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研究生教育学专业认同案例:质性研究实践

研究生教育学专业认同案例:质性研究实践

时间:2023-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文章还对上述内外部多个影响因素如何增进教育学研究生专业认同的意义和策略问题进行了讨论。另一方面,关于学科专业的认同也是成为近年来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的热点话题。

研究生教育学专业认同案例:质性研究实践

教育研究生专业认同的个案研究

文/张建[1]

评/裴淼

[摘要]学生专业认同研究,是指学习者对所学专业的接受与认可,并愿意以积极的态度和主动的行为去学习与探究。已有研究者大多以一所学校或多所学校的某一专业学生为对象,进行定量的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但是真正用质性研究方法进行学生的个案研究尚不多见。本文以北京某高校教育学研究生为例,从专业认同的三个维度进行了研究,主要结论有以下两个方面:(1)教育学研究生外部因素影响专业认同,主要表现在本科专业、研究生就读专业、就读学校及学科实力、社会对教育学专业的评价、同伴群体对专业的认知、导师影响程度、专业就业状况等八种因素。(2)教育学研究生内部因素影响专业认同,主要表现在个人性格、考研动机、学习适应性和职业意愿等四种因素。文章还对上述内外部多个影响因素如何增进教育学研究生专业认同的意义和策略问题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教育学研究生 专业认同 个案研究

一、研究缘起

文中“点”

近年来,在国家研究生教育培养机制改革和招生规模不断扩张的背景下,作为国家13个大学科门类之一的教育学学科,也在学科体系与招生规模上实现了自身的增容与扩展。在学科体系方面,教育学一级学科下属的二级学科,已经从最初的教育学原理、教育史和课程、教材、教法等仅有的几个传统学科,逐渐发展成为当前较为全面、系统的13个二级学科的教育学学科群。正是这一系统化学科体系的形成,使得教育学各个二级学科所招录和培养的研究生规模达到历史之最。以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一级学科为例,2012年招收硕士研究生240余人,博士研究生招生70余人。然而,在教育学学科的空前发展和招生人数不断攀升的同时,由于教育学学科自身专业性不强,以及教育学本科生生源有限,使得教育学研究生相对于其他学科较容易考取,并呈现出教育学研究生的生源十分复杂和广泛的现象,既有来自文科学科中的中文、法律、外语、政治等学科,还有来自于理科中的数学物理、生物等,甚至还有来自于工科的学生。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教育学研究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对教育学专业的认知、态度、学习适应性、教育研究以及未来从事教育工作的意愿如何,直接反映出教育学研究生对自己所学专业认同的状况。本研究选取部分教育学研究生作为个案,运用访谈法,对教育学研究生专业认同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究,以期为增进教育学研究生的专业认同、提高教育学研究生的学习兴趣、研究能力和提升教育学研究生培养质量提供有益的方向和指导。

1.这个判断需要有文献做支持,仅以北京师范大学一所学校为例似乎有些薄弱了。

2.有数据论证吗?

二、已有研究成果述评

弗洛伊德最早提出认同(identity)和埃里克森首次提出专业认同的概念后,有关专业认同研究便成为国内外研究的重要问题。目前,国内外学者都开始关注高校学生的专业认同问题。国外主要围绕专业认同的主要价值、影响因素、影响力等方面进行研究。其中,埃里克森认为专业认同是自我认同和自发发展的重要内容,与青少年对职业领域的认同探寻过程有关,即要选择一项职业(Jonathon D. Brow n.,2004:72-91)。还有研究者经过研究,认为专业认同对学业成功、学习动机、专业发展都有积极影响(Thomas, L.,2002;Kuh, G.,2001:17-23)。国内关于硕士研究生的专业认同以及对学科专业认同的研究也较为广泛。一方面,对专业认同概念的界定已经取得基本一致。有研究者认为专业认同指学习者对所学专业的接受与认可,并愿意以积极的态度和主动的行为去学习与探究,表现为学习者结合自身的兴趣、爱好与特长,在诸多专业中将某一专业视为与自我同一的,而将其他专业视为他者,甚至希望自己成为与该专业杰出者一样的人的反应(王顶明、刘永存,2007:18)。专业认同包括对自己将会拥有或已经拥有某一专业群体成员身份的明确认识;对所学专业,所述群体的态度和情感以及相应的行为表现(黄涛,2008:5)。另一方面,关于学科专业的认同也是成为近年来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的热点话题。比如,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上海地区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问卷的编制及相关研究》(黄涛,2008)、华东师范大学的《教育经济与管理硕士研究生的专业认同研究》(柳叶,2011)、苏州大学的《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周三,2012)、《高等院校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研究》(周靖一,2012)等。这类硕士论文,大多都是通过对选取的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对搜集数据进行描述统计得出结论。

上述这些研究给予本研究的价值在于:一是对于专业认同的概念界定及其维度分类,对本研究问题的维度划分及其访谈提纲的制定都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二是上述这些硕士论文的定量研究数据及其结论,都给予本研究很多有价值的启发与反思。

3.这一段作为文献综述太薄弱了。对核心概念的界定(对文献梳理后本研究的定义)、相关研究的梳理、分类、描述和判断等都比较薄弱,即便是有非常简洁的论述,也没有层次,读起来比较困难。

三、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选择

本研究根据研究目的和质性研究对研究对象抽样的标准和策略,选取Y和P两位研究对象,其基本信息如表1所示。

表1 所选取个案的基本信息

img21

如表1所示,所选取的研究对象Y和P的特征如下:

(1)研究对象Y:①Y同学本科就读数学专业,经过四年的本科学习,毕业后到我国南方一个经济发达城市的普通中学里,做一名中学数学教师,由于对一线教师工作的厌倦,在工作三年后,决定通过考研以改变现有工作与生活状态,并希望在研究生毕业后从事教育研究工作。因此,在工作的第三年,一边工作一边复习考研。最终成功考取全国教育学科重点院校。②Y同学在就读研究生阶段,学习态度端正、勤奋刻苦,对自己专业知识的学习、教育研究的理解和实践、专业就业情况等都有着清晰的认识和了解。③Y同学有着明确的个人发展目标,也进行了清晰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不过这些特征是研究者和Y同学的简单接触后所了解到的一些粗浅认识。

(2)研究对象P:①P同学本科就读于我国中部省份一所普通本科院校的小学教育专业,其学校的教育学专业水平一般,在大学四年级时,通过努力考取北京的一所专业型重点院校的教育学院,也是当时本科同学中考取研究生的为数不多几个人之一。②P同学进入研究生学习阶段,学习勤奋刻苦,并成为院长的一名学生,在参与导师的课题研究中,积极撰写论文并发表在国内核心期刊上。七年的教育学专业学习,使其对教育学学科专业、专业学习对自己的影响有着深刻的认识和感悟。③P同学在学习过程中,对专业比较执著,并考取了教育学博士研究生,其对自己的专业发展和个人职业发展都已经有了初步规划。这些信息是研究者在与之简单交流中获得的,正是由于其表现出以上特征,所以选取其作为本研究的另一个案。

4.应该不是因为研究对象有了这样的特征就选择,而是作为研究者我们对研究对象有一定的筛选指标,符合条件的才成为研究对象。

5.这里没有论证为什么选择访谈法作为资料分析的方法。

(二)资料搜集方法

访谈就是研究者“寻访”、“访问”被研究者并且进行“交谈”和“询问”的一种活动。“访谈”是一种研究性交谈,是研究者通过口头谈话的方式从被研究者那里收集(或者说“建构”)第一手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陈向明,2000:165)。本研究探讨教育学研究生的专业认同,在选取质性研究方法进行研究的背景下,采用具体的访谈法,去获得被研究者对自己专业的认知、态度、情感、适应程度以及个人发展等不同方面的资料进行获取,通过访谈获取上述资源的过程中,对于一些重要问题进行追问和探究,以便能够获取更多的关于被研究者内在的认识和看法。

首先,本研究采用了结构型访谈。也就是研究者在访谈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按照事先设计好的、具有固定结构的访谈提纲,对访谈者进行既定问题的访谈,同时,为了更好地搜集和整理访谈资料,也在征求被访者的同意后,对访谈内容进行了录音。

其次,也对研究个案进行了无结构型的非正式访谈。这主要是在茶余饭后一同闲聊时,对于研究者的某一个重要问题进行了专门探讨,目的是在更为宽松、不受专业访谈氛围影响的情况下,了解被研究者对一些问题的看法以及原因,了解他们对访谈中的某些内容较为详细的解释,也对被研究者所用到的本土概念的意义、内涵和指向进行探究。研究者在前期几次正式的结构型访谈的基础上,针对其中的个别问题,又不定时的对研究者进行了多次非正式访谈,每一次大概持续20分钟,这种访谈大多表现为具有主题性的闲聊,在每一次这样非正式问题探讨式访谈后,我便开始通过回忆畅谈内容,撰写一些主要观点的笔记,并在旁边撰写备忘录。最后发现,在这些非正式、问题式探讨中,获得了研究对象关于专业问题大量的、此前没有谈及的重要信息,甚至还说到一些问题背后的信息或故事。

四、研究结论

(一)“较为冷门与专业性不强”

教育学研究生都有本科学习经历,但是不同本科专业背景的研究生,则表现出对教育学专业不同的看法。通过对研究生Y和P同学的访谈,发现他们对教育学专业有着不同的看法。比如,在对Y同学访谈中,谈及本科专业时,Y同学认为:“我本科学的是数学,数学专业虽然学习起来比较单调,因为整天跟数字打交道,就是在算啊,算啊。但是如果要是适应的话,数学专业硕士毕业的话,就业很受欢迎的。我们班有的继续读数学研究生,他们毕业很受欢迎,尤其是各个省市的重点高中,当然由于数学是基础学科,也有很多同学选择考取金融、经济、会计等热门专业,因为考研究生有数学优势,这些专业就业也非常好。像我本科学数学考教育学的不是太多,教育学专业不如我本科数学专业,还是算比较冷门的专业。”

6.似乎只是对资料的初步分析和罗列,没有逻辑的梳理这些小点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与专业认同发生怎样的关联。没有给出两位研究对象的专业认同的整体概念。另外,分析过程也只是对数据进行呈现,很少看到作为研究者的解读,更没有跟理论和以往研究任何的关联。

从Y同学的话中,可以明显感受到,Y同学对数学专业学习的单调性有非常深刻的感触,但是其也对数学专业具有社会需求性强的特点有着清楚的认识,同时也看到数学专业在跨考金融等经济类研究生的专业优势。这也说明,Y同学既看到数学专业在学习过程中的特点,也看到数学专业在就业和考研时的优势。事实上,这也是对数学专业的专业性和实用性的肯定,换言之,其对数学专业的实用价值有着清醒的了解。尽管Y同学没有对自己所学的硕士专业进行多少评价,但是从其所说的“很少有人考取教育学”,以及对数学专业的肯定态度来看,教育学没有数学专业性强和比较冷门的意思也是蕴含其中的。

而P同学在谈及本科专业时,也表达了对本科教育学专业的认识:

“我本科专业就是小学教育,不过这个专业不是我高考时报考的专业,是被调剂到这个专业的,这主要是当年高考成绩不够高,报考的经济学专业录取分数太高,被随机调到小学教育专业,当时,我们班有很多像我这样,被调剂到我们专业。从专业名称就知道个大概,就是毕业后到小学当老师。大学开学时,我们专业主要学习一些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小学课程与教学论方面的专业课。我们学习的知识比较泛,当时学院对我们专业的培养目标就是要培养具有全科型的小学老师。当时,我们班一些同学毕业时,也确实有不少去小学当老师了,尽管我们没有什么学科背景,不过小学对于学科要求不是太高,因为小学知识就那么多,像我们这样本科生知识体系肯定不是问题,人家小学也主要看个人的综合素质和教学技能。而像我最后考研的就几个人,我之所以选择继续考教育学研究生,主要是受当时我们系一个学术颇有成就的老师影响的,他算是我学习教育学的启蒙老师了。尽管教育学本身专业性不强,但是如果持续学习下去,也会做出一些成果的。”

由此,看以看出,P同学对自己本科专业的了解是由一个大概了解到深入了解的过程,对专业的适用性有一个清楚的认识,也就是到小学对口就业。尽管对自己专业的劣势有着一定的认识,但是其也认为,只要经过自己努力,也会取得不错的成绩。这说明,P同学在接触和学习教育学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和了解教育学的优势与不足,只要努力也会取得成功。

(二)“实力强、资源多”、“传统学科”

由于教育学一级学科下有13个二级学科和其他一些自设学科,这些学科本身的研究内容、领域、学科属性都存在很大不同。不同学科的教育学研究生也表现出一些不同的认识。在对Y同学进行访谈时,当我问及现在就读什么专业时,Y给我详细介绍了自己所学的专业:

“我学的是比较教育专业,当时我选择这个就是因为北师大教育学比较教育专业是国家重点学科,其不仅学科实力强,还有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比较教育研究中心,当然,还有比较教育专业的学术期刊——《比较教育研究》,当然,还有一点,就是我对高等教育感兴趣,想读比较高等教育方向,但是,我在入学选导师时,也不知道怎么搞的,恰恰给我分到研究基础教育的老师。”

从Y同学的话语中,可以看出,其对北师大教育学各个二级学科是有一定了解的,尤其是对比较教育专业的优势也有着自己的分析看法。从Y的上述言语中,笔者可以深深的感到,其选择比较教育专业是经过仔细的分析和慎重的考虑的,如果考取比较教育专业的研究生,其在导师选择、研究内容上都会有一个理想的选择。不过在入学选择导师时,没有能如愿,也打乱了其研究生学习和研究的内容。总之,Y同学经过慎重考虑报考比较教育专业,说明其认为比较教育专业在教育学专业里面是相对比较好的。如果考取,对于自己的学习和发展必定有一定的好处。

而P同学在这个问题也给出他的观点:

“我硕士就读专业是教育原理,由于我当时对教育学专业不是很了解,只是知道教育学原理学科开设比较早,在教育学一级学科下面的一个传统学科,很多学校都有教育原理专业。但是,在研究生学习过程中,才发现教育原理是一门基础性的理论学科,偏向于理论思辨,导师经常让我们读一些哲学、教育哲学方面的经典书籍,以提高自己看问题的深度。在整个教育学专业里,教育原理的应用性不强,硕士就业也随之比较困难。”

从P同学的话中,可以看出,其认为教育原理专业属于基础理论学科,专业知识主要在于知识的理论思辨与拓展,就业方面相对于其他应用性专业较差。从这些对专业的认识中,可以看出其对教育原理的专业性和应用性认同度不高,也对自己专业培养的学生的出路表现出一丝担忧。

从上述两位的访谈中,可以看出,两位受访者分别就读比较教育和教育原理专业,他们对两种专业有不同程度的了解和认识,对专业较为了解的Y则对自己所学专业认同度较高,而对自己专业不太了解的P同学对专业认同则较为模糊或不高。

(三)“优势大、就业好”,“学校好、起点高”

研究生就读教育学的学校及学科实力的高低对教育学研究生专业认同产生一定的影响。研究者在对Y同学进行访谈时,在谈及研究生所就读学校时,Y同学则这样介绍自己学校的教育学院:

“由于不想在中学当老师了,但又想从事教育行业,想想只有考教育学研究生,以后毕业能从事教育研究的工作,所以就决定考教育学研究生。由于师大的教育学是全国最好的,考上的话,毕业找工作时,必然就会有很大优势,所以就选择报考了师大。”

Y同学很自信地表达了其对师大教育学学科雄厚实力的认同,这种全国最好的教育学学科对自己的发展有帮助,尤其是在找工作上会有很大帮助。在Y同学谈及这些过程中,研究者也发现其非常的自信,这也说明其对师大教育学实力水平的认同,而这种认同也加强了其对自己专业的认同。

而在谈及这个问题时,P同学也向研究者这样表达了其个人的看法:“由于我本科学习的是教育学,想考北京的高校,当时也想报考师大,但是我也查了历年师大教育学研究生的报名人数和分数线,知道竞争很激烈,所以就选了一所非师范大学的教育学,尽管学校教育学实力一般,但是学校的层次较高,如果考上的话,其实也是挺不错的。在研究生学习过程中,我在知识学习和研究中,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从P同学的话语中,可以看出其对地方和学校的看重,专业则次之。其分析了自己考研院校的选择策略,学校较之专业更为重要。学习在于个人,而不在于外在的条件。而事实也证明其这种选择的正确性,学校较好,起点高,就能够为其提供良好的学习平台。专业知识的积累和专业能力的提升,都在乎自己的努力,P同学比较满意自己的研究生学习。

(四)“别人看不上、影响力小”

教育学作为13个大学科门类之一,社会对这些学科也有一个认识和评判。社会上的这些对教育学的认可与否、评价好坏也对教育学研究生专业认同产生一些影响。比如在研究者对Y同学访谈中,Y同学提到的这样一个事件:

“其实人家其他学科看不上教育学的,别看咱们学校教育学自己认为自己很强,但是别人倒没有把你放在眼里,咱们学校心理学也说是全国最强的学科,但是跟心理学相比,咱们就相差很多。如果在外面,别人知道你是博士,就问你什么专业的博士,你说是教育学,别人就没有反应,如果你要说你是心理学博士,别人就会对你很崇拜。这不是我瞎说的,这是我的亲身体验啊。一次我坐火车回家时,和车上人聊天,也是一位知识分子,知道我学教育学,别人说不知道。”

Y同学提到的这个事件反映出其对教育学学科的看法,受到外界评价的影响,也许正是由于Y同学的这个亲身感受,使其知道教育学在外人眼中的地位没有咱们自己专业的人想象的那么高。这也看出Y同学在对教育学专业认知的过程中,既有自己作为教育学学习者的认识,也有受到外界认识的影响的认识。而且这种外界对于教育学专业不看好的态度,也弱化了其原先对于教育学专业的正面认识。所以,外界对于教育学专业看法的好坏,也深深地影响着教育学研究生原有的认知和态度。

(五)“确实没有学科性、文章比较烂”

同伴群体对教育学研究生的专业认同也有很大的影响,同伴群体对专业的评价直接影响着研究生对自己专业的认同。这里的同伴群体主要包括同学、师兄、师姐等。研究者在对访谈中问及身边人认为教育学学科性较差,这种看法对你有影响吗?Y同学则这样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别人的这种说法确实对我有影响,因为同学之间会互相辩论,你学什么,我学什么,就会得出两句话。一个是比较教育没有学科性、第二句就是比较教育杂志上的文章都比较烂,全是描述性的,没有讨论分析。其实我自己也认同这种看法。无论是在复试之前也看看杂志,包括进入学校看一些杂志,确实能去比较教育做深入分析的真的很少,我也有自己的看法,为什么呢?这东西很难,你粗浅的陈述一件事情,那很简单,但是你要能深入的做比较,需要你真切的去过那个地方,你如果没有去过那个地方,你只是一手、二手、三手、八手的文献,那你再怎么做,都不太真实。再怎么分析,都很水的(质量都不高)。”

Y同学明确表明,身边的师兄、师姐、同学对于教育学专业性的看法对自己影响较大,而且他们还对教育学学科性差这个问题进行了讨论,并得出两句话的结论。当然,Y同学也对大家的讨论进行了自己的反思,并对这些问题的原因进行了简单的分析。从Y同学的上述看法中,可以看到同伴群体对教育学专业的看法和认识,对身在同伴群体中的个体来说影响是无时不在的,而且这种耳濡目染的影响往往是深刻的,不过Y同学也针对同伴群体对这个问题的谈论结果进行思考,也给出了一些简要的例证,以证明大家经过探讨得出的结论。从另一个方面,也反映出Y同学自己的专业问题,并不是人云亦云,而是会去分析问题是否存在,其原因是什么。

(六)“有效指导专业学习、课题研究”

研究生导师是教育学研究生在学术道路上的领路人,其在知识传授、课题研究、学术指导等方面也对教育学研究生的专业认同产生了一些明显的影响。研究者在访谈中谈及导师对自己的影响方面的问题时,被访者也表达了自己的见解。比如,Y同学认为:

“研究生刚入学时,我导师说,我本科学数学的,有两个难度,一个就是从数学跨到教育学,就是从理科生的思维方式调整到文科生的思维方式,这是一个跨越。第二个就是我们比较教育专业,我们对外语要求很高。你要时时刻刻的准备,提高自己的外语水平。我们当时学比较教育,没有别的事情,整天就是翻译。就是中翻英,英翻中,最有趣的事情是当时我们老师和英国的一个教授联合搞了一个项目,我没有参与到项目,我只是做过一些数据分析。老师可能觉得我是理科生,让我做数据分析,就看那个师姐就是先写中文稿,老师看过以后,翻译成英文稿,给外国教授看,外国教授看过以后,再翻译成中文稿,再给中国教授看。比较教育研究,有时候就是翻译。”(www.xing528.com)

Y同学说,导师提出自己的不足和今后重点努力的方向,一个是思维方式的转变,另一个是英语水平的提高。这使得其在学习过程中,一方面通过多看书来转变其思考问题的方式,另一方面就是通过翻译来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从这些可以看出,导师对自己的要求是非常清晰的,也让Y认识到比较教育专业学习的需求和重点,这些也指导着Y重视这些方面的学习,以提高这些基本功。事实上,这些也一定程度上加深了Y对专业的认识。在谈及是否跟导师做课题时,Y同学也谈到:

“由于我们导师是比较传统的,强调专业基础知识,一年级都是上课、看书,帮她分析一些数据。因为我们导师以前很少做,都是拿一些现成的过来,做一些描述。后来她就做了一些问卷。然后我就帮他们录问卷,分析数据。后来到二年级时,就是翻译一些报告,英国政府的一些文件、白皮书。到二年级下学期了,她感觉我们可以开始做一些事情了,就跟她做了一个项目。选取的地点就是北京、山西和四川。”

Y同学也承担着导师课题的一些任务,也加深了其对比较教育专业课题研究的内容、方法的了解,也使得其在知识学习过程中,初步具有做研究的一些基本素质和技能。可以看出,导师逐步让学生参与课题研究,使得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能力得到了锻炼,也使得Y同学对于自己的专业认同有一定的加深。

(七)“第一选择、就业广泛”

专业就业情况的好差也直接影响着研究生的专业认同。如果以往就业形势非常好,则会增强研究生的专业认同,专业就业难则会降低研究生对自己的专业认同。研究者在对被访者进行访谈时,发现专业就业的高低影响着教育学研究生对专业的认同。比如,在谈及专业就业问题时,Y同学认为:

“我们专业就业情况我也了解一些,当时可能觉得比较教育可能没有教育经济好,但是,在北京的话,比较教育比教育经济还要好一些。这个我最后分析了一下,人家要是要比较教育的,人家肯定要北师大的,可以进中央教科所、北京教科院,但是你要是学教育经济的话,人家肯定先要北大教育学院的,再要北师大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的,人家是专业搞经济的,有去出版社,还有一个师姐还去中国银行了,做人力资源。我以后想做教育研究,原本是想进高校的,但是现在了解高校教师比较苦。”

从Y同学的话语中,可以看出,其对比较教育专业就业状况是有一定了解的,尤其是通过以前师兄、师姐的就业结果来看,还是不错的,因为其有英语优势,毕竟在研究生阶段英语水平还是得到锻炼的。Y同学还分析比较教育学和教育经济学就业的优势之所在。这又一次体现出,Y同学对比较教育学和教育经济学的各种优势的了解程度,尤其是在北京,比较教育学相比教育经济学的优势。这主要体现在北师大比较教育学在北京是无可争议的老大地位,就业单位在招聘比较教育学时,北师大比较教育学就是其首选,而不像教育经济学,成为人家的第三选择。由此可以看出,专业在就业上的优势,也可以加深研究生对专业的认同。

(八)“有能力、不愁找工作”

个人性格主要是指内向与外向之分,研究生个人性格不同,表现出不同的专业认同度。在对Y同学进行正式访谈时,在谈及专业对于个人发展时,Y同学这样表达了其观点:

“尽管整个教育学专业的专业性、就业方面,不如数学、英语、经济等其他专业,但是我认为这个不是最重要的,能否找到好工作,能否在专业上有发展,都在乎自己的努力和能力,只要好好学习、发展自己的专业能力,不愁找不到工作的,个人的前途不是由专业决定的,而是由自己的努力程度决定的。所以,像咱们这些教育学研究生,还是好好努力学习、跟着导师好好做研究,多出成果,更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把自己的博士学位论文给写好,这个对你以后的工作和发展影响很大。”

从Y同学话语中看出,其对于个人发展需要什么,有很清楚的认识。他承认教育学专业相对其他专业有弱势的地方,但是其认为这个不是最重要的,恰恰专业相对弱势,更需要个人的努力,个人的努力和能力才是最重要的。由此不难看出,Y同学是一个乐观又具有敏锐洞察力的学生,其始终乐观地看待专业的问题,可以看出其对专业的认同还是不错的。而在对P同学进行访谈时,其也是兴致不高的说了这样的观点:

“教育学专业跟其他专业相比,肯定不如其他专业,尤其是像我们教育原理专业,是一个比较清贫的专业,跟哲学专业差不多,属于基础理论研究。”

尽管P同学没有对自己专业谈的过多,但是也可以看出其对专业没有太高的期望。

性格外向的研究生对专业的好坏不是太看重,而看重的是在专业学习上,个人能力是否有较大的提高,如果个人能力得到提高,必然会有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这说明性格外向的研究生对专业认同可能会高一些。对专业认同度较高,他们认为专业不是最重要的,能力才是最重要的,不管读什么专业,只要能够使素质提升和能力增强,就是好专业,这就使得性格外向的研究生专业认同要高于性格内向的研究生。性格内向可能过多的抱怨专业的冷与热。

(九)“攻读博士、做大学老师”

考研动机的不同,也会影响教育学研究生专业认同。通过访谈发现,立志于考取教育学研究生并攻博的研究生来说,其对专业认同度较高。研究者在访谈过程中,Y同学这样表达了其考教育学研究生的动机:

“我当时考师大研究生,就是看中师大教育学的实力很强,老师很多,读博士的机会较多,因为我想进大学当老师,也知道硕士基本不可能,所以当时决定放弃工作,考研的时候,就已经决定继续攻读博士,当我一年级的时候了解到师大硕博连读的机会较多时,我就做好了准备,我在一年级的时候就把学分全部修完了,准备开题的事情,因为硕博连读申请需要完成规定的全部学分,还要求学位论文开题评为优秀。”

Y同学的这些想法和打算,有点出乎我的意料。这或许是其较为长远的个人职业发展规划让我敬佩的缘故。由于其知道当前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在高校有难度的情况,就下决心读博,说明其认为教育学专业博士还是能够让自己有一个良好发展的基础。这也说明其对教育学专业有着较大的心理认同,否则,其肯定希望硕士赶紧毕业找工作,会有读博士没有前途的想法了。

(十)“一年完成两年的任务”

通过研究发现,研究生期间学习适应性如何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专业认同。研究者在对Y同学进行访谈时,谈及研究生阶段学习感觉如何的问题上,其谈到:

“我自从进入研究生学习后,由于导师说我跨专业的,需要转变思维方式和学习英语,所以我一年级就整天泡在图书馆看书,又加上刚进学校,选课学习,新鲜性很强,因为有三年不在学校了,在图书馆读了很多书。读了各种各样的书,专业的还有非专业的。不仅有教育的,还有政治、哲学的。”

这说明Y同学工作的缘故和对研究生学习充满好奇的缘故,就是在一入学就投入到读书学习的过程中,又加上其有志于攻读博士学位,而这又有修课和论文的要求,所以其在一年级就基本上完成了普通学生两年完成的任务。由此可以看出,其在研究生阶段学习还是很有成效和顺利的。或许,正是学习上的高效快捷,使得其对自己专业认同度得到了增强。而就目前教育学研究生群体来说,在教育学学习和研究过程中,对教育学产生兴趣并积极参与课题研究,并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是会增强其对自己的专业认同度的。

(十一)“做大学老师、进教育研究机构”

专业情感是指研究生对专业的热爱。这里主要表现在是否希望今后从事教育相关的工作。在访谈中谈及今后想从事何种工作时,Y同学则这样描述了其今后的打算:

“我刚才说了,我考研就是不想在一线当中学老师了,而是想从事教育研究工作,比如到大学当老师,但是也知道硕士已经基本不可能进大学当老师了。所以在入学时得知,每年都有硕博连读的机会,我就在努力学习,积极争取。因为只有这样,我才有可能实现我当初放弃当中学老师而树立的目标。当然,如果能够进教育研究机构也不错。”

从Y同学的话语中,可以看出,Y同学对于教育研究工作的热爱,这种热情和目标促使其在学习过程中一直保持踏实勤奋学习态度和不懈追求的精神状态,尽管这种目标的实现需要付出许许多多的汗水和五六年的时间成本。这也反映出其对教育学专业和教育工作的热爱,当然也反映出其对自己专业的极大认同,因为,如果没有这种专业认同和对教育研究工作的热情,其是不会花费这么多的时间和精力的。

五、分析与讨论

(一)专业实力、导师、同伴群体影响教育学研究生的专业认同

学校教育学学科实力雄厚或者发展很快,能够促进研究生的专业认同,这主要是因为这些方面发展得较好,能够使学生学习到教育学的各种成功经验,或者说,能够使学生的个人素质得到增强,能力得到提升。因此,学院在教育学学科建设与发展,研究生培养模式和方法上能够不断地进行创新性的改革,真正地做到以改革促发展。

研究生专业兴趣的培养、专业能力的锻炼与提升,都直接受到导师的影响。如果导师能够善于发现研究生的特长和需求,就能够在学习和研究过程中,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或点拨,也就能够促进研究生的学习兴趣和意愿的产生。同时,让学生参与自己课题研究的机会,就能够在研究过程中促进其专业研究能力的提升和专业热情的增长。

无论是宿舍群体,还是班级群体,抑或是导师研究团队下的同门师兄弟(姐妹)群体,这些同伴群体的学习氛围、态度和专业热情都对身在其中的研究生产生很大影响。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些群体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是每一个群体成员的共识的结论。因此,需要在同伴群体中树立勤奋好学的群体价值观念,使身处群体中的每一个人都得到良好的发展。

(二)研究生性格、学习适应性影响教育学研究生专业认同

7.这里的讨论跟前文的数据没有任何联系,为什么从专业认同又转向专业认同的影响因素呢?为什么又这样的所谓结论,论据何在?

个人性格的内向与外向,会影响研究生本人的专业认同和个人发展。性格内向的人,或许只是看到了教育学学科专业性不强的一面,甚至紧紧地盯住了这个方面,而忽视发展自己的专业能力和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就会使其看不到发展的方向,总是处于悲观失望的状态。而性格外向的人,则不会悲观地看待专业性不强的问题,他们会认为个人的发展更多的在于个人,而不是外在因素的好坏,他们会在研究生学习过程中,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最终成为一名优秀的研究生,其个人发展的方向就会呈现多元化。因此,教育学研究生需要转变对专业的认识,注重专业能力的提升,使自己有一个很好的发展前景。

学习适应性是研究生专业认同的重要影响因素。学习适应性好的学生往往对专业认同度较高。因此,需要研究生本人端正学习态度,在知识学习、研究能力和个人素质方面都有所发展,使其在学习过程中感觉轻松、愉悦,增强其专业认同,提高其专业能力。

[参考文献]

陈向明(2000):《质的研究与社会科学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傅蕾(2010):“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的研究”,《皖西学院学报》,第10期,第141-144页。

胡涤非、陈海勇、孙亚莉(2012):“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研究:基于暨南大学的调查”,《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第4期,第53-57页。

黄涛(2008):《上海地区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的问卷编制及其相关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上海:上海师范大学。

王顶明、刘永存:“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调查”,《中国高教研究》,第8期,第18-22页。

周三(2012):《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苏州:苏州大学。

周靖一(2012):《高等院校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硕士学位论文,苏州:苏州大学。

文末“评”

该研究从选题上看比较笼统,直接导致了文献综述、数据梳理和相应解读的脱节;另外,从博士论文训练的水平衡量,选题所涉及的维度也比较单一,就是一个关键概念,应该考虑另一个相关概念,以及两者之间的逻辑关系而确定一个选题。

文献综述部分非常薄弱,也没有分层,更谈不上逻辑关系,没有依据文献的梳理发现需要解决的、并且是可操作的针对选题的具体的研究问题。

研究设计部分没有论证从课题的角度为什么选择这样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数据呈现部分很凌乱,看不到论点之间的联系,更看不到论点与研究主题之间的逻辑关系,或者说数据的解读如何帮助到选题的解答。

分析讨论部分,跟研究选题不甚相关,而且论述得也有些像“空中楼阁”,不知道所谓的这些论述从何而发,而且也没看到最后的结论部分。

学生回应

感谢裴淼老师上述各点的批评指正,不仅使我更明确的发现本研究的诸多不足,也促使我对未来的研究产生深刻启发,尤其是对即将进行的博士学位论文研究问题的选取、设计和研究,有着明确的、关键性的指导。以下对裴老师的上述点评做一简要回应。

本文选题确实存在较为笼统的问题,当时在确定研究问题时,也想到过把研究对象进一步聚焦到教育学博士研究生的专业认同,但是疏于跟朱老师进行探讨和更改。事实上,本研究所选取的两个研究对象都是教育学博士研究生。博士论文选题确实是需要从两个概念的逻辑关系中进行研究,这样才便于建构理论模型,增强研究的张力,而本文只是定位于一个质性研究方法课程作业,更多的是注重对质性研究方法的一系列步骤的训练,因此研究问题表征出小型化、维度单一性。

就文献综述而言,确实存在着文献薄弱、层次性不够、逻辑性不强等问题,这一点是需要在以后的学习中深入思考、反思和改进。

可能是我的表述方面不够明确,才使得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的选取原因不够清楚,同时,研究主题和研究问题的逻辑性也有待加强,不然就会出现研究的严谨性、逻辑性缺失。

分析讨论部分,我主要是对以上专业认同的影响因素进行的,也即本研究的主要问题。这里存在着跟前文研究的衔接性不够的问题,也是我今后学习和研究中所要注意的问题。

再次感谢裴老师非常详细、中肯、独到的批评指正!

点评专家裴淼简介

裴淼:香港大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师教育研究所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第二语言学习、教师认知和教师发展、质性研究方法等。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20余篇,主持和研究10余项合作课题。曾在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研究所(2007—2008)和教育学部课程与教学研究院工作(2008—2011),美国印第安纳大学访问学者(2011),受美国外语教学学会邀请赴纽约总部考察(2010)等。

【注释】

[1]张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管理学院,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2012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教育政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