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墓壁画宗教内涵的新探索——评汪小洋《汉墓壁画的宗教信仰与图像表现》
朱存明
(江苏师范大学教授,江苏徐州,221116)
在中国艺术史上,汉代的画像艺术有崇高的地位,它真实、具体、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汉代人的生活与信仰。但是,长期以来在中国艺术学研究领域,更多的是研究汉画像中反映的汉代生活,或者从美术史的角度,研究汉画像的艺术风格。汪小洋教授近年对汉代图像的研究,把汉画像石、汉画像砖与汉代墓室壁画中的宗教信仰的图像表现结合在一起进行研究,另辟蹊径,取得了令人可喜的学术成果。
由于对汉代艺术研究的相同兴趣,与汪小洋教授很早就认识了,并且十分关注他的学术研究成果。去年在杭州开艺术学学科建设会议,我们又一次相聚在西子湖畔。那时候他谈到他的专著《汉墓壁画的宗教信仰与图像表现》,已经得到国家社会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批号11F2j001)资助,我听了真为他高兴。
近些年他连续出版了《汉画像石宗教思想研究》[1]、《美术考古与宗教美术》[2],主编了五卷本的《中国本土宗教美术研究》[3],显示出强劲的学术探求的气势。今年我又有幸拜读了他的新著《汉墓壁画的宗教信仰与图像表现》,受到极大的教益。
这部书稿是他学术探讨的一个必然发展,在学术上有如下特色。
首先,在研究内容上显出独特性。对汉墓壁画的研究与汉代宗教的研究已有不少成果,但是通过汉代壁画的图像来深入探讨汉代的宗教信仰,这的确是一个新的视角。虽然汉代以前中国就有原始宗教、民间宗教等信仰,但是现代意义上的宗教如中国本土生长出来的道教,由外国传入的佛教都是在汉代形成并发展起来的。过去的研究,更多是注意文献资料的考据与分析,对图像资料往往重视不够。现代考古学的发展,积累了越来越多的图像资料,通过文献与图像的关系来重新审视汉代中华民族形成时期的信仰问题,就是一个极有学术价值又有挑战性的问题。我们高兴地看到,该著作从汉墓壁画表现与死亡有关的宗教问题入手,通过对汉代国家宗教信仰、方士宗教信仰、宗教礼仪的图像表现,研究了汉民族在形成时期的宗教的诸多方面,把这一学术问题的研究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对我们了解汉代壁画艺术所表现的宗教精神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进而对美术史、宗教史的深入研究起到推动作用。
在现代学术的发展中,最近几年研究的方法也在发展,其中英国学者彼得·伯克“图像证史”的方法已经得到学术界的认可[4]。《汉墓壁画的宗教信仰与图像表现》一书,不仅实现了以图证史的作用,而且起到“图像征史”的价值,许多文献中找不到的东西,在汉代的图像中却可以找到,其学术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其次,在一些理论观念上有所创新。论著研究的是汉代墓室壁画,以今天的观点看,这肯定是一种艺术,所以作者的研究是从艺术的本体性上进行的。但是,汉代人创造汉墓壁画又不是为了今天意义上的审美与艺术,而是为了信仰,是围绕着人生的终极目标的思考而产生的。所以,论著在理论上便把艺术与宗教的关系问题放在一个理论的至高点上,通过具体实证的探讨,得出了有力的结论。
秦汉是中国民族统一性形成时期,是原始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时期,在民俗信仰上,从神话时代逐步向统一性宗教信仰形成时期。汉代又是一个农业社会,汉初黄老之学的流行与汉武帝以后儒家宗法文化的复兴,都使汉代人更重视人在宇宙中的地位与人的生死问题。该著作把汉墓壁画放在一个汉代宇宙论及其人的生死信仰的大背景中来探讨,突破了美术考古、艺术考古的学科限制,在宗教内容的确定上从宗教发展史的高度来加以认识,如考察汉墓壁画中宗教内涵的时代的、阶级的、体验的诸多特性,使我们看到汉代宗教问题的复杂性,在理论上突出了艺术与宗教的关系,使我们看到了艺术在发展过程中宗教起的作用。论著在一些具体图像研究论述等方面,都显示出新意,观点新颖独特,又符合历史的真实。如西王母信仰的转移研究,升仙图的仪式研究、宴饮图的国家宗教意义等的研究,即独立成篇,又强有力支持其总体论述。特别是对西王母由先秦一个人面兽身的神,怎样转化为一个高高在上主宰人类生死之大神的历史过程的研究更显其特色。
再次,结构合理,论证有力。著作从三个方面展开:首先探讨了国家宗教与方士信仰对汉代神灵图像产生的影响;接着探讨了汉墓壁画具体表现的宗教信仰;最后落实到汉墓壁画对中国后代美术的影响。
汪小洋教授曾经系统研究先秦文学,特别是对楚辞与汉赋研究出版过专著[5],所以他能从先秦宗教文化、楚地宗教文化和汉代思想文化的贡献方面展开论证。从国家宗教的认识方面,辨析西王母信仰和方士信仰向民间转移的趋势,并从墓葬制度说明汉壁画墓的中上贵族阶层墓葬建设的属性。
论著描述汉墓壁画表现国家宗教的图像系谱。从具体的图像题材认识汉墓壁画所表现的国家宗教内容,提出汉墓壁画中天界与仙界同构的观点。具体探讨了饮宴、升仙、女娲、佛教图像等。既有宏观的理论探讨,又有微观的个案分析。(www.xing528.com)
最后论著研究了汉墓壁画的贡献以及对后代的影响。一方面是汉墓壁画中的信仰内容在对汉代以后艺术的影响,如西王母信仰对边疆及少数民族壁画墓的影响;一方面是汉墓壁画艺术形式的影响,如汉壁画构图方式、题材模式的反复出现等。
最后要说的是,在一个急功近利的喧嚣时代,学术的浮躁往往代替了深沉的探索,哗众取宠的做秀已在现代传媒中流布。汪小洋教授在虚静的心态下,还虔诚地守着他的学术殿堂,终于把他的著作铸造为一个里程碑。
期待他写出更多的著作,为汉画像艺术研究做出自己的贡献。
(责任编辑:汪艳)
注释:
[1]汪小洋《汉画像石宗教思想研究》。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年。
[2]汪小洋《美术考古与宗教美术》。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8年。
[3]汪小洋《汉墓壁画的宗教信仰与图像表现》。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0年。
[4][英] 彼得·伯克《图像证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5]汪小洋《汉赋史论》。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年。
导车图,汉魏之际,朱村东汉—曹魏墓壁画南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