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数字时代广播电视的未来图景
数字电视、网络电视发展的重点在于可以交互,从而更新电视娱乐的方式;手机电视强调的是便利的终端,考虑人们在移动环境下碎片化的时间段内如何消费电视节目;移动电视在具有数字电视的特性同时,在传播方式、适应移动环境下的状况进行了拓展。这些新的视听媒体更多是根据技术的不同特性定义的,在一定的运营模式下,它们不会孤立存在,而是会产生有机的组合。与其说数字电视、网络电视、移动电视是视听新媒体,不如说它们是未来电视的发展趋势。
在“2008中国FTTH发展高峰论坛及设计技术研讨会”上,武汉邮电科学院烽火网络有限公司渠道行业事业部总经理钟瑾曾这样描述未来的家庭生活——早上六点半,你被一段悠扬的MP3音乐叫醒。原来是书房的电脑自动开机播放MP3,瞬间,美妙的旋律充满了整个空间。不过,奏响这清晨小曲的并非电脑音箱,而是客厅的环绕音响,原来电脑和音响之间建立了智能无线连接,数字音频通过无线方式传输到了更好的音响中进行播放。在你洗漱的时候,厨房电视信息显示:你家的鸡蛋只剩一个了,按照医生给你定制的营养食谱,一家人鸡蛋每天摄取量不少于3个,你通过厨房电视IPTU购物栏目买了30个鸡蛋,你的妻子顺便订购了一些美味零食……到了晚上,你在书房用电脑上网,你的妻子在客厅看电视,然后你们一起用电视上网“啃”了一部大片,不过看之前你按了一下遥控,把家里调成电影院模式。临睡前,你们接上了各种健康监测仪表,把数据传到医院中,不用担心,如果有异常,医生会主动通知你。[50]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如此美好的幻想正在一步步地接近现实。
从人们的期待中,我们可以预测,未来的电视机不仅仅是一个收看电视节目的工具,而会成为一个家庭生活、娱乐终端的中心。未来电视的终端服务更加多元,不仅提供电视节目,还提供电子政务、电子商务、远程教育、娱乐游戏、医疗及各种生活信息等服务,使电视变成一个集公共传播、文化娱乐、信息服务为一体的多媒体综合信息平台。
新技术不仅影响了电视,而且还影响了广播。新媒介的出现大大影响了广播原有的形式。因为所有的新媒介都是带有视频功能的,当广播与这些新媒介融合之后,我们在新型接收终端上则会看到主持人在广播直播间对着麦克风主持节目的视频,此时的广播实际上成了一段带声音的视频。从技术和呈现方式上看,广播与电视已经不存在区别了,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讲,电视的未来也是广播的未来。
但是这意味着电台广播将不复存在吗?当然不是!影像虽然可以满足受众的读图需求,但却无法清晰地表达很多抽象的概念,所以要发挥广播最原始的优势——非视觉传播,给予听众更多的想象空间,并让听众在做其他事情的同时还可以收听节目。有调查显示,目前绝大多数的听众还是喜欢通过无视觉图像的收音机来收听广播节目。因为广播的非视觉传播特征,所以将来只要有网络的地方就会有广播,除了收音机作为媒介外,很多家用电器比如冰箱、洗衣机、微波炉都可以成为接收广播的工具。
未来广播电视的发展方向将更加人性化、用途更加多样、效果更加逼真。正如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一书中所说:“理解未来电视的关键,是不再把电视当电视看待。”确实,通过技术的强有力应用,广播电视正在从单一的收看时段、收看方式、运营理念、传播方式等若干方面逐渐摆脱出来,在外形、质量、覆盖、功能、业务等多个层面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形式。受众不仅可以收听收看传统电视节目,而且还可以尝试视频点播、视频聊天、在线购物、玩游戏等更多精彩体验,从而实现用户从“收听收看电视”到“使用广播电视”的根本性转变,以使自己的生活更加便捷与舒适。
因此,除了保存广播电视提供节目这一最核心的功能外,广播电视还需开发更多的功能来调动用户的热情。
一、功能开发之一:音视频点播
视频点播功能是未来广播电视的重要发展趋势之一,它是20世纪90年代在国外发展起来的,英文称为“Video On Demand”(VOD),就是按用户的需要随时提供交互式视频服务的业务。
从广播电视诞生以来,其主要特点之一便是线性传播,根据时间一段一段地播出。在未来,广播电视一方面依然可保持线性传播的特点,播放现场直播节目,受众不干预节目内容;另一方面基于音视频点播系统存在更多点播节目,可进行非线性传播,使受众有更大的参与性。受众可以像逛超市一样,寻找、选择、定制、点播自己所需电视频道和频道中的节目内容。
比如电视剧视频点播。观众不需要像以往在预告时间在电视机前坐等电视剧的播出,而是可以根据个人的时间,从电视节目单中找到想看的电视剧,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收看。在观看电视剧的时候,观众可以自由选择观看的角度。在一部警匪片中,你可以选择警察的视角,也可以担当犯罪嫌疑人的角色。实际上一部电视剧由于不同的收视兴趣和视角而被剪辑成了多部电视剧。观众可以把自己的评论加入进去,同时也可以看到其他人的评论,并且进行交谈。
音视频点播功能的出现,还将会影响、改变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本身。未来的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者在传统的节目内容之外还要附加其他信息,另外,对于节目的内容提供者来说,还需要把在广播电视频道线性播出的节目进行片段分割、分类和参数设定,以便用户可以随意调出这些信息来使用。音视频点播让原来进行线性播出的节目走向了更多使用不同接收器的“观众”,同时也延长了广播电视产品本身的生命周期。
二、功能开发之二:信息服务
如前所述,未来电视将是一个集公共传播、文化娱乐、信息服务为一体的多媒体综合信息平台。可见,信息服务也是电视功能拓展的重要方向。未来的用户将可以通过电视获得更为专业、个性、对象化的详细的分类服务信息,可以为用户提供旅游、交通、气象、就业、教育、医疗、股市等信息发布、信息搜索等多功能的公共服务。信息提供者可以根据接收终端的特性,用不同的媒体形式来描述信息,除了“音频+视频”版本,也包括“图片+音频”、“图片+文字/纯文字”版本。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不同样式的信息。数字技术使广电网、计算机网、电话网逐步走向融合,全媒体和综合业务已经是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未来电视将为用户提供一个更加个性化的享受空间。
三、功能开发之三:电视商务
电视购物从在美国诞生以来席卷世界各地,它既不属于新闻,也不是娱乐,而纯粹是作为一种营销手段存在的。凭借强大的视频功能,电视能够充分展示每件商品的外观、性能和参数,而且电视的权威性将会增加用户对商家的信任度。
据韩国CHL投资公司提供的资料显示:电视购物占据了韩国家居购物销售总额的70%以上。韩国LG公司自己经营的购物频道,年销售额已经超过10亿美元,世界排名第二。
电视开通购物功能对于用户而言,可以足不出户地享受买遍天下的乐趣;对于电视经营者来说,则开辟了另外一条盈利的渠道,产生更为可观的价值,为电视产业的发展提供一个新的增长点。
打造智能电视支付系统也是未来电视的任务之一。电视支付系统推出之后,用户通过电视终端即可实现付费点播、电视购物等业务的在线支付,还可享受水电煤气费缴付以及火车票、飞机票预订等多项支付服务。2011年,上海东方传媒集团有限公司(SMG)计划联合中国银联等相关机构打造智能电视支付系统。
四、功能开发之四:上网冲浪
面对异军突起的新媒体发起的挑战,电视需要知己知彼方能灵活应战。新媒体带给电视强大冲击力的同时,也为电视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思维方式。新媒体最显著的特征在于互联性。从用户的角度讲,这种互联性表现在只要愿意就可以把通过某一终端获得的内容连接到别的终端。因此,要想在新的媒介生态环境下赋予电视新的生命力则可考虑把电视连接到互联网上,大大丰富电视屏幕。通过电视屏幕,用户就可以驰骋于互联网的海洋中,浏览网页、分享视频、搜索信息、收发邮件,还可以在聊天室里进行聊天。
如今,许多电视机都在不断开发计算机应用,丰富其网络功能,出现与电脑功能融合的端倪。与互联网连通之后的电视,将会为电视用户提供一个别样的世界。可以想象,让用户通过键盘操作,透过电视屏幕浏览互联网将为未来电视业的发展打开无限的机会之门。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成熟,广播、电视会变得越来越丰富和多样。从形态上而言,广播、电视将会在多种接收终端上以各种各样的形态呈现;从功能上而言,广播、电视不仅仅能收听收看音视频节目,还会开发尽可能多的功能,成为一个数字电视、网络电视、手机电视以及各种移动终端都能共享信息内容的数字处理中心;从产业发展而言,原来单一的广播电视机构纷纷向综合媒体或全媒体转型发展,逐步成为一个集音、视、网、报、刊和新媒体业务于一体的新兴媒体,同时,越来越多的机构和组织会参与到广播电视的生产经营中,分广电市场的一杯羹,并以广播电视为核心构建多元价值链,为人们提供更加丰富的节目和更多层次的服务。
由于媒体的特殊属性,无论何种类型的广播电视,它们都承载着传播新闻、文化、教育、科技等信息的社会功能。在媒体的传播过程中,内容仍然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可以说,技术的发展为内容的传播提供了技术支持和平台架构,使内容传播更生动、更丰富、更形象。技术为内容的表达和形式的创意提供了便捷的平台,也为内容的传播者提供了新的机遇。
数字化新媒体给了每个有想法的受众得以参与传播、分享内容的平台。媒介是人的延伸,在数字化带来的媒介融合的时代里,这种延伸更是将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彰显。媒介于人不再只是冷冰冰的传播工具,媒介与人的融合将会更进一步促进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
【注释】
[1]王兰柱:《媒体融合时代的电视突围》,《媒介》2011年第2期,第43页。
[2]ATSC:美国数字电视地面传输标准,此为美国数字电视委员会的缩写。
[3]DVB:数字视频广播的缩写,为欧洲发起并制定。
[4]ISDB:数字广播系统标准,由日本制定。
[5]欧洲、非洲、中东的101个国家签署协议,同意在2015年前停止模拟电视广播,实行全面数字化。
[6]此部分数据转引自陈苏城:《2010海外传媒市场盘点》,原载于《媒介》2011年第1期,第57页。
[7]赵明:《美国数字电视发展与启示》,人民网,http://media.people.com.cn/GB/40628/5597841.html
[8]FTTH即一根光纤直接到家庭。将光网络单元(ONU)安装在住家用户或企业用户处,是光接入系列中除FTTD(光纤到桌面)外最靠近用户的光接入网应用类型。
[9]VDSL就是ADSL的快速版本。使用VDSL,短距离内的最大下传速率可达55Mbps,上传速率可达19.2 Mbps,甚至更高。
[10]陈积银:《全球数字电视转化发展的瓶颈》,《电视研究》,2011年第5期,第74页。
[11]《英国数字电视的决策模式:策略及政策》,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newmedia/2007-08/11/content_6508779.htm
[12]数据来源:《英国数字电视发展特征》,诺达咨询,http://www.ndcchina.com.cn(www.xing528.com)
[13]参见吕岩梅:《英国启动“画布”计划及其对中国下一代广播电视服务的启示》,英国独立电视台环球娱乐亚洲区域总裁詹姆斯·罗斯(James Ross)在杭州“广播影视新媒体运用与国际传播研讨会”的演讲《准备迎接iPod一代——英国独立电视台(ITV)看新媒体》,2009年10月30日。
[14]数据来源:中国科技信息网。
[15]王兰柱:《媒体融合时代的电视突围》,《媒介》2011年第2期,第44页。
[16]数据来源:《广播与电视技术》2011年第2期,第40页。
[17]数据来源:《高清交互数字电视改变“视界”》,中国新闻网,http://www.chinanews.com/it/2011/08-19/3269219.shtml
[18]数据来源:《广播与电视技术》2011年第2期,第136页。
[19]数据转引自陈苏城:《2010海外传媒市场盘点》,原载于《媒介》2011年第1期,第57页。
[20]段世慧、何宝宏:《IPTV发展任重道远》,《人民邮电报》2005年2月20日。
[21]《2011年中国IPTV用户数将达1 450万》,《广州日报》2007年8月1日。
[22]数据来源:《手机电视的隐秘江湖》,科讯网,http://info.broadcast.hc360.com/2011/03/160910370779.shtml
[23]DVB是数字视频广播Digital Video Broadcasting的缩写,它的传输方式有多种,其中包括地面无线(DVB-T)和手持地面无线(DVB-H)。
[24]同上。
[25]NTT DoCoMo公司是日本电报电话公司(NTT)下的手机公司(或服务品牌),它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移动通信公司之一,也是最早推出3G商用服务的运营商。
[26]KDDI是一家在日本市场经营时间较长的电信运营商、电信服务提供商。
[27]所谓“One Seg.”,是指可播送到手机等移动式电子产品的广播电视。
[28]初一:《MBCO与日本韩国移动电视的发展》,《卫星与网络》2009年3月第81期。
[29]汪卫国:《全球广播方式手机电视运营市场分析》,http://www.bpes.com.cn/scfx/view.asp?id=24&page=1
[30]DMB,全称为Digital Multimedia Broadcasting,即数字多媒体广播,是在数字音频广播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一代广播系统。
[31]SK集团是韩国第三大跨国企业,以能源化工、信息通信为两大支柱产业。
[32]TU Media是2003年SK发起成立的一家专门运营DMB的合资公司,股东包括三星、LG、Curitel等终端厂商,也包括制造业、IT集成等领域的众多厂商以及SBS、KBS、MBC等节目/内容提供商。TU Media作为SK电信的子公司,是韩国唯一的S-DMB运营商。
[33]MediaFLO是美国高通公司对于移动电话、个人数码助理等可携式装备的广播资料传送技术,相对于韩国的地面数字多媒体广播标准(T-DMB)、欧洲的手持式数字视频广播标准(DVB-H)而言,是同类型的竞争标准。
[34]MobiTV是移动电视和视频平台,成立于1999年,是将电视引入移动设备的先驱之一。
[35]拈花微笑:《美国手机电视业务经营惨淡》,http://net.it168.com/pl/2008-03-19/200803190824667 shtml
[36]数据来源:《2007年8月美国手机电视用户数量超过八百万》,艾瑞咨询,http : //news.iresearch.cn/charts/72530.shtml
[37]〔英〕安德鲁·埃奇克利夫·约翰逊、〔英〕马克·奥德尔:《手机电视:下一个时尚?英国:调查结果不妙》,何黎译,《青年记者》2006年第3期。
[38]CMMB是英文China Mobile Multimedia Broadcasting(中国移动数字多媒体广播)的简称,是国内自主研发的第一套面向多种移动终端的系统,利用S波段卫星信号实现“天地”一体覆盖、全国漫游。
[39]李乃青、覃庆玲:《手机电视业务监管现状及影响》,《通信世界》2007年第24期。
[40]刘东凯:《奥运圣火熄灭:手机电视“虚火”变“伤寒”》,http://mobile.people.com.cn/GB/79431/8076148.html
[41]拈花微笑:《美国手机电视业务惨淡经营》,http://net.it168.com/pl/2008-03-19/200803190824667.shtml
[42]邹奕萍:《奥运成手机电视催化剂三网融合瓶颈愈发明显》,《通信信息报》2008年9月4日。
[43]该公司为全球著名的行业研究机构,专注于对互联网产业链,特别是针对电信、消费电子、半导体等领域进行研究、评估与预测。
[44]刁海鹏:《手机电视概念撞上冰山》,《青年参考》2007年8月18日。
[45]刁海鹏:《手机电视概念撞上冰山》,《青年参考》2007年8月18日。
[46]数据来源: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47]资料来源:比特网,2010年7月12日,http://telecom.chinabyte.com/150/11421650.shtml
[48]数据来源: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的《2011年1月份通信业运行状况》。
[49]喻国明、李彪:《渠道整合力和内容呈现力:未来媒体竞争的聚焦点》,《新闻界》2007年第1期。
[50]钟瑾:《赢在家庭——光纤到户的业务驱动力》,“2008中国FT TH发展高峰论坛及设计技术研讨会”发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