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震前电磁波前兆观测研究结果

震前电磁波前兆观测研究结果

时间:2023-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以1966—2012年的《中国震例》为基础,对中国大陆的电磁异常进行全面梳理。收集整理这些震例中所有的电磁异常信息,包括异常项目、异常起止时间、最大异常幅度、震中距、异常类型、主震震源机制、发震断层、序列类型等,建立较为完备的中国大陆电磁异常库。将全国分为大华北、南北带中南段、青藏高原北部、新疆和东南沿海5个大的区域,依据电磁异常库,对全国及各区域的地震电磁异常开展特征研究。

震前电磁波前兆观测研究结果

何 康 李军辉 郑海刚 王 俊
(安徽省地震局,合肥 230031)

早在1966年邢台7.2级地震现场我国就开始有组织的研究地震电磁前兆,震前电磁异常现象也已经被大量的破坏性地震震例所证实。目前我们已可以凭借电磁异常对部分破坏性地震作出一定程度的预报,但电磁数据的分析处理一般局限在单台站或单手段,在实际预报中存在很多不足。在人们对地震的物理过程认识还不清楚的情况下,具有物理基础的统计预报方法仍然是地震预报的最有效途径。

以1966—2012年的《中国震例》为基础,对中国大陆的电磁异常进行全面梳理。发现5级以上的252个震例中,有电磁异常的震例为134个,约占总数的53.2%。收集整理这些震例中所有的电磁异常信息,包括异常项目、异常起止时间、最大异常幅度、震中距、异常类型、主震震源机制、发震断层、序列类型等,建立较为完备的中国大陆电磁异常库。将全国分为大华北、南北带中南段、青藏高原北部、新疆和东南沿海5个大的区域,依据电磁异常库,对全国及各区域的地震电磁异常开展特征研究。(www.xing528.com)

在全部的457项电磁异常中,地电异常237项,地磁异常172项,电磁扰动异常48项。出现最多的电磁测项依次为地电阻率(206项)、地磁垂直分量(78项)、地磁偏角(32项)、自然电位(23项)以及地磁总场(20项)等。电磁异常在各个区域的数量有很大差异,大华北地区有188项电磁异常,南北带中南段136项,青藏高原北部102项,新疆20项,东南沿海11项,可以看出,电磁异常在大华北、南北带中南段和青藏高原北部地区有较好的映震效果。各个区域出现最多的异常测项也有很大不同,大华北地区出现次数最多的前5个测项为地电阻率、地磁垂直分量、流磁、电磁扰动、地磁总场,南北带中南段地区则是地电阻率、垂直分量、磁偏角、自然电位、总场,青藏高原北部地区则是地电阻率、电磁扰动、垂直分量、自然电位、磁偏角。全国的电磁异常中,中期(0.5~5年)、短期(1~6月)和临震(1月内)异常大约各占1/3,地电异常的中、短、临比例为43%、37%、19%,地磁异常的中、短、临比例为35%、30%、35%,电磁扰动的中、短、临比例为4%、15%、81%,可见,地电阻率异常以中短期为主,电磁扰动异常则主要为临震异常。

对全国电磁异常的震中距、异常持续时间和最大异常幅度与震级进行对比分析,发现自然电位、地磁日变畸变、地磁垂直分量、磁偏角和电磁扰动异常的震中距均随震级增大而增大,电磁扰动的异常持续时间与震级呈正相关,自然电位的最大异常幅度也随震级增大而增大。对电磁异常对应的主震分震级档展开分析,发现全国7级以上地震前出现最多的5项电磁异常分别是地电阻率、垂直分量、地磁日变畸变、地磁低点位移和自然电位,且地磁日变畸变全部为临震异常,地磁低点位移全部为短临异常;6~6.9级地震前则是地电阻率、电磁扰动、地磁差值法、磁偏角、地磁垂直分量,且电磁扰动和低点位移均以临震异常最为突出,地磁差值法和磁偏角也以短临异常为主;5~5.9级地震前则是地电阻率、流磁、电磁扰动、磁偏角、自然电位。对电磁异常分测项开展分析,发现电磁扰动、磁偏角和地磁差值法异常对应的绝大部分为5~6级地震,地磁日变畸变对应的7级以上地震则占其对应地震的50%,地磁垂直分量对应的78%为6级以上地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