未来的发展方向,因此对某个行业或产业的发展最具发言权。资源型城市在选择接替产业时,可以借鉴专家的智慧和判断能力,通过各方面专家的推荐,决策机构再进行决策,有利于提高选择接替产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3)全民推荐加专家优选。将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所要选择的接替产业交由全体市民和专家来共同决定。因为市民长期生活在城市中,对城市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历史和现状比较了解,对自身长期生存的城市的关切度很高,对城市能发展什么样的产业也有一定的认识。通过他们的广泛推荐、集思广益,就能初步筛选出一系列适合城市转型发展要求的新兴产业。在此基础上,经过专家的调查和评估,提出接替产业发展方案,供决策部门参考并做出决策。这一方法在发达国家比较流行。因为发达国家都是小政府、大社会,政府对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和接替产业的选择往往采取市场方法,把主动权交给全体市民,政府只起辅助作用。例如,英国政府在治理默西郡的产业衰落时,为确定产业发展项目,政府制定了一系列项目选择条件和标准。如要求项目必须符合规划目标要求,并要求有附带成效,即项目实施产生的间接成果。默西郡第一目标规划监督委员会为了按标准征集项目,专门制定了征集项目表格,具体内容包括引来私营部门投资金额、开发土地多少平方米、预计创造多少工作岗位等。同时配合其他一些条件与标准,只要符合条件和标准并得到有关专家认可的项目,就能得到政府的援助和支持,以加速新兴接替产业的培育和发展。
2.现状筛选
立足现有产业基础,通过科学的方法,选择几个具有较大发展潜力和优势的产业作为接替产业。有些资源型城市在发展资源产业的同时,积极发展资源精深加工及其他非资源产业,形成众多的优势产业,具备一定的产业基础。这样,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就可以在现有产业中进行筛选。这里介绍一种接替产业优选指数法,即通过接替产业的优选指数计算来选择新的接替产业的方法。具体步骤分两步进行:
首先,对以下四项指标进行计算:
第一是市场占有率。社会需求是促进产业发展的强大动力。接替产业的产品不仅有着巨大的现实市场需求,而且也应有巨大的潜在市场需求。因此,接替产业部门必须具有收入弹性大的特点。由于市场对资源型城市某一产业的产品需求量不容易测出,统计部门也没有这些基础指标的统计,因此可采用“市场占有率”指标来代替。反映市场条件的“市场占有率”的计算公式如下:
市场占有率=(某地区y产业产品年销售额/全国y产业产品年销售额)×(某地区y产业产品人均年销售额/全国y产业产品人均年销售额)
第二是比较劳动生产率。接替产业必须是在生产上比较优势较大的产业部门,比较优势小,或者相比较而言在生产效率上处于劣势的部门不能作为接替产业。产业比较优势度的大小,可以用“比较劳动生产率”来衡量。反映产业相对优势度的“比较劳动生产率”的计算公式如下:
比较劳动生产率=地区y产业劳动生产率/该地区综合劳动生产率
第三是产业专门化率。作为接替产业,其产业规模必须足够大。因为只有具有较大规模的产业部门才能成为区域经济系统中的主体和核心,才能承担起高层次区域地域分工的任务,才能为地区经济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产业规模的大小可以用“产业专门化率”来衡量。反映产业规模的“产业专门化率”的计算公式如下:
产业专门化率=地区y产业增加值占全国同类产品增加值之比/地区全部工业增加值占全国全部工业增加值之比
第四是波及效果系数。接替产业的一个功能是,它作为经济系统的主体和核心,具有“火车驱动轮”的作用。在它本身增长较快的同时,也能够带动城市内其他产业部门的发展。这就要求接替产业与城市内其他产业必须有较强的关联性,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这种联系越广泛、越深刻,则接替产业的发展就越能通过聚集效应和乘数效应的作用带动整个城市经济的发展。接替产业与其他非接替产业通过相互影响发生联系,影响的方式有两种,即影响力和感应度,这两种影响合起来叫做接替产业的波及效果。反映产业关联度的“波及效果系数”为地区y产业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的算术平均值。
其次,计算产业优选指数。在市场占有率、比较劳动生产率、产业专门化率和波及效果系数计算出来后,再用加权算术平均法或者几何平均法将同一产业部门的这四项指标汇总为一个综合指标——接替产业优选指数。将各个产业部门的接替产业优选指数分别计算出来后,依据指数的大小进行排序,其中位居前列的几个产业,就可作为城市接替产业的候选者。
第三节 资源型城市接替产业实施对策
一、资源型城市接替产业的定位
资源型城市发展接替产业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虽然发达国家在对衰退产业区的改造过程中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但是我国要借鉴这些经验还有一定的局限性。其一,制度环境不同,发达国家对传统产业改造是在私有制条件下进行的,经济主体是私营企业;其二,发展条件不同,发达国家是在工业化完成以后,且形成了完整的工业体系、多元工业门类和完善的资本市场,市场经济体制相当成熟,因此,实施改造计划难度要大大小于我们。现阶段在对资源型城市的改造面临着三重制约,即资金短缺、工业化和所有制结构不合理等不利因素,因此,研究资源型城市发展接替产业问题需要借鉴国外成功经验,但又不能照搬国外的做法。资源型城市发展接替产业定位需要考虑如下问题:
(一)遵循战略发展观
发展接替产业是资源型城市的必然选择。资源型城市如果不从“朝阳期”开始及早培育和发展接替产业,待陷入困境时再确定接替产业就会付出更大的代价。资源面临枯竭的地方必须尽快确定和发展接替产业。这其中关键是要按照国家的产业政策,结合城市实际,在目标确定之后,强调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切不可朝令夕改。否则“一个将军一个令”,培育和发展接替产业必然延误时机,永远也不可能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二)政府主导与市场调节相结合
国际经验表明,资源型城市发展接替产业,企业虽然是主体,但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支持。在培育和发展接替产业的初期,政府对鼓励发展的产业和项目必须给予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在具体实施中,则需要更多地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更好地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也就是说,产业的选择必须符合国家鼓励发展的产业政策,具体的事实运作则必须由企业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进行。
(三)区域经济发展与产业整体布局相结合
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整体布局是从属关系。区域经济发展必须符合产业整体布局,产业整体布局必须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因此,在确定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时,必须在符合整体布局的前提下,突出区域特色,避免产业趋同化和重复建设。在充分考虑各个经济区域的资源条件和发展条件的基础上,培育区域内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区域经济的协调健康发展,带动和促进接替产业的形成。
(四)改造传统产业与培育新兴产业相结合
发展接替产业,必须把改造传统产业和培育新型产业结合起来,二者缺一不可。改造传统产业是培育新兴产业的前提和基础,而培育新兴产业则是改造传统产业的发展和延伸。要在发展接替产业的同时加强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提高传统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在对传统产业的退出和改造过程中,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对封存和淘汰设备的传统企业在进行新投资时,要按比例给予优先或优惠贷款,或者采用特别折旧率,实现企业优化升级。在重视传统产业改造的同时,积极加强与科研机构的联合与协作,实现经济与科技的紧密结合,大力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
(五)发展重点项目与开发整体产业相结合
有效促进接替产业发展,必须发展重点项目的建设和开发。没有新的项目,就不会有产业的整体开发。通过发展产业链长、成长性好、附加值高、带动性强的标志性项目,带动接替产业的发展。
(六)培育产业与培育人才相结合
发展接替产业,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关键在人才。面对经济发展的世界性竞争,必须创新人才机制,形成能够适应国际竞争的人才队伍。在人才配置日益市场化的现实情况下,促进人才有序流动和优化配置,为资源型城市发展接替产业提供人才保障。
二、资源型城市接替产业实施支持对策
(一)政策支持
资源型城市发展接替产业必须以政策为保障。政策是资源型城市发展接替产业的生命。制定重大决策和中长期发展规划都要优先考虑支持资源型城市发展接替产业问题。政府需要进一步制定和完善有利于支持资源型城市发展接替产业的投资、产业、收入分配、教育培训、科技支撑、人才引进、税收、利用外资、对外贸易、转移支付、社会保障、组建中小企业基金、专项信贷资金、环境治理和保护、资源保护和节约等方面的政策。
(二)科技支持
科技是支持和促进资源型城市发展接替产业的第一生产力。新兴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依赖于科技进步,以资源投入为特征的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也要依赖于科技进步。通过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传统产业的结构升级,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三)教育支持
教育是发展科技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经济发展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的重要作用。资源型城市发展接替产业,必须紧紧围绕接替产业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努力使其经济增长快速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根据资源型城市的实际,在教育基础较好的城市,把发展教育产业作为培育接替产业的重要内容,突出高等院校为地方发展接替产业培养人才的职能作用。同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开展广泛的技术培训,加大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的投入。
(四)人才支持
人才是资源型城市发展接替产业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一方面,资源型城市缺乏发展新兴替代产业的人才;另一方面,传统的主导产业随着资源开采进入稳定的中后期或衰退期而出现人才过剩的现象。因此,资源型城市必须建立和完善技术创新人才保障体系,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充分整合和利用好现有人才资源。主要是加大对现有人才的培养力度,促其知识更新、提高素质,并创造条件,使其向与主导产业相关度较大的、有发展前景的新兴产业转移。二是有效利用。通过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广阔的发展舞台,发挥现有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技术创新服务。三是引进国内外的人才,为资源型城市的发展增加竞争力。
(五)金融支持
资金投入是推动资源型城市发展接替产业的前提和必要条件。资源型城市发展接替产业需要有大量的资金做保证,因此,需要多渠道进行筹集。一是国家建立支持资源型城市发展接替产业的援助基金。二是政府投资。三是金融资助。中央政府提供低息贷款支持各种接替产业的发展,或成立专业化的金融公司,对接替产业项目投资提供特殊的资金支持,提供贷款、收购或出售资源型企业的国有资产,兼并重组企业。四是利用外资。通过国家和地方的各种优惠政策,引导外资进入资源型城市。五是资源城市通过银行贷款、上市融资、争取风险资金支持、进行股份制改造、吸引外资等渠道与方式获取资金,实现接替产业快速发展。
(六)环保支持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资源型城市需要加快治理生态环境,加强生态建设,改善吸引外部投资的环境。坚持“谁污染谁治理、谁开发谁保护”的方针,动员企业和社会力量共同治理环境。对生产工艺落后、环境污染严重的小型矿井、小型炼油等厂矿,予以取缔或关闭;对新建的基本建设项目,从立项、设计、施工到投产都实行一票否决制,减少新污染源的产生;在城市总体布局上尽可能减少对环境不利的因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