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关于信息化、企业信息化与信息产业及其国外信息产业的政策主张
(一)信息化
关于信息化的概念,综合国内外专家学者的观点,主要概括为如下内容:
信息化是指加快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产业化,通过普遍采用信息技术和电子信息装备,建设先进的信息基础设施,更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使信息产品及服务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逐步提高,直到占据主导地位,从而加快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过程。
信息化是现代信息技术与社会诸领域及其各个层面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及其结果。在这一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信息技术自身和整个社会都发生着质的变化。其中,社会的质的变化主要表现为信息资源开发和应用以及知识生产力迅速提高的结果。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信息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技术进步进程中发展最快、渗透性最强、应用面最广的关键技术。信息技术的交互渗透和广泛应用,极大地促进各个产业和部门间的有机融合,推动传统产业不断升级优化并产生革命性变化,促进资源配置更加有效,社会劳动生产率极大地提高。信息化,就是经济社会的发展从以物质与能量为重心不断向以信息与知识为重心转变的过程;是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向国民经济和社会各个领域渗透的过程;是工业经济社会不断向知识经济社会过渡的过程。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和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关键环节。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已确立为我国重要的国家发展战略,是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中指出: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是推动经济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大力推进信息化,是覆盖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和必然选择。
信息化的概念最早起源于日本。1936年日本学者Tadao Umesao发表了一篇文章《论信息产业》,作者从分析产业发展的原因入手,在研究工业化的同时提出了信息化的问题,在本文里虽然作者没有正式使用“信息化”,但是此文发表后,立即引起了日本学术界、企业界、新闻界和政界的广泛关注,掀起了热烈的讨论,从而导致了信息化概念的产生。1964年1月,日本的Kamisbima教授发表了“信息社会中的社会学”一文,第一次使用了“信息社会”的概念。在大讨论中,大多数日本专家学者达成了共识:人类社会的发展与动物由低级向高级进化相类似,也是由低级向高级进步的;在工业社会,有形的物质生产占主导地位,而信息社会的主要特征是无形的信息创造价值,并占据社会的主导地位;日本社会需要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过渡。到了1976年,日本科学技术和经济研究团体提出了“信息化”的概念,并用其来描述和定义上述社会进化的过程。在整个社会经济中,信息产业获得快速、健康、长足发展,并逐步取得支配地位。至目前,日本是世界上实现信息化国家的佼佼者之一。
我国的专家学者指出,信息化概念一开始就是从社会产业结构演进的角度提出来的,它实际上反映的是当时起源于日本的有关社会发展阶段的一种社会新学说。60年代日本学者所谓的信息化,就是指从物质生产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向信息产业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发展的过程。其后,由于在经济社会事业的实践进程中,迅速推进与发展,于是信息化的内涵就有了逐步的丰富和发展,其外延也有了深化和升华。
一直到了90年代,国内外关于信息化的定义,有了广、狭义的内涵。诸如信息化是指通讯现代化、计算机化和行为合理化的总称;信息化不仅要求计算机化,而且要求通讯现代化和网络技术的现代化;电子信息技术在通讯、网络管理和计算机运用中出现汇流的趋势,因为当今世界工业标准的发展和使用,以及电信管制在世界范围内的日益变化是信息化的根本标志;信息化从内涵的角度考察,包含多个层次,诸如信息技术利用的广泛性,信息观念深入人心,信息技术产业的高度发展,信息技术咨询服务业的高度发达和完善等。信息化从外延的角度看,是指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信息化环境,只有建立在进行的信息技术产业、发达的信息服务业和完善的信息咨询服务体系基础上的信息环境,才真正称之为信息化环境;信息社会是信息产业高度发达,且在产业结构中占据优势的社会,而信息化是向信息社会前进的动态过程,其反映的从可触摸的有形物质产品起主导作用向难以出没的信息产品起主导作用的根本性转变。上述5种观点,有的是从信息技术应用方面探讨信息化的,只是强调的重点不同,有的观点是从信息产业和信息环境方面探讨信息化的,有的是从社会产业发展的角度理解信息化的,如此等等。
我国有的专家学者还认为:信息化是指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在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加强,并发挥主导作用的过程。从信息化的相互联系方面讲,主要是信息技术本身的发展及其产业化,基于信息技术的信息产业,诸如信息设备制造业、信息传输业和信息服务业的发展等,信息技术手段在经济、社会领域里的广泛应用等;信息化就是利用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实现信息资源高度共享,发掘社会智能潜力,推动经济、社会及其各项事业优质发展;信息化其内涵包括利用信息技术改造国民经济多个领域,加快农业的工业化和工业信息化,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国民经济活动中信息采集、传输、利用的能力,提高整个国民经济系统运行的生产率和效率,增强国民经济的国际竞争能力。信息技术的应用推广到各个行业和领域。我国有的专家学者对于信息化的认识,形成了重要的观点:信息技术就是信息化的内在要素,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是推动信息化发展的动力,信息是一个社会产业结构发展过程的观点等,信息化的过程就是人类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提高的过程。信息革命与以往历史上出现的其他技术革命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以往的信息技术革命作用于工具、材料或能源等物质资源,主要体现为人类体力的延伸,而现代信息革命主要作用于知识即信息资源,体现为人类脑力或智力的进步。我国经济学家汪向东对信息化作了进一步的概括:信息化就是指人们凭借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等手段,通过提高自身开发、利用信息资源的智能,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乃至人们自身生活方式变革的过程。
信息化的特征主要有:信息处理的计算机化、信息传输的网络化、信息资源管理的数据库化、信息应用的大众化、信息贡献的社会化、信息覆盖范围的全球化等6个方面。
全球化和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个显著特点。随着人类向信息时代的不断迈进,信息产业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比重,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达程度的重要指标。
从1946年美国的第一台大型计算机诞生算起,人类的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有了半个多世纪的历程。人类的信息化问题,主要是近20年的事,特别是近10多年的事。信息技术具有广泛的渗透性。至目前,信息化已经充分地体现在了经济、社会、人们的生活等各个行业和各个领域。信息技术的革命,引发了人类的信息化的深入发展。
甘肃省召开的工业强省战略会议,对全省今后5年工业强省作出了部署,达成了共识,但是工业强省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因此,对于全省工业强省长期的战略还应作进一步的理论探索和实践。以工业化带动信息化,以信息促进工业化是全省工业强省战略的重点要素。
(二)企业信息化
企业信息化,是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企业全部生产经营活动的运营自动化、管理网络化、决策智能化。其中,运营自动化是基础,决策智能化是顶峰。
企业信息化,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不同领域有着不同的理解。一般来讲,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广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开发和利用其信息资源,不断提高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的效率和水平,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水平的过程。
企业信息化通常体现在三大领域:企业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智能化;企业管理决策的网络化、智能化;企业商务活动的电子化。
企业信息化主要体现在11个方面:计算机的广泛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用于设计新产品;生产过程控制方面的信息技术应用;企业信息管理系统有效运作;企业决策实现智能化;企业内部网(Intranet)对企业内部各部门的整合;企业外部网(Extranet)对企业内部网功能的延伸;基于互联网络技术的电子商务的展开;建设一支企业信息化专业人才队伍;制定、实施企业信息化标准规范及专题制度;其他相关业务。
关于企业信息化的一系列问题,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的张李义在诸多专家学者关于信息化的基础上,又进一步作了比较权威的解释:
企业信息化,是指在企业业务流程和生产经营活动重组和优化的基础上,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对企业进行集成化管理,实现企业内部、外部信息共享和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能力。
企业信息化是一个过程,信息化的广度和深度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经营活动实际需求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企业信息化没有终点。
企业信息化是企业从传统生产方式向现代生产方式根本性转变的过程,即,是信息技术从一般业务应用向业务核心渗透的过程,是传统管理向现代管理转变的过程。是企业在基础设施、技术应用、结构调整、资源拓展、管理制度等方面向信息化转变的过程。是提高经济主体活力,提高企业效益和能力,最终在国民经济中实现人的现代化转变的过程。
企业信息化的目的,是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提高经济效益和保证持续发展。信息化本身不是目的,是实现目的的手段。信息是现代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之一。为了充分发挥信息资源的作用,需要对企业的信息资源进行整体规划和集成化管理,以实现信息共享和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
企业信息化主要涉及工程技术领域、生产运作领域、企业管理等领域。并使各种管理业务实现集成化管理。
就企业信息化的本质而言,信息化就是生命化,这是站在信息技术与生命技术同源的高度认识先进生产力特征的结论。生命的本质特征,是创新进化。企业的生命化,通过企业自我创新体系和自我进化体系实现。自创新、自进化的体系,就是信息化体系。
企业信息化是企业为了适应快速变化的环境,提高效益和发展能力,应用信息技术,再造企业的变革过程,是信息技术从一般业务应用向业务核心渗透的过程,是传统管理向现代管理转变的过程,是企业在基础设施、技术应用、结构调整、资源拓展、管理制度等方面向信息化转变的过程,也是提高经济主体活力,提高企业效益和能力,最终在国民经济中实现人的现代化的过程。
值得重视的是,企业信息化不只是计算机硬件、软件的代名词,更为重要的是要与现代管理有机结合。企业信息化除了硬、软件环境的改变,最重要的在于各类管理的信息化,如生产管理、信息资源管理,后者更为重要。管理领域的信息化是企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信息管理系统,改进业务流程和管理模式,最大限度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以企业物资流、作业流和资金流在信息层面上的继承为重点,通过计算机系统进行采集、存储、处理和优化,提高企业运行效率和决策水平。要在信息化过程中通过转变传统的管理观念,提高全体员工的整体素质,建立良好的管理规范和管理流程,构建扎实的企业管理基础,实行科学管理,从而提高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从我国20世纪80年代开始发展企业信息化的进程看,存在的“重技术,轻管理”也即“重硬轻软”倾向,曾经影响了企业的整个信息化进程或是因误导而功亏一篑,企业一定要汲取经验教训,处理好两者的关系。
企业信息化的内容涉及比较广泛,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等各个方面。有关专家学者认为,企业信息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基础内容:
办公自动化管理。随着时间的推移,企业文件资料积累堆积如山,给文件保管、查询带来极大困难。传统的办公程序,从文件起草、传阅、审批、归档、借阅等各个环节,常常存在浪费纸张、文字不清、传阅不及时、文件去向不明等现象。而信息化下的办公自动化,只要一台电脑,将所有文件输入进去,无论何时何地,通过主题词和全文检索进行查询,这样做既安全又省时,又准确,能够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
业务管理科学化。在信息化条件下,企业的业务从调研、立项、签约、履约到后期的服务,都可以进行科学管理,例如快速准确计算各种存在大量内部运算关系的业务报表,随时掌握大量的现有客户和潜在客户,对业务市场做出科学的预测和分析,对租赁合同、工程项目合同等各种业务数据建立数据库,利用检索查询程序生成各种报表,绘制各种统计图形,实现日常管理、综合分析和预测功能。
信息服务网络化。企业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可以在互联网上建立自己的网站,宣传自己的产品服务于客户,并与其他企业建立实时互动的信息交换,达到生产、流通、交换、消费各环节的统一协调。
利用网站向客户提供详尽的企业产品信息和服务介绍,减少企业宣传成本;利用网站向客户直接进行产品销售和提供服务,增加企业收入;利用网站建立企业信息系统,提高工作效率。企业建立网站后还可以设置自己企业域名下的电子信箱,大大提高企业通讯效率,提高市场竞争能力,极大降低经营成本。借助互联网,决策者得以迅速了解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与新闻,及时掌握国内、国际市场行情和供求信息。
电子商务。商务活动电子化即电子商务,利用网络技术直接与分布各地的客户、经销商、供应商、储运商、银行、认证中心等团体和个人相互连接,进行各种商业交易活动。例如:广告宣传、咨询洽谈、网上订购、网上支付、电子账户、服务传递、意见征询、交易管理等各项功能。
企业作为电子商务的主体,其信息化程度是电子商务运行的基础。目前,我国企业大多处于转型阶段,现代企业制度尚未普遍建立,企业信息化的进展并不令人满意。目前我国已经上网的企业不到企业总数的1%。在15000家国有大中型企业中,大约只有10%实现了企业信息化或运用信息手段比较好。大约有70%左右的企业拥有一定的信息手段或着手向实现企业信息化的方向努力,大约20%的企业只有少量的计算机,而且只从事单机工作。在1000余万家中小企业中,只有极少的一部分拥有现代化的信息手段。
有关专家学者认为,根据企业信息化的涵义与特征,工业企业信息化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管理是基础,各种各样的自动化、系统、网络等等建设都是围绕着管理的。离开了管理谈企业信息化,势必会造成现在一些企业存在的计算机只是简单地用来充当打字机,建立的网络无信息共享,开发的软件不能满足管理需求,实际收效甚微等等问题。
充分考虑信息技术的应用以及企业外部的环境变化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模式及其相应的管理模式的影响,尽可能合理地构建起企业的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在此基础上结合企业发展规划完善企业组织结构、管理制度等。
以上述基本的管理模式为依据,建立起企业的总体数据库。该总体数据库分为两个基本部分,一个基本部分是用来描述企业日常生产经营活动和管理活动中的实际数据及其关系;另一个基本部分则是用来描述企业高层决策者的决策信息。
建立起相关的各种自动化及管理系统,如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生产(CAM)、管理信息系统(MIS)、制造资源规划(MRPII)、决策支持系统(DSS)、办公自动化系统(OA)、专家系统(ES)等等在内的计算机辅助管理系统。这些各种各样的自动化及管理系统构成企业的内部信息源,主要实现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及管理活动中各项信息的收集、存储、加工、传输、分析和利用,为企业高层决策提供信息依据。
建立Intranet,提供企业内部信息查询的通用平台,并利用这一网络结构,将企业的各个自动化与管理系统及数据库以网络的方式进行重新整合,从而达到企业内部信息的最佳配置。
建立Extranet,使企业与合作伙伴、供应商以及顾客或消费者之间达成相应的信息共享。
接通Internet。企业可以通过Internet获取大量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信息,充实自己的信息资源,同时,还可以向外部发布企业生产经营等公开的信息。此外,企业还可以通过自己的网址,在网上开设虚拟商店,宣传自己的产品及其服务,直接在网上开展经营活动,通过企业与顾客或消费者之间的直接联系,互动沟通,进一步开拓市场,同时也进一步提高自身的产品和服务水平。
当前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关键问题和困难比较多。我国信息化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离世界先进水平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偏重于硬件建设层面,应用软件的开发和信息服务明显滞后,核心技术开发能力较弱,网络和数据库建设还存在诸多重复建设问题,信息安全存在诸多隐患等。有关专家学者认为当前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关键问题和困难主要包括:系统大而全,功能复杂,难以实施和使用;价格昂贵,实施周期长,见效慢;资源短缺,负担重,难以应付;企业期望高,急于求成,成功案例少;技术人才特别是高级技术人才缺乏,购买技术成本高;缺少持续性发展的基础和条件;缺乏长期有效的服务保障。
企业信息化的建设与管理。有关专家学者认为企业应当审时度势地规划和发展自身的信息化。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做好3个方面的工作:
领导重视,引进人才。为更好适应发展,顺应大势所趋,企业应广纳贤才。作为信息网络人员必须具备相当程度的科学文化知识,如商务交流、市场营销、贸易理论、相关法律与惯例等。
重视自主技术开发和技术创新。我国企业大部分设备落后、陈旧,已经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因此,企业在引进人才的同时,还需要引进先进设备、技术,并积极进行技术创新,发掘自身的优势和特色,研制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形成技术创新项目、技术研究开发、生产科学管理、市场营销等一系列工作。
建立电子商务平台,为企业之间以及企业与用户之间提供各种交易的途径。企业只要具备了一定的信息化手段(如企业内联网、管理信息系统、后台数据库等),就可以利用这些平台进行电子商务运作。这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机遇,它们可以用自己灵活、简便、低成本的优势与大企业展开竞争。充分运用信息手段,在运用中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它,不断收到实际效益,进而增强推进信息化的信心,政府要为企业信息化做好组织工作,制定好发展规划。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产品在网络上建立虚拟商店,这样以低成本、高效率的信息收集、传播、反馈,连通干家万户企业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消解“生产什么、怎么生产、销售给谁”的问题。
总的来说,企业应当充分、合理地利用“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这些“资源”的效能,创造价值,使股东的资产(财富)最大化。通过建立网站,开展电子商务,使管理、生产、销售融为一体,更加安全、准确和高效,充分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通过网络,企业的领导人可以随时了解各部门、各分厂的经营全貌,运筹帷幄,并可迅速下达各种指示到各部门和分厂,提高办公效率;通过建网,树立企业形象,直接面对全世界数以亿计的潜在用户;通过上网,解决企业存在的各种弊端,提高市场竞争活力,促进企业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加快与国际贸易接轨。
归根结底,企业决胜于21世纪的关键在于:企业应当围绕自己的核心能力,强化核心业务,形成自己独特的优势,并不断追求技术创新能力、产品竞争能力、企业管理能力、企业核心能力、企业价值的全面提升。在网络经济环境下,信息化为企业所带来的运筹帷幄,将是提升上述能力的最基本的动因。
企业信息化的发展,大致经历了4个阶段:50年代初期到60年代中期的电子数据处理阶段;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初期的事务处理阶段;70年代初期以后的系统数据处理阶段;进入90年代以后至今,企业管理信息化又有了新的发展,尤其是朝着信息技术集成化方向的迅速发展。
企业信息化的特征主要有信息处理的计算机化、信息传输的网络化、信息资源管理的数据库化、信息应用的普及化、信息系统的覆盖面遍及整个企业和企业有往来的各单位。企业信息化是现代企业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
搞好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企业应逐步做到:企业领导和员工理念的信息化;企业决策、组织管理信息化;企业经营手段信息化;数据加工应用信息化。
信息技术的应用使企业计划的制定更容易,减少库存,缩短货物运送时间,优化渠道,掌控资金流。所有这些都大大提高了资本和货物流转的灵活性,使企业投资更加积极和更具创造力,并促使企业从劳动密集型的运作转向资本(知本)密集型运作。
企业信息化的作用。加强企业信息资源的管理,加快企业信息化的建设,对于新经济时期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和巨大的作用。企业信息化具体涉及四大作用:企业信息化有助于企业实现管理决策的科学化;企业信息化有助于增强企业的应变能力;企业信息化有助于提高企业的运行效率;企业信息化有助于提高企业创新能力。
企业信息化发展战略。企业信息化发展战略,是企业信息化进程中的核心,具体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信息管理项目及服务、信息管理职能范围和信息管理能力。信息管理的核心在于对企业业务战略和管理需求的充分理解,制定全面的信息化战略,即主要确定信息管理建设总体方向。
一般而言,企业的信息化可以根据自身的不同情况和需求,采用分阶段实施的战略。企业信息化发展战略一般包括初、中、高3个阶段的发展战略。
初级阶段发展战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减少人力投入,节省时间,节省资金。该阶段必备条件:计算机广泛应用,企业内外部联网,完善信息管理机制,业务流程进行微小调整。
中级阶段发展战略。加强管理,控制风险,规范业务流程,控制业务风险,改善管理方式,加强管理力度,辅助决策和危机管理。该阶段必备条件:计算机广泛应用,企业内部联网,完善信息管理机制,核心业务流程梳理和规范运作,引进部分联机分析(OLXP)和决策支持(DSS)工具。
高级阶段发展战略。建立IT核心能力,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该阶段必备条件:企业内外部联网,进一步完善信息管理机制,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业务流程再造和规范核心业务运作,确定战略性信息化项目。企业决策由业务责任者制订,将IT部门作为战略顾问,技术部门为企业决策者提供支持。
明确了阶段发展战略,可以进行具体的信息化规划。企业信息化规划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即需求分析、项目制定和组织制度规划。利用CSF、BSP和信息管理等方法对企业的现状进行分析,确定信息化需求;然后据此确定企业信息化项目,并对信息化项目进行价值分析,制订实施计划和控制预案等;最后是确定信息化的组织机构模式和职能的界定,制定信息管理和流程等。
企业信息化经营发展战略,确定企业的发展方向与目标;企业信息化经营发展战略,要适应全球竞争形势;企业信息化发展战略,是为企业经营战略服务的;根据企业的经营战略需求确定信息化的目标;没有经营战略的企业信息化会迷失方向。
(三)信息产业
信息产业,是指社会经济活动中从事信息技术、设备、产品的生产以及提供信息服务的产业部门的统称,是一个包括信息采集、生产、检测、转换、存储、传递、处理、分配、应用等门类众多的产业群。
所谓信息产业,是指社会经济活动中从事信息技术、设备、产品的生产以及提供信息服务的产业部门的统称,是一个包括信息采集、生产、检查、转换、存储、传递、处理、分配、应用等门类众多的产业群。从狭义上讲,是指信息产品制造业、软件业;从广义上讲,信息产业包括信息产品制造业、软件业、电信与信息服务业、邮政业、印刷出版业、电影与广播电视业等。(www.xing528.com)
对于什么是信息产业,信息产业到底有哪些行业组成,目前学术界尚未形成一致的认识。我国有的专家学者对国内外专家学者关于信息产业的一系列认识,进行了归纳总结:
1.国外的学者对信息产业的认识
美国信息产业协会(AIIA)认为:信息产业是依靠新的信息技术和信息处理的创新手段,制造和提供信息产品、信息服务的生产活动组合。
欧洲信息提供者协会(EURIPA)认为:信息产业是提供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的电子信息工业。
信息学家P.G.Zurkowki认为:信息产业不是简单的服务业。它是既包括传递信息内容,又包括信息的传输过程和传输手段的信息服务业。它拥有支持信息生产、传播、发行的设施、技术、市场以及某些属于非市场活动性质的流通环节。
信息经济学家W.J.Matin认为:信息产业是信息物品和服务的综合生产活动体。它包括与信息相关的技术、生产结构、生产者、创造发明者和用户,其活动的目的主要是受经济效益所驱动,但不是百分之百地面向盈利。
美国的马克卢普将知识产业划分为5大类: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在职教育、社会教育、中小学教育、高等教育和公共图书馆等;研究与开发,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开发研究;通讯媒介,包括出版印刷、照相录音、戏剧、音乐、电影、广播、电视、广告、会议等;信息设备,包括印刷机械、电影机械及设备、打字机、计算机、其他办公机械;信息服务,包括职业信息服务、与金融服务联合的信息服务等。
美国学者波拉特将信息产业分为第一信息产业和第二信息产业。第一信息产业是指向市场提供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的企业。第二产业部门,包括公共官方机构的大部分和私人企业内的管理部门的全部,即只向本单位、本组织提供信息服务的信息部门。
日本学者对信息产业的理解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信息产业,是指以电子计算机为中心,生产这类机器的硬件和提供服务、开发计算机程序和软件的行业。
广义的信息产业,除上述三个主要行业外,还包括教育产业、研究开发产业等新的产业群。
2.国内学者对信息产业的认识
我国数量经济学与信息经济学家乌家培认为,信息产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信息产业,是指直接或间接地与电子计算机有关的生产部门,包括计算机研究开发、制造及为其生产和使用提供服务的行业,如计算机中心、软件公司等。
广义的信息产业,是指一切与收集、存贮、检索、组织、加工、传递信息有关的部门,如出版、印刷、新闻、广播、通讯、图书、情报、银行等部门。
马费成认为,信息产业,是指国民经济活动中与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的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直接有关的相关产业的集合。信息产业,由6大支干产业构成:信息开发经营业;信息传播报道业;信息流通分配业;信息咨询服务业;信息技术服务业;信息基础设施业。
林德金认为,信息产业,是关于信息的收集处理存储传播服务的产业群体。信息产业由5大部门构成:信息采集部门;信息加工处理部门;信息传递部门;信息服务部门;信息设备生产部门。
文戈认为,信息产业是,一种用自有资本或国家投入的生产资金,通过一定劳动过程生产可以在市场上交换的信息商品,以及用自己的信息产品向社会提供商品性信息服务,并以这种经营活动赢得利润进行扩大再生产的经济实体。
3.国内外学者对信息产业的概念及组成的分歧表现在4个方面
对信息产业、信息业、信息服务业、情报行业等概念的使用混乱。
对信息产业的定义不一致,定义的表达方式、范围、划分等都有分歧。
对信息产业外延的认识不一致,这一点正是信息产业基本理论方面争论最多、分歧最大的问题,主要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就狭义而言有3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信息产业是指计算机产业或电子信息产业;一种观点认为信息产业是指除信息技术以外的信息产业;一种观点认为信息产业是指除信息生产、传授以外的信息产业。广义的信息产业的外延更是众说纷纭。
对信息产业的划分不一致,主要表现在3方面:一是分出的类数不一致,如有波拉特的二分法,吴洪亮的三分发,叶明的四分发,林德金的五分发,马费成的六分发等;二是类名不一致,如有的把信息产业的设备生产部门称为信息基础设施产业,而有的称其为信息设备制造业、信息设备生产部门等等;三是对某一部门的归类不一致,如图书馆、传统的情报部门等,有的观点认为应将其归入信息服务业,而另外的观点认为应将其归入信息生产部门中。
4.信息产业概念内涵的界定
简单地说,信息产业是生产经营信息商品的信息企业之集合。具体地说,信息产业是生产、处理、传递、提供信息商品的企业群体。其相关、相近概念有信息业、信息服务业、情报产业等,而细分起来它们也不无区别。
信息产业,是生产、整序、处理、传递信息商品的行业,也可以说是生产、整序、处理、传递信息的事业部门产业化了的那一部分,非产业化的公益性信息行业不在信息产业之列。
信息服务业是提供信息服务的行业,而不包括信息生产部门,因此,信息服务业只是信息业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不是信息业的全部。信息服务业中已产业化的部分属于信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我国情报信息界对“信息”与“情报”概念的理解,信息包含情报,因此,情报业是信息业的一个组成部分。从严格意义上讲,情报工作只是信息服务业的组成部分。
5.信息产业概念外延的界定
关于信息设备制造业是否属于信息产业的问题。这是信息产业范围探讨中论述最多、争论最激烈的一个问题。有关专家学者认为,如果认定信息产业是生产经营信息商品的企业集合,那么,信息设备制造业就不属于信息产业的范畴。
关于科学研究机构可否属于信息产业的问题。并非生产信息产品的部门就属于信息产业,信息产业部门除生产信息外,还要求对所生产的信息产品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即实行企业化。因此,如果科学研究机构企业化,就可作为信息产业的组成部分。
6.关于教育业可否属于信息产业的问题
如果一部分教育机构企业化,即向学生或用人单位收取培养费用,则这些教育部门就属于信息产业的范畴,例如我国私立学校就属于信息产业部门。但没有企业化的教育机构,如公立学校、孤儿院等,只能归入公益性信息事业的范畴内。
关于机关、企业的内部信息机构是否属于信息产业的问题。因为机关、企业内部的信息机构主要为本机关、本企业的生产经营、组织管理以及员工的生活服务,对本单位的用户不收取服务费和信息费,因此,这类内部信息机构虽然属于信息部门,但不是信息商品生产经营部门。
它们是信息业中的信息事业部门,或称信息福利部门。当这些机构扩大信息服务范围,为社会提供有偿信息服务时,就成了准信息企业,可以作为信息产业的一个组成部分。
7.信息产业的特征
信息产业这一新兴产业,与其他产业有着许多不同之处。研究与分析信息产业的特征,有利于认识信息产业的本质,掌握信息产业的运行与发展规律,推进信息产业的健康、协调发展。
许多专家、学者、政府官员对信息产业的认识,已达成了共识:信息产业是高智力型产业;信息产业是高增值型产业;信息产业是高风险型产业;信息产业是高渗透型产业;信息产业是低消耗型产业;信息产业是低污染型产业。
总而言之,信息产业,一般指以信息为资源,信息技术为基础,进行信息资源的研究、开发和应用,以及对信息进行收集、生产、处理、传递、储存和经营活动,为经济发展及社会进步提供有效服务的综合性的生产和经营活动的行业。在工业发达国家,一般都把信息产业作为所有产业核心的新兴产业群,称为第四产业。我国对信息产业分类没有统一模式,一般认为包括七个方面:微电子产品的生产与销售;电子计算机、终端设备及其配套的各种软件、硬件开发、研究和销售;各种信息材料产业;信息服务业,包括信息数据、检索、查询、商务咨询;通讯业,包括电脑、卫星通讯、电报、电话、邮政等;与各种制造业有关的信息技术;大众传播媒介的娱乐节目及图书情报等。
信息产业仍是全球竞争的战略重点。信息产业作为最具活力的科技创新领域之一,是信息化建设的关键支撑,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和国防现代化的有力保障,已成为衡量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和各国争夺发展主动权的战略制高点。优先发展信息产业,提升产业竞争能力,是事关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重点。
8.信息产业面临新的发展机遇
世界经济持续发展,信息化建设务实推进,数字电视、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市场应用日趋成熟,全球信息产业进入新的发展期。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等重大战略的实施,对我国信息产业提出了更高要求,国内发展环境更加良好,国际国内市场更为广阔。
国际竞争出现新特点。全球范围内信息产业的转移、结构调整和战略转型步伐明显加快。集成电路、软件、新型元器件等核心基础产业成为产业竞争的关键;跨国公司通过制定技术标准、控制核心技术、加强产业链整合,不断巩固在全球竞争中的主导地位;越来越多的国家积极改善环境,加大吸引外资力度,提升承接全球产业转移的能力。国际贸易磨擦和知识产权纠纷日益增加,信息产业国际竞争形势日趋复杂,竞争压力不断加大。
我国信息产业“十一五”规划中指出:信息技术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信息产业已成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支柱产业。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优先发展信息产业,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强调把掌握信息产业核心技术作为提高我国产业竞争力的突破口。
经过“十五”的快速发展,我国信息产业规模已位居世界前列。“十一五”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具有承前启后的历史地位,也是信息产业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加快增长方式转变,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建设信息产业强国的战略起步期。
9.信息产业的发展特点与趋势
世界信息产业梯次转移步伐加快,产业全球化趋势更加明显。世界IT产业的全球一体化合作已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跨国公司为适应激烈市场竞争环境,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极大地促进了全球产业链的形成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和磨合;跨国公司为降低成本,纷纷将生产基地移向海外,实行对外投资和技术转移,这在客观上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产业分工的全球化日趋明显,出现了以美国、日本和欧洲发达国家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和一般技术密集型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趋势。
(四)国外的信息产业政策
1.美国的信息产业政策
美国的信息产业政策,我国专家学者王爱国、张淑芬对国外信息产业政策进行了综述。美国采用政府扶持、技术推动、需求拉动的政策主张,是信息产业发展的三大推动力。首先,美国联邦政府的科技政策和产业政策都有利于信息产业发展。而在半导体技术、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软件开发等推动信息产业发展的技术领域中,美国都是最先进的。美国信息技术的需求很旺,包括组织和个人的最终消费以及企业和机构的信息技术设备购置。
美国政府在美国信息技术开发和扩散中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美国政府的政策主要集中在研究和保障方面,其中,国防工业起主导作用。
美国信息技术的扩散政策主要由政府制定。国家科学基金会通过共享主机、超级计算机和分摊信息高速公路费用,大力推动高校和研究机构的计算机化,在信息技术扩散和计算机教育中起了关键作用。国家标准和技术局是联邦政府推动信息技术扩散的主要成员,通过诸如先进制造技术项目等综合机制来实施技术扩散行动。近年来,美国的技术政策更是把信息技术的扩散作为提高国家竞争力的关键,通过建立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对通用技术的重点资助、激励私营部门的研究开发、推动信息技术在教育和卫生部门的应用等措施,使得美国不断出现新的信息技术,并且迅速产业化。
美国凭借其强大的技术能力全面发展信息产业,并致力于发展高档次产品和扩大信息、服务,增加附加值。从材料、器件、系统到网络,从产品到服务,美国均长期保持优势。美国政府加紧实施高性能计算机和下一代因特网计划,产业界正在开发更先进的半导体制造技术。总统信息技术顾问委员会受命对信息技术现状和趋势进行调查,并提出了一系列建议。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根据该委员会建议,制定出“21世纪信息技术计划”。
2.欧盟信息产业的发展
欧盟成员国以统一的电信市场促进竞争,支持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几年来它们制定了一系列的措施:打破政府对行业的集中干预,鼓励私人创新,结束垄断,创造一个使行业就业人数迅速增加的管理体系;随即欧委会通过《通向信息社会的欧洲之路:一项行动计划》。1994年下半年欧洲委员会发表的绿皮书的第一部分提出:到1998年实现电信自由化。1995年初绿皮书的第二部分提出:改变管理环境包括信息提供、全球服务责任等问题。1996年,欧盟提出在欧洲各国科技网络之间建立高速联网,参与者有欧洲19个国家的国家科研网络和欧洲10家主要的电信公司,旨在实现资源共享,使欧洲的科研力量形成一个协作而互惠的整体。始于1985年的尤里卡计划,现已发展到24个欧洲国家,第3个中期计划着眼于21世纪,项目涉及微电子、信息、激光、通信、能源、机器人等。2000年5月下旬,欧盟正式提出一项旨在发展电子商务和知识经济的欧洲行动计划,行动计划提出2002年实现的3个目标:提供更便宜、更快速和更安全的因特网;在公众技能和网络方面进行投资;鼓励使用因特网。这些措施使欧洲信息产业得以迅速发展。
欧盟于1998年全面开放其电信服务市场,使竞争更加激烈,而竞争的结果则是电信服务价格下降,服务质量提高。欧盟希望到2005年其信息产业能够基本赶上美国。现在,欧盟除有老牌的荷兰飞利浦、法国汤姆森之外,也产生了一些新星,如德国软件巨人SAP、瑞典的爱立信和芬兰的诺基亚等。欧洲人在电信设备上大胆创新,在移动电话方面已经超过了美国。
3.日本信息产业的发展
日本政府对信息技术的发展也给予了大力支持,由政府部门协调信息产业的发展,并取得了辉煌成就。到20世纪80年代,日本的信息技术产业可以说是和美国并驾齐驱。但随着信息技术从“模拟时代”转向“数字时代”,日本的信息产业受到其他国家的挑战。
近几年日本技术的滑坡使得日本的信息技术需求不足,企业对信息技术设备购置不够积极,计算机和半导体销售量均为负增长。而且,日本电信市场仍由日本电报电话公司垄断,电信服务价格高,反过来影响了对因特网的使用。
针对这种情况,日本政府也在反思。为了扩大市场,发展信息产业,日本制定了1999年度发展信息产业实施计划,具体有3大重点:人才投资计划,即提高人们使用信息的能力;产业领域、公益管理机构的信息化推进计划,目的是加速信息技术逐步向社会活动渗透的步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计划,以适应信息社会的高速度、大容量、高质量、低价格网络的配备。目前这个计划已得到实施,政府扶持、技术推动和需求拉动,信息产业发展的三大推动力都大大增加。
4.印度信息产业的发展
在软件产业迅速发展的鼓励下,印度政府在1998年7月出台了“信息技术超级大国”计划,目标是在10年内成为世界信息技术超级大国,在2008年实现印度信息技术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达870亿美元左右,其中出口500亿美元的目标。印度“国家信息技术特别工作组”提交政府的报告提出了108条建议,已经得到内阁批准。其要点包括:一手抓信息技术产业,一手抓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应用;扬长避短,重点发展信息技术软件和服务;提高公众信息意识;促进信息技术向农村渗透;政府部门作表率,大力推进信息技术的利用等。
印度之所以在计算机行业成绩斐然,是得益于正确的政策和雄心勃勃大发展计划。早在20世纪80年代,计算机已在印度金融、运输等领域广泛使用,到1984年,印度政府公布了新计算机政策和软件出口政策,允许出口商选择纳税方式,免除进出口软件双重赋税,凡软件产品全部出口的企业,免缴营业所得税,外资控股可达75%~ 100%。印度的战略目标是:奠定软件产业的牢固基础,开发软件产业,提高决策管理水平,加速软件产业发展,促进软件出口,争取在国际软件市场上占有更大份额。在明确的软件发展战略目标的指引下,为促进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印度各邦纷纷制定本地的信息产业政策,以建立本地的信息城。
印度信息产业的迅速发展,还得益于人才的培养。印度非常重视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教事业大发展,为印度培养了一大批精通英语的高质量科技人才,使印度成为世界上科技人才最多的国家之一。印度在全国250所机构中开设电脑课程,还在3000所中学推出“中学计算机扫盲和学习计划”,IBM、微软等西方信息公司与印度联合办学或训练班。据报道,印度软件专家的人数以每年50%的比例递增。目前,印度软件人才已达25万人,其中有8万人直接向欧美客户提供服务。
国外信息产业发展对我国的启示。我国和这些国家和地区比较起来,信息产业的发展还比较落后,国家应该加快信息产业发展的步伐。首先,要大幅度地增加对信息产业的投入。其次,要制定和完善有关政策,促进产学研结合的进程。再次,适当引入风险资本投资。依靠风险投资,可以有效地解决高新技术成果向产业化生产转化面临的资金不足的问题,加速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另外,培养出一批接一批高素质的信息化人才队伍,用人才、制度、政策保障我国信息化向综深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