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英杰: 社保缴费“中断” 问题的原因及解决思路
据《中国社会保险发展年度报告2014》披露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职工养老保险中,企业缴费员工占参保职工比例降至81.2%,缴费“中断”问题严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十三五”期间,要“建立健全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显而易见,在社保缴费“中断”严重的背景下,基本实现法定人员全覆盖任重道远。必须将社保缴费“中断”问题放在突出位置,科学把脉、找准病根、明晰病理、对症下药。
社保缴费“中断”有四个层面原因
●社会保险制度尚不完善
●不同单位缴费意愿和能力不同
●部分参保者参保意愿淡薄
●经济新常态对社保缴费构成新挑战
我国社会保险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模式,涉及政府、用人单位和参保人员三方利益,并受到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影响,缴费“中断”问题由四个层面原因造成。
第一,我国社会保险制度尚不完善。一方面,我国社保统筹层次不高,“碎片化”问题严重,地区转移接续尚不顺畅,员工在不同地区转换工作可能“中断”社保缴费。另一方面,参保缴费激励约束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累计缴费满十五年”的政策规定,无法有效激励个体工商户等灵活就业人员持续缴费。
第二,不同单位的经济效益有别,缴费意愿和能力不同。据《中国企业社保白皮书2015》披露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2.07%的单位尚未实现全员参保,17.79%的企业未及时办理社会保险,近62%的企业存在“降低标准缴费”现象。对于企业而言,社保缴费属于成本,效益最大化动机拉低了按时、足额缴费意愿;不同单位的经济效益参差不齐,中小微企业往往面临经营压力,缴费能力不足。尤其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当下,企业效益下滑,企业缴费能力大幅下降。
第三,部分参保人员参保意愿淡薄,缺乏长远打算。社保缴费意味着当期消费降低,部分参保人员为了保持当期消费水平可能选择“中断”缴费。失业人员缺乏稳定收入,个体工商户、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等群体也面临收入稳定性难题,这部分人员即使有意愿,也往往受缴费能力的约束。部分人员对社保制度认知不足,满足最低缴费年限后,就“中断”缴费。部分人员尤其是新从业人员,往往缺乏长远打算,尚未做好为未来“储蓄”的计划。(www.xing528.com)
第四,经济新常态对社保缴费构成挑战。当前,我国经济已进入新常态,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明显加快、企业兼并重组事件不断涌现。与此相伴的是,用人单位用工波动性增加,企业裁员现象不断,因换工作而导致的缴费“中断”现象不少。不仅如此,以“互联网+”为特征的新型业态大量涌现,新型业态就业人员的社保缴费也呈现不稳定的特征。
解决社保缴费“中断”的建议●健全和完善社保制度●加大制度运行稽查力度●调整社保缴费机制
社保基金筹集是社保制度正常运行的前提,社保缴费标准是缴费“中断”问题的核心,需要明晰筹集机制。
我国社保缴费由缴费工资、缴费基数、缴费上下限、缴费费率等变量构成,其中,缴费基数又由社会平均工资和缴费上下限决定,社保缴费上下限一般为社会平均工资的60%和300%。因此,对于员工来说,如果工资收入处于缴费上下限之间,缴费基数即为工资收入;如果工资收入低于缴费下限或高于缴费上限,则分别按照缴费下限或上限缴费。
不难看出,按照当前缴费机制,低收入群体负担较重,高收入群体负担反而较轻。此外,我国当前的社会平均工资统计口径特指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工资,不仅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未被纳入其中,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等人群也未纳入其中。
为解决社保缴费“中断”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三个层面积极应对:
首先,夯实制度基础,健全和完善社保制度。要进一步完善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基金统筹层次。进一步实施全民参保登记计划,逐步实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信息系统和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关系转移系统建设。要健全参保缴费激励约束机制,建立待遇合理调整机制,完善社会保险基金预决算制度,鼓励积极参保、持续缴费。做好重点群体参保工作,加强缴费困难人群的支持工作,提升帮扶力度。
其次,做好基本保障,加大制度宣传,强化制度运行稽查。要做好社会保险制度、社保缴费等宣传工作,推动用人单位和员工、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等组织、群体形成对社保制度的正确认知,提升参保意识和参保水平。加大制度运行的稽查力度,严格社保缴费执法,依法惩处用人单位的欠费、拒缴、瞒报问题。
最后,应对当务之急,调整社保缴费机制。紧紧围绕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积极稳妥调整社保基金筹集机制。稳步推进基本医疗保险和生育保险的合并工作,开展社保费率的合宜性研究,确定科学合理的企业缴费费率,降低企业成本。开展社会平均工资统计口径的调整研究,通过优化调整社会平均工资统计口径,更好地反映社会经济基本结构的变化。开展社保缴费上下限确定机制研究,制定合理的上下限确定原则,积极回应低收入群体降低社保缴费的呼声。
(作者单位:人社部劳动工资研究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