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是大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主要场所,推动网络素养教育进课堂,是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的重要途径。
(一)主渠道教育——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阵地作用
虽然大学生的生理年龄已达到成年人,但一直在校园中未进入社会的大学生群体无论从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而言都还是不成熟的,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辨析能力、网络道德文明意识以及对网络行为的自我约束能力都存在着较大的不足。因此,加强主渠道教育是推动网络素养教育进课堂必要的途径之一。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一直是各所大学推行大学生人格养成的重要阵地,无论从规模和覆盖面而言,思想政治理论课都应该作为网络素养教育培养不可忽视的阵地。通过这个渠道,提高大学生对网络的分析、解读能力,以抵制不良信息的侵害和敌对势力的思想渗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政治观,从而促进大学生良好网络素养的形成。
首先要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品德教育。无论从思想理论基础还是社会主义发展实践来看,马克思主义哲学都是当代大学生素养教育不可忽视的一课。只有从根本上加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育,才能让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建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地分析、解读网络信息,自觉规范自己的网络行为,确立正确的网络世界观。
其次要对大学生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党的十七大指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有了马克思哲学理论的基础,再在其上深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尤其是党的十七大第一次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才能从内涵教育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网络素养。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系统的学习,使大学生坚定共产主义信念,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决心和信心,能够分辨网络上敌对势力以及民族分裂主义的反动言论和恶意颠覆,培养较高的政治觉悟,增强民族认同感和使命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形成网络文明道德风尚。
第三,可以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加入网络道德观念、网络法制观念的教育。通过在教育内容里融入信息批判能力、网络道德意识、网络法律意识等方面的教育,让大学生学会分辨和处理网络色情信息及垃圾信息,从而增强他们面对负面信息的免疫力,并自觉传递和创造健康、文明的信息。
(二)专业课培养——挖掘素养教育资源
通过主渠道教育或许可以帮助大学生进行一部分网络素养教育,但要使他们真正培养出良好的网络素养,专业课教育资源也不可或缺,因此要大力挖掘这方面的资源。网络素养教育还应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以外的课程完成。
目前英国、法国等国已将此类教育正式纳入正规的教育课程,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印度等第三世界国家也开始试行网络素养专业课的教育。目前我国一些高校也已在新闻、广告等专业开设有关网络素养、网络批评方面的课程,有意识地培养大学生的媒介批评意识。例如,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聘请富布赖特高级访问学者、美国的J·克莱弗·艾诺斯(Enos)博士为研究生和本科生开设了网络素养课。同时,更可以通过相关课程的教学进行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同时,已组织传播学、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专家开始编写网络素养教育的教材或读本,已经出版发行的有《网络道德》、《网络法律法规学习读本》等,力求从专业课教育资源方面推进网络素养教育的发展。
如在“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的教学中分析网络对政治经济的影响,教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和辨别虚假信息、反动信息,抵制一些西方霸权主义国家强势信息的影响;结合网络环境的特殊发展规律,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观念和法制观念的教育,可以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加入网络道德规范和网络法律法规的内容,教育大学生自觉遵守网络道德规范,不利用网络侵害他人或社会,不利用网络进行犯罪活动,具备法制安全意识,能够保护自己并维护网络社会的有序发展,形成自觉的网络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大力宣传互联网中的法律法规,组织大学生自己制定《大学生网络道德规范》《校园网文明公约》《大学生网络违纪处理条例》等校园网络规章制度。
必须认识到学校所做的网络素质课程教育是外在的“他律”,必须通过学生的内化转变成为自己的素质才能形成“自律”。于此,就应该鼓励大学生“亲密接触”网络,去养成自己的素质。网络素养不单是一种技能技巧,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思维方式的确立与行为习惯的生成,是需要相当长的实践过程的。对大学生进行网络素养教育既要传授一定的知识又要重视在具体的网络媒介情境中去进行“养成教育”。除了针对网络素养教育本身挖掘专业教育资源之外,更应该从传播学、网络学、政治学、社会学、法学、心理学等学科专业领域入手,通过基础规律的普及性教育,从根本上推进网络素养教育。引导大学生通过基础知识的学习,自觉自发形成对待网络信息的态度和观念,从而形成一定水平的网络素养。
(三)新渠道辅助——立足学生素质水平
推动网络素质教育进课堂的进程中,固然可以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作为平台,以挖掘专业课资源为渠道,但却不能忘记所有的教育最根本的立足点是提高学生的素质水平。
网络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的前提和基础。而批判性思维是创新思维的前提和基础。批判性思维重在“破”,而创造性思维重在“立”。批判性思维是创新思维的动力和前提,两者相辅相成,是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中最值得关注也最容易被忽视的一部分。
在《信息素质——一门新的文学》一书中,作者夏皮罗(Jeremy J.Shapiro)指出,如果没有批判性思维,信息素质就成了一套单纯的技术技能。夏皮罗在其信息素质的课程中,重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而在《高等教育中信息素质的七个方面》中,作者布鲁斯(C.S.Bruce)指出,“与批判性思维密切相关的是知识建构中的评价和分析”,他认为创造性是信息素质理论的本质部分,批判性思维是创新性思维的基础。
批判性思维要求大学生能够求真地思考、独立地思考以及公正地思考,能够指引大学生破除迷信、不断创新。传统教育模式中,高校教育主要以传授知识为主,将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的传授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通常情况下主要采取灌输的方法将已有的结论强加给大学生,长此以往就使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任何思考地接受知识,并且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式。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仅仅将理论知识储存在大脑中,没有形成个性化的思维方式。这种培养方式使得大学生几乎丧失了批判精神和批评能力,进而便缺乏了创新能力。而这和我国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完全不符合的。
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新知识和新信息资源不断出现,并且与日俱增,如果大学生没有批判性思维,就失去了驾驭信息的能力,而被大量信息所淹没。如果大学生不能灵活地运用批判性思维,就无法正确地对待如此大量的信息,缺乏对信息的认知能力、分析能力以及归纳能力。网络素质教育进课堂更应该从培养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能力,提高大学生的认知水平、分析能力和总结能力入手。要通过各种有效的网络新渠道提升大学生的网络素质水平,培养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1.将学习平台转移到网络平台
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进课堂不应该拘泥于实体课堂,利用网络平台进行网络课堂教育会大大提高教学效率,也能在教与学的传统模式被改变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大学生的批判思维,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www.xing528.com)
在网络环境下,传统的单向性教学模式被转换为多向互动的互教模式。在这种模式下,进行素质教育的教师的角色被淡化了,学生只能“被教”的形态也被减弱了。在网络平台中,大学生可以对所有的信息进行自发自主的比较、判断和评估。这个过程本身就能培养大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同时,大量的信息也为产生批判性思维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网络平台上,大学生和教师能够平等地就信息提出见解,通过思维进行判断,思考结果的碰撞而得出结论,获得启迪。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并不被鼓励。这是由于传统模式的单向性所决定的。将学习平台转移到网络平台后,互动的学习模式提供了平等的平台,大学生可以倾听其他同学意见。相较于教师总结的知识结论,作为价值观尚处于形成阶段的大学生思维的缜密程度较低,所提出的观点难免有不足之处。在多向交流的过程中,这些缺陷必然会暴露出来。这种暴露会增进大学生相互纠正的机会,能够使大学生在这种交互学习中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同时,这种模式也会增加教师了解大学生的机会,使进行网络素质教育的教师在进行教学时更有的放矢。
2.开通网络协作学习、交互学习渠道
通过网络协作学习提高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的学习不再是单独一个人的,大学生可以利用网络平台针对一个学习内容进行学习。大学生的学习不再仅仅通过教师的课堂,而是利用E-mail、BBS、微博、SNS等方式和老师、同学进行协作和探讨,从而能够使大学生深入地理解所识,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批判性思维能力。通过协作学习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并且能使大学生具有学习的自主权,同时为了能够提高协作小组的学习效果,小组中的每个大学生都会相互鼓励、各尽其责,并且努力对所学习的内容进行分析和解释,最终获得结论。在分析的过程中必须具备创新精神,当其他成员提出疑问时,可以给予解释,在相互交流过程中实现深入的学习和研究,从而形成一个良性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大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可喜的是,这种SNS新模式的推广已经深入到大学校园中。由大学生在线开发推广的“易班”已经在上海的高校中完成了实验性推广,并将向更多的全国高校开发其学习平台。高校微博的推广也将这种协作学习、交互学习的模式推广到更广的范围之内。
在进行网络素养教育的过程中,大学生应该首先了解自己的思维习惯,养成一种反思自己思考过程的习惯;应该意识自己在思考什么、如何思考,并对思考过程加以控制。在知识经济时代,批判性思维是大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是大学生进行深入研究理论知识、不断提高创新能力的前提。应该对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给予高度的关注,将批判性思维能力贯穿于大学生全部的学习过程中,使大学生的创造能力不断提高,从而实现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标,加快网络素养教育进课堂的步伐。
(四)辅导员帮教——提升教师队伍素养
网络专业课教育的目的十分明确,即培养学生的信息接受和处理能力,一方面应讲授必要的相关知识,使学生对网络具有某种程度的理性认识。在这种模式中,教育者是网络素养教育的主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作用,必须建立一支网络素养较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队伍。教育者的网络道德素养、知识水平、网络沟通能力和网络应用能力会直接影响到他的受众——网络素养教育接受者的能力。
前文已经指出,“他律”变化为“自律”的过程必须由大学生亲自浸润在网络中才能完成。值得关注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作为教育者个体的作用被放大了,也无比重要。在网络环境中,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地位产生了变化,教育者已不再是“绝对的权威”,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加强。所以,在推进网络素养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更新观念,尽快完成角色的转变,丰富网络知识水平,能够利用网络技术进行教学;利用网络平台,加强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并能够以自身较高的网络素养教育、引导和感染学生,使他们自觉反省自己的网络行为,达到大学生自我教育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要逐步提高教师队伍的网络素养,以适应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可以吸收网络应用技能和网络素养较高的人才,以充实网络素养教育教师队伍;同时也可以安排师资培训计划,开设长期或短期的培训班,提高教师队伍的网络应用技术及网络综合素养。另外,要专门建立一支由网络素养教育专职教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贴近学生的思政教师、网络素养素质较高的学生干部在内的网上辅导员队伍,使他们能够自如地在网上开展网络素养教育。
在高教管理工作中曾多次提到了专业化,在推动网络素养教育进课堂的过程中,教师队伍网络素养也应为大家重视。在此,主要可通过三个“专”考察教师队伍是否具备一定的网络素养。
1.网络技术支持教师专业化
从硬件上保证校内网络的访问质量、妥善管理和合理分流校内网络资源、保障校内用户的信息安全、从技术角度把好网络素养教育底线(如设置过滤词)等。这些技术支持教师看似各忙各的,但实际上同处于一个大规划中,且该规划因网络的不断发展也呈现动态改变,为彼此保有线索而非在单干中关上身后的那扇门,是高校网络技术得以持续发展和进步的前提,也是网络素养教育得以进行的前提条件。
2.网络文化建设教师专门化
不同于通过一个专职办公室的主导就可能完成的网络舆情研判,网络文化建设是整个高校的工作、是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些高校策划校园网站文化节、建立直接参与网络文化建设活动的学生社团等,的确是非常好的尝试。应该认识到网络文化建设在大张旗鼓之余,更注重细水长流。高校的网络文化建设光靠一个部门是不行的,更需要多个部门联合协力,产生“合力”才能将高校网络文化建设搞好搞精,才能推动整个校园的网络素养教育的大环境。因此网络文化建设教师专门化需被重视。
3.网络舆情管理教师专职化
推动实现以舆情研判为基础的舆情管理工作。“管住”、“不出事”是第一位的概念。虽然在很多舆情研判的案例中都有上级指示的指导,但同时更需要研判人员自身的判断,特别是在网络日益发达的今天,一些信息首先抵达并被炒热的地方是高校而非其他社会网站,相关的上级指示对高校而言就可能显得滞后。网络舆情管理工作也不能单靠学生干部的轮流值班,教师队伍应起领头作用。因此,专职化的舆情管理教师队伍非常重要。这些教师不仅要做到网上的裁决处理和网下的沟通教育,还要承担“宏观管理与具体引导相结合”中所说的“具体引导”。
提升教师队伍的网络素养也应树立类似通识教育的概念,开展一些“公共课”培训,这能够让各位教师更明确自身所处的位置和于彼此的意义,而不致身在此山却不识其真容。同时要多进行“头脑风暴”式的思想交流和座谈会,通过教师交流网络素养教育过程中的问题、困难,创新网络素养教育的新思路、新办法。当然,联系交流必然也会导致分歧,网络素养教育的进程还在发展摸索中,但教师队伍的共同成长和彼此借鉴必将推动高校网络素养教育的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