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原始社会
【马家浜文化发祥之地】
距今六七千年以前,今嘉兴市境已有先民居住繁衍,形成马家浜文化。马家浜文化是长江下游太湖地区已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文化,因首先在今嘉兴市城区南湖乡天带桥村马家浜自然村发现而得名。
马家浜遗址位于嘉兴市城西南7.5公里。1959年初春,该地农民在挖坑沤肥时发现大量兽骨和古代遗物。3月间,省文物部门组织考古队进行发掘。遗址东西长150米,南北宽100米,面积约15000平方米。发掘坑位在遗址的中部,面积213平方米。表土层下文化层分上下二层。上层中有一座长方形房屋遗址和残存的木柱。包涵物有兽骨、石锛、砺石、骨镞和各种质地的陶片。上下层交接部位出土人骨架30具,埋葬密集、重叠,南北向放置,其中6具身旁有随葬品。下层中的居所较简陋,房基为椭圆形凹坑,包涵的牛、鹿、野猪等兽骨比上层更多,还有骨镞、骨锥、骨针、骨凿以及石斧、砺石和陶片等,又有碳化圆角菱。遗址出土的陶器以釜类为主,鼎形器极少,器型以牛鼻式为特征,有一定数量的红衣陶。出土物中还有纺轮和玉珠。
马家浜遗址发现后,各地又陆续发现不少同类型的文化遗址。嘉兴市境内有市区吴家浜、干家埭、钟家港,桐乡罗家角、谭家湾、张家埭、新桥、吴家墙门,海宁郭家石桥、坟家港,海盐彭城,平湖大坟塘,嘉善小横港、独圩等多处。境外主要同类型遗址有湖州邱城,杭州吴家埠,苏州越城,吴县草鞋山、张陵山,吴江袁家埭,常州圩墩,武进潘家塘、寺墩,青浦菘泽等。在1977年11月全国文物考古界召开的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学术讨论会上,将这些遗址所显示的文化遗存,正式定名为马家浜文化,其时间断限为公元前5000年至4000年。马家浜文化具有独特的形态,不同于其他类型的文化。马家浜文化时代,人类已经定居,生产以原始农业为主,辅以渔猎,在栽种稻谷、纺织、制陶、制造手工艺品方面已有很多创造,其时人们过着母系氏族社会的生活。马家浜文化按其时期间的早、中、晚,可分为罗家角类型——马家浜类型——崧泽类型。马家浜文化代表着长江下游、太湖地区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源头之一。嘉兴市境内以马家浜遗址和罗家角遗址为代表的马家浜文化遗存分布广泛,说明这一地区历史悠久,是古代太湖文化的摇篮。
【罗家角遗址文化遗存】
罗家角遗址位于今桐乡县石门镇利星村。1956年,当地农民在水田中挖出大批兽骨、陶片和镌刻精美的猪獠牙饰品。遗址总面积达12万平方米。1979年,省、地文物部门对此遗址进行局部发掘。发掘面积1338平方米,文化层堆积厚20~350厘米,叠压着四个文化层,包涵物十分丰富。出土完整或可复原的石、骨、木、陶器物有794件。石器有石斧、石锛、石纺轮等,陶器有釜、盆、盘、钵、豆、鼎、碗、壶、纺轮等,骨器中有骨頛、骨哨。在陶片中有少量精美白陶,不亚于商代的白陶,有的白陶片上有乌头纹,还有捏塑男性陶人像。木器中有二件拖泥板状的木器和残存木桨,还有一批加工方正的榫铆建筑构件。
最使世人瞩目的是在第三、四层中出土的156粒稻谷,经科学鉴定是距今7040±150年的人工栽培籼稻和粳稻。世界上迄今已发现的栽培水稻最早年限,泰国、印度尼西亚不到6000年,印度4300年,日本发现的栽培水稻花粉距今约3200年,都比罗家角的水稻遗存晚了许多年。应该说嘉兴市境是迄今所知我国水稻的最早栽培地之一,也是世界最早的水稻栽植地之一。(www.xing528.com)
【良渚文化的中心地区】
马家浜文化经历了晚期的崧泽文化阶段,约在公元前2000年,出现了良渚文化。良渚文化因首先于民国25年(1936)在余杭良渚发现而得名。良渚文化时期,农业已发展到犁耕阶段,农业和手工业,已经明显分工;氏族显贵、父权制已经出现和确立;有了奴隶,已处于氏族社会瓦解阶段。良渚遗址和后来各地遗址出土的大量玉璧、玉瑗、玉琮,说明当时社会生产力已经达到很高水平。嘉兴市境已发现的良渚文化遗址星罗棋布,至近年已达113处,说明市境已是聚落稠密的发达之区。嘉兴市区双桥镇附近,相传古代就有玉器出土,至清末盗掘者不断,古玩商人大量贩卖至沪杭等地,上海古玩市场称之为“双桥玉”,出土地域广袤数里,出土玉器多玉璧、玉琮、玉圭等,惜当时无人记录,更谈不上科学发掘和系统搜集,从迹象上看其地当是良渚文化时代一个中心聚居区。
嘉兴市建国后古遗址发掘清理情况一览表
(续表)
嘉兴市建国后古墓葬发掘清理情况一览表
(续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