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素养教育是培养网民的网络素养的教育,使其在网络时代具有正确利用网络、评价网络等网络生存能力,以及网络道德、网络法律意识、责任意识等网络意识。从德育的视角来考察,网络素养教育更强调网络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网络行为规范教育,是网络时代教育的重要课题。
随着网络的发展和普及,不断出现的青少年网络问题,使我们必须意识到加强我国民众的网络素养教育的迫切性,这是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环节,有助于整个国民素质的提高,也关系到我国民主化、现代化进程以及和谐社会主义的建设。
网络的出现开阔了大学生的视野,同时也产生了许多负面效应,加上目前有不少大学生在网络应用方面因为网络素养教育的缺乏,出现一些偏差、失范和依赖的行为。高校应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来全面开展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培养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辨别能力。网络素养教育要根据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和接受水平,将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网上引导与网下教育、继承传统与改进创新、道德教育与违规惩治结合起来,实施多层次全方位的教育活动。
(一)加强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
美国格林奈尔学院教育专家蒙克曾说:“以个人所应负有的责任应当与他人的能力所及范围相适应。我们既然给予了孩子们可以接触到整个世界的工具,那么我们就有责任教育他们把这些工具用于有益的用途。”教师应该是网络素养教育的主导,目前我国的高校普遍开设了政治、思想和伦理等教育课程,这些课程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较有帮助,但网络素养的培养仅仅依靠这些课程显然是不够的,学校应开设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相关课程。从当前各高校的课程设置来看,网络素养教育还没有得到重视。因此,有必要在对当代大学生网络使用状况的调查分析基础上,开设一门面向全校学生的网络素养教育课,通过教师系统的课堂教学,让大学生更全面地了解网络素养的内涵、意义和重要性等。在教学的过程中,提高大学生应对复杂的网络信息的辨别力、判断力和免疫力。
同时,要把网络素养教育延伸到第二课堂中去,除了第一课堂的教学外,教师还应该依托第二课堂,以原有的素养教育为载体,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和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增加网络素养教育的内容,充分利用各种网络媒体开展宣传和培训,鼓励大学生广泛参与校内组织的各项活动。
例如,上海财经大学通过组织开展“校园网络文化节”活动,将培养大学生网络素养的课堂有效融入到建设校园网络文化的实践活动中。“网络文化节”内容涉及“文明上网、文明办网”倡议、职业生涯设计大赛、校经世济国BBS七周年站庆、“我的大学”摄影比赛、网络征文比赛以及热点问题在线交流等。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学校向大学生发出了文明上网的倡议:一是自觉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二是坚持唱响“主旋律”;三是辨是非、施美德,增强网络道德意识;四是增强网络安全意识;五是坚决抵制任何侵犯他人权益的信息,维护母校的良好形象;六是反对长时间沉迷于网络游戏、网聊,共同营造一个“自由、自律、民主、法制”的网络文化氛围。这些以教师为主导的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活动,吸引了大学生的参与热情,促使大学生在参加活动中强化文明上网的意识。
除了教师主导,我们还可以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应该看到大学生已经具备一些对网络的认识能力、理解能力和判断能力,完全有进行自我教育的基础和能力。德国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精辟地指出,“大学的理想要靠每一位教师和学生来实践,大学的生命在于教师传授给学生新颖的、合乎自身境遇的思想来唤醒他们的自我意识”。在网络素养教育中,学生是自律的主体,各种教育方式等都将最终作用于学生主体,只有当学生有充足的自觉意识时,外在的东西内化于自身后,问题的辨识和解决才会变得容易些[1]。也就是说,教师所做的网络素养教育是外在的“他律”,必须通过学生的内化转化为自己的素养才能形成“自律”。所以,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调动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他们的自我约束和自我教育能力是开展网络素养教育的基本前提。此外,在网络素养教育的过程中,应根据每个大学生的行为习惯和心理特点,唤醒大学生的内部成长动力。做到坚持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才能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网络素养。
(二)坚持网上引导与网下教育相结合
网上引导可以在高校的校园网站和“易班”上进行。通过这些网络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网上活动,如开展网络知识竞赛、个人主页的交流与评比等。这不仅拓展了网络素养教育的空间,更重要的是可以寓教于乐。越来越多的高校都致力于建设自己的校园网站,由中共上海市教育卫生工作委员会、上海市教委委托上海市教育系统网络文化发展研究中心研发的“易班”等都为大学生交流提供了新的交流平台,成为高校师生开展学术交流思想的操作平台。
例如,东华大学利用“易班”平台,推动辅导员开通“易班微博”,通过易班博客、站内信、网上发帖等新的教育引导形式,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引导和教育。
因此,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网络技能,有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使用网络的水平不及大学生,无法有效地正确引导大学生的上网行为。要改变这种情况,高校必须加强对网络素养教育者的网络技能培训,这样才能使工作者走进网络,熟练地使用网络,研究大学生行为特点,利用大学生熟知的方式与大学生交流,正确引导他们利用好网络。
网络的特殊性让大学生在网络的世界里缺少了别人的监督,难免会出现失控的现象,因此,结合网络特点,加强高校里的传统网下道德教育,让道德准则在大学生心中得到内化很有必要。网下教育包括课堂教育、利用学生团体的集体教育以及老师对学生的个别教育等形式。网下的这些教育都是常规的教育形式,应该得到重视和加强。同时,要注意到信息社会给大学生带来的信息交流方式的改变,尤其是大学生对新型的人际关系交往方式的适应与运用,网络素养教育的教育阵地应该延伸到网络这个虚拟的空间中去,实现网上引导与网下教育相结合的素养教育。网络信息的服务和交流是双向的,利用网络进行素养教育具有网下教育没有的优势和便利。目前,校园网内容大多是思想教育的网站和栏目,和网络素养教育相关的内容较少。网络素养教育主要培养大学生接受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网上应该突出有助于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信息,同时开辟网络教育的专题网站和栏目,开展大规模的讨论。也可以通过QQ、微博等方式进行交流。学校应安排专门的老师进行网上浏览,了解学生的网络行为并进行有效的引导。
(三)坚持继承传统与改进创新相结合
互联网的出现与发展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提供了新的空间。网络所具有的虚拟性、隐蔽性和开放性,不仅便利了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而且为高校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提供了新的平台。
1.传统网络素养教育模式的发展现状
传统的网络素养教育多结合教学、校园网以及文化建设等方面开展,其中在网络素养教育与学科教学相结合方面,主要依托《计算机基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基础课程以及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并在有条件的基础上开设有关的选修课。
在校园网建设方面,学校主要利用新闻网、校园BBS论坛、专题网站(精神文明建设网站)等载体,宣传主流价值观思想,引导和进行大学生网络素养的教育,并在可控的范围下,加强对不良网上行为的监管监控。
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以大学生为主的“网络文化节、网络社团活动、网络辩论赛、迎新晚会”等网上网下互动的活动中也间接或直接地进行了网络素养教育。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新应用的开发,目前以校园为主体的网络素养教育所发挥的作用是有限的,在结合新时代大学生的特点所做的适应方面显得不是很及时,教育的方式和成果也显得不是很强。
2.传统网络素养教育模式面临的挑战
网络的出现的确在很多方面给我们带来了便利与好处,但客观上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按目前状况看,其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2]
1)客观因素的压力
网络的开放性,在监管体系尚不完善的环境下,对身处单一学校环境成长起来的部分大学生来讲,多难以甄别各种思想的好坏优劣,加上好奇心理,很难在短时间内消除其对学生产生的负面影响,客观上增加了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压力,提高了难度。
2)主观因素的影响
网络素养教育的主要内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包括对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但是就教育的形式而言,网络信息内容要丰富得多,并且主题复杂得多,而根据其特点而言,学生从网络中获取的信息,从对他们思想观念产生的冲击力来讲,要远远超过传统的课堂教育。
3)教育环境的变化
传统依靠课本进行的思想道德教育模式所呈现出来的灌输态势和教师处于绝对权威位置的模式使得学生的积极性受到压抑,无法在一种自由自在的氛围内进行自然的交流,教育者的权威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先前驯化式的教育将受到质疑甚至摒弃[3]。
网络构建起来的无限环境,展现了传统的有限的网络素养教育的不足,启发了我们在新环境下对网络素养教育新模式的思考。
3.网络素养教育模式的发展:继承传统与改进创新(www.xing528.com)
通过网络,我们的教育工作者能及时有效地采取一些措施开展针对性的引导并进行启迪教育,将大大提高高校网络素养教育的效率和水平。
1)教育的多维化
信息时代的青年比其他人能更快接受新信息,传统方式的教育功能相对弱化,信息传递效果渐渐减弱,同时青年人在思维空间和行为空间上有了极大拓展。
2)教育的多彩化
在新形势和新的网络环境下体现出的新特点,如西方发达国家通过网络进行的政治文化渗透和应对新的针对大学生的网络应用层出不穷,以往局限于三尺讲台式的传统教育模式,显然不能满足要求,所以说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模式要针对大学生网络素养的现实状况及网络发展的趋势和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不断加以丰富和完善。
3)教育的多变化
网络所具有的丰富资源为思想道德教育增添了素材,传统教材的“跟不上时代”的特征将得到改善,教育素材也变得丰富而容易获取,而素材的时代性使得其教育本身更容易被学生主动地接受,同时也使教育者的教育显得更加从容并更富有说服力。
由于网络存在双重作用,传统的网络素养教育模式又有其存在的传统优势,所以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本身的特点,扬两者之长又要避两者之短,建立健全的网络素养教育系统。
(四)坚持道德教育与违规惩治相结合
大学生上网已经普遍化或者说普及化,面对这些新时代下掌握一定计算机技术的青年知识分子,如何使得他们的网上言行能够遵守社会规范和法律法规,担当一定的社会角色,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学会勇敢地面对现实社会中存在的问题,积极地参与网上网下行为,努力成就自我、实现自我显得尤为重要。
1.道德教育在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中扮演重要角色
网络道德是一种自律性的道德,没有现实社会道德的约束力,要实现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网络道德素养的目标,就要使其具备网络道德观念、网络责任意识,自觉形成文明的网络行为习惯。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巨大的反作用,诸多网络问题的产生都是与网络伦理道德的缺失有很大的关系,网络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的形成将有助于网络社会的良性、健康发展。因此需要一定的规范对大学生在网络社会中的言行进行合理的规范和指导,这就是网络道德教育。它能够解决网络技术和法律规范难以解决的问题。
另外,网络的特点就像微博一样,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舞台的一个中心,人人都是发布者,人人都是消息源,这时大学生的主体性即自我意识得到了充分的张扬,但同时道德的自律性也被逐渐弱化,道德自律水平大幅度下降。大学生容易在网络社会中的一定时期内处于一种无序或失范的状态,因此,要制定一些适合涉及大学生的网络社会道德规范和准则,实现在网络空间的虚拟世界里,理性地进行批判性的认识和思考。
2.违规惩治是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过程的有力保障
目前,我国有关网络犯罪的相关网络立法方面已形成以《刑法》、行政法规、部门法规和地方法规为主的法律体系。1997年修订的《刑法》,增加了3类关于计算机犯罪的罪名。可见,国家在打击网络犯罪方面的重视程度,另外也从一个侧面说明,网络犯罪在虚拟的网络系统是多么猖獗。
网络中的每一个人,特别是作为新时代接班人的大学生,都承担着自觉遵守网络法律法规,维护网络安全的义务。
从有关的专业调查显示来看,网民对互联网最反感的两大方面是网络病毒和网络攻击,而影响社会稳定和人民利益的网络谣言作为最新的网络犯罪形式也时常发生,谣言的制造者、黑客攻击者、淫秽网站的经营者中不乏大学生的身影,大学生身份的网络犯罪行为对社会的危害也日渐突显。我国的网络法律体系也正在逐步完善,而作为应该知法守法的大学生来讲,也要通过对网络法律法规的学习,增强法律安全意识,深化自我保护意识,做到知法、守法、护法,共同维护网络的安全有序[4]。
3.道德教育与违规惩治相结合在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过程有着相得益彰的效果
网络犹如一把“双刃剑”,在为大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搭建快捷的交流平台的同时,也对大学生的网络素养及其自身的素质培养产生了负面影响。在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过程中,一方面需要继续坚持传统的道德教育对学生进行健康的网络素养引导,另一方面需要建立一定的违规惩戒机制,对大学生用网行为进行规范,只有通过这两个方面的有效结合,才能保证大学生具有良好的网络行为。
道德教育是大学生网络素质教育的基本保障。针对大学生的心身特点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运用传统的道德教育来引导大学生的网络素养行为,可以通过专家讲座以及网络文化、网络竞赛等形式,加强对学生的正面引导,让学生理解什么是正确的网络行为,懂得如何正确地运用网络,使学生能够自觉通过自身的道德素质培养来规范其网络行为。
违规惩戒是保障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取得最低保障的有效手段。通过建立一定的网络公约和惩罚机制来约束大学生的网络行为。明晰的网络公约以及网络法律法规对网络犯罪及不良网络行为加以量化的惩戒,可以将学生的网络行为界定在一个健康的规范内,约束学生的网络行为,让其在正确的规范约束下使用网络资源,自律网络行为。
总之,只有通过道德教育的正确引导和违规惩罚机制的有力约束,方能使大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网络世界里有健康规范的行为表现。
【注释】
[1]丁武.浅论当代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的必要性及路径选择【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0(4):15—17.
[2]叶海英.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对策与思考【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3).
[3]张家萍.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07.
[4]张家萍.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0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