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男性阴囊和睾丸是微丝蚴寄居的主要部位

男性阴囊和睾丸是微丝蚴寄居的主要部位

时间:2023-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微丝蚴寄居部位,在男性阴囊和睾丸中占的比例较大。

男性阴囊和睾丸是微丝蚴寄居的主要部位

第二节 流行因素研究

一、丝虫病的诊断及微丝蚴检出率的研究

为了进一步摸清微丝蚴隐现规律,特做16例班氏丝虫病患者24h内微丝蚴出现数目的研究,得出下面几个事实:1.班氏微丝蚴出现的最高峰是晚上九时至次晨1时(于晚上9时、11时及次晨1时分别自同一患者身上做微丝蚴计数时发现,此3小时内,同量血中微丝蚴的数目虽不相等,但差值不显著。因此,基本上可说数目相等)。2.16例阳性患者,晚上7时找到微丝蚴的有12例,占受检人数的75%。9、11时及次晨1时找到微丝蚴各为16例,占受检者的100%,延至次晨3时仍为阳性者计14例(87.5%)。早晨8时仍找到微丝蚴计8例(50%)。3.耳垂血中,微丝蚴最高时达到19275条/μl,初步统计证实:血中密度大约每μl超过1万条微丝蚴时(最高峰时的数值)24小时内,任何时间均能在循环血流中找到微丝蚴。因此,微丝蚴白天在循环血流中出现的特性,除了与其种属等种种解释相关外,微丝蚴的数量,亦应为不可忽视的原因之一。

为了探明微丝蚴在周身血流中分布的密度,特做107例阳性患者静脉血与末梢血中微丝蚴分布数量的对比,所用方法系在三同的条件下(患者同、采血时间同、血量同),做对比观察,静脉血直接计数为阳性时,继之做浓缩法计数,根据检查结果,末梢血流中微丝蚴的密度,末梢血较静脉血高得多。一般在2~10倍间,最高时可相差40倍,平均为7.3倍。产生此种差别的原因,可能与血流速度以及生活周期性反射相关(为完成生活史,聚集于机体表层末梢血流中,便于蚊子吸吮)。

根据统计107例阳性患者静脉血和末梢血(耳垂),微丝蚴分布密度的比值是:1∶1的10例,占受检者的9.3%,1∶1.5~5的55例(51.4%),1∶5.5~10的22例(20.5%),1∶10.5~15的8例(7.4%),1∶15.5~20的3例(2.7%),1∶20.5~25的3例(2.7%),1∶25.5~30的2例(2%),1∶30.5~40的4例(4%)。107例平均比值是1∶7.3倍。由此可见,惯用的浓集法的效果,不一定会比末梢血厚血片检出率高。因为自末梢血中取出0.1mL血样,有时可达到0.7mL,甚至数毫升静脉血样的效果,而厚血片法,无论是大批调查或单个检查,均较浓集法高得多,故多数医院用浓集法作为诊断丝虫病的常规检查应考虑改进,以减轻病人的痛苦,提高检出率。

上述统计数字,说明末梢血中微丝蚴分布密度,远较静脉血流高。然而在其不同部位的末梢血中究竟是平均分布还是成集分布仍不了解。为了探明此题,做了26例丝虫病患者不同部位末梢血中微丝蚴计数。

根据分别自左右手中指、足大拇指、耳垂及腹股沟的检查,证明耳垂血中密度最高(共4778条),指尖次之(3447条),第三足指(3200条),腹股沟最低(1575条),耳垂血微丝蚴的分布密度,竟达到腹股沟的3倍。此种差别不能视为偶然现象,这可能与微丝蚴的生活习性有关。微丝蚴寄居部位,在男性阴囊睾丸中占的比例较大。阴囊和别的脏器不同的特点,除了阴囊部有丰富的淋巴结组织外,最显著的差别在于温度较低(低1~2℃),微丝蚴对温差的敏感性也许很大,裸露于体表的耳垂、手指等局部末梢血流中微丝蚴分布密度比被衣服包裹的腹股沟高得多。至于足指血与耳垂血相比较看不出明显差别,这可能因部分受检者为农民,劳动时多赤脚或穿草鞋。

为了解各种体液中微丝蚴的检出率,进行了部分血检阳性患者的乳汁(2例),痰(3例),精液(2例)检查,结果为阴性,因统计数字太少难以绝对否定查不到微丝蚴,故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见表2-2-1。

表2-2-1 各种体液中微丝蚴检出率

img13

经过临床实践,不同方法对微丝蚴的检出率也有不同。末梢血中微丝蚴分布密度较静脉血高,故末梢血厚血片的检出率较静脉浓集法为高。但末梢血试管法又较厚片染色法低,见表2-2-2。然而,至今为止仍有不少医院以静脉浓集法做丝虫病的常规检查法。这样不仅增加病人的痛苦且检出率低,不宜采用。4~6大滴相当于80~120μl,以此制成厚片,如按微丝蚴在末梢血中高密度分布的实际情况分析,这些血量,有时可达到静脉血1~1.5mL的效果。我们曾在患者的耳垂血厚滴片上,发现每视野6~8条/低倍,全片达1100余条之多,故末梢血厚片检查,在某种程度上可超过静脉血的效果,合乎多、快、好、省的原则,满足临床需要。而静脉血浓集法只能作为个别诊断的必要补充。

表2-2-2 三种方法对微丝蚴检出率的比较

img14

注:143例阳性患者系同时用三种方法检查确实者,各法互有优缺点

丝虫病在不同病程微丝蚴的检出率也不同,特别是生物潜伏期检出率最低,见表2-2-3,这也是目前诊断上最感困难的,有待今后进一步研究。慢性丝虫病患者其检出率虽也不高,但可根据明显的体征(象皮肿、乳糜尿)加上某些辅助诊断方法,不难确诊。

表2-2-3 丝虫病不同病程血检阳性率比较

img15

注:晚期象皮肿及乳糜尿的患者,血检阳性可能与重复感染有密切关系

二、183例微丝蚴血症者治疗后阴转情况及其家庭成员感染情况调查

1976年,我们曾对石市乡的石市、星洒、何家、梨树、夏讲五村进行过丝虫病普查。为了解微丝蚴血症者阴转情况与服海群生治疗的关系及微丝蚴血症者家庭成员感染情况,1983年5月对原微丝蚴血症者及其家庭成员进行了复查。

(一)阳性检出情况

血检803人中,原微丝蚴血症者183人,查出阳性20例;原微丝蚴血症者家庭成员620人,查出阳性6例。全部阳性者均为班氏丝虫感染。

(二)原微丝蚴血症者阴转情况

原183例微丝蚴血症者有126例在1976年普查结束时用海群生进行了一个疗程(3天3g)治疗,此次查出阳性6例;从另57例(未服药11例、疗程不全30例、服药情况不详16例)查出阳性14例,见表2-2-4。

表2-2-4 183例微丝蚴血症者阴转情况与服海群生治疗关系比较

img16

X2=15.80P<0.01

(三)家庭成员阳性检出情况

两次血检阳性者(1976年、1983年)的家庭成员与已阴转的原微丝蚴血症者家庭成员阳性检出结果见表2-2-5。

表2-2-5 两次血检阳性者家庭成员与已阴转的原微丝蚴血症者家庭成员阳性检出情况比较

img17

X2=20.41P<0.01

1976年普查时,证实石市等五村系马来丝虫与班氏丝虫混合感染地区,此次复查未检出马来丝虫,说明大剂量短疗程海群生治疗马来丝虫感染效果较好,治疗班氏丝虫感染效果则欠佳。此次复查结果表明,两次血检阳性者的家庭成员与已阴转的原微丝蚴血症者家庭成员丝虫感染情况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说明造成感染与传染源的密切接触有关。

三、腹部皮肤丝虫性肉芽肿病例分析

患者周丫枝,女,49岁,农民,玉山县妼姆公社古山大队人。

患者于1972年8月开始于剑突下和脐上各发现一黄豆大之结节,质硬,无触痛,一年后逐渐增大,并于周围出现7~8个似桂圆大小之同样结节,奇痒,当地某医院诊为皮肤结核,经抗结核治疗未见效,继则症状加剧,腹部皮肤发红,奇痒,疼痛,并出现烫伤样水泡,破皮后流黄水,无全身症状,曾多处求医无效,故于1981年7月到北京某医院求治,印象为脓皮病除外皮肤结核,局部活检,病理报告为慢性肉芽肿样组织,浸润不明显,可见浆细胞,上皮样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两次真菌培养均为阴性,后改诊为淋巴管血管瘤,曾服中药蒲公英金银花乳香、没药等,月余未见效。同年九月转至北京首都医院皮肤科求诊,检查腹部慢性瘢痕疙瘩样皮疹,曾做皮肤组织切片两次均于皮肤组织内发现丝虫虫体,故诊断为皮肤丝虫性肉芽肿,治疗好转后建议回当地进一步检查治疗,并带回海群生服用。

检查:神清,发育中等,贫血外观,全身淋巴结无肿大,腹部皮损上自剑突下3cm,下达脐上2cm,左自锁骨中线外6cm,右自锁骨中线外3cm,皮损总面积为13×36mm2,皮肤表面呈现不规则之条索状瘢痕疙瘩组织,有的融合,并可见散在性愈合瘘孔,瘢痕与瘢痕之间皮肤正常,无渗液。夜间11时血检微丝蚴阴性。

丝虫性肉芽肿可发生于身体任何部位,现已证实可发生在脾脏、乳房、臂、胸、背及颈等部位,其诊断以病理组织切片检查发现丝虫虫体或微丝蚴为主要依据。本病例患者自1972年8月发现腹部皮损后曾多处求医,诊断不一,后经北京首都医院病理切片检查,两次均于皮肤组织内发现丝虫虫体,故确诊为腹部皮肤丝虫性肉芽肿似无疑问。本例患者系玉山县姆公社古山大队人,过去未到过外地,当地是否有丝虫病流行?因十年动乱资料散失无从查考,这次古山大队血检1571人,未发现微丝蚴血症者,但其邻队苏村大队血检1547人,虽未发现微丝蚴血症者,却发现一例24岁男性左下肢象皮肿患者,说明当地过去可能有丝虫病流行。目前,我国主要存在班氏丝虫和马来丝虫两种,据文献记述,班氏丝虫除寄生在肢体的淋巴组织外,多寄生于腹腔和精索附近的淋巴组织,偶可寄生于颈部、胸大肌、腹壁后、脾脏及乳房等部位的淋巴管内形成类似肿瘤块物的嗜酸性肉芽肿,故本病例患者腹部皮肤丝虫性肉芽肿亦可能系班氏丝虫所致。丝虫性肉芽肿其发病机理仍系丝虫代谢产物、机械性刺激或成虫死亡后解体等所致,治疗除用海群生进行病原治疗外,还可用外科手术治疗。

四、瑞昌县21401位居民血检微丝蚴结果分析

为摸清丝虫病流行情况,我们于1983年10月对瑞昌县25个乡(镇、场)的30个行政村进行了居民血检调查,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瑞昌县位于赣西北,地处北纬29°23'~29°51',东经115°6'~115°43'。地势西南多山,东北为丘陵、平原。全县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6.5℃,年平均降雨量1335.2mm,年均相对湿度80%。全县共25个乡(镇、场),221个行政村,总人口370040人。农作物以水稻为主,兼种红薯小麦棉花等。

(二)调查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在25个乡(镇、场)中,各抽查一个村(其中南义乡血检六个村)。采血对象为1周岁以上居民。采血时间晚21-次晨2时,耳垂采血,单耳双片,每片三大滴血(相当于60μl)。涂成宽2cm,长3cm,边缘整齐均匀的椭圆形厚血膜,待干后溶血,瑞氏染色或姬姆萨染色后镜检。镜检一律用推玻器移动血片,镜检速度每小时8~12张。对阳性血片鉴定虫种和计数微丝蚴。

(三)结果与分析

本次血检21401人,检出微丝蚴血症者296例,平均微丝蚴率1.38%。以村为单位,微丝蚴率在1%以上的有13个村,在1%以下的有17个村,微丝蚴率最高的村为7.51%,微丝蚴率为零的村1个。

(1)微丝蚴率与地形关系:全县微丝蚴率与地形有关,山区微丝蚴率最高(3.36%),丘陵地区次之(1.18%),平原地区最低(0.93%),见表2-2-6。经统计学处理,有非常显著性差异(X2=89.21,P<0.001)。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山区生活、文化水平低,卫生条件差,他们即使在蚊密度最高的夏秋之季,也很少使用蚊帐,增加了感染机会,导致山区微丝蚴率高于其他地区。

表2-2-6 微丝蚴率与地形关系

img18

(2)微丝蚴率、体征率与性别、年龄关系:血检21401人中,男性10838人,微丝蚴血症者184例,微丝蚴率1.70%;女性10563人,微丝蚴血症者112人,微丝蚴率1.06%,男女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X2=105.94,P<0.01)。我们认为:男性晚上多有赤膊的习惯,增加了蚊虫的叮咬机会,相应的增加了感染机会,从而导致男性微丝蚴率高于女性。微丝蚴血症者中,年龄最小的3岁,年龄最大的80岁。不同年龄组的微丝蚴率,随着年龄的增大,逐渐升高。年龄越大,在流行区生活的时间越长,感染的机会就越多,见表2-2-7。

表2-2-7 微丝蚴率与年龄关系

img19

调查发现下肢象皮肿患者60人,其中伴乳糜尿8人,伴双侧鞘膜积液1人。60例患者中,男性41人,女性19人,男女性别之比为2.18∶1。年龄最大的78岁,最小的26岁,病程最长者56年,象皮肿部位以下肢最为多见,占90%。

(3)微丝蚴密度计数:对296例微丝蚴血症者(60μl血液)的微丝蚴计数,共检出3244条,平均10.96条,见表2-2-8。

表2-2-8 296例微丝蚴血症者密度统计

img20

(4)虫种鉴定:对296例微丝蚴血症者血片进行了虫种鉴定,马来丝虫211例,占71.28%;班氏丝虫8例,占27.70%;班氏丝虫和马来丝虫混合感染3例,占1.01%。说明瑞昌县是以马来丝虫感染为主的混合流行区。从虫种的地区分布看,班氏丝虫流行乡9个,马来丝虫流行乡11个,班氏、马来丝虫混合流行乡4个。

(四)小结

(1)血检21401人,微丝蚴血症者296例,微丝蚴率为1.38%;体征阳性60人,体征阳性率0.28%。全县系以马来丝虫流行为主的混合感染的中低度流行区。

(2)瑞昌县微丝蚴率以山区最高,丘陵地区次之,平原最低。

(3)微丝蚴率男性高于女性,并随着年龄的增长,微丝蚴率逐渐升高。

五、18例班氏丝虫微丝蚴周期性的观察

为进一步了解我省班氏微丝蚴的周期性,我们于1986年6月18日至24日在吉安县新圩乡对18例班氏微丝蚴血症者进行了观察,现报告如下:

(一)方法

(1)地点与对象:吉安县位于我省中部,东经114°55',北纬27°03',主要农作物为水稻、黄豆、花生等。18例观察者为普查发现,均为农民,其中男性10例,女性8例,年龄最小11岁,最大68岁,在60μl血中微丝蚴条数最少1条,最多161条。

(2)观察方法:将18例班氏微丝蚴血症者外周血进行集中观察,在24小时中,每2小时各用60μl吸管吸取耳垂血60μl,涂成30×20mm2椭圆形厚血膜,干后清水溶血,用甲醇固定以梅氏苏木精染色,专人镜检并做微丝蚴计数,所得结果按Sasa法处理,用S-T法计算其周期性指数(D)及估计高峰时间(K)。

(二)结果

(1)18例患者每人血检12次,在12~16时(北京夏令时,以下同)未发现有微丝蚴,18时开始微丝蚴才出现,其后条数渐增多,到24时达高峰,次晨2时稍有下降,至4时又有所回升,出现一个小高峰,以后渐渐下降,到10时下降数最明显。

(2)18例患者血检各段时间微丝蚴条数,按Sasa法处理,经S-T法测得其周期性指数(D)为114.10%,高峰时间(K)1时38分。

(三)讨论

本次观察18例班氏微丝蚴在24小时内的变化情况,其高峰时间与山东接近,比福建稍迟,均为典型的夜现周期性,四川魏银松等提出,微丝蚴的高峰时间与观察点昼夜周期变化密切相关,我们认为山东在江西观察点的北部,所处经度相差不大(东经116°),因而高峰时间基本接近。而福建则在观察点的东南部,所处经度偏东(东经120°),故出现高峰时间有点差异。由于各省市所处地理位置不同而存在一定的时差,在丝虫病调查中各省、市应根据当地微丝蚴周期性的出现规律,规定其采血时间。

六、彭泽县基本消除丝虫病回顾性分析研究

丝虫病是彭泽县一种常见的寄生虫病,1982年以来,在历年重点查治的基础上,组织专业队伍,坚持以查治传染源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基本上消灭了丝虫病,现回顾分析综合报告如下:

(一)自然生态与社会环境

彭泽县地处赣北,长江中下游南岸,介于东经116°22'~116°53',北纬29°35'~30°06'之间,总面积1544km2,水体面积180.4km2,境内为半山丘陵地带,湿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4~17℃,相对湿度67%~79%,年降雨量1300~1500mm,自然条件适于媒介蚊种的孳生繁殖。全县行政区划22个乡(镇),180个村委会,共296222人,农业人口占90%,耕地面积526532亩,水田106308亩,农作物以棉花为主,粮棉兼作,流行区居民房屋建筑大多砖木结构,室内微小气候较差,社会环境卫生一般,多数居民有盛夏露宿习惯,大部分农户防蚊设备不全。

(二)查治方法

1982年以来,县、乡统一抽调人员,培训分组,普查以村为单位,按常居人口逐户登记造册;采血、访问病史、体征统一进行,受检对象、受检率、采血方法、时间、溶血、染色、镜检均按卫生部规定方法执行。

微丝蚴血症者和有体征病历史者列为治疗对象,全部用南京第二制药厂生产的海群生(每片50mg)进行治疗,每人2~3个疗程,每疗程间隔1个月。全部疗程结束后,微丝蚴血症者采单耳双血片复查,未转阴者继续治疗,直至转阴.同时对微丝蚴率>0.5%的自然村进行全民服药一年,每个月一次。治疗方法,成人3g 3天6次。15岁以下儿童7天14次,总剂量50mg/kg体重,年老体弱者10天10次小剂量递增法。全民服药12mg/kg体重一次顿服。

(三)调查结果

(1)流行史:彭泽县丝虫病流行起始阶段无历史资料可查。仅在晚期病人调查中,据一男性象皮肿患者自述,本人在15岁时小腿即开始肿大至今,其父母及祖父母均有小腿肿大情况,以此推测,丝虫病流行在我县已达百余年以上,

(2)流行状况:1958年抽查病区1806人微丝蚴血症者354例,微丝蚴率19.60%;1982年到1987年普查统计,血检和访视病史、体征164村,共174809人,检出微丝蚴血症者287例,有流火史及象皮肿者1611人,微丝蚴率0.16%,流行率1.10%,见表2-2-9。

(3)地理分布,除东南山区外,其他地区均有散在发病和流行,微丝蚴率在0.5%以上病区,大多分布在“两湖,一带一线”地区,即芳湖、太泊湖;长江沿岸一带和三坂、万亩、马桥一线。

表2-2-9 1982~1987年病情调查结果统计表

img21

(4)性别感染率:检出微丝蚴血症者1053例中,男性微丝蚴率0.58%,女性0.37%,男女之比为1.69∶1,男性高于女性,男女感染有非常显著性差异(X2= 50.76,P<0.01),见表2-2-10,此与男性盛夏露宿习惯及受疫蚊叮咬机会较多有关。

表2-2-10 1053例微丝蚴血症者性别统计表

img22

(5)年龄感染率:统计血检221782人中,不同年龄组微丝蚴感染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X2=1173.18,P<0.01),年龄最大64岁,最小6岁;41岁和51岁两个年龄组最高,31和61组次之,11组以下较低,提示与重复感染有关,见表2-2-11。

表2-2-11 不同年龄组居民微丝蚴率统计

img23

(6)微丝蚴密度:统计1984~1987年血检微丝蚴血症者261例,60μl血中最低1条,最高78条,平均9.25条,见表2-2-12,其中1~5条占57.85%;6条以上占42.15%,且多集中在“两湖”、“一带”和“一线”地区,证明水体面积大,按蚊密度高,居民感染机会增多是造成流行的重要原因。

表2-2-12 261例微丝蚴血症者微丝蚴密度统计

img24

(7)虫种:1982年以来所检出微丝蚴阳性血片均反复进行了虫种鉴定,从微丝蚴头间隙、体态、体核、尾核鉴别,以及临床体征和临床诊断,并经省、市卫生防疫站专业人员鉴定,确认彭泽县为单纯马来丝虫流行区,此与流行区自然生态适于中华按蚊繁殖有关。

(8)传播媒介调查:1982年我们进行了蚊媒的初步调查,在湖滨地区的芙蓉乡五联村,山区上十岭垦殖场芦丰村,丘陵区乐观乡邻都村人房、牛舍共捕获成蚊652只,初步鉴定有四属十三种。按蚊属4种,库蚊属7种,阿蚊属、伊蚊属各一种,捕得中华按蚊217只,占33.28%,分布在人房94只,牛舍123只,分别占43.32%、56.68%。库蚊属中致乏库蚊、淡色库蚊数仅占22.23%,媒介调查结果初步揭示,彭泽县传播丝虫病的优势蚊种以中华按蚊为主,亦与彭泽县马来丝虫病流行密切相关。因条件所限,未做媒介自然感染调查。

(四)防治和效果考核

1982~1987年资料统计,治疗微丝蚴血症者287例,有体征病史1611例,全民服药19472人,疗程结束后,对206例微丝蚴血症者进行效果考核,阴转200例,阴转率97.09%。

为考核历年查治效果,市防疫站在彭泽县抽查了12个乡的46个村,血检36781人,查出微丝蚴血症者34例,微丝蚴率0.09%。此后,省卫生厅于1987年10月对彭泽县进行了考核鉴定共血检6个村,7380人,受检率98.33%,查出微丝蚴血症者5例,微丝蚴率0.08%,见表2-2-13,省市考核结果达到了部颁基本消灭丝虫病的标准。

表2-2-13 丝虫病血检考核结果

img25

继省考核后,1988年10月我们对原微丝蚴率1.18%的太泊湖乡白山村的1012人进行了复查,结果未发现微丝蚴。

(五)讨论

彭泽县系马来丝虫流行区,20世纪50年代末期开始查治,居民微丝蚴率由1958年的19.6%降到1987年的0.08%,先后通过市、省两级考核验收达标,进入后期净化监测阶段。彭泽县除“十年文革”停滞外,二十年的反复查治,居民微丝蚴率平均每年以10%的速度降低,其主要因素是对传染源进行系统治疗,其中包括全民服药,对于消灭传染源,控制和阻断丝虫病的传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丝虫病传播与媒介种群的密度、习性有密切关系,而地理生态环境又决定了媒介种群的分布、滋生、嗜血习性和吸血频率。因此,阻断蚊媒传播丝虫病等一些综合性防治措施,都是值得重视和推广的。彭泽县1968年前以生产粮食为主,稻田水体面积大是按蚊良好的孳生繁殖环境。当年全县一次性水田改旱地七万亩扩种棉花,从理论上讲,无疑破坏了按蚊的生态习性,降低了其密度,减少了丝虫病的传播机会。再者棉花扩种后农药化肥相应增多,对蚊媒等生物而言,化学因素无疑是一种致命性伤害,相对减少了蚊媒传播疾病的机会。

近十年来,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居民居住条件的改善,文化水平的提高,生活习惯的改变,防疫措施的落实,对于有效的阻断丝虫病的传播起了积极作用。

七、丝虫病查治工作质量控制的探讨

丝虫病普查工作,是一项科学性、技术性很强的群众性的工作。普查普治丝虫病的方法,在全国丝虫病防治会议上作出肯定,它是消除丝虫病措施之一。近几年来,我们在开展丝虫病查治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如血检率低,血量不够,镜检质量不高,治疗病人不彻底等。这些原因都影响微丝蚴的检出率,对消除丝虫病带来困难。为了使我们今后在开展丝虫病普查普治时,严格把好质量关,更准确地发现病人,现将丝虫病普查普治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分述于下:

(一)采血问题

采血时应注意两个问题:一是血量足,要求血量为三大滴约60μl做成长2.5cm,宽2cm的厚血膜;二是采血率要高,要求以生产大队为单位,采血率为应检人口的95%以上。但这两个问题,在某些县(市、区)尚未引起注意。如有的由于采血量不足三大滴,就尽量扩大血膜的面积,有的只有二大滴血,甚至少数只有一滴血。这样微丝蚴密度较低,对微丝蚴检出率影响很大。在采血方面,有的只达到应检人口的60%~70%,有的更低,对漏检的人也不补采,马虎了事,这样的采血率不能反映这个地区丝虫病的流行情况,即使检出阳性者全部治愈,但由于有30%~40%的人群漏检,传染源未被彻底清除。所以微丝蚴率很难控制在1%以下。那么应该怎样做好这一工作呢?我们认为应注意下面三点:

(1)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向广大群众宣传丝虫病对人的危害,对防治丝虫病的现实意义,宣传党中央对人民健康的关怀,启发群众防治丝虫病的积极性,使在采血时更好的配合。

(2)组织培训采血员。消除丝虫病必须坚持专业人员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的原则,把技术交给群众。并选择工作积极、认真负责的赤脚医生、卫生员担任采血工作。一般每个生产队培训1~2人,通过培训使其熟练掌握消毒、针刺、采血、涂片四项基本操作,并注意保存好血片、防止蚊蝇叮吸血膜。

(3)搞好试点,以点带面。全面开展采血之前,应搞一个生产队或自然村试点,全体采血员到现场采血,评论质量,总结经验。对漏检者应逐个登记,安排时间补采,一直到补采完为止。

(二)镜检问题

镜检是目前诊断丝虫病较为可靠的方法。有了好的血片,而无高质量的镜检,仍达不到发现传染源的目的。镜检的血片应染色,显微镜要有推进尺。镜检的速度一般在每小时12~15张血片为宜,若不注意这几方面的工作会影响镜检的质量,降低微丝蚴的检出率。为了提高镜检质量,我们体会应注意以下六点:

(1)抓镜检人员的责任心教育。在镜检前和镜检过程中,应对他们进行镜检责任心的教育,在工作中做到细心、耐心、一丝不苟地工作,认真地按镜检的操作要求进行工作。

(2)定期和不定期进行抽检制度。对每个镜检员所看的血片,应相互抽检部分阴性血片,并及时分析漏检的原因,不断总结经验,提高镜检质量。

(3)坚持染色镜检。在丝虫病普查工作中,我们体会到,同一个镜检人员在同一批血片中,染色与不染色检查结果大不相同。据59例对照检查,不染色血片镜检微丝蚴总数为1880条,平均每片82.71条;而染色检查检出微丝蚴5969条,平均每片101.16条。在微丝蚴密度较低的地区,染色检查显得更为重要。

(4)熟悉掌握显微镜的使用。镜检人员应掌握显微镜各个部件的性能,平时养成爱护显微镜的好习惯,尤其是显微镜上的推进尺,是保证不漏检的重要机械部件。对于为了追求速度,把推进尺卸下来这种作法应予纠正。

(5)合理安排好显微镜的使用,不要搞疲劳战。有些地方血检任务重,又限时间看完。在显微镜少的地方,采用人停,镜不停的办法是可行的。有的任意提高镜检速度,每小时看20~30张血片,以致许多视野看不完,有的加夜班镜检,甚至通宵检查,而造成严重的漏检现象,这些都是不符合镜检要求的。

(6)镜检室要有严格的工作制度。在镜检时应集中精力,不应说话或做其他事情。如有一个镜检组,他们边说话边检查了1027张血片,查出7个微丝蚴血症者,在批评他们后重复检查,又查出13个微丝蚴血症者,而说话漏检了三分之二的微丝蚴血症者。

镜检组还应建立严格的交接手续,已检未检的血片应分清,严防返工和漏检。镜检查完血片之后,登记微丝蚴血症者名单要准确清楚,防止张冠李戴。

(三)治疗问题

丝虫病普查以后,对查出的微丝蚴或丝虫病人,均要尽快地治疗,以达到消灭此病的目的。有的地区对这一问题认识不足,未做正规治疗的人,却报了正规治疗,这样使微丝蚴达不到转阴的目的,致使传染源长期潜在,一旦有蚊媒传播,丝虫病就会死灰复燃,最后形成流行。因此在治疗时,应注意以下四点:

(1)开好三个会,在服药前召开生产队干部、卫生员、服药对象会,做到生产除病统一安排,并尽力解决好服药对象生活上的一些问题,使病人安心服药,卫生人员保证服药质量,及时处理药物反应等技术问题。

(2)根据服药者身体情况给予治疗。马来丝虫病一般采用3g/3d海群生疗法;班氏丝虫病用海群生4.2g/7d疗法。两种丝虫病连续治疗3次为一个疗程(每次治疗间隔1~2个月)对年老体弱者可采用小剂量递增服药,海群生总量2g分10次服完。

(3)加强巡回访视工作。全面开始服药后,应组织卫生人员,巡回访视病人,及时了解服药情况,并妥善处理服药中产生的问题。

(4)集中治疗和查漏补治相结合。根据服药者的多少,可集中人力和时间,采取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治疗方式,凡临时外出、因故缓治或暂停服药者,应根据各个人的具体情况制订出补治计划,并及时补治,至微丝蚴完全消失为止。

八、小剂量海群生对丝虫病诊断的初步观察

近年来不少地区和单位,为寻找出一套多、快、好、省的诊断方法,及早消除丝虫病,而用小剂量海群生来诊断丝虫病,并取得一定的成绩。我们于1958年11月份在抚州专区崇仁县山斜、凤岗等生产大队,用不同剂量的海群生进行试验,兹总结如下:

(一)对象选择及调查方法

(1)选择标准:

①血检阳性;

②血检阴性但具有流火史、象皮肿者;

③血检阳性并具有流火史、象皮肿者;

④血检阴性又无流火史、象皮肿者,作为对照。

(2)调查方法:(www.xing528.com)

①在丝虫病流行地区进行;

②上户询问,检查登记;

③夜间21时后,采血镜检。

(二)服药方法

(1)药物准备:将海群生片剂研成粉末,分成试验时所需剂量,包成小包备用。

(2)服药时间:多采用睡前和早餐后(勿太饱),用温开水顿服。

(3)服药组别:第一组(30mg),第二组(40mg),第三组(50mg)。

(4)服药之后:注意询问,观察反应,详细记录反应。

(三)结果

第一组(30mg组),受试者95人,在95人中:

(1)血检阳性15人,服药后有反应者8例,占53.33%;

(2)血检阳性又有病史、体征者10人,服药后有反应者8例,占80%;

(3)血检阴性但具有病史、体征者35人,服药后有反应者21例,占60%;

(4)血检阴性又无病史、体征者35人,服药后有反应者16人,占45.71%;并对此16人,进行详细询问和血液检查,又检出4例有微丝蚴,3例有病史及体征。

第二组(40mg组),受试者106人,在106人中:

(1)血检阳性者13人,服药后有反应者12例,占92.3%;

(2)血检阳性又有病史、体征者3人,服药后均有反应;

(3)血检阴性但有病史、象皮肿者49人,服药后有反应者36例,占73.46%;

(4)血检阴性又无病史、体征者41人,服药后有反应者7人,占17.07%;并对此7人进行了复查(血检),有三例血液中检出微丝蚴,l例曾有过流火史。

第三组(50mg组)受试者100例,血液中均检出微丝蚴,结果全部出现反应。

(四)小结与讨论

(1)小剂量海群生诊断丝虫病,尤其是对马来丝虫病患者的刺激诊断具有相当价值,符合多、快、好、省的原则。在丝虫病高度流行地区内,推行40mg或50mg的药物诊断,既经济又简便,不需要显微镜等设备,且国产海群生价廉货足。

(2)三组中以40mg和50mg为佳,用40mg试验13例阳性中,出现明显反应的有12例,占92.3%。以畏寒、发烧、头晕、倦怠、食欲不振等为主要反应。

血检阴性但有病史及体征者,如第二组42名流火史者,服药后有反应的占71.6%;7人象皮肿中有反应的占85.7%。因此,我们认为,这些患者体内由于淋巴管(腺)尚未完全阻塞,成虫所产微丝蚴仍可进入外周血流之故,或为成虫受到药物刺激作用之故,均未详加追踪考察。

血检阴性又无病史、体征者41人,用40mg海群生有7人出现反应。对此7人多次复查、询问,又发现有3例阳性,1人曾有流火史。其他3人有反应而检不出微丝蚴,可能与其体内所含微丝蚴量的多少,验血时间,单纯虫种(或雄或雌)或刚感染时间不久等有关。以上证明小剂量海群生对诊断丝虫病有一定的准确性。

九、马来与班氏丝虫病在混合感染地区的分布状态

新中国成立以来,丝虫病在我国各地已经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但在马来与班氏丝虫病同时存在的混合感染区的分布状态,研究报告尚少。作者等于1958年,采取全面抽查的对比方法,在该地区进行了两种丝虫病地理分布的调查研究。全面调查研究工作分两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为全区居民丝虫病感染情况普遍定点抽查。根据该地区的地形特点,在分布山区、丘陵和平原的南北向平面上,作三条大致平行的假想线,然后选择若干个靠近假想线的村镇进行居民普遍的血液检查。两线之间的距离约15km。每个被抽查村镇相互间的距离约10km。总计甲乙丙三线共选择21个村镇作为抽查对象。每个村镇普查人数200人。血检方法按照一般常规,采用厚血片染色检查微丝蚴。

第二阶段为山区、丘陵和平原三个代表地区丝虫病的重点调查,根据第一阶段普查结果,决定在丙线上选择淘沙、灌山及固县三地做丝虫病的全面调查,三个调查点间的距离约10km,每个调查点检查居民约1000人,全部调查内容计有:

(1)居民血液检查:检查方法如前。

(2)居民血液中微丝蚴密度的测定,用血色素吸管吸取受血者耳垂血液20μl,如上法制成厚血片染色后作微丝蚴计数。

(3)居民丝虫病史询问与体格检查:凡是有淋巴管炎、淋巴结炎、睾丸肿大、乳糜尿、四肢象皮肿者,均列入本病阳性。

(4)自然界蚊体内丝虫幼虫感染情况的检查,在人房及畜房内捕捉吸血雌蚊,进行解剖检查丝虫幼虫。

(一)结果

居民丝虫病感染情况:第一阶段共检查4178人,血中微丝蚴血症者446例(10.67%)。每个村镇居民微丝蚴的感染率以南面山区最高,从南到北,逐渐减低(乙线中最南的罗山例外)。丝虫虫种方面,每个村镇均发现纯马来丝虫,纯班氏丝虫及混合感染病人,并以马来丝虫的感染率较高。

第二阶段在丙线上的三个代表地区共检查居民3470人,血中微丝蚴血症者500例(14.41%),微丝蚴阴性而有明显症状者261人(7.52%),合计761人(21.93%)。三个地区丝虫病的感染,以山区的淘沙为最高(38.75%),丘陵的山为次之(26.94%),平原的固县最轻(4.74%),见表2-2-14,整个丝虫病感染的分布状况,与第一阶段结果基本相似。

表2-2-14 淘沙、瓘山、固县三个地区居民感染丝虫病的情况

img26

丝虫病患者血内微丝蚴密度,根据三个代表地区232个丝虫病患者微丝蚴计数统计结果,淘沙区90个阳性血片中,微丝蚴密度平均每人为32.6条(每20μl血),山区114个阳性血片平均每人17.9条。以上结果说明丝虫病的感染度方面,三个地区以淘沙微丝蚴的密度为最高,山、固县次之。

丝虫种类分布:根据495个丝虫微丝蚴阳性血片染色鉴定结果,两种丝虫在三种不同类型地区的分布很不一致,其中纯马来丝虫病的感染率,从山区,丘陵而平原,依次逐渐减少,纯班氏丝虫病则以丘陵地区的山略高(5.58%),此外还存在一定数量的混合感染病例,见表2-2-15。

表2-2-15 淘沙、瓘山、固县三个地区两种微丝蚴感染情况

img27

注:固县患者有5人未进行丝虫种类鉴别

从三个调查地区两种丝虫病感染所占的比例来看,在淘沙单纯感染马来和单纯感染班氏丝虫病的患者分别占72.32%与9.49%;山的两种患者分别占44.95%与31.65%;固县的二者分别占83.33%与4.17%。三个不同类型的流行区均以单纯感染马来丝虫病者人数占优势。此外按96张混合感染的阳性片统计,三个地区马来和班氏丝虫微丝蚴条数的平均比值在淘沙为11.91∶1、

山为4.28∶1;固县为2.13∶1。说明在两种丝虫混合感染的病例中,马来丝虫仍然居于主要地位。

丝虫发病率与年龄性别的关系:根据三个重点调查结果,感染丝虫病的年龄组,以10岁以下为最低(8.13%),往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上升,至41~50组为最高(34.17%)。三个地区的结果也不完全一致,淘沙丝虫感染最高年龄组在31~41岁(57.56%),山、固县为41~50岁(各为38.30%、11.40%),表2-2-16。性别方面,男性感染率为22.90%,女性感染率为21.03%,二者无显著差别。

表2-2-16 淘沙、瓘山、固县居民各年龄组的发病率

img28

自然界蚊体内丝虫幼虫感染情况:在淘沙、山和固县三个地区,共解剖了4种常见蚊虫(中华按蚊、致乏库蚊、三带喙库蚊和搔扰阿蚊)844只。检查结果,除搔扰阿蚊全部为阴性外,其余三种蚊虫皆有不同程度的感染,并能发育到传染期幼虫,其中以淘沙区蚊虫感染率较高,固县、山次之,见表2-2-17。

表2-2-17 淘沙、瓘山、固县常见蚊虫自然感染情况

img29

(二)讨论

根据调查研究结果,马来丝虫病在丰城河东地区的感染,以靠近山区及河道上游地带为最高,随着地形地理的变化,从山区、丘陵而平原,比较规律的逐渐减低,说明马来丝虫的分布,与流行区地形地理的变化,有一定的关系,与冯氏的推论:我国马来丝虫病主要分布于水源丰富的南方山区,基本一致,但班氏丝虫病方面,从材料中似乎找不到明显的规律。

两种丝虫病混合感染区的形成,据唐氏及龚氏近年来的报告,认为与邻近地区虫种的分布有关,按丰城周围的地理位置,南面的崇仁县是一个严重的马来丝虫病流行区,北面的新建及两侧的新干、临川县为班氏丝虫病流行区,这可能是构成这个地区混合感染的客观条件,至于为什么马来丝虫处于优势地位问题,估计与崇仁地区的严重流行不无关系,最近裘氏等从两种丝虫微丝蚴在蚊体内发育速度的若干试验中,进一步解释了这一现象。

关于我国丝虫病与媒介蚊种的关系问题,据近年来许多研究报告,中华按蚊对马来及班氏丝虫都可以起到重要的传播作用,致乏库蚊只能传播班氏丝虫。龚氏在最近的调查中,也发现中华按蚊在混合感染区可以传播马来与班氏丝虫的现象。结合我们这次的调查材料,使我们不能不考虑中华按蚊在混合感染区传播两种丝虫的可能性,因此对于混合感染丝虫病的防治工作,如何控制中华按蚊,显得非常重要,特别中华按蚊是我国广大农村中常见蚊虫之一,孳生地区广阔,农村住宅分散,居民受到蚊虫的侵袭机会较多。因此,深入研究中华按蚊在丝虫病混合感染区的传播作用问题,特别涉及目前尚在讨论中的大小型中华按蚊对丝虫病的传播关系问题,将有助于两种丝虫病地理分布特征的进一步分析。

十、班氏丝虫病低度流行区流行病学调查和防治效果观察

随着丝防工作的深入开展,很多原来的中高度流行区现已降为低度流行区或接近达到基本消除的标准。为了探索丝虫病低度流行区的“净化”措施,加快消除丝虫病的步伐,我们从80年代开始参与了临川县凤岗大队丝虫病防治试点工作。

(一)基本情况

该大队位于北纬27°8',东经116°3',属黄土丘陵地区。全大队有10个自然村,14个生产队,共1898人。全年平均气温17.5℃,6~9月平均气温26.7℃,相对湿度80%,全年降雨量1869mm。农作物以水稻为主,兼种油菜、小麦、杂粮、棉花。农民居住卫生条件较差,屋矮窗小,通风照明不足,室内阴暗潮湿,室外污坑积水,很适宜蚊虫的孳生繁殖。居民夏季蚊帐使用不够合理且有赤膊乘凉习惯,故增加蚊虫叮咬的机会。

据资料报道:该大队丝虫病感染率曾高达20%以上,1970年血检微丝蚴率为12%左右。大部分微丝蚴血症者已经过海群生治疗。

(二)流行情况

(1)居民感染率:对全大队1周岁以上居民均做单耳双片采血。共血检1701人,占总人数的89.6%。查出微丝蚴血症者48例,微丝蚴率为2.8%。以生产队为单位,最高为6.9%,最低为1.5%。体征明显者3人,丝虫患病率为3%。虫种经鉴定属纯班氏丝虫。

(2)微丝蚴阳性与性别、年龄的关系:男性微丝蚴率为3.0%,女性微丝蚴率为3.4%,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差异(X2=0.2625P>0.5)。各年龄组微丝蚴率以10岁以下最低为0.38%,随年龄的增长微丝蚴率渐有上升,以40~60岁微丝蚴率最高,见表2-2-18。

表2-2-18 微丝蚴率与年龄的关系

img30

(3)感染度分布:据58例微丝蚴血症者计数,120μl血液在40条以上者4人(6.9%),20条以下者45人,占80%,在10条以下者30人(51.7%),虫数最多者106条,最少者仅1条,见表2-2-19。

表2-2-19 58例微丝蚴感染度分布

img31

(4)微丝蚴血症者连续显阳率:对41例血检阳性者,在未服海群生之前连续血检三晚观察各次微丝蚴显阳率的变化,结果见表2-2-20。

表2-2-20 微丝蚴血症者连续血检变化

img32

(三)传播媒介调查

据1980~1982年7~10月份调查结果,当地主要蚊种为致乏库蚊、中华按蚊、三带喙库蚊。室内优势蚊种为致乏库蚊,占人房蚊群数的59%~82%,其次为中华按蚊占14%~24%,三带喙库蚊占7%~12%,畜房内以中华按蚊为主,占畜房蚊群数的71%~83%,其次为致乏库蚊占16.3%~30.0%,三带喙库蚊占4.7%~8.1%。

1980年解剖致乏库蚊418只,发现8只含感染期幼丝虫,感染期幼虫率1.92%。1982年解剖致乏库蚊180只,只发现1只含有腊肠期幼丝虫。

(四)治疗与复查情况

一般成人每日服海群生0.6g,多数于晚饭后顿服,7天为一个疗程,儿童和年老体弱者酌减,在服药过程中以头昏、头痛、恶心、食欲减退等副反应较多,占60.5%(26/43),多在服药后1~2天内发生,但不影响正常劳动。少数可有畏寒、低热、胃痛和腹痛,也见有驱出蛔虫者,但未发生特殊药物反应。

(1)各次疗程的疗效比较:对服完海群生各次疗程的微丝蚴血症者,在服药后2个月和1年后进行血检观察其转阴率,结果见表2-2-21、表2-2-22。

表2-2-21 各次疗程二月后转阴情况

img33

表2-2-22 各次疗程一年后转阴情况

img34

(2)微丝蚴密度与疗效的关系:经海群生治疗两个疗程后复查36例,结果微丝蚴在10条以下者阴转率为94.4%,在10条以上者阴转率为70.5%,显示密度低者阴转率高。

(3)血片复查情况:在完成二次查治的基础上,于1981年普查1561人,发现微丝蚴血症者12例,微丝蚴率为0.77%。其中经检查2次后现阳性者6例,检查3次后出现阳性者5例。其中男性5例,女性6例,年龄最小者10岁。

(五)讨论

丝虫病流行区以大队为单位,微丝蚴率降至1%以下,为达到基本消除丝虫病标准。但今后需继续做好丝虫病监测工作,巩固防治效果,最后达到阻断当地丝虫病传播,即谓丝虫病“净化”。

我们在该试点区通过以反复查治传染源为主的防治措施,使该大队人群微丝蚴率由2.8%降至0.77%,微丝蚴密度由10.7条/120μl降至1.3条/120μl,致乏库蚊感染期幼虫率由1.9%降至为0%。在10条/120μl以下的低密度组中,其阴转率达94.4%,余下微丝蚴血症者,感染度均有明显下降。有的从106条/120μl,降至10条/120μl,并且未发现3岁以内阳性者。可见在丝虫病低度流行区,通过2次以上的普查和对象治疗,人群微丝蚴感染率和感染度及蚊媒自然感染率均能达到显著降低,从而有利于进一步阻断丝虫病的传播,达到控制丝虫病的目的。在试点过程中,我们还对服用海群生各次疗程的微丝蚴血症者进行疗效观察和比较。发现服完二个疗程的其转阴率可达90%左右。服完一个疗程的,转阴率为60%,未完成一个疗程的,转阴率只有22%,因此在防治过程中应强调送药看服和坚持完成海群生二个疗程以上的剂量,这是加快消除丝虫病步伐的关键。

从表2-2-20结果,微丝蚴血症者,经二次血检后,其累积显阳率为95%,经过三次血检后,其累积显阳性率可达98%。由此可见,若血检能严格掌握操作规程,保证镜检质量,一般经普查2~3次后,微丝蚴携带者可基本获得阳性结果。

通过三年来的试点实践,我们认为,在丝虫病低流行区进行2次以上质量高的普查和对象治疗能达到基本消除丝虫病的标准,为丝虫病的净化阶段创造条件。由于我们观察时间较短,远期效果待进一步追踪观察。

十一、江西省樟树市丝虫病流行病学研究

为探讨阻断丝虫病传播时的人群微丝蚴率及其密度、蚊媒幼丝虫自然感染率的临界水平和监测丝虫病流行动态的指标,我们选择樟树市临江公社芦塘大队作为阻断班氏丝虫传播阈值和监测方法研究的实验观察点,于1982年8月9日至9月18日,对该大队丝虫病流行病学进行了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临江公社芦塘大队位于樟树市的西南部,距县城约13km。南面以浙赣铁路和清萍公路为界,东、西、北三面与邻近大队的村庄相距三华里以上。全大队为12个生产队,8个自然村,总人口1476人,有水田1800余亩,旱地80余亩。农业以水稻为主,兼种少量棉花、花生等。

当地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查该县气象资料,年平均气温为17.2℃,7~8月的平均气温在26.5~29.2℃之间,年平均降雨最为1856.4mm,年平均相对湿度为86%。多数居民居住拥挤,少数住房人畜混居,卫生条件差,苍蝇、蚊子多。夏、秋季群众有露宿和赤膊乘凉的习惯,容易受蚊虫叮咬。

该大队原为班氏丝虫病流行区。据1981年12月普查,微丝蚴率为4.91%(57/1162)。查出的微丝蚴血症者未经治疗。

(二)调查内容和方法

(1)血检:采血对象为1周岁以上居民。采血时间晚上21~2时,耳垂取血,单耳双片,每片三大滴血(相当于60μl)。涂成宽2cm,长3cm,边缘整齐均匀的厚血膜,待干后溶血,姬姆萨氏染色后镜检。镜检一律用移动尺移动血片,镜检速度每小时8~12张。对初检阴性血片全部复检。阳性血片要鉴定虫种和计数微丝蚴。

(2)调查居民使用蚊帐情况与微丝蚴检出率的关系。

(3)对微丝蚴血症者进行体征调查。

(4)居民FPT皮试调查:采用贵州省寄生虫病研究所1981年生产的FPT抗原(1μg/mL虫粉),并用该所规定的方法进行试验。

(5)蚊媒调查

①人房蚊虫密度调查:选择8个密度观察点(内有微丝蚴阳性户与非阳性户4家)。从8月中旬至9月中旬,定人定时每旬捕蚊一次,每次捕蚊30分钟。

②蚊虫自然感染率调查:每旬捕致乏库蚊不少于500只,将所捕蚊虫进行鉴种和计数,并全部进行个体解剖,发现阳性蚊,按头、胸、腹分别计算各期幼丝虫,并进行登记。

③人和牛房蚊虫夜间叮咬活动观察:选择居住两人的房子和关耕牛1头的牛房各一间,于9月上、中旬进行两次通宵观察,以人工小时法捕蚊,自晚上19时至翌晨6时,每小时捕蚊30分钟,将捕获蚊虫于第二天带回鉴种、计数。

④人房经产蚊比例调查:9月上、中旬各捕蚊1次,每旬捕50只致乏库蚊,逐个进行剖检,观察卵巢气管支情况,以帮助判定该蚊种在当地传播班氏丝虫病所起媒介作用的大小。

(三)调查结果

(1)丝虫病流行情况

①感染率:本次采血1422人,占大队总人口的96.60%,检出微丝蚴血症者124例,微丝蚴率为8.72%,属中度流行区,虫种鉴定均为班氏丝虫。全大队8个自然村居民微丝蚴率在4.05%~13.79%之间,以熊家、下塘、行家三个自然村微丝蚴率较高,见表2-2-23,其中熊家村有一户居民8人中有6人血检阳性。感染的最大年龄82岁,最小年龄5岁。

表2-2-23 芦塘大队各自然村居民微丝蚴检出情况

img35

续表2-2-23

img36

②微丝蚴率与性别和年龄的关系:男性微丝蚴率为8.55%(58/678),女性微丝蚴率为8.87%(66/744)。经统计学处理两者无显著性差异。微丝蚴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升高,见表2-2-24。

表2-2-24 芦塘大队居民不同性别、年龄微丝蚴检出情况比较

img37

③感染度:对124名微丝蚴血症者六大滴血内微丝蚴密度统计,10条以下者54例,占总微丝蚴血症者人数的43.55%;51条以下者29人,占总微丝蚴血症者人数的23.39%;最低1条,最高354条,平均16.69,见表2-2-25。

表2-2-25 124例微丝蚴血症者六大滴血内微丝蚴密度统计

img38

④调查微丝蚴血症者102人,查出有阳性体征28人,体征率为27.45%。其中乳糜尿9人,占32.14%,精索结节8人,占28.57%,鞘膜积液11人,占39.29%。

⑤调查768人使用蚊帐与微丝蚴率的关系表明:使用蚊帐的居民微丝蚴率为7.54%,没有蚊帐的居民微丝蚴率为13.72%,见表2-2-26,经卡方检验X2=7.68,P<0.01,两者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表2-2-26 芦塘大队部分居民使用蚊帐与微丝蚴率的关系

img39

⑥对819名居民FPT抗原皮试结果,阳性率在13.75%~67.61%范围,31~40岁年龄组最高。对101名微丝蚴FPT抗原皮试,阳性率为88.12%,与贵州省的报导相接近。718例血检阴性者FPT抗原皮试,阳性率为36.21%,比外省报道偏高,见表2-2-27。

表2-2-27 芦塘大队各年龄组居民抗原皮试结果

img40

(2)传播媒介调查情况

①人房蚊虫密度观察结果:致乏库蚊为优势种,占人房蚊群组成的44.60%。从蚊密度看,8月份最高,9月上旬开始下降,但中旬又上升,而且超过8月份。其原因可能与捕蚊的当天下大雨,野外蚊虫飞进屋内停留有关,见表2-2-28。

表2-2-28 芦塘大队蚊虫8~9月逐旬分布情况

img41

②致乏库蚊幼丝虫自然感染率和感染度:从人房共捕获致乏库蚊2350只,逐只解剖结果,感染幼丝虫阳性蚊125只,自然感染率为5.32%,从125只阳性蚊中共检获幼丝虫589条,平均感染度为4.71条/只,说明致乏库蚊为当地班氏丝虫病的主要传播媒介。

③致乏库蚊夜间吸血活动观察:九月上、中旬在人房捕蚊两次,共捕获致乏库蚊53只,其通宵活动高峰在21时和24时,其余时间活动差别不大。致乏库蚊的叮人率为平均每人每晚13.25只。

④人房致乏库蚊经产蚊比例观察结果:经产蚊占75%,说明这一蚊种在当地传播丝虫病的可能性较大。但由于调查蚊数较少,加之九月上旬气温突然下降,可能有些新生蚊死亡,因此经产蚊比例相对较大,有待今后进一步观察。

(四)讨论与小结

(1)根据本次调查结果提示:芦塘大队微丝蚴率为8.72%。有的自然村高达13.79%,属于班氏丝虫病的中度流行区。微丝蚴率随着年龄增加而升高。120μl血中微丝蚴平均密度为16.69条,最高354条。居民有、无蚊帐的微丝蚴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致乏库蚊是当地班氏丝虫病的主要传播媒介。

(2)全大队共采血片2844张,初检阳性116人,阳性片197张。复检“阴性血片”2647张,新检出阳性者8人,阳性片23张(其中10张为初检时的单片阳性),漏检率为10.45%(25/220)。漏检阳性片中5条以下者占82.61%(19/ 23)。提示我们在丝虫病普查工作中,尤其是当人群微丝蚴感染度较低时,要特别注意采血和镜检质量,提高微丝蚴的检出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