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国新型工业化发展的突出问题及战略研究

我国新型工业化发展的突出问题及战略研究

时间:2023-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新型工业化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确确实实发挥好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我国目前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的第三大石油进口国,同时也是铁矿石消量最大的国家。

我国新型工业化发展的突出问题及战略研究

五、关于我国新型工业化发展进程中的突出问题

(一)资源型特点突出

中国的新型工业化,不同于以往任何国家和地区的新型工业化,也就是不同于任何一个发达国家的新型工业化。中国的新型工业化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这就理所当然地强调和定义了我国新型工业化的特性及其特点。党的十六大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新型工业化的概念,进而对我国新型工业化的内涵给出了新的概括:这就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发展道路。中国新型工业化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确确实实发挥好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

从理论上讲,中国绝对不能走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工业的道路。但是,就改革开放以来30年的发展现状而言,中国工业的发展对资源的破坏、浪费,对环境的污染有加剧之势。近年来党和国家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战略和政策主张,对环境的污染、资源的破坏等方面的治理,有了一定的收获,但是大面积的污染、以高昂的资源与环境的代价,换取发展的高速度、高效益,与新型工业化的要求和科学发展观是格格不入的。当然这需要一个过程,可是不采取新的发展方式,不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仍然是走老路——步发达国家发展工业的后尘。治理的作用、效果与生态的破坏、环境的污染相比,治理是皮毛,而污染与破坏仍然是实质性的。就政府、企业对于生态的破坏,环境的污染等方面所作的工作和投入而言,也只不过是杯水车薪。

(二)产出效益低下的问题突出

我国至今产出效益低下,例如,2006年我国创造国民生产总值世界的5.5%,但消耗了24.6亿吨标准煤,约占世界的15%,12.4亿吨水泥,约占世界的54%,3.98亿吨钢铁,约占世界的30%,其他资源、原材料的消耗数量和比重也很大。与国际先进水平比,我国大中型钢铁企业吨钢可比能耗高15%;火电供电煤耗高20%;水泥综合能耗高23.6%。另外,在经济全球化和国际产业结构调整的进程中,一些高消耗、资源性的产业转移到了我国,相应地加大了国内资源消耗总量,通过能源、原材料和工业制成品出口,也直接或间接地出口了大量能源资源。

随着经济总量的扩大,我国经济发展需要的能源资源已经远远超过了国内的供应能力。由于国内能源资源保障程度持续下降,必须从国际市场进口大量的资源性产品。2006年我国进口石油约1.52亿吨,进口石油依存度为47%;2007年上半年进口石油近亿吨,进口依存度进一步提升。2006年我国进口铁矿石约3.26亿吨,进口依存度为51%;2007年上半年进口铁矿石约1.61亿吨,进口依存度为53%。我国目前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的第三大石油进口国,同时也是铁矿石消量最大的国家。目前,我国由于核心技术、战略高技术严重缺乏,原始创新滞后,由于机制、体制、制度和人员素质、管理等因素致使我国的资源利用效率低下。我国的能源利用率为33%;每创造1美元国民生产总值,消耗的煤、电等能源是世界平均值的3~4倍;是日本的11.15倍;我国万元GDP用水量是全球平均用水量的4倍,是美国的10倍,是日本的24倍。此外,我国每年约有7亿吨农作物秸秆,近230亿吨工业有机废水,500多万吨废钢铁,大量的电子垃圾,多数白白地浪费掉了。另据有关资料统计表明,从1949年至2003年,我国累计产煤350亿吨,而煤炭资源消耗量已超过1000亿吨,回收率平均不到30%。这意味着50年间扔掉了6个百亿吨煤田,浪费极为严重。

(三)引进与消化的矛盾突出

如果我们有了高新技术,如果我们的机制好,如果我们的管理水平和人员素质高,就不会有这么大的差距与浪费问题出现。

与此同时,目前我国已陷入了“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泥潭。从芯片生产说起,20世纪50年代中国自行研制出第一台大型计算机时,比美国只差十几年。改革开放以后,由于国内不断买进生产线,尽管先后分别引进了3、6、8、12英寸的硅单晶的生产线,但在研发和生产的若干关键环节,且出现了短期内无法弥补的空缺。如今我国在计算机技术方面,同国际先进水平比,差距比50年前还要大。这种差距的增大,造成了战略上的潜在危险。据说美国在伊拉克战争中,由于伊拉克军事指挥中心的计算机芯片是美国制造的,通过高科技手段美国军方截获了伊拉克的军事机密,造成伊拉克军事指挥的失灵。

我国的企业忽视研发,其实好多企业也没有能力进行研发。据2005年有关统计资料显示,全国只有近25%的大中型企业有研发机构,仅3成企业有研发活动。高新技术研发费不到发达国家的1/ 10。

中国的很多企业,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弱,消化吸收费用平均不到引进项目的7%,而韩国、日本等国却要花比引进项目费用多3~ 10倍的钱来消化吸收,形成了“引进——吸收——试制——自主创新”的良性循环,我们的问题就出在这里。现在世界上公认的自主创新性国家有美国、日本、芬兰和韩国等20个国家,创新型国家的特点是:创新的综合指数明显高于其他国家;科技进步的贡献率在70%以上;研发投入占GDP的2%以上;对外技术依存度一般在30%以下;这些国家获得的三方专利(美国、欧洲、日本授权的专利)数占到世界总量的97%。我国与创新型国家比,在核心技术方面差距较大。技术瓶颈约束日益突出。

由于我国花大价钱买技术,单纯依赖引进,导致了国内高新技术人才的严重流失。清华大学培养了大量芯片专业研究生,百分之八九十的跑到国外去了。有人评论:中国花高代价培养的人才流失到了国外,给国外企业搞科技创新。然后这些跨国公司再来到中国,利用中国人创造的知识产权大发其财。

有些专家学者和政府官员严厉批评:合资企业扼杀了自主创新,阻碍了生产力发展,糟踏了我方科技人员,打压了我民族工业,侮辱了我民族尊严,尤其是丢失了优良传统,泯灭了民族精神

合资企业用高薪养着专业技术人员,但不搞研发,专业技术人员没事干,流失得很严重。琦瑞公司曾经创造了8个月内设计出两款轿车的奇迹。参与设计的20多人,正好来自中国政府重点支持的东风汽车集团。这些人是在东风汽车集团,决心全面合资,准备拆散技术中心的情况下“走出”的。再如,襄樊柴油机厂花了几亿元引进康明斯的技术,图纸修改了20几处,设计出的产品受到欢迎。可是后来与康明斯合资,中国没有得到任何补偿。合资后,产品还是按照康明斯以前的图纸生产,并没有出资的康明斯获得了50%的股权。有人把中国的合资厂比作跨国公司的手和脚,在跨国公司糊弄中国人的情况下,没有知识产权的中方,形成了丫鬟管钥匙,当家不做主的现象。

(四)制造大国与品牌小国的问题突出

“中国制造”,“世界工厂”已扬名天下。家电、医药、电子等10个制造业在内共100多种产品类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2000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就突破了30000亿人民币,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34.4%,在世界制造业总额中的比例也超过5%,位居世界第四。但是我国制造的商品,在世界上是以低质、低价的形象出现的。中国是制造大国,而不是创造大国。在世界20个创新型国家中没有中国的名字。每年公布的全球最佳品牌100强排行榜中一直没有我国的品牌。

我国企业能做原始设备制造商的不过几万家,能做原始设备开发商的也不过几千家。既能做原始设备制造商,又有自主品牌的只有几十家。我国的家电企业比较强势,但是真正能做原始设备制造商的企业比率只有1/5。品牌名气大的也只有四五家。

中国企业每出口一台DVD售价32美元,交给外国人的专利费是18美元,成本费13美元,只能赚取1美元的利润。一台售价79美元的国产MP3,外国要拿走45美元的专利费,制造成本32.5美元,中国企业只获得1.5美元。中国的微波炉第一大品牌格兰仕利润率也低到3%~5%。

我们过去引进设备和技术,制造新产品,特别是外资企业,用我们的廉价劳动力、原材料、土地等资源创造财富,污染了我们的环境,破坏了我们的资源。我们只重视生产加工能力的投入,长期忽视了研发创新的投入,同时也忽视了品牌建设

我国曾采取“以市场换技术”的战略,各地政府用廉价的土地、用工、环境保护税收等方面给予外来企业比国内企业特别优惠的条件,国内企业的所得税率高出外资企业一倍。这样更使国内企业驮载着更大的包袱与外企竞争。结果就可想而知了。我国的好多企业不堪负重,疲于奔命。(www.xing528.com)

截至2006年底,中国累计批准的外资企业59.4万家,实际利用外资6919亿美元,并连续16年成为世界上使用外资最多的国家。超国民待遇所得到的好处也非常丰厚。我国的外汇储备已突破万亿元大关,外汇与资本已不再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但是中国的好多企业在发展中仍然很缺钱。

至目前,市场份额却不断地被外资品牌所蚕食,真正的核心技术仍然掌握在外企手中。因此,还有依附于外资企业来解决劳动力就业和经济发展的情况。

至目前,我国承接转移来的产业,设备、技术、市场,基本上都被外资所控制,中国提供的主要是廉价的劳动力、土地和巨大的市场。总体上,我国产业技术主要依靠进口,国民经济和高技术产业所需的装备已经形成了进口依赖。近年来,我国设备投资的2/3依赖进口。100%的光纤制造设备、85%的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设备、80%的石油化工装备、70%的轿车工业设备、数控机床纺织机械、胶印设备都被进口品牌所占有。

我国的民族品牌已经遭受到了国外品牌的强力打压和严峻挑战。

大众、丰田汽车奔驰中国;柯达胶卷拍遍中国;麦当劳肯德基喂饱中国;洋酒、洋饮料罐醉中国;皮尔卡丹包装中国;外资千方百计要买下中国。

我们中国怎么办?唯一的出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我们从80年代一直到现在,国人一直在呼喊:搞不好就会被开除球籍。老是喊要抓住最后机遇,要搭上最后一班车。现在,我们深深感到,我们面临的确确实实是最后的机遇。要抓住最后的机遇,武器就是两个字——创新。

我总有一种感觉,我们国家到一件事情发展到没有回旋的余地了,再回过头来寻求出路。在一切失误中,决策的失误是最大的失误。一着不慎,全盘皆输。“大跃进”决策的失误造成数以亿千计的重大损失。这还只是物质财富方面可以计算出来的损失。有的学者估计,“文革”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在1万亿元左右。另外,60年代搞三线建设,要求每一个省建一个“小钢铁厂”,损失在4000亿元左右。这样算来,三中全会前20多年,重大决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在1.5万亿元以上。再看1978年以来的状况,“七五”到“九五”,投资决策失误率在30%左右,资金浪费及经济损失大约在4000~5000亿元。按照全社会投资决策成功率70%计,每年因决策失误而造成的损失在1200亿元。这难道是不保守的数字吗?由此可见,这种决策体制既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更不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要求。

比如说发展名牌,前些年叫喊抓名牌,中间几年不那么激烈了,去年以来,又在叫喊。迫于形势,现在国家又把装备制造业提到日程上来。现在使人担心的是把创新喊成了口号。关键是抓落实。政府的宏观战略与微观政策,欠科学或失误,导致的后果非常严重。我国政府的一些政策,对企业束缚特别严重。我国对于申请专利费一直高得惊人,一项非发明专利所有的费用大约需要11000元,一项发明专利所有的费用大约需要8万多元,据《第一财经日报》报道,重庆力帆集团拥有两千多项专利,2005年申请了1000多项,付出了350万元,一年的养护和再申请费用需要450万元,像这样发展下去,力帆要不了多久,每年要交1000多万。世界上大企业本田公司拥有15万项专利,如果在中国,每年的养护费至少需要2亿元。所以政府的政策和环境要彻底改变。

从另一种意义上说,虽然我国的产品贱卖,卖出去了,总比卖不出去好。薄利多收嘛!1980年,杨振宁在北京演讲,一位省部级干部递了一张纸条:问什么是当前中国最需要的追求和目标,什么是中国集中力量要做的事?杨振宁毫无迟疑地讲:“中国当今唯一,也是最重要的,是把中国产品铺到世界各地。因为只有这样,中国才有钱发展教育和科技,有了发达的教育和科技,中国就强大了。”当时这位同志的反应是:把产品卖到全世界,谈何容易?!现在我们做到了,可是,现在我们不能继续贱卖下去了,而要贵卖。这就要抓机遇,抓创新,抓知识产权。我们只有走品牌国际化之路,再没有退路。

我们仍然还有最后的机遇:我们的人均贸易顺差还很低。反向思维,这就是一个机遇。日本与德国,在二战以后的出口高峰人均出口额都达到8000美元以上;人均贸易顺差额达到1500美元以上;按照中国的人口15倍于德国计算,未来的中国贸易顺差最高可以超过两万亿美元。那么2005年中国的贸易顺差人均还不到100美元,2006年人均贸易顺差也就是100多美元左右。但是中国仍然积蓄了巨大的增长势能。

另外,中国经济发展的势能最主要体现在人均收入远远低于世界发达国家的水平。2003年,我国城镇劳动力一年的工资平均约为14040元,约合1708美元;如果平均每年增长10%,大概30年后才能接近美国2003的水平(17.75美元/小时)。如果按照目前实际工资增长,也就是中国年增长6%,发达国家年增长3%,需要100年才能赶上。这期间,肯定会有汇率的调整。但是即使人民币在2003年前升值3倍,中国与美国的工资差距,到2030年仍相差3倍。

到目前为止,中国的消费类产品,已经基本覆盖了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市场,但消费类产业仅占发达国家制造业1/3的比重,而发达国家占2/3的重型制造业并没有大规模地转移。未来10~15年内,发达国家的金属工业、化工工业、机器设备制造业、甚至汽车和飞机制造业等都将不可避免地向中国大规模转移,而中国将以现在1/3乃至1/4的价格进军国际市场。

国内有关专家学者认为:如果产业转移顺利,2015年中国的贸易顺差完全可望达到3000亿美元。假设中国政府致力于通过扩大内需达到贸易平衡,到2030年,中国的进口和出口总额分别上升到5万亿美元,贸易总额达到10万亿美元,其中重化工业产品比重将超过75%。这一比重才与中国占世界人口的比重相当。这样的水平才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崛起

从这些数字差距和预测中,我们看到了发展的最后的机遇。但是要使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保护知识产权,实施名牌发展战略,创新——突破——超越,再创新——再突破——再超越,循环往复地把创新继续下去。这是唯一的选择。

有人说21世纪是中国世纪。这不仅仅是人们的评论与期盼,其实这是一项十分复杂、十分艰巨的伟大历史使命。如果要把21世纪真正变成中国世纪,首先要使中国在世界的科学技术新世纪的到来。

有关专家学者经过研究发现:凡是在一个历史时期内重大的科学技术成果超过同期世界总数的25%的国家,就会成为这一时期世界科学技术活动的中心,并且就把这一时期称为科学技术的兴隆期。从1540年到1920年的380年的时间里,科学活动的中心先后在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和美国发生过5次大转移。在转移的相对时间里,这5个国家除了科学技术在世界上占居领先地位的同时,在经济、政治、文化诸多方面也成为世界的中心。并且在国民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等方面都给人类社会提供了大量丰富影响深远的经验。因而,这些国家和民族,在一个相对的历史时期内,都成为世界上最有影响的国家与民族。我国成为世界科学技术中心也并非没有可能。但是要实现这一巨大的历史使命,是非常艰巨的。加之,我们国家要把长期形成的科技活动企业边缘化的趋势扭转过来,要打破现在世界上6万多家跨国公司控制着90%的世界技术、80%的投资的格局,实属不易。

我国改革开放的30年内,能源资源的大量消耗和排放严重破坏了生态的平衡,环境的污染相当严重,已经超过了极限。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进程中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在我国20年内已经最集中地凸现出来了,呈现出结构型、复合型、压缩型的特点,给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严重的、不堪设想的后果。我国的水、大气、土壤等污染日益严重;固体废弃物、汽车尾气、持久性有机物等污染持续增加;流经大小城市的河段普遍遭到污染;1/5的城市空气污染严重;1/3的国土面积受到酸雨侵蚀......

上述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在我省的新型工业化进程中,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其实我省的生态环境更加脆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