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世界广播电视发展趋势探究

世界广播电视发展趋势探究

时间:2023-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多元化:世界广播电视节目的活力之源一、当代广播电视节目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一)专业化和类型化使其从“广播”走向“窄播”广播专业化仅就广播的内容而言,它是当初广播在受到电视这一媒介样式冲击时采取的一种应对策略,其结果直接呈现的就是全球广播事业由过去的“广播”逐渐走向了目前的“窄播”,定位越来越多样,受众划分越来越细微。

世界广播电视发展趋势探究

第一节 多元化:世界广播电视节目的活力之源

一、当代广播电视节目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

(一)专业化和类型化使其从“广播”走向“窄播”

广播专业化仅就广播的内容而言,它是当初广播在受到电视这一媒介样式冲击时采取的一种应对策略,其结果直接呈现的就是全球广播事业由过去的“广播”逐渐走向了目前的“窄播”,定位越来越多样,受众划分越来越细微。

在最早出现广播的美国,广播专业化的最大特点是形形色色专业台和类型台的不断涌现。美国15000多家电台中,综合性电台已寥寥无几,专业台占据着绝对的主导地位。一家电台往往以一种专业节目类型取胜。如音乐台、谈话节目台、全天候新闻台、宗教台等。这种专业化和类型化在其后的广播发展历程中呈现出越来越细化的态势。至今美国数量最为庞大的一种类型台——音乐台都有自己独特的受众定位,如古典音乐台、乡村音乐台、爵士音乐台、西班牙音乐台、墨西哥地方音乐台、当代基督教音乐台、老式摇滚音乐台、美国黑人音乐台、途中音乐台、动感摇滚音乐台、怀旧金曲台等等,几乎涵盖所有音乐风格。在广播发展较为先进的我国台湾地区,是以某个层面的听众喜好和需求为节目设计的依据,尽量吸引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相近的听众,比如有为农民而设的神农电台,有为上班族妇女而设的大众电台,有为喜爱音乐人士服务的台北爱乐,有专门讨论社区公益的远景社区电台。此外,中广客家频道、宝岛客家电台与新客家广播电台以客家人为目标听众,兰屿之声与太鲁阁电台以原住民为目标听众。在全球的其他国家,广播事业在发展过程中采取的也是类似的专业化手段。比如日本,在广播受到电视冲击时,采用的也是听众细分法,通过对节目的细分来吸引目标听众的持续收听。

与广播类似,许多电视台针对特定收视群体开设专业频道,这些频道的目标受众明确,节目内容十分有规律。比如美国的有线电视频道开设的探索频道,所播放的大多数是涉及科技、自然、历史、探险和世界文化纪录片,面向的观众主要是有一定文化基础、经济基础,对各种充满知识性、挑战性和新奇性的事物感兴趣的男性。

(二)个性化和风格化成为专业台和类型台取得发展的关键

各种类型的专业台主要通过特定的内容和风格来满足特定听众的喜好和需求,并不断对既定的内容与风格进行强化,提高特定目标受众对播出内容与风格的肯定程度,从而形成有别于其他频率或频道的节目设计。因此,伴随着专业化的浪潮,个性化和风格化成为电台和电视台开拓自身生存和发展空间的一种手段。

数量众多的同类型电台如何体现自身的个性和风格,如何从节目样式、节目编排、受众定位等多方面体现自身的特点成为电台成功的关键。以美国为例,在上千家专门的谈话节目台中,各个台也力争突出自己的优势和特点,有以新闻时事为主的,有以生活服务为主的,有以文化娱乐为主的;有邀请嘉宾的,有不邀请嘉宾的。即使是24小时播出的新闻台,也会在编排方式和运作形式上下工夫,有滚轮式、整点式、半点式等多种,以突出本台或本栏目的特色。

主持人是体现节目风格的重要元素之一,所以有些名牌节目并非是靠选题制胜,而是靠主持人的风格来吸引粉丝群。全美听众最多的广播脱口秀节目《拉什·林堡秀》之所以广受欢迎,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栏目主持人拉什·林堡以其自身的魅力吸引了大批忠实的听众。每当有重大政治事件发生时,人们最想听听他的看法。美国Fox新闻频道的《欧瑞利因素》也是一档以主持风格另类著称的栏目。在这档电视节目中,主持人经常语调高昂、指手画脚,以美国国家利益的捍卫者自居。《欧瑞利因素》的成功,是Fox新闻频道成功的缩影:“激情”的风格常常伴以偏激的观点、政治攻击甚至谩骂等,与美国主流媒体很不一样,但是这种“激情式”的风格给频道带来了高收视率。

(三)创意为先,赢得竞争优势

世界广播电视业处于一个竞争非常激烈的时代,这种竞争一方面来自于不同的媒介样式——广播、纸媒、电影、网络以及手机新媒体等;另一方面则来自于电视业内部——有线电视、数字电视的不断发展带来频道资源的丰富,同时也带来了行业内部的惨烈较量。在这种大环境中,广电行业试图通过一些有效的手段提升自身的吸引力,以在竞争中保持和提高占有率。

首先,电视机构试图以节目的特色化吸引受众关注。电视节目的“内容为王”目前已经拓展到了“创意为王”,好的创意将带来巨大的收视潮和巨额的收入。这也是电视机构在节目的创新方面肯花大工夫的原因所在。面对新的市场环境,欧洲电视媒体在创意的指导下,将观众熟悉的材料和已成功节目的经典元素与其他材料糅合成新节目,以期得到复制以往成功的机会。

其次,电视机构通过对节目类型的不断翻新满足受众欣赏口味的不断变化。在当前的电视业中,节目类型的翻新速度非常快,新兴的节目样式不断涌现,老节目被重新创意以焕发新意,节目编排、叙事手段被不断改进和创新,题材也在拓展等。这一切,都是为了适应受众的口味变化,跟上受众的欣赏需求,以获取高的关注度。综艺娱乐节目市场上的创新最为突出。以《单身汉》《幸存者》《美国偶像》等为代表的真人秀节目自1999年登上荧屏以来,不断创新和发展,目前已经成为全球最具竞争力的节目类型之一。以《财富之轮》和《不要忘了歌词》为代表的游戏类节目也在不断寻求新的收视点,推起一波又一波的大众娱乐高潮。其中很多节目模式,比如“偶像系列”,节目版权已经售卖给上百个国家,在多国市场上获得了成功。

第三,目前欧美的节目创新仍然引领了电视业时代的潮流。比如逐渐被我国观众所熟悉的《谁想成为百万富翁》《超级偶像》《与星共舞》《名声大振》等节目,其实都是欧洲本土生产。欧洲电视十分强调节目的原创性,同时他们还通过模式化的生产、制作和销售给电视节目的“全球化”注入了新的生命力。销售节目模式版权,已成为欧美近年快速发展的新型电视行业。

(四)广泛运用新媒体,注重与受众互动

近年来,新媒体异军突起。互动性是其与广播电视媒体形成竞争态势的强大武器。鉴于新媒体的这一优势,广播电视并没有坐以待毙,而是非常聪明地广泛运用新媒体,与观众进行互动交流,让观众实现节目的主导权。

起初电视的互动就是电视媒体遴选出一些观众直接参与电视节目的活动,随着技术的进步,电话、手机短信被引入电视节目中。比如英国独立电视网推出的野外生存节目《公共财产》中,观众可以利用手机短信来投票决定选手该做什么和怎么做。互动电视、IPTV的风潮则把电视节目与观众的互动进一步升级。英国是整个欧洲互动电视行业发展最成熟的国家:体育节目不仅可以实况转播赛事,而且还能提供运动员的相关数据;在看电视剧时对女主角的衣服感兴趣,把鼠标点到女主角身上,马上就会有关于这件衣服的各类信息显示给观众,然后观众可以立即订购。越来越多的英国电视公司开始在电视节目中提供互动环节来吸引观众。

网站作为一个更为开放、多元的平台,不断被广播电视台利用。世界众多广播电台电视台纷纷在网上开通实时播出的网络广播电视节目。比如日本的日经广播台网一体后已可提供包括传统广播、在线音视频直播、在线点播、手机直播、手机点播、播客等在内的六种收听方式。许多电视节目不仅可以通过电视电缆卫星天线收看,还可以通过互联网收看。2009年12月28日,中央电视台推出了中国网络电视台,用户可以在网络上任意点播中央电视台的大量珍贵的精品电视节目和其他电视制作机构制作的优秀电视节目。用户可以在网站上对节目内容、制作等各个方面发表评论留言,还可以得到个性化的服务。如“法兰西24”电视台在其网站上开设了“我的法兰西24”服务,网民可以在网上注册以便获得诸如新闻简报这样免费的个性化的服务等。此外,许多电视台还邀请受众把自己拍摄的视频或采编的新闻发布到网站上。如Fox新闻频道和同属于新闻集团的社交网站Myspace推出一个名为“UReport”的公民新闻计划。Myspace邀请网友志愿担任公民记者,可以将新闻视频、照片上传到网页上,这些图片、视频新闻不仅可出现在Myspace网站上,部分内容还将由Fox新闻频道加以编辑,在其电视频道和网站上播出。

利用互动传播产生了全新的节目形态。比如互动节目,把素材搬到网上,让观众根据自己的见解剪辑成节目,再回传上来;还有的互动节目是根据观众的意见取向来决定剧情的发展,并进行制作和拍摄。比如在国外较为普遍的多分支剧情的电视剧,日本的互动电视剧《抉择》就是典型。

总之,现在越来越多的广播、电视台纷纷利用互联网、手机电视、IP电视等新媒体,与频率频道资源共享、联合互动,增强节目的传播效果,扩大媒体的影响力。

二、当代广播电视节目生产机制选择与演变

广播电视节目的生产按照与播出平台之间的关系,可以分为制播合一和制播分离两种模式。对于产业实践而言,市场永远处于变动状态,因此这两种模式哪一种更加科学或者更加理性是很难加以判断和确定的。

广播电视作为社会公共服务体系而言更多地受到政府规制的影响。美国公共政策学派代表人物哈维克(John J.Havick)曾概括出传播政策制定的四种理论模式:一是经济规制,指以经济效率为标准,强调实施规制中的产业主导原则,在此基础上制定政策;二是新多元主义;三是多元主义;四是政府主导,指政府依据自己的偏好制定政策,实施政府行为。[1]四种理论模型提供了政府规制关于广电产业利益格局的四种假设,而当规制偏好处于政治、社会、经济三个目标间的不同冲突与合谋格局当中时,关于制播关系、广播电视节目生产社会化的论断就会出现现实与理论判断之间的方位漂移

(一)美国:“制播分离”为主的产制模式

在美国,广播电视中的新闻节目一般实行制播合一制度,其他如娱乐类节目制作常采用制播分离模式。

1954年迪士尼为美国广播公司(ABC)制作的《迪士尼乐园》可以说是制播分离早期最成功的案例,该节目的巨大成功从根本上改变了好莱坞与电视之间的敌对状态。为了推行制播分离,美国1970年实施的《财政利益与辛迪加法案》强迫三大广播网大量采用从独立制作商那里采购的节目;同时,1971年通过的《黄金时间准入法案》规定广播网在黄金时间(19∶00—23∶00)节目播出时限为3小时,由广播网制作的节目为每周15小时。这样的规定旨在约束广播网的势力,解放独立制作商,鼓励创作高质量的节目。从此,广播网被迫遵守一定的限制,并且,承诺不再在国内发行任何节目,也不在国外发行非自己制作的节目,在播放其他方制作的娱乐节目时,限制自己获得利益的比例。上述两个法案大大推动了一个资金充足的、成熟的广播电视制作业在美国形成,美国本土的主流电视,除公共电视网(PBS)时常播出一些英国电视剧外,基本不播外国作品。尽管1995年上述法案因被认定为已经不合时宜而相继被废止,但制播分离的传统业已形成;同时,形成了制作商在节目收益分配中居于主导地位的市场结构。以电视剧市场为例,生产商、渠道、播出方的收益分配比例一般为6∶2∶2,与我国电视剧市场这一权益分配格局(2∶2∶6或3∶2∶5)基本相反。

(二)英国:“制播分离”产制格局下呈现明显的公共服务者特征

英国广播电视节目生产尽管也是制播分离,但明显表现出英国电视业作为公共服务者的特征。

英国广播电视节目产制模式常常又被称为“成本附加”模式,或“制作商委托制度”,即英国的播出台倾向于支付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的所有费用,这样节目制作人就不会承担任何资金风险;但反过来,播出台却持有了绝大部分二级权力。在这一机制下,播出台委托独立制作商制作节目,并愿意承担全部制作费用,还要预付给节目制作人一小笔制作费或利润,这笔费用通常是全部制作费用的10%;反过来,作为回报,播出台要求制作商放弃与他们的产品有关的大部分首次、二次转播权或其他附属权利。这样,播出台得到的不仅仅是初级权利(首播权),而且通常还有二级权力(如在国内播出台的多次播放权、影碟发行权和海外销售权等)。这一产制模式有意消减了市场对电视剧产制的干预,体现了英国一贯的关注社会公共传播福利的价值取向。但是,由于主要制作成本将在第一轮的播放中收回,制作商承担较少的市场风险,造成对市场需求的疏离,很难形成市场收视/收听率对制作商的制约;同时,制作商也往往因为与巨大的市场成功带来的经济收益无缘,创新的动力明显不足。这样形成的制播分离其实赋予了播出台更多的权限,它们几乎控制了节目品牌收益的所有权利而又无所作为。如英国第五频道,把每年10%的节目预算(1.2亿英镑)用于对外购买节目,但这些节目带来的收入却占该频道年收入的30%至40%。播出台在供应链中的统治地位意味着很少有内容制作商可以从低成本的复制和递减的边际成本中受益。当内容创作者没有任何二级权利时,他们显然就没有什么经济动力去建立和扩展他们的节目品牌。在这种情况下,机械的割裂了制播之间的共同愿景,作为创意的核心,制作商更多的只是工具意义上的生产机器,而不是可以与电视台共谋发展的合作伙伴。

(三)韩国:仍呈现“制播合一”的节目产制格局

韩国是一个奉行公共广播体制的国家。一方面,政府大力扶持文化产业。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韩国将文化产业作为21世纪发展国家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并于1998年正式提出“文化立国”的国策方针,推出一系列文化振兴和发展的法律和计划,拨出巨资对文化内容产业进行扶持。另一方面,韩国也曾一度试图仿照英美国家,推行制播分离制度。20世纪90年代初期韩国即开始推行节目配额制度,于1999年正式出台《广播法》,规定电视网外制节目的播出比例到2001年增加到40%,其中独立制作商节目份额增加到30%,并且电视网每月黄金时间必须播出15%的外制节目;如果违反规定将处以300万—3 000万韩币的罚金。[2]但配额制实行的1991年,KBS两个频道播出节目中大约96%是自制节目,MBC和SBS则分别是95%和93%。[3]

这也就意味着,在韩国,制播分离的推行让位于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培育,使得当前韩国广播电视节目产业生产仍表现出“国家强力扶持、寡头积极竞争、制播合一、以国内市场带动海外市场拓展并以海外市场扩张为最终目标”的特征。

目前,韩国的三大电视台——KBS、MBC、SBS,不但联合垄断了韩国电视收视市场和广告市场,并且各自垂直整合节目制作流通和传播环节,形成了“制播合一”的节目产制格局;同时,三台网相互之间极少进行横向节目交流,绝大多数节目在本台播出后,国内市场便极少再有人问津。在政府与寡头心照不宣的合谋下,韩国从1997年开始,电视节目的出口每年以33%的速度递增,其中电视剧是其中最为抢眼的节目类型。据韩国文化观光部统计,2001年韩剧出口达9 515集,金额约达790万美元;2002年韩剧出口为12 363集,金额为1 639万美元;2003年,韩剧的出口金额更是高达约3 698万美元。

(四)中国:广播电视节目产业“制播分离”的尝试

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广播电视业先后尝试“制播分离”的模式。广播节目方面,当时广州、上海等城市开始出现广播节目制作公司,为广播的“制播分离”奏响先声;进入新世纪之后,随着我国广播频率专业之路的不断推进,广播的营业额每年都以平均超过10%的速度增长,这为广播节目社会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我国电视业关于“制播分离”的尝试最先体现在电视剧生产领域。20世纪90年代初,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等有实力的大台,纷纷成立了电视剧制作中心。

但是,我国广播电视节目市场的问题也较为突出。以电视剧市场为例,现在我国电视剧的流通领域,基本上是一种先制作完成,然后再集中购买的方式,而且基本上是一次性购买。据2004年6月第十届上海电视节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参展的电视剧中已经完成制作的超过60%,正在制作中的占16.01%,这还要归功于电视剧是电视节目市场中开始最早、市场化操作相对较为成熟的市场,电视剧“期货”的比例(20%左右)要高于其他电视节目类型。[4]这样的情况下,制作公司的风险非常的大。但是,高风险却并非就意味着高回报。在我国,电视剧的生产、流通、播出三方利润比例一般为2∶2∶6,利润向播出方倾斜;而在美国电视剧市场上,上述比例一般6∶2∶2,利润是向生产方倾斜的。[5]政府对企业来说存在三种可能模式:权威主义型政府、关系依存型政府与规则依存型政府。其中,权威主义型政府对企业有极大管理权力,有很强的宏观掌控与资源分配能力;关系依存型政府在企业中有非常重要的利益,相互依存度较高;规则依存型政府与企业之间相互独立性较强,企业有较多的能力与政府博弈。[6]与之相对应,我国政府与广播电视产业制播环节之间表现出不均衡的关系结构。其中,相对于播出业,政府以权威主义或关系依存类型行动,而对于民营主导的制作商则扮演着不均衡的规则依存型的关系角色,即双方相互独立,但政府明显处于强势。

按照市场经济的本意,作为政策制定者的政府应该是整个经济体系的利益守护者,而不应该厚此薄彼;但是,由于旧的计划经济的惯性,国有资本一直处于规模垄断与利益优先地位。在一个非成熟的市场经济体系中,这种不平衡的关系结构有意强化了权益分割的不公平格局,并已经严重抑制了整个经济体系的活力和张力。

为了搞活广播电视的经营机制,使广播电视节目在竞争的环境中获得更多的活力,得到更好的发展,2009年我国许多媒体进行了制播分离的改革尝试。2009年原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获得国家广电总局第一个关于“制播分离”的批复,国家从政策层面上第一次正式地提倡了制播分离。而广电总局《关于推进广播电视“制播分离”改革(修改稿)》明确规定,除影视剧外,电视台从市场购买节目的比例,原则上每年不低于播出总量的30%。这一政策的出台,将大大改变电视台传统的自制自播模式,既有助于促进电视节目市场的发展繁荣,同时也可以带动民营广播电视节目制作公司的发展,形成共赢的局面。

广电总局2011年1月13日表示,2011年要加快文化改革发展步伐,但明确指出电台电视台作为党的重要新闻媒体和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必须坚持事业体制。强调指出,电台电视台改革中,不允许搞跨地区整合,不允许搞整体上市,不允许按频道频率分类搞宣传经营两分开,不允许搞频道频率公司化、企业化经营。此“四不许”主要针对播控平台,而非内容制作、新媒体以及广告运营,但银河证券分析师许耀文认为,若从影响上看,广电总局的这番表态会使制播分离在我国的进展不一定那么快。

三、当代广播电视节目主要类型与发展

(一)广播节目:音乐、新闻是主力

根据CSM媒介研究,当今广播节目可分为八大类:提供新闻资讯的新闻/时事类节目、能够充分发挥广播“优美动听”功能的音乐类节目、能够传播科普知识的生活服务类节目、文艺类节目、体育类节目、法制类节目和财经类节目。无论是在国外还是在我国,音乐、新闻类节目都是最受听众欢迎的。音乐是所有广播频率中的基础内容,新闻是广播节目不可或缺的主要内容。因此有人说,音乐和新闻是广播制胜的法宝。

在美国,一家电台一般只突出一种专业化的节目类型,在全美15000多家电台中,音乐台在美国广播市场中占据着最大的份额。美国是类型化广播发展相当成熟的国家,根据不同的音乐节目类型和独特的受众定位,美国的类型化音乐台已经被细分到了相当微妙的程度。比如在2048家乡村音乐台中,又区分为经典乡村音乐、纳什维尔乡村音乐、前卫乡村音乐、传统乡村音乐、亡命徒乡村音乐、专辑乡村、西班牙乡村、年轻乡村等细分频道。

除此之外,在美国,新闻类节目受到的关注程度也比较高。新闻类广播是美国广播市场中重要的电台类型之一。新闻性电台的节目元素主要包括报时/路况、联播新闻/地方新闻、天气、焦点新闻、专栏/特写等。根据世界知名收听率调查公司阿比创(Arbitron)2007年的统计数据显示,新闻/谈话类节目在众多类型的广播电台中稳居收听率之首,达43.6%。新闻类节目还是电台吸引高端听众的重要环节。即使是在美国的类型化音乐电台中也不缺少新闻元素。比如古典音乐台和怀旧音乐台,由于听众群年龄较大也较为成熟,学历和素质较高,对于国际和国内大事相当关心,所以在行车高峰的上下班时间电台会提供大量新闻,而且在其他时段还提供一些深度的新闻报道。比如在当代成人音乐电台、当代热门音乐电台、摇滚乐电台、古典音乐台、乡村歌曲电台、怀旧歌曲电台中,新闻都非常受到重视。根据阿比创的数据显示,许多带有新闻节目的专业电台的收听率排名均比较靠前。

随着受众需求的多样,受众目标、市场的深入细分成为广播频率发展的趋势。广播的分众化传播,意味着某一类节目的接受要符合一定层次观众的价值观和审美观。类型化是使广播保持旺盛竞争力的策略之一。

(二)电视节目:类型多样化[7]

电视是一种高度类型化的媒介。多样化既是评估媒体表现的标准,更是媒介希冀达成的目标。为了充分满足不同收视者的需求,节目类型及内容的多样化是必要条件。当前,电视上经常可以观赏到的节目类型有新闻类节目、真实类节目、电视纪录片、青少类节目等。其实,世界各国对于电视节目类型的划分,大致相同,却又各具特色。经过多年发展,欧洲成为世界上电视节目模式运作体系最成熟、研发和输出的电视节目类型最多的地区之一,欧洲电视节目类型和模式,对于世界各国的电视节目制作也有借鉴和示范作用。

1.新闻类节目(www.xing528.com)

新闻类电视节目往往被作为吸引收视、树立电视台良好公众形象、赢得公信力的法宝,是电视台的立台之本。当娱乐、综艺类节目日益蚕食世界各国电视版图时,新闻类节目市场根基依然牢固,收视地位不可动摇,仍然是各电视台的节目主体。为了突出新闻在电视机构中的地位,很多国家相继开办了全天候播出的专业新闻频道/网(见表2—1)。

表2—1 部分国家和地区的新闻频道列表

img7

新闻节目的形式和种类繁杂,为了抓住观众的注意力,各具特色的电视新闻节目推陈出新,层出不穷。短到滚动字幕里出现的一句话新闻,长到几十分钟甚至以系列节目形式播出的连事实带评论的深度报道,不同类型的电视新闻节目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真人秀节目

真人秀电视节目是现今国内电视业界和学界都十分关注的话题。真人秀电视节目是真实感特别强的电视节目,是指“特定虚拟空间中的真实故事,以全方位、真实的近距离拍摄和以人物为核心的戏剧化的后期剪辑而做成的节目”[8]。目前,国外真实类电视节目大致包括五种形式:娱乐化信息节目、纪实肥皂剧、生活方式类节目、真人游艺类节目和生活体验类节目。[9]

(1)娱乐化信息节目:专指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起源于美国,以“犯罪”和“紧急救援服务”为主题,通过娱乐的手法,报道真实发生的新闻事件的电视节目。美国NBC播出的《未解之谜》是这类节目较早时期的代表之作,其余比较有名的节目还包括英国BBC的《犯罪观察》《999》以及英国ITV的《从地狱中来》等。

(2)纪实肥皂剧: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源于英国,它将肥皂剧的技术带入纪录片中,是观察性纪录片和有特色电视剧的结合体,填补当时电视剧、喜剧等成本日益高涨的节目的空档。它将节目参与者置于媒介为其设置的完全虚构的场景和交互关系中,“纪录”对他们日常生活、领导和工作环境等方面的观察结果。英国BBC的《儿童医院》《公共卫生体系的辉煌》《航空公司》《飞机场》等是这类节目的代表作。

(3)生活方式类节目:20世纪90年代后期起源于英国,关注普通人及其日常的兴趣(如园艺、烹调、装修、时尚等),强调“人”或“家”在节目参与过程中的转变,这种转变通常会与竞争联系在一起,但节目的目的不是为了决出最终的胜利者,而是为了捕捉普通人对结果的各种反应。生活方式类节目主题多元,除时尚、装修等常见话题外,还有同性恋、普通人的房地产经营、整形甚至绝症患者从生活到死亡、从“普普通通”的尸体变成“非凡”的科学展览的故事。英国的《时尚挑战》《房间改变的故事》、澳大利亚的《街区》等是这类节目的代表作。

(4)真人游艺类节目:是目前全球电视市场上最畅销的一种节目模式,典型代表是《幸存者》《老大哥》。这类节目表现出参与者极强的对抗性,展现各种参与者在巨大压力面前的真实反应,游戏环节的设计、游戏规则的制订和游戏进展的把握是制作真实游戏秀的关键所在。

(5)生活体验类电视:是近年发展起来的新型真实类电视节目,它将体会体验和游艺秀结合起来,让普通人以各种不同方式体验别人的生活或新的生活方式,一方面审视他人和他人不同的生活,另一方面参照别人生活对自己的生活进行重新规划。如《换妻》《性别交换》是这类节目的代表作。

真人类节目的特点是悬念与未知。由于节目没有剧本,没有专业演员,只是普通大众纯粹地本色表演,使得节目的整个过程充满着悬念与未知,并且由于观众不知道这些真实的表演者背后的行为选择究竟是怎样的,因此他们并不能对这些表演者的行为选择作出精准的判断,这就给了观众持续收看下去的理由。

3.纪实类节目——纪录片

纪实类电视节目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纪实类电视节目与“虚构”相对应,指的是一切以“现场报道”和“现实事件报道”为叙事特征的、非虚构的电视节目。狭义的纪实类电视节目专指电视纪录片。本书所论及的“纪实类电视节目”正是其狭义范畴内的节目。

中国传媒大学的朱羽君教授在其《文化品质:电视纪录片》一文中,对电视纪录片作了以下定义:“电视纪录片是运用现代电子、数字技术手段,真实地记录人类社会生活,以现实生活的原始内容为基本素材,经过创作者的选择、重组、集中、强化,结构而成一种完整的电视节目形态。”

从题材和表现形式上来看,电视纪录片大致有以下几类:

(1)特别纪录片:是对特别事件和重大活动的记录,也是电视特别报道的延伸。如有关奥运会、“9.11”事件、虐囚事件等重大国际事件的纪录片。

(2)调查性纪录片:是对重大事件以及现实社会问题调查过程和结果的记录。此类纪录片借用调查性新闻报道的操作手法,以引人入胜的情节结构展现大事件,层层深入,帮助观众了解事件背后的现象,并促使他们行动起来,寻求解决的办法。

(3)“迷你”纪录片,由于深受杂志型电视节目的影响,一个30分钟的电视专栏节目至少可以编排3个“迷你”纪录片。“迷你”纪录片单片片长通常为4—10分钟,而且制作周期短、耗资小。

(4)大型电视纪录片:以宏伟篇幅、深刻内容,使用大量历史文献资料,来剖析人类社会、宇宙世界、科学天地甚至未来趋势等宏大叙事主题,记录推动人类文明进程的杰出贡献。

4.青少类节目

电视青少节目是以目标受众的年龄作为依据划分的节目类型。从理论上讲,青少节目与新闻类节目、真实类节目、纪录片等是交叉而非平行的关系。青少节目也包含新闻、真人秀、纪录片等节目形态。但是由于受众对象的特殊性,各类青少节目在整体上表现出非常鲜明的特征,因此,将其单列出来,与真人秀、纪录片等并列。

目前青少节目大致可再分为婴幼节目(0—3岁)、学龄前儿童节目(4—6岁)、学龄儿童节目以及青少节目,包括故事讲述类、教育类(包括认知类、数学类、读写类、科普类、艺术类节目)、杂志类、新闻类、青少纪录片、音乐类、游艺运动类、关系类、美食类、婴幼安睡类节目等,几乎涵盖了少年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

(三)我国广播电视节目类型与发展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广播电视事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广播电视节目的类型越来越多样化。

1.广播方面

1986年底,我国第一家专业电台——广东人民广播电台珠江经济台开播,拉开了我国广播专业化之路的序幕。之后,专业电台在我国风起云涌,相继掀起了经济台、音乐台、交通台和故事台等专业台开办热潮。到目前为止,我国广播事业已经进入了广播专业化的成熟期,并逐步跨入了数字广播时代。据统计,截至2009年底,我国共有251座广播电台,开办了2 675套广播节目,制作了广播节目671.65万小时,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96.31%。[10]

CSM媒介研究的调查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32个城市15岁以上听众最喜欢收听的广播节目类型比较集中,新闻/时事类节目以59.7%的选择比例高居榜首,列为听众最喜爱的节目类型;音乐类节目以47.5%的选择比例位列第二,竞争优势不容忽视;生活服务类节目获得了34.1%的铁杆听众,具有一定的市场空间;排名第四位的是文艺类节目,有24.3%的听众把该类节目列为最喜欢收听的节目;然后依次为体育类节目(10.1%)、法制类节目(10.0%)、财经类节目(8.9%),三者差距不是很明显。[11]由此可见,新闻、音乐、生活服务类节目是各类目标听众的最爱。

2.电视方面

进入新世纪以后,我国电视事业的发展特征明显,随着节目结构的调整和传播技术的发展,电视频道的专业化不断推进,使得电视频道数量和质量得到了稳步提升。据统计,2009年我国共有电视台272座,开办了1 310套电视节目,共制作电视节目265.36万小时,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7.23%[12]

目前,我国的电视节目主要包括新闻、电视剧、综艺、财经、少儿、体育、法制、纪录片、戏剧、音乐、生活服务等多种类型。在每一种节目类型当中,根据不同的内容、功能和风格样式又细化为多种节目样式。根据CSM媒介研究统计显示,2009年,新闻/时事类和综艺节目共占据21.92%的收视市场份额,领先优势进一步扩大。紧随其后的是由专题和生活服务节目构成第二阵营,二者共获得13.59%的收视份额;青少、体育类节目占据着细分节目市场领军位置,分别获得4.32%和3.22%的收视份额,是我国收视市场第三阵营;法制和财经节目的收视份额在1%—3%之间;音乐、戏剧、教学和外语节目的收视份额均低于1%,竞争力表现不容乐观。[13]

(1)新闻节目:电视台的立台之本

据CSM媒介研究调查显示,2009年,我国电视节目市场中新闻节目以8.55%的播出比重获得了12.68%的收视比重,是仅次于电视剧的第二大类收视节目;相比于电视剧26.07%的播出比重获得32.23%的收视比重而言,电视新闻节目是资源使用效率非常好的节目类型,资源利用指数达到了48.30%。[14]

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的新闻类节目在播出和收视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2009年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的改版引领了我国地方电视台新闻节目的改革方向。这次改版不仅改变了节目的包装风格,还在新闻内容上进行了扩充,例如改版后的《东方时空》增加了主播点评、记者调查、简讯、短评等多个板块。这次改版的核心目标就是加大新闻信息量和加强新闻评论。

2009年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收视率排在前15位的节目中,重大新闻直播、新闻特别节目占多数。可见最近几年,重大新闻事件的实时报道对收视情况的影响越来越显现。2008年5月12日14点28分汶川发生地震,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于46分钟之后的15∶14开始进行24小时不间断的地震直播报道,使得当天新闻频道的收视率急剧上升,最高达到了3.8%左右,相比平时翻了三番。据CSM媒介研究调查显示,中央电视台及省级卫视在“5.12”地震后一周总计播出的抗震救灾节目达到1 397小时,全国范围内收看观众数达到10.15亿。[15]

伴随着传播技术的不断更新,电视新闻经过多年的发展,其节目的样式已经十分丰富。根据CSM媒介研究的细分,目前我国的电视新闻节目可分为新闻/时事、新闻评述、综合新闻、财经新闻、法制新闻、体育新闻、外语新闻七大类。

(2)综艺节目:发展态势强劲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的于丹教授将我国电视综艺节目的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一是90年代初开始的以《正大综艺》和《综艺大观》为代表的综艺节目类型阶段;二是以《快乐大本营》和《欢乐总动员》为代表的游戏类娱乐节目阶段;三是以《幸运52》和《开心辞典》为代表的益智博彩类节目阶段;四是“真人秀”节目阶段。从这四个发展阶段来看,我国的电视综艺节目从台上走到了普通大众身边,使得普通人不仅能在电视综艺节目中进行表演,而且能依靠综艺节目成为万众瞩目的明星。可以说到了新世纪,我国电视媒体获得了相对稳定的发展环境,开始在综艺娱乐类节目上大展拳脚。随着近几年“选秀”节目风潮的逐渐消退,我国的电视综艺节目进入了一轮新的调整期。除了以往的明星、游戏、情感等元素之外,电视综艺节目开始将新闻、公益等其他元素纳入了节目制作的环节中,从而以节目样式的不断翻新来吸引受众的目光。各种形态的综艺节目多样并进,如游戏类的《智勇大冲关》、歌唱比赛类的《谁敢来唱歌》、魔术表演类的《金牌魔术团》、才艺展示选秀类的《快乐男生》《星光大道》和综艺类的《快乐大本营》等节目共同丰富着观众的休闲生活,不仅满足了不同层面观众的需求,还收获了较高的人气。电视综艺节目在电视收视市场中的份额不断攀升。

在我国,中央电视台的综艺节目曾经是播出量和收看量最高的,但是从2009年开始,综艺娱乐节目的市场状况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中央级娱乐节目开始萎缩,省级卫视娱乐节目进入白热化竞争阶段。“中央级频道(娱乐节目)今年(2009年)39.3%份额相比两年前下滑约10个百分点,省级上星频道则接下了这部分市场份额,在2009年增长到36.8%,与中央级频道整体竞争力基本相当。”[16]

(3)青少节目:各方重视,发展平稳

电视青少节目在我国各级电视台中一直受到重视并保持了平稳的发展态势,这一方面与我国的少年儿童数量庞大有关,另一方面也与我国向来重视少年儿童的教育有关。目前,全国所有的地市级以上电视台都开办有少儿栏目,并且也已经拥有了几十家专业的少儿电视频道。

当前我国的少儿节目形式比较多样,从形式上来划分主要有新闻类、教育类、益智类、游戏类、科普类、综艺类、动画片和儿童剧类等等。其中,动画片的播出比重和收视比重在所有少儿节目中是最高的。

我国少儿专业频道的数量这几年也在稳步增长。目前开路的专业少儿频道有近四十个,其中2003年开播的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以良好的覆盖率实现了较好的收视状况。除此之外,包括北京卡酷动画卫视、湖南金鹰卡通卫视以及上海炫动卡通卫视是目前国家广电总局批准的三家上星动画频道,这三家以播出动画片为主的卫视主推我国原创的动画片,赢得了广大少儿观众的喜爱。

(4)电视纪录片:创作日益繁荣

在我国,电视纪录片出现于中央电视台前身——北京电视台开播的1958年。从这一年开始,电视纪录片在我国的发展经历了多个时期。中国传媒大学何苏六教授在他的《中国电视纪录片史论》中将我国的电视纪录片史分为四个时期:“政治化纪录片时期(1958—1977年)”、“人文化纪录片时期(1978—1992年)”、“平民化纪录片时期(1993—1998年)”和“社会化纪录片时期(1999年至今)”。

目前,我国电视纪录片的创作数量要远远高于纪录电影。这取决于电视纪录片创作在技术上的便利性和相对低的成本,同时也取决于电视这个良好的播出平台。在我国目前数量众多的综合性电视频道中,纪录片都有其一席之地,集中播出纪录片的频道和专业的纪录片频道也有逐年增长的趋势。

目前,我国电视纪录片的种类很丰富,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划分出不同的类别。如果从其内容上来划分,当前的电视纪录片可以粗略地分成社会人文类纪录片和自然科学类纪录片两大类;可以细分为时事报道片、历史纪录片、传记纪录片、人文纪录片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