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西安开发区产业定位发展研究成果

西安开发区产业定位发展研究成果

时间:2023-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西安开发区产业定位发展研究课题承担单位:西安市人民政府研究室课题负责人:徐楠课题组成员:左东政研室葛金城西安市政府政策研究室王杏涛西安市政府政策研究室张汶西安市政府政策研究室所谓“开发区”,通常包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出口加工区、保税区等等。

西安开发区产业定位发展研究成果

西安开发区产业定位发展研究

课题承担单位:西安市人民政府研究室    

 课题负责人:徐 楠           

 课题组成员:左 东 政研室       

       葛金城 西安市政府政策研究室

       王杏涛 西安市政府政策研究室

       张 汶 西安市政府政策研究室

所谓“开发区”,通常包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出口加工区、保税区等等。在中国,开发区依靠其强大的体制机制优势和技术创新力,已经成为各地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主要载体。在许多城市,开发区已成为拉动城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增长极,而“开发区—工业化—城市化”这样的发展路径,也成为很多中国城市选择的道路。

西安作为我国北方中西部地区的最大中心城市,从1993年成立西安高新技术开发区起,经过多年发展,现已形成七个行使市级经济管理权限的重点开发区,统称“四区一港两基地”,即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西安曲江新区、西安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西安浐灞生态区、西安国际港务区。2009年前三季度的统计数据显示,“四区一港两基地”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78亿元,占到全市比重的33%;开发区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占全市比重达到22.96%,增速超过全市平均水平;实际引进内资330亿元,占全市比重达到59.8%,实际利用外资6.04亿美元,占全市比重达72.3%。这些数据充分说明,开发区产业发展对西安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开发区产业发展现状和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寻找出对策,对于更好地推动开发区产业发展和促进全市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均具有重要意义。

一、开发区产业发展现状

(一)产业发展初具规模

1.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截至2008年底,入区企业48472家,从业人员65.2万人,其中营业收入过百亿元企业4家,过50亿元9家,过10亿元32家,过亿元202家。产业发展已具备相当规模,2008年实现营业收入2409.6亿元、工业增加值493亿元;主导产业发展良好,经济效益增幅明显。2008年,高新技术企业实现营业收入823.61亿元,占全区的46.1%。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提速,实现收入244亿元,同比增速提高10个百分点。新增软件及服务外包企业145家,实现营业收入187亿元,同比增长43.3%。先进制造业实现营业收入613.33亿元,占全区的34.34%,同比增长80.2%。目前高新区正在规划建设万亿元软件产业园,这将成为中国西部最大的软件开发基地。

2.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

近年来,以建设千亿元先进制造业基地为目标,经开区产业集聚优势日益显现,区域经济实力持续增强。目前,已初步形成商用汽车电力电子、食品饮料新材料四大主导产业,并已逐步发展成为西部地区最大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出口加工基地。截至2008年底,全区实现生产总值280.4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199.6亿元,实现税收收入23.5亿元,主要指标连续第六年保持40%的高速增长,成为拉动西安工业发展的重要力量。2008年,经开区商用汽车产业链条更加完善,其中陕重汽产值超过200亿元;随着天水华天等行业龙头企业的入区,电力电子产业聚集优势进一步显现;振彰、松茂、石羊、古德食品基地相继入区,食品饮料产业规模再上新台阶;西部超导继一期铌钛合金项目建成投产后,2008年又投资18亿元建设特种材料生产和国家级工程实验室项目,新材料产业集群建设和发展逐步跃升;总投资150亿元的兵器产业基地一期项目已开工建设。

3.西安浐灞生态区

浐灞生态区成立五年来,主要经济指标实现了跨越式增长,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其中,全区固定资产投资累计102亿元,实际利用外资超过6000万美元,实际利用内资超过30亿元,财政收入(地方口径)累计完成3.8亿元,新增蓄水能力近12300亩,新增绿地6000亩。以浐灞河综合治理开发建设项目、欧亚经济论坛项目、2011年世园会会址、浐灞金融商务区、浐灞湿地公园等省、市重点项目计划总投资超过270亿元,大项目带动作用明显。

4.西安曲江新区

文化、旅游业为主导产业的曲江新区,坚持文化立区、旅游兴区发展战略,全区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增长。2008年,全区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22.81亿元,同比增长48.3%。曲江池、唐城墙、唐大慈恩寺三大遗址公园工程如期建成,已于2008年7月1日隆重开放;大明宫遗址区保护改造工作等重点项目全面展开,大明宫国家大遗址示范园区暨遗址公园总体规划已通过国家文物局论证,遗址公园正式奠基开工;曲江新区投资开发的法门寺世界佛都项目和楼观台道文化展示区建设也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曲江新区规划范围内路网全面贯通,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整个曲江基本实现了城市基础设施、城市景观和生态系统一体化。

5.西安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

通过实施产业聚集战略,航空制造、科研、实验企业不断聚集,航空产业链条日益完善,形成了全国唯一的集飞机设计、整机制造、试飞鉴定、航空维修为一体的较为完善的航空产业集群。以大型飞机为长线,以支线飞机为中线,以通用飞机为突破口,通过完善航空产业链条和龙头项目带动,基本形成了以干线飞机、支线飞机和通用飞机为重点的主干产业,以航空发动机、机载系统、航空大部件、航空新材料为重点的分支产业和以飞机改装维修、转包生产、教育培训和旅游博览为重点的配套产业。截至2008年底,阎良航空基地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0亿元,产业总投资超过200亿元,入区企业累计近200家。产业发展呈现出“投产一批、在建一批、签约一批、洽谈一批”的繁荣景象。

6.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

2006年新成立的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确立了基础设施先行、大项目推进的发展思路,从聚集航天产业项目入区等方面入手,产业发展良好。2008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7.89亿元,已建成项目10个,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项目8个;投资额达10亿元以上项目5个;合同引资总额达到144.3亿元,引进外资11000万美元。

7.西安国际港务区

西安国际港务区自2008年6月正式组建以来,各项工作稳步推进。按照“边规划、边建设、边招商”的工作思路,加紧进行园区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截至2008年6月底,已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97亿元。

(二)产业布局定位基本明确

1.高新区

通过坚持不懈的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推进科技成果商品化和产业化,吸纳外部资本、人才和技术等要素发挥聚集效应,迅速发展成为我国中西部地区最大的科技产品基地,在西部大开发中发挥着重要的辐射带动作用,正在向世界一流园区的宏大目标迈进。以研发设计、信息服务、互联网、金融服务、创意产业等为重点的创新型服务业日益活跃。

2.经开区

现代装备制造业是经开区的主导产业。BP、ABB、西门子、阿尔斯通日立三菱博世、罗尔斯·罗伊斯、瓦鲁瑞克、朝日、达能等25家境外世界500强企业投资项目和台湾顶新、香港金威、陕重汽等一批国内知名企业先后入驻,促进了四大支柱产业的发展。

3.曲江新区

坚持“文化立区、旅游兴区”理念,依托大文物、大文化、大旅游的优势,以盛唐文化为特色,以资源整合为手段,以重大项目为载体,以国际化为目标,迅速跃升为西部最重要的文化、旅游集散地,陕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标志性区域。

4.浐灞生态区

建设生态区,既是生态恶化和城市增容双重压力的一种无奈选择,也是城市发展模式的主动求变。生态区是西安市的生态补偿区,首先是通过对河流综合治理和流域生态重建,完善西安的城市形态,改善生态环境,提升城市的综合承载力;在生态重建的基础上,通过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拉大城市骨架,发展符合区域实际的特色产业,形成城市新区,并与城市其他区域形成错位发展,进而推动西安快速迈向国际化大都市。

5.航空基地

民用航空器制造及相关配套产品生产,是航空基地的主导产业。随着大型运输机项目落户陕西西安,大批与之配套的产业化项目看好航空基地,中国飞机强度试验基地、大型航空模锻液压机、航天四院高性能碳纤维、西捷通用飞机、蓝天飞行模拟器等一批重大产业化项目已在航空基地开工建设;包括张立同院士的陶瓷复合材料技术、以曹春晓院士为技术团队核心的无机高分子聚合物材料技术在内的8种航空材料关键技术落户航空基地并进入产业化阶段;全国唯一的航空科技专业孵化器在这里建成并投入使用,吸引了大量民间资本进入航空产业。此外,航空中小企业创业基地、航空航天新材料园、飞机维修改装培训基地等一批重点建设项目正在筹划中。

6.民用航天基地

航天民用产业快速聚集——中国航天推进技术研究院(航天六院)民品产业化项目、中国动力技术研究院(航天四院)双金属复合管产业项目、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西安分院产业园建设项目、中国航天时代电子公司7171厂电动舵机项目、中国航天时代电子公司771所集成电路封装项目等多家航天企业的各类航天民品产业化项目的集聚建设,使得航天民用产业集群在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已具规模。

7.西安国际港务区

拟建设成为西北地区最大的物流陆港,并成为中国西部最大的保税区仓储基地。西安国际港务区美好的发展前景和强大的辐射功能,在发展伊始就受到了多家有远见的企业集团的青睐。现在,西安国际港务区与深圳华南城集团签订了建设西部华南城项目的合作协议,项目一期总投资额60亿元人民币。西安国际港务区还与陕西医药集团控股有限公司、陕西奥达集团等5家企业签订了项目入区合同,总投资90亿元。另外,新加坡迅通物流分拨中心、西安粮油储备物流基地、西北电信物流基地等7个项目都已确定入区建设,项目总投资累计32.8亿元。同时,泰国国家储备局拟在西安国际港务区内设立物资储备交易中心。另外,中远物流、沃尔玛集团、联邦快递、青岛师帅物流等10余个项目正在与西安国际港务区进行合作前期接洽。

见下表1—1。

表1—1 西安市开发区基本情况

img129

续表

img130

(三)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逐步形成,特色产业集群初步出现

1.高新区

2008年,以比亚迪、法士特、庆安冷机、大金庆安、兄弟标准、西电集团等企业为代表的装备制造业实现营业收入722.9亿元,同比增长48.6%。其中陕鼓集团实现收入43.3亿元,同比增长50.35%;比亚迪汽车实现收入90.88亿元,同比增长86.85%。

现代制药为雄厚基础的中药提取和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迅猛。2008年以东盛、金花、皓天、绿谷、步长、力邦、回天血液、吉世药业等企业为代表的生物医药产业实现营业收入148亿元,同比增长5%。其中陕西医药控股集团实现收入49.31亿元,同比增长17.03%;东盛集团实现收入29.9亿元,同比增长15.46%。

以研发设计、信息服务、互联网、金融服务、创意产业等为重点的创新型服务业日益活跃。软件与服务外包产业实现营业收入227亿元,同比增长46%;实现出口1.1亿美元,同比增长47%。

2.经开区

经开区已经成为中国西部最大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目前正在打造“千亿元”工业园区。

2007年被授予国家级新材料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基地。核心企业西部超导是国际上唯一能够同时进行铌钛超导线材和棒材规模化生产的企业;西部钛业建成达产后将成为亚洲最大的无缝钛管生产厂;西部金属将建成世界第二大金属纤维生产基地和世界第二大稀有金属层状金属复合材料生产基地。以自主知识产权为主体的新材料产业成为西安经开区成长性最好的产业之一。

2006年12月,经国家正式批准经开区成为全国首批七个拓展保税物流功能试点单位,同时具备出口加工、保税物流、研发、监测及维修功能,成为西北第一个保税物流区,并已于2007年11月22日通过西安海关联合验收组的验收。保税物流区正式投入运行,成为西北首家以加工制造为主、保税物流为辅的先进制造业聚集区和功能完善的内陆“口岸”,将有效地促进陕西和西北地区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3.曲江新区

曲江新区已经初步形成了以文化旅游、影视演艺、会展创意、出版传媒等产业为主导的文化产业体系,迅速跃升为西部最重要的文化、旅游集散地。它已成为陕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标志性区域。

4.浐灞生态区

从解决三大生态灾害入手,从实施五大生态工程起步,重点抓好“三大品牌”建设,在50平方公里核心区内进行了生态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在产业上重点发展符合区域实际的特色产业,如物流、金融、旅游、商贸、会展、文化教育等产业,形成城市新区,并与城市其他区域形成错位发展,相得益彰,进而推动西安快速迈向国际化的重要任务。

一是国际化品牌:欧亚经济论坛。由上海合作组织秘书处、上海合作组织实业家委员会、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欧亚经济共同体秘书处、中国国家开发银行和陕西省人民政府主办,博鳌亚洲论坛协办,西安市人民政府和北京当代世界发展研究院共同承办的重要会议,旨在加强中国与中亚国家、欧洲国家友好往来,共同推进国家、地区之间经贸合作与经济发展,促进亚欧大陆共同繁荣与复兴。

二是生态化品牌:世园会、国家水生态系统修复试点区和国家湿地公园。经国家林业局水利部审批,浐灞生态区成为我省第一批国家级湿地公园和水生态修复试点区域。2011年世界园艺博览会将于4月至10月在浐灞生态区广运潭举办,主题为“天人长安·创意自然——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这是继昆明、沈阳世园会后,第三次在中国举办的世界园艺博览会。

三是产业化品牌:浐灞金融商务区。浐灞金融商务区于2007年年底经省政府批准落户浐灞生态区,2008年4月7日举行启动奠基仪式,并与香港香江国际集团、中银香港有限公司签署了共建合同,项目建设全面启动。通过品牌营销战略的成功实践,极大地提升了生态区的区域价值。

5.航空基地

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入区企业累计近200家。新舟60飞机首航,成为中国国产民用飞机在国内运营的破冰之举,10月9日的首飞成功,也使得新舟60飞机实现了系列化发展。订单不断,供不应求。

6.航天基地

产业聚集效应突出。航天民用产业快速聚集——中国航天推进技术研究院(航天六院)民品产业化项目、中国动力技术研究院(航天四院)双金属复合管产业项目、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西安分院产业园建设项目、中国航天时代电子公司7171厂电动舵机项目、中国航天时代电子公司771所集成电路封装项目等多家航天企业的各类航天民品产业化项目的聚集建设,使得航天民用产业集群在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已具规模。

新材料新能源产业链凸显——隆基硅2000吨单晶硅片项目、神光新能源25兆瓦太阳能电池项目、中电投1000兆瓦太阳能光伏电池项目的相继建设,航天基地已初步形成从多晶硅制造—光伏电池及组件生产到光伏电站建设的较为完整的新能源上下游产业链;同时,基地通过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合作成立新型半导体器件研发中心,与美国应用材料公司及法国大型集团的合作,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半导体照明产业实现了产学研相结合的新突破。

见下表1—2。

表1—2 2009年前三季度全市开发区利用内、外资情况表

img131

(四)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1.高新区

2003—2007年,高新区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571.85亿元,累计开工面积1528.4万平方米,累计竣工面积982.39万平方米。目前,西安高新区已完成和正在开发建设面积35平方公里,建成了高标准的路网、通信、供水、供电、供气、医院、学校、公园、宾馆等基础配套设施,大大提升了高新区的人文化、生态化品质,园区的绿化覆盖率达到41.2%。园区实现了清洁生产,大气与环境质量不断改善。

2.经开区

作为未来西安城市新中心的核心区域,目前已启动总投资700亿元的城市形象提升工程,将建成环境优美、城市功能齐全、基础设施完善的现代化新城区,今年以来,经开区总投资700亿元的城市形象提升工程加快推进。城中村整体拆迁改造,朱宏路以东区域综合改造,未央路、文景路南北交通主干道拓宽改造和系统提升全面展开;25条道路绿化、美化、亮化工程整体实施;总投资60亿元的首创城市综合体项目正式启动,将与经开区文化艺术中心、正尚金融中心、赛高国际街区等功能性项目共同为城市新中心提供综合配套服务支撑。

3.曲江新区

自1996年启动建设以来,先后投入资金30亿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了10平方公里区域的市政配套。修建开通了雁塔南路、雁南一路、雁南二路、雁南四路、雁南五路、芙蓉东路、芙蓉西路、芙蓉中路、春临路、曲江路、曲江二路、环湖路等城市道路,其中,雁塔南路是贯穿度假区南北的景观大道,其北端连接闻名中外的大雁塔风景区,南端至长安区杜陵东路,道路两侧规划高尚住宅区和旅游商贸设施。目前,这一区域已成为中外客商投资的热点

4.浐灞生态区

四年多来,浐灞生态区的建设收到了良好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通过五大生态工程建设,改善了西安生态环境,显示出良好的生态效益。拓宽了西安发展空间,提升了城市功能和品位,为城市增加了新亮点,显示出良好的社会效益。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建设,带动了区域土地迅速升值,潜在经济效益数以百亿计,日益成为西安又一新的投资热点,显示出良好的经济效益和发展前景。

5.航空基地

阎良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的核心区,核心区布局按照阎良城区总体规划进行,一次规划,分步实施,滚动发展。经过几年建设,区内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区内拥有国内一流的幼儿园中小学,已经初步形成了覆盖全区,比较完善的医疗网络;文化娱乐设施齐全,超市、连锁店遍布全区。飞机城有国际俱乐部、高尔夫球场、网球场、航空主题公园、北原休闲度假村、准五星级宾馆——润天酒店、西飞酒店等条件较好的休闲场所。交通便利,航空产业基地路网布局以“四横三纵”为主要框架,总体布局以方格网式布局为主,并与城市主干道相接,其环境可满足各类产业发展。在加大城市建设力度的同时,狠抓市容环境卫生、交通秩序、占道经营的整治和燃煤锅炉气化改造,城市的环境保护和综合管理水平有了新的提高。

6.航天基地

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取得国务院批准新增建设用地指标3839亩,完成了土地征用5000亩,新修道路14公里,管网铺设26公里;110千伏高压线落地改造工程全部完成,新建缆沟道2.1平方公里,电力设施全面达到项目建设配套需要;330千伏高压线改迁工作过半。

7.港务区

西安国际港务区将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开发模式建设实施,由集装箱作业区、综合保税区、国内贸易区、综合服务区(物流CBD)、居住配套区、国家应急物流园区、产业转移承接区、城乡统筹建设区等功能区域组成。其开发建设将依托规划建设中的综合保税区和西安铁路集装箱中心站,承接沿海港口功能内移,通过多式联运,成为连结西北经济圈与环渤海经济圈、长三角经济圈、珠三角经济圈的重要枢纽型国际陆地港口和现代综合物流园区。

2008年10月起,围绕总体策划、总体规划(方案)、发展战略、西安公路码头、综合保税区、港务大道景观设计,西安国际港务区启动了面向全球的系列招标。

见下表1—3。

表1—3 2008年前三季全市开发区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情况表

img132

二、西安开发区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机遇

1.内外资本青睐“第二梯队”城市,为开发区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资本永远流向利润高地。在经济发展初期,资本一般流向经济基础最好、政策最优惠、技术最先进、人力资源最充足的一线大城市,因为这里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但随着经济发展和产业聚集的积累,一线城市的弊端逐渐显现,如土地日益紧张,劳动力成本不断加大,优惠政策逐渐消失,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产业发展的空间也越来越有限。为此,从近几年开始,越来越多的国外和国内资本开始掉转枪头,大举进攻以往较少被关注的青岛、成都、苏州、西安等二线城市。这些地方以充裕的劳动力、低廉的土地、优惠的政策、较低的管理成本、巨大的发展潜力等综合优势而成为国内外资本和产业投资的重要选择,这一趋势和现象无疑为西安开发区的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2.民营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为开发区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开发区是产业发展的沃土,民营中小企业则是开发区产业发展的现实载体。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西安开发区培育了一大批民营中小企业,为我市的经济发展注入了生机与活力,也为开发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随着我市开发区功能设施和配套设施的进一步完善,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选择在开发区创业,据统计,西安高新区2008年1到10月份,每个工作日可以成立12家企业。目前,高新区和经开区民营中小企业已占入区企业的绝大部分,他们依靠“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的良好运行机制,在市场中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其中很多已发展成有一定规模、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高新企业,他们为西安开发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国内外产业转移为开发区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跨国公司提出了“换挡提速”的对华投资发展新战略,力争在华形成“一气贯通”的完整产业链转移。这对作为外资主要承载体的我市开发区来说,无疑是一个产业发展和产业升级的机遇。同时,我国沿海地区以加工贸易为主导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开始面临瓶颈,纷纷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寻求新的发展空间。特别是去年下半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促使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加快“市场洗牌”、“产业洗牌”及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速度,急需向外转移一些不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为我市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带来了重大机遇。据了解,目前,仅珠三角地区就有2万多家企业即将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到2010年,仅粤、沪、浙、闽4省需要转移的产业产值就达1.4万亿元。西安作为西北地区的桥头堡,区位、科技、人才、资源优势明显,环境承载能力相对较强,具备承接产业转移的有利条件。如果西安开发区的产业发展和国内外产业专业的步伐能够有效衔接,其集聚的生产要素就越多,发展的速度就越快,发展的后劲就越足。

4.关中—天水经济区的确立,区域联动共同发展为开发区产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2010年上半年,国家正式批准了《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这对我市经济发展及开发区产业发展都是难得的机遇。关中—天水经济区是《国家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中确定的西部大开发三大重点经济区之一,是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基础好、自然条件优越、人文历史深厚、发展潜力较大的地区。根据《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关中—天水经济区将打造成“全国内陆型经济开发开放战略高地”、“全国先进制造业重要基地”、“全国现代农业高技术产业基地”和“彰显华夏文明的历史文化基地”。《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颁布实施,无疑对整个西北地区经济有很大促进作用,是作为关中—天水经济区核心城市的西安一次难得的加快发展的历史机遇,对处在西安改革开放前沿的开发区来讲,更是一次做大做强支柱产业、形成产业集群,优化产业结构、实现加速发展、跨越发展的大好机遇。

(二)挑战

随着全国乃至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开发区发展条件的积累,开发区产业发展模式也面临着转型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增长方式由外延式增长向内生式增长转变

“内生”与“外生”作为两种不同的发展模式是基于一个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动力来源的不同来划分的。在开发区发展的初期,以地引资、以地养区的粗放型发展模式比较明显。大多开发区为了生存和发展,不惜靠政府投入或银行贷款重资建设基础设施,以配套后的廉价土地和“政策倾销”来吸引企业入住,导致了这些技术内涵较低的企业占据了许多开发区的土地资源。但是目前,开发区发展的外部环境已经发生重大变化,在积累了一定的经济总量和创新资源后,随着城市可利用资源的急剧减少,国家加强土地管理等,优惠政策的空间越来越有限,开发区的发展面临更严峻的挑战,必须改变以前主要依靠招商引资促进GDP总量扩张的外延式发展思路,通过推动企业的技术创新来实现企业成长,通过推动产业组织创新实现产业集群式发展,促进开发区实现高质量、高水平的内生式发展。

2.产业发展由依靠要素驱动向培育产业集群方向转变

以往开发区产业发展主要依靠吸纳生产要素来实现,在这一发展模式下,区内企业往往自成一体,关联度和产业集群化程度低,产业发展的后劲明显不足。进入发展新阶段,要实施产业集群化战略,着力培育产业集群,提高要素的配置效率。虽然产业集群大都是在市场无形之手驱动下自发形成的,但是,在创造有利于产业集群成长的外部环境方面,政府有形之手依然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要协调解决普遍存在的企业间产业关联度低的问题,促进外来企业与本地企业合作,扶植本地企业为区内跨国企业配套,促进企业与研发机构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把提高产业的聚集度、关联度、空间度和提供特定的需求配套作为招商的重心,以产业规划布局为指导,以“延长产业链,缩短供应链,降低成本链,提升价值链”为目标,将主要精力集中在打造产业集群和完善产业链上。

3.产业结构由制造业为主向制造业和专业服务业相结合的方向转变

以往开发区发展主要依托制造业和加工贸易,专业服务业成为瓶颈制约。进入发展新阶段,要加快发展专业服务业,重点发展物流、研发、中介、教育、培训和分销等现代服务业,特别要抓住当前世界产业结构调整机遇,积极承接国外服务业外包和转移,吸纳跨国公司设立研发中心、技术服务中心、培训中心、采购中心、财务中心。开发区要在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和主导产业的基础上,重点发展配套的服务产业,形成高效、完整的产业发展链条。

4.环境建设由相对注重硬环境向更加注重软环境建设转变

以往开发区发展比较偏重空间拓展和形态建设,但是服务功能和人才聚集功能比较薄弱。进入发展新阶段,要把重点转向社会服务功能建设,营造良好的工作、生活、学习和文化环境,吸引各类人才到开发区创业。目前,我市开发区的“二次创业”,关键在于软环境建设。在开发区的第一次创业过程中,政府工作的重心是培育和引进项目,但有了项目并不等于就可以实现高新区的发展目标,项目的效益要由环境和制度来实现、发挥和扩大。因此,在“二次创业”中,加强法律、制度、服务、培育市场体系等软环境建设,成为开发区建设和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它也是我市开发区产业发展和竞争制胜的关键所在。

三、开发区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各开发区产业发展的共性问题

1.资金、土地、人才对各区发展的硬约束

充裕的发展资金是推动开发区发展的关键要素,企业融资渠道不畅是我市开发区面临的共性问题。总体来看,西安缺乏完善的市场融资环境,风险投资不够活跃,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不够,科技企业融资仍十分艰难,制约了科技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和国际化,影响了科技企业的发展壮大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以高新区为例,虽设立了种子资金、科技投资资金、风险投资资金和产业发展资金,但规模较小,发挥作用不够明显。据统计数据显示,2005—2007年,高新区企业从银行的贷款总额逐年呈下降的态势。又如航空基地,相当部分入区企业尚处建设期,企业财税收入规模较小,加之基地担保抵押能力有限,融资平台狭窄,资金问题一定程度制约了基地配套能力建设和产业培育,融资平台亟须向社会化、证券化方向扩展。

“四区一港两基地”成立时最基础的发展空间——土地都在其规划中有明确界定。土地是国家资源,作为最稀缺的资源,土地始终是各开发区面临的主要矛盾和主要约束,因而各区在土地使用环节上要面对的问题也最多。目前,高新区、经开区和曲江新区都已经走过了二次扩张历程,但围绕土地的利益博弈一直没有停止。以航天基地为例,目前,按照国务院批准的西安市城市整体规划(2008—2020年),航天基地范围内尚有1.8万多亩用地不符合现行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不包括在西安市新一轮城市规划范围内。这1.8万多亩用地如不能在西安市新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时解决,将直接制约航天基地的快速发展。但现在由于西安市带动陕西发展和耕地保护的任务十分繁重,市上解决面临一定的困难。据调查,航空基地与阎良区政府在征地拆迁的合作机制也有待进一步完善,征地拆迁速度偏慢,土地储备方面尚显不足,土地供需矛盾较大,产业支撑能力有待提高。

人才问题是各开发区普遍面临的问题,既有高端人才、复合人才不足的问题,也有技能型人才不足的问题。表面上看,我市是教育、人才大市,但由于教育体制机制和市场需求不能完全接轨,导致开发区难以直接从各类学校中吸收专门人才。

2.受开发区体制限制,城乡统筹发展缓慢

“四区一港两基地”,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经过十多年的建设发展,已基本形成了符合市场经济要求、接近国际惯例的管理模式和体制,开发区已成为西安改革的试验区和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开发区取得的成就离不开所在区县的大力支持,区县为开发区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但是高新区和经开区在“二次创业”过程中,由于农村工作管理体制的问题,开发区内的农村问题日趋显现,开发区的建设发展与农村城市化、农民市民化以及农业转产脱节,造成新的城中村,使城市与乡村的发展不能有序和谐。

曲江新区、浐灞生态区和航空、航天两个基地都面临相似问题,目前航天基地规划区农村归口管理工作尚未得到解决,基地快速发展的进程被严重阻碍。航天基地管委会虽然在此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创新,通过设立农村工作局等创新的工作方法解决规划区农民的长远保障问题,但因为无法对规划区农村进行统一管理,中间环节多,收效甚微,远远不能够满足基地快速发展的需求。

3.服务工作受到制约,部分市级管理权限不到位

据各区反映,从政务环境看,部分市级管理权限授权不到位,相关部门管理越位、错位、缺位问题还较为突出,在部分审批权限的事项上,“事难办”仍在一定范围内不同程度地存在,相关政府部门权力意识偏重、服务意识不强。

(二)各开发区产业发展中的个性问题

1.产业结构雷同,缺乏明晰的产业定位和产业特色

我市多个开发区之间均存在产业趋同现象,如高新区、经开区之间在装备制造业特别是汽车制造业上趋同明显,浐灞生态区、曲江新区在会展业上趋同明显等等。这种开发区产业趋同现象,不仅不利于优化配置资源以形成集群发展和规模效应,而且由此带来开发区之间为争夺资源形成恶性竞争,造成不必要的内耗。近年来,我市开发区产业趋同现象尽管已经比较明显,但迄今仍没有好的解决办法。

一般认为,产业的集群式发展是长期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来源,产业结构雷同,会导致竞争战略的边际成本递增,阻碍了长期竞争优势的形成。也就是说,如果在结构趋同的过程中,我们能够“先发制人”,取得发展的先机,在竞争中取得相对优势,那么我们可以不管其他地区和城市的发展格局而自行其是;而如果我们没法做到抢占先机而脱颖而出,只能和其他地区的开发区齐步走,那么长远看必然要进行产业结构的再调整,而这种被动的调整其成本是巨大的。

2.高新技术成果的产业化水平不高,产业链不全、不紧,R&D投入不足,骨干企业技术创新力度不够

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化指数只有北京的1/3,上海的1/2,也低于深圳、武汉和成都。总体看,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增长速度处于“低位”水平,科技发展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存在脱节,高新技术成果的产业化水平还不够理想。

目前,西安市不少产业的聚集还称不上真正意义上的产业集群,产业集群的发育程度明显较低。集群内部企业产业链、价值链不完整,供应链各个环节衔接不紧密,产品生产能力不强,市场相对分散,主导产业和名牌产业较少;集群内企业之间在业务上的关联不多,多是单兵作战,没有形成整体合力和集群优势。

通过对西安市254家营业收入过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科技投入分析,2001—2007年,228家企业R&D总投入占销售总收入比例均低于5%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标准,仅有26家企业R&D投入超过了5%;2007年西安市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的R&D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为4.2%。R&D投入普遍偏低,严重制约高新技术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

3.区内发展处于功能完善期,产业聚集尚需假以时日

这一问题主要集中于曲江新区和浐灞生态区。产业成长的一般规律是,所有产业都要经历从小到大、从出生到成熟的过程。比如改革开放后,IT产业从计算机到软件再到网络,经过几个发展高峰,使IT产业从小到大蓬勃发展,目前已经成为中国的主导产业。

曲江新区以文化产业为主导,在国内外有一定知名度,但入区文化企业少,还未形成规模,近几年内难以对西安经济规模扩张有大的贡献。浐灞生态区助推会展经济,因两届欧亚论坛的成功举办,而获得较高声誉。但从西安经济发展的贡献看,近几年来也难成大的气候。

4.对周边区县的经济带动功能不强,“孤岛经济”发展模式颇具局限性

航空工业基地和航天基地刚刚起步,还不足以对西安经济总量增长有很大的影响,但未来前景可观。据专家预测,到2010年,在飞机项目的推动下,将为航空基地带来300亿元以上的资金投入,5万人以上就业,1000亿元以上的工业产值和大规模的产业聚集。航天基地的情况大体与此类似。

从周边区县经济拉动作用看,一方面“四区一港两基地”与自己所在区域的经济融合度差,对相关区县发展的带动作用不强。另一方面,“四区一港两基地”建设缺乏和周边区域的沟通和交流,产业的互融性差,基本上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造成对本地区资源的浪费,不利于产业集群的发展和产业链的延伸。

四、开发区产业发展重点的思路和重点

(一)开发区产业布局的原则

1.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原则

西安的各主要开发区是在政府主导下设立的,也是在政府积极干预下运行的,这一方面说明我市市场经济体制建设还不够成熟,另一方面也说明在西安经济发展水平还处于相对落后的历史阶段,这种政府主导的开发区运行模式仍比较有效,有其合理因素。问题在于,如何在继续发挥政府干预产生积极作用的同时,不断引入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合理界定政府有限干预的程度,从政府包办、统揽一切的运行模式,逐渐过渡到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合理轨道上来。

政府主导主要体现在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与构建优良的服务平台上,充分发挥与外界技术、资金、人才的桥梁与纽带作用。就现实而言,政府主导决定着产业园区的发展前景,服务水平直接关联着产业链的形成与产业聚集的程度,以及企业能否享受到空间聚集的利益。

2.错位发展原则(www.xing528.com)

我市七个主要开发区成立于不同时期,在设立时均明确了各自不同的产业定位和发展方向,但是在实际发展过程中,由于各开发区之间缺少互动、协调机制,客观上导致了开发区之间错位发展的原则没有充分贯彻,开发区之间产业同质同构现象普遍存在。为了避免恶性竞争,开发区产业布局规划应突出差异化原则,也就是错位发展原则,任何开发区不能以任何借口超越当前发展阶段和产业定位,背离发展主线。市上应该加紧完善对开发区产业发展的监督协调机制,各开发区要增强维护全市产业发展一盘棋这个基本原则的自觉性,在产业发展上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3.产业聚集发展原则

开发区特别是工业园区的最大优势是聚集和集群发展模式,但是从我市开发区实践看,多数开发区仅仅实现了生产要素的相对集中,却没有形成围绕主导产业的规模聚集和集群发展。入区企业虽多但是关联性不强,不能形成相互配套的产业协作和产业链关系,产业层面的聚集优势不明显。园内企业对开发区的嵌入性和依附性不强,一旦园内外投资环境有所变动,企业极有可能发生迁移。因此,每个开发区都要明确重点发展产业或某一重点产业的重点环节。

4.与我市主导产业发展相一致原则

开发区经济作为我市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脱离全市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这个大局,开发区的产业发展必须紧扣全市主导产业和开发区主导产业这个主线,才能实现发展壮大我市主导产业的目标,也才能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自身健康发展。针对我市有的开发区存在的主导产业与非主导产业倒挂、摊大饼的开发模式以及种种热衷于追逐短期利益,忽略主导产业和长远发展的状况,要进一步强调并强化开发区发展与我市主导产业发展相一致的原则。

5.可持续发展原则

开发区持久竞争力来源于良好的资源和生态环境。开发区建设要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增强开发区发展的可持续性。开发区的规划与建设要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要始终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不能不顾实际,盲目求大,任意圈地。要科学规划,节约用地,有序进行,要发挥开发区体制机制优势,对基础设施统一规划,对后勤服务、产品开发、仓储等设施进行集中建设,提高各种生产要素的集约利用率。要高度重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坚决执行“三个坚决不搞”。

(二)开发区产业发展总体思路

2008年,西安“四区一港两基地”对全市经济贡献率达到44%,开发区经济已经成为拉动我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增长极。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和国际产业转移的新形势,我市开发区必须进一步明晰发展思路,确立发展重点,以使开发区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比较优势进一步发挥,对外避免同质同构趋势和无序竞争,对内提高产业集群规模和科技创新能力,同时,牢牢抓住国家批准《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等重要历史机遇,在新一轮全国开发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为此,各开发区要高度明晰自身目标定位及重点产业发展方向,围绕本区主导产业,优化产业布局,完善支持政策,构建以高技术为支撑的门类齐全、产业链完整的现代产业体系。坚决避免各种短期行为,把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产业集群规模和科技创新能力作为主要着力点。根据我市开发区发展现状和发展潜力,提出发展目标和产业定位。

见表4—1。

表4—1 西安重点产业园区定位及发展重点

img133

(三)各开发区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和重点产业

1.高新区

作为我市成立最早、规格最高、实力最强的开发区,高新区成立18年来,企业实力不断增强,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如今,高新区逐渐形成了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装备制造、环保与材料为主的四大产业板块。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支柱产业不断壮大,产业链条不断完善,产业集群逐步形成。但是毋庸置疑,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在重点产业选择和生产要素投向上,也出现过一些偏差,一是由于房地产业在开发区的比重较高,导致开发区用地不足,挤压工业用地面积,只能走不断向外扩张的外延式发展道路。二是在一些新兴优势产业发展中,由于没有及时地整合资源,以更大的政策力度予以扶持,导致这些产业的发展速度不尽如人意,从而丧失了本来在国内可能占据的领先地位。以软件业为例,高新区软件园由于规划面积过小,限制了软件业的快速发展,在诸多扶持政策上没有形成自己的突出优势,以致从国内软件园排名的第一梯队掉到了第二梯队。三是在装备制造业领域,特别是在发展汽车产业上,明显与经开区产业趋同,虽说通过引进比亚迪、法士特、欧舒特、美国伊顿、联合汽车电子等企业,逐渐形成了轿车生产和汽车零部件生产的一定聚集,但是毕竟和经开区汽车产业客观上形成了产业同构,不利于全市汽车产业的集群发展。四是区内企业规模普遍偏小,技术含量不足。2005年统计数据表明,高新区企业数量在全国仅次于北京,排名第二位,但是工业总产值、增加值以及净利润等主要指标仅名列第6—8位,这说明高新区明显存在企业多、规模小的特征。

总结高新区若干年产业发展的经验与教训,充分结合高新区产业发展的基础和条件,提出以下发展思路和产业发展重点。

(1)发展思路

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和外部资本化战略,以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培育新兴业态、优化发展环境为重点,以体制创新、技术创新、集群发展、要素聚集为发展路径,做强做大高新技术产业,做特做专技术创新优势,着力打造中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世界一流科技园区。

(2)发展目标

力争用15年左右的时间,把西安高新区建设成为高端人才荟萃、创新创业活跃、产业集群发达、新兴业态兴旺的创新之城;拥有一批世界一流的科技企业,拥有一批世界一流的自主创新成果,拥有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知名品牌,成为具有一流机制、一流环境、一流要素、一流绩效的科技园区。“十二五”的发展目标是:

①到2010年,成为我市、我省乃至中西部地区观念创新的前沿、体制改革的先导、经济增长的引擎、技术创新的源泉、对外开放的窗口、和谐社会的示范,形成世界一流科技园区的初步特征,为建设世界一流科技园区示范区奠定基础。重点抓好集成电路、软件、通信、电子元器件等电子信息产业以及光机电一体化、汽车(包括电动汽车)整车及零部件、生物医药和航空、航天等优势产业集群,使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航空航天、现代服务业五大产业营业收入分别达到1000亿元、1000亿元、600亿元、500亿元、500亿元,促进5家企业年营业收入过100亿元,10家企业年营业收入过50亿元,高新区在册企业年营业收入达到3700亿元。

②到2015年,高新区在册企业年营业收入达到10000亿元。进入建设世界一流科技园区示范区行列,使高新区自主创新能力、规模经济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有新的突破。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航空航天、现代服务业五大产业营业收入分别达到2600亿元、2600亿元、1500亿元、1400亿元、1400亿元,培育年营业收入过100亿元的大企业25家,年营业收入过1000亿元的世界知名企业2—3家。

(3)产业重点

重点围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现代服务业,突出抓好集成电路、软件、通信、电子元器件、光机电一体化设备、汽车(包括电动汽车)整车及零部件、生物医药、航空航天等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大力争取承担国家高技术攻关项目,引进和吸纳海内外创新资源,不断推进高端要素的优化配置和内部整合,实现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式发展。

①集成电路产业。以国家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和西电、交大、西工大、理工大、771所等一批国内知名的大学、研究院所为依托,促进形成从设计、制造、封装测试到半导体材料及设备制造完整的产业链。设计业以英飞凌科技、深亚电子、华讯微电子、能讯微电子为依托,重点发展网络、通信、数据广播、全球定位系统、数字音视频编解码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芯片;制造业以西岳电子、美光科技、爱尔微电子为依托,重点发展存储器、功率器件等加工业;支撑业以应用材料、理工大工厂、骊晶电子、华晶微电子、捷盛微电子、西芯微电子、和和微电子、亚同微电子、西谷微电子为依托,重点发展硅材料及其加工、集成电路设备等。

②通信设备产业。以海天天线、嘉载通信、西电捷通、华为技术、中兴通讯、宇龙手机等企业为依托,重点发展第三代移动通信(3G)核心网和接入设备、智能天线与基站、下一代网络(NGN)设备、IPv4IPv6网络设备、宽带接入网设备、智能终端、射频识别、家庭网络设备以及计算机设备等。

③软件产业。充分利用西安市新出台的鼓励软件和服务外包实施意见的新政策,优化发展环境,提升企业素质,扩大产业规模。依托Intervideo、西雅图、天河软件、三茗科技等企业,重点发展面向网络通信、智能交通、工业缝制设备、输变电设备、航空电子、汽车电子、数控机床、数字医疗等系统的嵌入式软件;依托未来国际、协同软件、博通资讯、捷普网络、山脉科技、新生代技术和交大长天等企业,重点发展工作流、信息安全、网络计算应用等产品,以及面向旅游、能源、农业、水利、交通运输等行业的应用软件;以国家级西安软件出口基地为主体,依托理诺、爱默生、神州数码、炎兴科技、葡萄城、丝绸之路软件、信利软件等企业,主要发展对日本、韩国及欧美的业务流程外包(BPO)和信息技术外包(ITO),逐步向更高端的知识流程外包(KPO)方向发展,提高西安在全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中的排名和地位。

④电子元器件产业。以西京电气、创联电器、富士达、科耐特、彩虹股份、康鸿电子、瑞联为依托,重点发展射频连接器、厚膜电路、新型表面贴装元件、半导体发光器件、热敏电阻、压敏电阻等产品。

⑤光机电一体化设备产业。以横河西仪、四联智能、爱德华测量、远征科技、中星测控、飞秒光电为依托,重点发展智能化仪器仪表、高性能传感器、光电集成器件、先进扫描成像系统、测井系统等产品和技术;以庆安制冷、大金庆安、科龙远东、北村数控为依托,重点发展空调压缩机、模糊变频控制系统、数控机床控制系统、喷气织机控制系统等产品和技术;以同维电力、中扬电气、银河自动化、非晶科技为依托,重点发展磁光电流互感器、非晶变压器、干式电抗器、中低压开关、铁路电气开关、数字化变电仪器、电站自动化系统、柔性输变电系统新型装置等产品和技术;依托爱生集团、翔宇科技、天和集团发展无人机及便携式地对空导弹系统等产品和技术。

⑥汽车整车及零部件产业。以比亚迪、法士特、联合汽车电子为重点,大力发展汽车零部件加工、总成制造、整车装配、电动汽车等。在发展汽车产业过程中,注意与经开区形成错位发展,着重引进技术含量高的汽车项目,摒弃一般汽车项目。

⑦生物医药产业。依托步长制药、千禾药业、大唐制药等企业,重点发展新型中药和中药新剂型、中药有效单体成分提取;依托交大保赛、皓天药业、益尔制药等企业,重点发展紫杉醇、辅酶Q10等中间体产品;依托东盛集团、力邦药业、金花药业等企业,重点发展新型抗生素、抗肿瘤制剂、靶向制剂、抗艾滋病药、重大传染疾病疫苗、试剂盒等;依托西大北美、巨子生物等企业,开发基因芯片、组织芯片、蛋白芯片等产品和技术。

⑧新材料、新能源产业。重点发展西部材料、金堆城钼业、陕西有色集团等企业的有色金属材料;西工大陶瓷基复合材料等非金属材料;开米、瑞联液晶材料等高分子材料及中石油测井、通源石油、石油管材研究所、龙图科技、海洋洁净、联合超滤等企业和单位的能源技术、光伏技术等。

⑨航空、航天产业。航空产业主要围绕西飞集团、西安飞机设计研究院、八万吨模锻液压机等项目和企业,重点构建以整机制造为主干,以航空发动机、机载系统、航空大部件、航空新材料为分支,以航空零部件加工、航空改装维修、转包生产、航空相关设备、航空教育培训、航空旅游博览为配套的产业发展体系。航天产业主要依靠航天六院、航天四院及民营高科技企业,重点发展航天运载动力和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加快发展信息技术(微电子、软件、计算机及软件应用、半导体等)、航天新材料、航天特种技术应用为主的产业,逐步培育并壮大卫星及卫星应用产业。在发展航空、航天产业时,要注意与西安航空基地、航天基地形成错位发展,避免产业趋同和恶性竞争。

在着力推进主导产业集群式发展的同时,要抓好新兴产业和新业态的培育。立足自身实际,以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产业化条件成熟、市场潜力巨大的高新技术和产品为突破口,精心培育,使这些新兴产业和新业态成为高新区和新的西安经济增长点。一是充分利用西安文化底蕴、智力密集、技术先进、研发力量雄厚的优势,加大规划引导和支持力度,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特别是动漫游戏、数字内容、研发设计等创意产业门类。二是积极发展总部经济,着力促进跨国公司和高成长性企业的管理总部、研发总部、营销总部和采购总部向高新区聚集,使高新区成为中国西部地区总部经济最发达的聚集区。三是大力发展物联网、计算机等新兴产业,使西安高新区在发展这些新兴产业的起跑阶段就获得领先位置。

2.经开区

根据商务部最新公布的考核评价结果,西安经开区在西部13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中综合实力和技术创新能力排名第二,跻身中西部一流开发区行列。近年来,随着泾渭新城建设速度不断加快以及兵器基地项目的成功引进,经开区产业发展呈现加速增长势头。作为关中—天水经济区先进制造业的最主要聚集区,经开区产业发展不仅关系着西安产业发展,而且对关中—天水经济区装备制造业发展具有重要带动作用。通过分析比较经开区产业发展水平发现,经开区在基础设施配套、人力资源、技术创新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但是在经营成本、发展效率、产业环境等方面尚有待提高。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土地利用不够集约,工业预留用地不足,行政中心北迁加剧了土地紧张状况。二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重制造、轻服务特征明显,亟须延伸产业链,提高制造业附加值。三是技能型人才不足,经开区至今尚未建立起应有的技能型人才培训基地,以致不能为企业及时输送大量合格的技能型人才。基于以上分析,并结合经开区发展实际,提出以下发展思路和发展重点。

(1)发展思路

按照支柱产业—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的发展思路,突出发展先进制造业和外向型工业项目,实施大项目带动战略,不断增强区域综合竞争力。做大做强商用汽车、电力电子、食品饮料、新材料四大主导产业,建设西部地区最大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出口加工基地,进而打造我国最具特色竞争优势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2)发展目标

一是形成一批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的特色优势产业和产业集群,成为关中—天水经济区先进制造业的核心区。以装备制造业为重点,围绕《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确定的装备制造业九大重点产业,形成商用汽车、工程机械、电力电子、风力发电设备、新材料、精细化工六大优势特色产业和产业集群,产业聚集度和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水平在全国居于领先地位,成为关中—天水经济区先进制造业的核心区。

二是形成我国最大的、特色鲜明和优势突出的军民融合型科技产业创新区域。依托总投资150亿元的兵器工业科技产业基地,重点发展军民融合、以民为主的高新技术应用、信息技术、新材料与新能源、光电、化工及装备制造等产业,努力建成以高新技术为先导、军民融合为特色的产业聚集区域,国内最具特色的军民两用技术转化基地以及国内军民两用技术转化成果的重要交易平台,实现科技研发、产业发展、配套建设及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三是对关中—天水经济区先进制造业的引领带动作用更加凸显。以经开区先进制造业基地为中心,以咸阳、宝鸡、天水为重点布局区域的关中—天水经济区先进制造业格局基本形成,经开区优势特色产业与我国西部和北方内陆城市先进制造业的产业关联度日益增强,引领带动作用更加突出,成为我市乃至全省制造业资源整合的重要平台和国内外产业转移的战略目标地。到2012年,经开区工业总产值将达1200亿元,占全市的30%,占关中—天水经济区的25%,产业规模在我国中西部同类产业园中处于领先地位。

四是为先进制造业服务的生产性服务业规模不断壮大,西安国际现代化大都市新中心的地位更加巩固。经过三至五年的努力,经开区基础设施和城市功能不断完善,成为西安的中央商务区、政务办公区,“关中—天水经济区”生产性服务业基地,我国重要的交通枢纽,国际现代化大都市新中心的地位更加巩固。

(3)重点产业

A.商用汽车产业集群以陕汽集团为龙头,完善车架、车桥、发动机、轮胎、零部件生产及专用车生产等配套产业,壮大商用汽车产业集群优势,到2012年,形成年产商用汽车10万辆、产值超过400亿元的龙头型产业集群,跻身国内一流行列;

B.工程机械产业集群以中钢西重为龙头,围绕电力、能源化工、冶金、交通建筑设备制造等产业,打造国内外知名企业通用专用设备生产的集聚区,2012年实现工业总产值60亿元以上;

C.电力电子产业集群以西门子、日立、三菱、ABB等世界500强和西电集团、永济电机、西玛电机等国内行业龙头企业为支撑,形成国内一流制造水平的、规模最大、产业聚集程度最高的电力电子产业集群,2012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00亿元以上;

D.风力发电设备产业集群以金风科技和盾安电气两家国内最大的风力设备生产企业为依托,全力建设全国风力设备链条最完整、产业配套最完善、最具国际竞争力的风力发电设备产业基地。同时,加快以BP普瑞、香港瑞奇等大型企业为支撑的太阳能光伏和半导体照明产业集群。2012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00亿元以上;

E.新材料产业集群以西部超导及上市公司西部金属等企业为核心,培育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的新材料工业产业集群,到2012年将实现工业总产值100亿元;

F.精细化工产业集群依托西化厂总投资150亿元的整体搬迁项目,推进西安与陕北能源化工产业合作,开发附加产品、延长产业链,加速形成精细化工产业集群,打造我国重要的精细化工基地,2012年实现年产值120亿元。

为保证经开区企业及时获得大量合格的技能型人才,应积极与商务部和省上联系,联合建立西安经开区技能型人才培训基地,通过整合西安技能型人才教育资源,充分结合经开区产业特点,建立教学针对性更强、更受企业欢迎的培训基地。

3.航空基地

阎良航空城航空资源富集,中国约1/3的航空产业总资产和航空产业总产值集中在这里,这是航空基地的优势所在。与此同时,航空基地产业发展也面临着一些实际问题:一是土地供需矛盾较大,产业支撑能力有待提高。二是融资平台亟须扩展。由于基地相当部分入区企业尚处建设期,企业财税收入规模较小,加之基地担保抵押能力有限,融资平台狭窄,制约了基地配套能力建设和产业培育。三是服务功能尚未健全,国际业务承载能力不强。由于尚未获准设立出口加工区,企业无法享受有关保税政策,限制了“原料外来,产品外销”型企业入区,也使得基地承接外包实力强的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为扬长避短,加快阎良航空基地快速发展,提出以下发展思路和发展重点。

(1)发展思路

秉承“产业发展集群化、集群发展园区化”的理念,坚持“市场导向、国际合作、体制创新、军民互动”的方针,按照“三机并举、带动配套、集群发展”的模式,努力把航空基地建成充满活力、富有效率的现代航空新城。

(2)发展目标

到2015年,把航空产业发展成为经济区内的优势主导产业,最终成为中国航空高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国际性航空产品加工制造中心和亚洲最大的航空旅游会展中心。

A.集群规模迈上新台阶,产业链持续完善,外资规模明显扩大,实现入区企业超过600家,年工业产值达到1800亿元,转包生产出口创汇6亿美元。

B.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大飞机项目的若干关键技术达到或接近同期国际先进水平,产学研和军转民水平走在全国前列,科技成果的产业化率达到80%。

C.园区环境不断优化,园区形象和品位明显提升,服务支撑功能更加完备;航空旅游主题日益鲜明,航空旅游博览资源不断丰富,环陕通航旅游线路基本建成,“南看珠海航展,北观通航大会”的格局正式确立。

D.城乡统筹取得突破,航空产业的辐射带动效应得到充分发挥,“一基地多园区”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能力建设实现协调发展,跨地市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基本形成。

(3)重点产业

①整机制造。以干线飞机为长线,以支线飞机为中线,以通用飞机为突破口,大力发展整机制造。重点保障大运和大客飞机项目的顺利实施,完成MA60货运型和侧开门飞机的研制,MA700飞机完成设计和零部件的生产,完成ARJ21支线飞机研制和生产任务,在市场、技术、管理、适航和服务等方面打好基础,把航空基地建成我国最大的航空装备制造业基地。

②机载系统。全力推进机载产业的整合与发展,加速形成满足主机发展需要的机载产业结构,实现由设备和子系统向大系统集成的战略转型,以航空为本,面向陆、海、空、天,围绕弹、机、车、舰,自主创新,开展预先研究,加强合作,共同发展,提升产品技术含量和水平。

③航空新材料。依托西北工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航天院43所的技术优势,重点实施T400级高性能聚丙烯腈基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产业化、轻质高强度镁锂合金及镁锂基复合航空材料产业化、无机高分子材料及其系列制品生产、陶瓷基超常性能结构复合材料及制品产业化、KHF—Ⅱ型飞机除冰/防冰液产业化等项目,通过航空新材料项目的实施,为飞机制造提供优质的基础材料,为大型飞机项目的实施奠定基础。

④航空零部件。以资本、技术为纽带,推动国有航空企业和民营航空企业进行联合重组,进行零部件的专业化生产;重点推进航空液压零部件制造,航空发动机叶片制造及数字化加工,飞机头舱、轻质反光镜加工等项目实施;通过国际合作与自主创新,加快关键航空零部件的国产化和自主研发,大幅提升航空零部件加工能力,积极承接国内外零部件加工业务。

⑤航空相关设备制造。围绕整机配套,积极推进产学研项目合作,加快实施400MN重型模锻液压机、快速制造设备、飞机飞行模拟器、飞机地面空调、机场助航灯故障监测定位系统、激光强化设备、航空复杂零件激光修复设备、空港特种设备等一批重点项目,形成航空相关设备产业群,全面增强基地的航空设备制造能力。

⑥航空服务产业。通过整机制造带动航空维修、航空运输、航空科技教育等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形成相对完整的航空服务体系。加快航空机载设备、航电、附件等相关军机维修业务的发展。整合现有航空厂所、民营企业的民航维修许可证资源,做强做精民航维修业务,打造全国最大的航空改装维修基地,形成航空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4.航天基地

航天基地的最大特点是主导产业专业性强,而且存在着一定的体制制约。自成立以来,航天基地在太阳能光伏和半导体照明等产业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也面临着产业发展资金不足,并且,由于高新区也将航天产业作为重点发展产业,从而与航天基地产生了严重的恶性竞争。针对这些问题,并充分结合航天基地产业发展实际,提出以下发展思路和发展重点。

(1)发展思路

实施集群化、特色化、规模化发展战略,为航天主导产业提供有力保障的同时,重点发展卫星应用和航天技术应用等民用航天产业;大力发展半导体照明和太阳能光伏为特色的新能源产业;打造具有鲜明数字航天特征的服务外包与创意等新兴产业。把西安航天产业基地建设成为创新驱动型、资源节约型、友好环境型的一流高技术产业基地。

(2)发展目标

整合航天资源,积极促进关联类产业尤其是军民结合型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加快产业聚集,形成航天特色鲜明、重点突出的军民结合高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集中地和产业聚集区,促进产业协调发展。

①形成航天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围绕流体机械国家级技术中心、流体换热中心、硅材料等省级技术中心建设,促进军工特有技术、军民两用技术的转化应用,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国家骨干科研机构和高校参与的“产学研”航天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带动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打造航天高技术和民用技术双向转化、军民共用的技术创新平台。形成军民互动、产学研结合的航天技术创新体系。

②形成航天科技企业孵化平台。利用西安地区航天科技、人才优势,建立航天咨询专家队伍,建设航天公共标准化室、实验室、技术服务中心、计量测试中心等机构和标准厂房等设施,提供优惠的扶持措施,建立和完善航天技术服务信息通道和虚拟孵化网络,形成有利于航天科技成果转化的技术创新机制,形成培育、孵化航天科技企业的平台。

(3)发展重点

根据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产业规划,未来几年将重点发展航天民用产业、太阳能光伏及半导体照明产业、服务外包及创意产业。

航天民用产业以“载人航天”、“月球探测”、“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等国家重点工程为依托,以省政府与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战略合作为契机,加快建设西安航天基地;加强先进推进技术研究,加快液氧/煤油发动机系列化研制;加快发展卫星有效载荷、空间计算机等星载设备和卫星地面应用设备,促进卫星通信广播、卫星导航、卫星遥感等卫星应用产业发展;加强军民结合,发挥特种技术优势,积极发展民用产品。

推进太阳能光伏和半导体照明产业快速发展,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提高产业国际化程度,创新体制机制,完整产业链条,优化产业结构。将光伏产业发展成为全省重要的支柱产业,在国内拥有一流的生产规模、一流的工艺技术、一流的劳动效率、一流的骨干企业,将陕西打造成全球重要的太阳能光伏和半导体照明产业生产基地。

进一步扩大服务外包产业的总体规模,创建航天领域工程研发、卫星导航、金融通信行业呼叫中心、卫星遥感数据加工中心、嵌入式软件出口等方面的领先优势,努力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千人以上规模企业达到三家以上,形成国内较强的软件和服务外包承接能力。

5.曲江新区

作为以文化、旅游产业为主导产业的曲江新区,近年来主要以“倒叙发展”模式来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即通过重点项目改造区域环境,提升区域经济价值,再以土地和房地产收益来反哺文化、旅游产业。这种运作模式的最大好处是使城市环境迅速改善,促进了房地产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使融资较难的文化、旅游产业获得了资金支持。但是,由于土地和房地产开发收益均为一次性的,因而未能从根本上提高开发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也未能使文化、旅游产业真正做大做强。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转变经济增长模式,提出以下发展思路和发展重点。

(1)发展思路

坚持“文化立区,旅游兴区”发展战略,以建设国际一流文化产业示范区为目标,以法门寺、大明宫等重大文化项目为带动,继续推进曲江新区的跨区域发展;完善基础设施,提高服务质量,提升管理水平,着力打造“曲江景区”;不断拓展产业门类和发展空间,整合省市乃至全国优秀文化资源,探索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区产业发展的新途径。

(2)发展目标

2009年发展目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0%,达到129亿元,大明宫遗址区保护示范项目、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安置区建设是投资重点;财政收入同比增长30%,达到2.87亿元;外商直接投资达到8000万美元;实际引进内资同比增长30%,达到74.75亿元;旅游总收入同比增长20%,达到7.32亿元。

(3)发展重点

①谋划重点建设项目,增强曲江新区发展后劲。一是加快完成大明宫遗址区城市棚户区和曲江新区城中村改造项目。二是加快完成大明宫遗址区内和曲江新区内中小学改造建设项目。三是加快大明宫遗址区保护和生态建设及曲江景区旅游设施建设,加快寒窑、秦二世陵遗址保护和生态建设项目。四是加快作为文化产业孵化器的曲江文化大厦项目。

②推进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建设国际一流文化产业示范区。一是整合省市优势资源,成立曲江传媒集团;二是抓住西部文博会落户西安良机,成立西部文博会有限公司,实现市场化运营的目的;三是策划实施重大文化项目,全面完成法门寺景区、寒窑遗址公园、秦二世遗址公园,启动楼观台景区建设;四是建设完成“曲江文化大厦”,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孵化基地;五是积极扶持民营企业进军文化产业,吸引200家以上的旅游、影视、会展、出版、演出、广告等著名企业入驻曲江;六是全面启动文化产业担保公司的运作,全年拨付文化产业扶持基金5000万元。

③全面推进法门寺、楼观台景区建设,提升“西安旅游”国际品牌。继续加大法门寺景区建设力度,加快附属设施建设,确保法门寺景区成功运营。积极筹备楼观台道文化区的建设开发工作,充分发挥大生态、大旅游、大文化、大文物的优势,以资本为纽带,以资源整合为手段,通过市场运作,建成秦岭北麓旅游核心区,进一步提升“西安旅游”国际品牌。

④全面推进大明宫区域保护改造,国家遗址公园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大明宫遗址区保护改造是国家“十一五”大遗址保护的重点工程,在2008年完成50亿元投资的基础上,2009年,将继续加大投资建设力度,推进遗址区的保护改造工作。预计全年完成投资35亿元。

⑤启动会展产业园国际会议中心建设,打造国际一流会展产业园区。以西部文博会永久落户西安为契机,按照市政府对于会展产业园的总体规划,加快建设国际会议中心和会展新展馆,引入“中马商城”等重大配套项目,建设物流中心、商务中心、会议中心和酒店服务等设施;筹建西部文博会有限公司,继续完善产权分离先进管理模式,壮大会展企业,整合吸引会展资源,建设国际一流的会展产业园区。

6.浐灞生态区

目前,浐灞生态区将重点发展产业定位于金融、会展、旅游、商贸、创意等现代服务业,提出要突出生态经济、总部经济、休闲经济和创意经济。我们认为,如果将浐灞生态区置于全市产业发展的大背景下考量,这种定位并不完全符合开发区的发展实际,也与开发区产业发展避免趋同、错位发展的基本原则不相符合。在开发区建设初期,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暂时不宜提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的目标,发展会展业则要注意与曲江新区会展业侧重点有所区别,总部经济要着重发展商会总部,创意产业则要结合生态区特点,着力发展创意旅游和休闲经济。结合浐灞生态区现实基础和条件,提出以下发展思路和发展重点。

(1)发展思路

依托浐灞生态区独有的资源禀赋和国际化平台优势,以“生态建设”立区,以“发展现代服务业”强区,以“构建区域协作平台”为抓手,全力打造大西安经济发展中的超级引擎,经过未来几年的不懈努力,将浐灞生态区建设成为品质高雅的国际化、现代化的生态型城市新区域。

(2)总体目标

构建“一个基地,二个平台,三个中心”的发展格局,致力于将浐灞打造成为西安的“第三代新城”,形成以人与自然和谐,产业与人居和谐为特征,集产业、居住、生态、文化四位一体的宜居宜创业国际化全新城市体系。

阶段目标是:

到2015年,把浐灞生态区建成国家级生态型城市新区示范基地,国际化发展的主力平台、重要的区域协作平台功能显现,亚欧大陆桥重要的信息交流中心、会展中心及商贸中心。

到2020年,把浐灞生态区建成为国际先进的生态型城市新区,国内外知名的合作平台,亚欧大陆桥重要区域性信息交流中心、会展中心及商贸中心。

(3)发展重点

①全力打造国家级生态型城市新区示范基地。以“生态立区”为宗旨,全力以赴实施国家级城市型生态新区战略,成为关中—天水经济区生态建设的示范基地。通过浐灞河流域综合治理,构建以河流湿地、公园绿地等为组成部分的生态景观体系、以绿色社区及新农村为组成部分的生态人居体系、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生态产业体系以及以浐灞河历史文化、旅游休闲文化、生态示范教育等内容构成的生态文化体系,将生态区建设成为西安市的生态补偿区和一个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宜居宜创业的国家级生态区。

②建设两个平台:

A.成为大西安国际化发展的主力平台

以欧亚论坛、2011年世园会、亚欧大陆桥金融商务中心、浐灞总部经济基地及西安领事馆为超级引擎,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合作,以更开放的姿态走向世界,努力将浐灞生态区打造成为关中—天水经济区迈向国际化的主力平台。

B.成为大西安重要的区域协作平台

构建区域协作平台,积极赢得省市支持,充分借力商会平台,以建设浐灞总部基地为载体,着力吸引国内各省市、关中—天水经济区各城市商会办事机构入驻浐灞,形成以总部办公、科技研发、教育、咨询及其创业为一体的商会总部集群。

③建设三个中心:

A.成为亚欧大陆桥重要的信息交流中心

以规划、建立高性能的信息化网络传输平台为重点,逐步完善区域信息化网络基础设施;规划、构建“浐灞信息港”平台,建设集通信、信息、网管、智能化办公用房、信息博物馆于一体的现代化“浐灞信息中心大楼”,使其成为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力的金融后台服务、物流信息、电子商务等公共网络信息服务交流中心;利用好欧亚论坛信息平台作用,将浐灞生态区建成中国—欧亚合作的综合信息交流中心。

B.成为亚欧大陆桥重要的会展中心

着力打造配套优良、具有强势竞争力的区域性国际会议中心。借鉴博鳌亚洲论坛的组织模式,系统策划高端品牌论坛,力争几年内形成独特的“浐灞论坛经济”。精心筹划世园会,使之成为独具特色的世界级知名园艺展会。重点发展论坛、会议式会展,注意与曲江新区会展业优势互补,避免趋同。

C.成为亚欧大陆桥重要的商贸中心

充分依托区位及交通优势,积极承接西安国际港务区物流上下游产业;大力发展汽车4S店集群,做大做强汽车后市场服务;规划建设一批有影响力的专业批发市场及大型仓储式商店、国际商品展示中心和特色“SHOPPINGMALL”等设施,形成集采购、销售、交易、休闲、展会为一体的产业链条,建立功能完备的商贸物流产业集群。

7.国际港务区

作为西安最年轻的开发区,国际港务区当前的主要精力仍是基础设施建设与配套,以及对主导产业项目的引进。

(1)发展思路

按照功能合理、交通便捷、物流顺畅、配套完备的基本要求,将国际港务区打造成现代商贸物流业总部聚集区和综合交通枢纽,以及城乡一体、生态环保、环境优美、宜商、宜居、宜创业的国际化西安东部新城。

(2)发展目标

按照“一年打好基础、两年核心区运营、三年初具形象、五年形成规模、七年形成新城轮廓”的实施步骤,用十年左右时间,使西安国际港务区成为全国最大的国际性陆港,成为黄河中上游最大的物流中心和商贸集散中心,体现新亚欧大陆桥陇海兰新线中心城市价值的重要载体,率先实现西部地区“第二次现代化转型”的综合城市新区。

(3)发展重点

①确保重点项目建设开工。积极做好园区重点项目的跟踪服务工作,确保项目按计划开工建设。一是为西北出版物物流基地项目、西北现代医药物流中心项目做好开工前的各项服务工作;二是积极推进西部华南城项目、新加坡迅通物流分拨基地项目、新筑新城项目、大明宫仓储物流园项目、西安公路码头项目等五个年内开工项目的进程,争取提前开工建设。

②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一是加大与中陕国际物流、东盈物流、青岛师帅物流等企业的衔接,争取项目早日落地。积极与马士基、联邦快递、中远物流、中外运等国际国内大型物流企业加强联系。二是积极推进西北电信物流基地、陕西邮政物流中心、西安粮油储备物流基地等项目的谈判工作,促其早日签订合同。三是围绕综合保税区、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和西安公路码头项目,进行园区物流产业链配置的招商引资。

五、西安开发区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完善《西安市开发区条例》

2003年5月开始实施的《西安市开发区条例》只包括了高新区和经开区,目前,西安的开发区已经增加到四区一港两基地,因此,建议对《西安市开发区条例》进行修订,把曲江新区、浐灞生态区、国际港务区和航空产业基地、航天产业基地一起纳入条例范围,为开发区(基地)的发展营造一个公平和谐的法制化环境。另外,在完善《西安市开发区条例》的过程中,要以法规的形式将开发区(基地)的政策、体制和创新优势以及开发区管委会的法律地位、职责权限等明确下来,使开发区的发展有章可循。

(二)制订市级层面的开发区产业发展规划

科学合理的规划是开发区产业发展的前提和依据。目前,我市各开发区之间存在产业定位笼统、产业结构趋同、产业竞争过度等问题,为此,必须制订市级层面的开发区产业发展规划。开发区产业发展规划要以“错位发展,特色鲜明”为指导,科学、合理布局我市各开发区的主导产业,避免主导产业雷同。高新区主要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生物医药产业、新材料新能源产业等,装备制造业中技术含量不高的项目可以放到经开区;经开区主要发展先进制造业;曲江新区主要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浐灞生态区主要围绕会展业发展现代金融业、商贸旅游业等现代服务业;国际港务区重点发展现代物流业、现代商贸业;航空基地主要构建以整机制造为主,以航空发动机、机载系统、航空零部件加工、航空改装维修、航空教育培训、航空旅游博览为配套的产业发展体系。航天基地主要发展航天运载动力和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另外,为了有效规避各开发区的同质化恶性竞争,促进我市产业的协调有序发展,建议建立“四区一港两基地”承接产业转移的招商协调约束机制,借鉴南京市等地招商引资经验,成立由市上主要领导牵头的开发区引进项目协调工作组。

(三)推进主导产业集群式发展

首先,各开发区要根据西安市开发区产业发展规划,立足于自身的主导产业,吸引关联企业聚集,发挥扎堆效应,拉深、拓宽产业链。其次,在培育产业集群发展的过程中,重点培育和壮大产业内龙头企业,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吸引和聚集相关企业,使开发区内逐渐形成龙头企业、中小企业、配套企业的产业群,提高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和对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撑力。再次,积极发展总部经济,着力促进跨国公司和高成长性企业的管理总部、研发总部、营销总部和采购总部的聚集。同时适当将一些制造业项目向外迁移,以此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发展,实现开发区与毗邻地区互利共赢。另外,要依靠产业联盟增强产业的整体竞争力。以主导产业的龙头企业为核心,联合中小企业、高校与科研院所、中介服务机构等广泛参与,构建基于共同标准和制度的产业共同体,推进技术创新联盟、市场联盟等多种形式的产业联盟建设。重点建成集成电路、通信、服务外包、汽车、电力电子、生物医药以及航空航天等行业的产业联盟,使产业联盟成为加速产业技术协作、产业结构升级、产业竞争力提升的推进器。

(四)促进企业内生式成长,走内涵式的产业发展道路

开发区的产业发展说到底还是开发区企业的成长和壮大,因此,高质量的企业是开发区产业发展的关键和根本落脚点。开发区在做好产业发展规划和项目引进的基础上,要注意引导和鼓励区内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改善管理等不断提高自我发展能力,重点是不断提高创新能力,推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建立有利于企业创新的治理机制,搭建企业交流创新的平台。要强化大企业与中小企业的战略联盟以及区内与区外企业的联盟,可以考虑在开发区建立起一批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和各类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逐步把开发区建设成为我市自主创新和企业成长的重要基地。

(五)做好产业融资支持

民营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窄、资金成本高等问题一直是阻碍开发区产业发展的瓶颈。开发区要在加强与金融机构沟通的基础上,想方设法为开发区企业融资提供更多的解决方案:一是深化银行服务平台建设,通过平台提供定期的银企融资需求对接,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开发针对中小企业的多样化的金融产品,如“快捷贷”、“循环贷”、“应收账款抵押”、“信用贷款”、“创建金融超市”等,为企业提供更方便、更优惠的金融服务;二是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培育和发展各种担保公司,鼓励中小企业依法开展多种形式的互助性融资担保以及“小企业联保贷款”、“专项资金担保”、“第三方担保”等,积极推进动产担保,为区域内民营中小企业贷款提供多样化的担保服务;三是积极鼓励和引导中小企业探索融资的其他渠道,例如典当、股权融资、金融租赁、买方信贷、风险投资、打造上市、产融结合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