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中国工业化与新型工业化所取得的丰硕成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60年,我国走出了一条独立自主、自立更生、发展创新的道路,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今天,当我们昂首、挺胸,欣喜若狂地回顾我国工业化与新型工业化所取得的丰硕成果时,当我们满怀壮志豪情,以大无畏的精神和气魄,站在世界历史制高点,回顾60年所取得的一切辉煌业绩时,当我们用世界眼光,高屋建瓴,运筹帷幄,审时度势,决战千里,驾驭时代潮流时,我们感慨万千,我们联想万千!
尽管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的初期阶段,尽管我国还处在发展中国家的行列,尽管我国还处在工业化发展的中期阶段,尽管我国的新型工业化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是,正是我国的传统工业化与近年来进行的新型工业化,所取得的诸如“两弹一星”、遨游太空的神州载人飞船等一系列重大成果,才使我们的国家,我们的人民,正真地站立起来了!才有祖国的扬眉吐气!才有人民的安居乐业!
如果过去,因我们在近代史上留下的耻辱和伤痛,而深感耻辱与无能时,因我们在计划经济时代,走了一段弯路,犯了许多错误,而深深自责与莫大遗憾时,今天,又会因我们的国家的惊罕发展成果与强大,因实践证明我们选择的道路与发展战略无比正确时,而深感自豪和骄傲!但是,中国人民,在任何时候,在任何情况下,绝对不能忘记过去!绝对不能妄自菲薄,绝对不能骄傲自满!我们面临的困难、矛盾与各种阻力还很多,我们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还很大!永恒发展,和谐发展,科学发展,是硬道理!中国必须在可持续发展进程中,强大自己,为维护好世界和平,为全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
(一)知耻而后勇:卧薪尝胆大力发展我国工业化与现代化的前奏曲
2009年9月30日由方烨、张晓芳采写整理发表在《经济参考报》上的《胡鞍钢:60年经济发展让中国走向世界强国》一文,完全可以说分析了知耻而后勇:卧薪尝胆大力发展我国工业化的前奏曲这一问题。由中国经济50人论坛、新浪财经和清华经管学院联合举办的新浪长安讲坛9月26日再次召开。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胡鞍钢所作的题为《中国经济发展60年》的主题演讲,进一步说明1949年前我国“东亚病夫”名副其实。
胡鞍钢说,要讲中国60年来的经济变化,就需要先看看60年前到底中国是个什么样。对此,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比如著名的马歇尔将军,他在1948年2月实际上是美国的国务卿。他当时认为美国倾入大量的援助也无法挽救中国的经济危机,并且认为中国缺乏原料资源和工业资源,难以成为一流的强国。
1949年8月,接替马歇尔担任美国国务卿的艾奇逊,也曾经讲到关于中国最难的一个问题,就是中国人民的吃饭问题。这是中国历朝累代的政府必然碰到的一个问题。他认为一直到现在都没有一个政府能够解决这个问题。当然他也预言,共产党的政府也不一定能解决,将来在某种意义上还是需要进口美国的粮食。
1959年周恩来总理曾经讲到,1949年中国是一个经济极端落后的国家。他举了一些数据,尽管中国的人口是世界第一,但是当时中国在世界各国中钢产量占世界第26位,发电量占世界的第25位,煤产量高一些,也不过是第9位。就是比较发达的棉纺业,棉纱产量也只占世界的第5位。全国的产业工人,当时只有300万人,不足全国人口的千分之六。老大的中国号称以农业立国,但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前的几十年间,小麦、大米、棉花每年都需要从外国进口。
1949年中国经济增长和西方国家差距巨大,还可以从几个方面说明:
一个是发展工业的时间晚,大约比西方工业化滞后了100年至200年。其实在1949年,如果我们从一个经济学家的角度来看,基本上还没有进入现代经济增长的门槛,至少要接近当时日本的人均收入水平,它才有可能进入现代经济。然而,1950年中国人均GDP不到50美金,日本明治维新之后,人均GNP按照1965年的美元价格,是75美元。
从经济结构角度来看,1949年我们大大低于发达国家当时的经济水平,从劳动力的情况来看,英国当时的农业劳动比例是30%多,我们现在还没有完全达到。
此外,还包括工业基础。从固定资产的角度来看,如果从19世纪70、80年代算,有现代工业的因素,到1949年或者1950年,洋务运动有100年了,按照1952年的人民币价格,工业部门大约积累了近100多亿元人民币。如果我们再考虑到交通基础设施等等,估计可能有200多亿元的原始积累。从这个角度来看,人均的工业资本存量水平极其低下。按胡鞍钢测算,当时中国人均的固定资产,按照1952年的价格,大约是40元左右。
再看基础设施建设。以铁路为代表,中国铁路在19世纪末期才开始建设,印度则因为在英国统治之下,它的基础设施发展很快,特别是铁路。在1890年,中国只有10公里的时候它已经达到2.6万公里。到了1950年,中国也只有2.2万公里,比印度1890年还要低得多。同时也不如当时的日本,日本已经达到2.7万公里。而这2.2万公里,绝大部分还是在东北地区,是在日本侵占时期大规模修建的。当然更不如美国,美国当时已经达到40万公里。
再说人力资本。尽管中国人口多,但是当时中国的人力资本是极其缺乏的。据计算,从有现代大学以来,累计到1949年受过大学教育的只有18.5万人,相当于我们总人口的万分之三点四,全国平均受教育年限算下来大约是1年。中国当时的文盲人口占到了总人口的80%。这和同年代发达国家,包括日本、韩国,差距是很大的。不仅如此,当时中国被称为“东亚病夫”,是真正意义上的东亚病夫。在1950年,全世界的平均预期寿命是49岁,中国人是35岁。
当时中国还面临一个长期的问题——资源短缺。历史上中国的耕地一直在扩大,到1949年其实已经达到极限了,只不过我们又进一步动员开垦,直到1957年达到中国历史最高峰,而后就持续下降。这与1949年的美国是完全不一样的,它可以不断地开垦更多的荒地,保持总的耕地面积不断扩大。
综上所述,这些都对我们国家发展工业化起着长期的极大的制约作用。
胡鞍钢认为,我国通过60年的经济与社会等各项事业的发展,完成了从贫困大国到世界强国的历史转变。他说,60年前,中国是一个贫穷落后、文盲充斥、东亚病夫、生态赤字的人口大国;60年后,中国成为了世界人力资源大国、科技实力大国、经济实力大国和综合国力强国;几十年之后,中国还将成为世界人力资本强国,科技实力强国,经济实力强国,可以说是综合国力最强的国家,和世界上最大的绿色家园。
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张平在《民族振兴的壮丽诗篇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一文中指出: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已经走过了整整一个甲子。60年间,在古老的中华大地上,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自强不息,奋发图强,把一个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建设成为拥有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社会主义新中国,实现了一个又一个令世人瞩目的伟大壮举。60年间,我们全面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并在实践中不断巩固和发展;我们成功找到了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上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我们积极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征程中奋勇前进。6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二)我国60年的工业化发展历程才取得了今天的辉煌业绩
完全可以说,如果没有我国的工业化与新型工业化,就没有令世人惊叹的发展结果。
胡鞍钢进一步指出:现在,在60周年这样一个特殊时间点,再看当时艾奇逊预言,却是没有应验。据胡鞍钢介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迈克尔·斯彭斯对中国的评价讲了这样一段话,他把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称为独一无二。他讲到,虽然许多亚洲国家和地区,或者也曾经历过高速且持续的经济增长,但是从未见过像中国这样规模庞大的经济体,在一段长时间内如此强劲的增长。怎么解释这个话呢?如果从1978年算起到今天已经30年了,GDP年均保持了9.8%的增长,如果从大国的角度来看,在世界的经济史中,基本上已经打破历史记录了。因为在我们之前只有一个国家是有这个历史记录的,就是日本,从1950年到1973年,一共是23年时间,保持了年均9.3%的增长。
斯彭斯还讲到,中国发展的规模和重要性之大,影响人口之多,也都是空前的。这就更是如此了。不管我们是用1978年的人口数据还是用1949年的人口数据来看,中国实际上1950年之后就经济起飞了。为什么这么讲?因为1870年美国经济起飞的时候是4200万人。到1913年长达43年的时间,它曾经保持在4%的经济增长率,可以说是美国的空前繁荣时代。最终它的人口达到了将近9800万人。日本在1950年经济起飞的时候,人口规模是8000多万。从现在来看,尽管我们现在世界上有206个国家和经济体,实际上上亿人口的国家只有11个,中国十几亿人口,在某种程度上已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人口大国,而是一个人口巨国。因此,从人口规模的角度来看,中国也是空前的。
根据国家统计局9月7日发布的新中国60周年系列报告首篇提供的数据,见证了新中国成立60年来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我们国家的GDP增长,年均达到了8.1%,成长为中等偏下收入国家。1952年至2008年,扣除价格因素,我国GDP以年均8.1%的速度增长,经济总量增加77倍,位次跃升至世界第3位。按世界银行标准,我国已经由长期以来的低收入国家,跃升到了世界中等偏下收入国家行列。新中国的成立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经济发展不断实现大的飞跃。另据相关资料表明,我国国民经济不断迈上新台阶,综合国力显著增强。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经济发展不断实现大的飞跃。1952年至200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由679亿元增加到30多万亿元,实际增长76.8倍,年均增长8.1%。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GDP年均增长9.8%,是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速的3倍多。目前,我国粮食、棉花、肉类、禽蛋等主要农产品,以及钢、煤、水泥、化肥等210种工业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并成为电脑、移动电话等新兴电子产品和彩电、冰箱、汽车等现代耐用消费品的生产大国。国家财政收入大幅增加,外汇储备迅猛增长,2008年底达到了19460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
我们国家的城乡居民储蓄达到了2.5万倍,人民生活由贫困迈上总体小康。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49年的不足100元,提高到2008年的15781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44元提高到4761元。2008年底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达21.8万亿元,比1952年底增加2.5万倍。
我们国家的财政收入增长985倍,有效提高了政府宏观调控能力。1950年,我国财政收入只有62亿元,2008年达到了61317亿元,增长了985倍。由于我们国家的财政收入迅速增加,政府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调控能力日益增强,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越来越得到充分的发挥。我国的外汇储备迅猛增长,2008年底达到19460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
我们国家的粮食产量增长了3.7倍,有效支撑了工业化进程。2008年我国粮食产量比1949年增长3.7倍,达到52871万吨;猪牛羊肉类产量达到5337万吨,而1952年只有339万吨。这不仅解决了占世界1/5的人口的吃饭问题,还为加快我国工业化进程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我们国家的对外贸易增长了2266倍,成为世界第一外汇储备大国。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由1950年的11.3亿美元,增加到2008年的25616亿美元。由长期以来的外汇短缺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外汇储备大国,1952年,我国外汇储备仅为1.39亿美元,2008年为19460亿美元。
60年来,我国的工业化,为我国的科学技术与教育事业发展迅速,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注入了活力。
我们国家的教育普及程度,接近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2008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23.3%,高中毛入学率74%,初中毛入学率98.5%,小学净入学率达99.5%,文盲率降到了6.67%。教育普及程度已经接近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我国的教育事业长足发展,新中国成立前,全国文盲、半文盲人口占总人口的80%,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仅为1.6年。2008年,平均受教育年限已达到8.7年;全国中小学生全面享受免费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由1949年的1.5%左右上升为74%;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23.3%,超过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大众化标准8.3个百分点。
60年间,我国的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只有30多个专门科研机构,全国自然科学研究者不足500人,到2008年,科技人员已达4200多万人,我国的整体科技实力已经跃居发展中国家前列,部分领域已经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长足进步,初步建成了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城乡医疗卫生条件明显改善。国民健康水平得到全面提高,主要健康指标已位居发展中国家前列,达到了中高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与新中国成立初期相比,2008年,我国孕产妇死亡率由1500人/10万人,下降到34.2人/10万人;婴儿死亡率由200‰下降到14.9‰。
总之,我们国家的人均平均预期寿命为73岁,公共卫生体系初步建立。2008年末,全国每千人口拥有医院、卫生院床位数2.8张,处于发展中国家中等偏上水平,而1949年为0.15张。居民平均预期寿命由1949年的35岁提高到2005年的73岁,在世界同等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中居于领先地位。(www.xing528.com)
与此同时,我国的文化、体育、广播影视等社会事业,亦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三)在我国工业化与新型工业化发展进程中一、二、三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经济结构不断得到调整
张平认为:我国现代产业体系逐步完善,国际竞争力明显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机械化水平显著提高。近年来,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万亿斤的水平,人均粮食占有量达800斤左右,在人口比1949年增长1.5倍的基础上,实现了人均占有量的翻番。我们依靠自己的力量,用占世界不到10%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0%的人口,创造了世界农业发展史上的奇迹,也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工业生产快速增长,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已成为世界制造业大国。2008年,工业增加值达到12.9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78年增长25.6倍,比新中国初期更是增长了上百倍。以信息、航空航天、生物医药、新材料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已跃居世界第三位。服务业发展迅猛、规模扩大,2008年,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超过12万亿元,扣除价格因素,是1952年的84倍。铁路、公路、机场、港口等基础设施和能源、原材料等基础产业的发展日新月异。截至2008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8.01万公里,比1949年增长2.67倍,铁路时速也实现了从43公里到350公里的跨越;高速公路从无到有,总长度已超过6万公里,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一次能源生产总量达到26亿吨标准煤,比1949年增长108.5倍,成为世界第一大能源生产国。
我国的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成效显著,区域协调发展迈出重要步伐。经过60年的大规模建设和调整,我国产业层次不断升级,结构不断优化,关系趋向合理。1952年,我国三次产业比重分别为51%、20.8%、28.2%,2008年调整为11.3%、48.6%和40.1%,产业结构的现代化特征越来越明显。为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中央提出了符合国情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西部大开发迈出实质性步伐,东北振兴呈现良好态势,中部崛起战略付诸实施,东部率先积极推进,生产力布局趋向协调,地区之间经济增速差距趋向缩小。
(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为我国新型工业化与现代化的大力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张平认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经济发展的动力活力越来越强劲。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已经确立。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积极推进,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不断增强。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目前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已占GDP的60%左右,吸纳的就业人数占全国城镇就业的70%以上。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显著增强。绝大多数商品和服务价格已由市场决定,目前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和生产资料销售总额中,市场调节价所占比重已分别达到95.6%和92.4%。宏观调控体系逐步健全,部门间协调机制逐步形成,计划规划、财政、金融、产业政策等方面的协同作用明显增强,调控方式实现了由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的转变,调控手段实现了由主要依靠行政手段向主要依靠经济和法律手段的转变。
(五)新时期全方位的改革开放为我国新型工业化与现代化的大力发展提供了外部发展的舞台
张平说,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格局基本形成,开放型经济水平显著提高。对外贸易快速发展,贸易结构不断优化,1950年,我国进出口总额仅为11.3亿美元,2008年达到2.56万亿美元,从2004年开始稳居世界第三位,工业制成品特别是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成为出口商品的主导力量。与此同时,我国利用外资规模与质量不断提高,1979年至2008年,全国实际使用外资额超过1万亿美元,从1993年起,已连续17年成为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全球500强已有480多家在华投资。境外投资合作跨越式发展,2000年至2008年,我国累计境外投资1310.4亿美元,年均增长64%。
在这次全球性的金融与经济危机发生之际,进一步证实了我国对外开放与对内改革的力度。
(六)我国新型工业化的质量与全体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张平认为,我国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扎实推进,节能减排成效明显。“十一五”前3年,全国单位GDP的能耗累计下降了10.1%,节约能源约为2.9亿吨标准煤。按照2005年的可比价计算,全国单位GDP能耗已由1978年的每万元3.745吨标准煤,减少到2008年的1.102吨标准煤,年均下降4%。生态建设积极推进,森林覆盖率不断提高,沙化土地扩张趋势得到初步遏制。环境保护不断加强,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初步得到控制,“十一五”前三年,全国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分别累计下降8.95%和6.61%。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积极扎实推进。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全体人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1949年,城镇居民人均现金收入不足100元,2008年达到15781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8.5倍;1949年,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不足50元,2008年达到4761元。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城乡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分别由1978年的57.5%和67.7%下降到2008年的37.9%和43.7%,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已属于富裕型,农村居民也达到了小康水平。扶贫开发取得历史性成就,2007年,我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已从1978年的2.5亿人下降到1479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比重从30.7%下降到1.6%。
(七)我国的工业化现代化与各项事业的发展迅猛的根本原因及其基本基础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60年巨变真正“换了人间”!
张平说,回顾新中国成立60年来的发展历程,我们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积累的经验也弥足珍贵。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们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必由之路;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我们取得前所未有历史性进步的重要保障;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是我国经济社会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动力源泉;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的根本保证。这些经验,都是我们今后要更好地继承和大力弘扬的。
胡鞍钢指出:我国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骄人的成绩,主要是我国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选择了社会主义,选择了共产党。而且,当时的中国领导人,继承了过去的历史条件,但是选择了不同的国家模式,包括发展模式。克服了不具备现代经济增长的主要物质条件,包括人力资本条件的困难。
中国选择了共产党的领导,包括多党合作等很多制度安排,实际上具备了一些进入现代经济增长和进行一个国家现代化的有利条件:是有中国实现现代化的文明基础,因为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而且文化统一的民族,文化的凝聚力和生存延续力是我们这个国家走向民族复兴、实现现代化的一个文化根基;从政治条件来看,我们国家已经具备了发动工业化的政治前提条件,因为各国的工业化实践都已经告诉我们,一个国家不是一个独力的主权国家,或者不是一个统一的并且长期保持政治稳定、社会稳定的国家,这个国家是很难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因此,从这个角度上,可以说1949年是一个里程碑;作为后发国家,现代化需要一些必要的政治前提条件,需要利用各种资源,团结各方面力量,建立良好的经济社会秩序,制定更加明确的现代化目标、蓝图,这些都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政府来实施,毛泽东不仅认识到这个问题,还能够非常理性地提出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他在1949年的9月30号,在政协的第一次会议上就明确提出,解放以后我们应当将全中国绝大多数人组织在政治的、军事的、经济的、文化的,以及其他各种组织之中,结束中国长期以来一盘散沙的状况,因而说,1949年是一个非常大的转折点,使一个一盘散沙的中国,经过共产党的领导,形成了两个特有的可能是其他发展中国家都不具备的模式,就是组织优势和政治资源优势,来从事现代化的建设。
举个例子,从国家财政汲取能力来看,1949年,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将近16%。到了1953年这一数字更是迅速超过了30%。由于国家有了这么强有力的汲取财政的能力,才能集中力量办大事,才能强制性地启动工业化、现代化。在毛泽东时代就奠定了改革开放的基础。
胡鞍钢说,1949年中国共产党执政,当时的选择是一个历史性的选择,也是一个必然的选择。我们应该承认历史选择的合理性、进步性。当然,我们也要看到一些我们走过的弯路,像大跃进、“反右”斗争、“文化大革命”等等,以至后来我们必须要进行改革开放。胡鞍钢认为,从这个初始条件看,有必要对毛泽东时代做一点定量评估。
毛泽东时代,我们将其称为是中国现代化的初步成长期,这个时期的特征就是强制性发动现代化,为中国未来的现代化奠定基础。同时这也是中国社会大规模的变革和经济迅速成长的历史时期,也为后来的改革开放奠定了政治、物质、人力资本基础以及对外开放的基础。
首先,他奠定了中国工业化发展的基础,实现了工业化的初级目标。
初级目标是什么?根据1953年到1956年周恩来、刘少奇的几个重要报告,以及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提出的四个现代化目标,就是希望能够在1980年前后,建立一个比较独立、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这个目标基本上达到了。需要指出的是,任何新兴工业化国家,工业化原始积累在很大程度上还是要依靠外援。但是中国在“一五”时期一直到1960年,虽然也确实争取到苏联的外援,但是相对我们基本建设的总投资比,是相当低的,主要还是靠国内资本,主要是靠国有资本。由于计划经济的经济体制,使得一个落后国的工业资本,包括全社会的资本持续高增长,年均达到了10%以上。
从社会进步来看,毛泽东时代取得的成绩更加显著。不管是与当时中国同等收入水平国家相比,还是与比我们高的收入水平国家相比。虽然中国的人均收入水平很低,但是在很多重要的社会指标上却并不差。这主要的基础还是来源于毛泽东时代。包括人口转型,特别是从传统的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到高出生率,高自然增长率,低死亡率,然后再到比较低的出生率、死亡率以及自然增长率。这个过程实际上是走得比较快的。
从就业模式来看,我们明显地看出来,总人口中的就业比重迅速提高。特别是女性,不管是在城市还是在乡村。同样,人力资本也发生了变化。据有关计算,中国在1950年人均受教育程度是1.6年,但是到了1973年就达到了4年,增长率非常快。
再一个这是毛泽东对后人的贡献了,特别是解决了和美国的关系,从而恢复了我们真正意义上的大国地位,成为联合国5个常任理事国之一。
当然我们也走过了一些弯路,胡鞍钢认为有4个方面:
第一,我们忽视了中国的自然国情。1949年我们的森林覆盖率只有8.9%,是历史最低点。但是我们并没有想到这个问题,就拼命地学习苏联,砍木头。结果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1976年,中国的森林量减少了24%。第二个方面,就是人口,失误两次,导致了生育高峰。这样的人口结构和规模,会影响我们很长的时间。第三,就是大跃进。第四,文化大革命。
邓小平是个务实主义者,他提出了三步走的设想,特别是第一步和第二步;同时他又提出到2050年,人均GDP达到4000美元,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党的十七大提出,中国到2020年人均GDP要比2001年翻两番,就是人均4000美元。可以说这个目标提前实现了。
像30年改革开放这样的速度发展,我们国家超过美国指日可待!
胡鞍钢说,最后,对中国的改革开放做一个评价。很显然,改革开放最大的勇气就是给我们提出了一个现代化的路线图,提出了中国式的现代化目标,就是小康社会,同时我们也实现了前两步走,迎来了一个空前的经济建设时代。这30年也成为中国最开放的时代,改变了中国,也影响了世界。
至于未来,邓小平20多年前留下一个很重要的名言,就是后面的人要比我们还要聪明。他实际上是相信人民,特别是相信后代。我们来看看未来30年。未来30年,中国将真正向着未来的大国转型,而且中国在经济上超过美国指日可待。但是中国不能光是在经济上超过美国,在其他方面也应有所作为。除了经济外,第一个就是在科技上,要成为世界最大的创新型国家。中国应该是继欧盟、美国、日本之后,第四大创新中心。
中国还应该建成世界最大的绿色家园。邓小平提出的目标,在2020年前后就可以实现了。但是我们今天面对气候变化,需要构想新的现代化,我们称之为绿色现代化。也就是说,我们将来要做到,用科学技术使经济增长的同时,还要使碳排放下降,甚至脱钩。
结论就是,未来仍然是中国乃至中华民族复兴的时代,但同样也是我们为世界做出更多贡献的时代。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伟大的时代,是一个变革的时代,我国的工业化与现代化事业,必将更快更好地发展,我们的国家,我们的人民,必将为人类做出巨大的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