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紫阳民歌文化研究:音乐曲调与方言特点揭秘

紫阳民歌文化研究:音乐曲调与方言特点揭秘

时间:2023-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打钱棍”是紫阳民间流行的一种传统文艺演出形式。

紫阳民歌文化研究:音乐曲调与方言特点揭秘

第三节 移民源流区民歌的音乐曲调和方言特点在紫阳民歌中的反映

(一)在紫阳民歌中存在大量南方方言语音和语词

例10 紫阳小调《钱棍歌》:

冬月烘笼子img5搭了架,腊月又把年猪杀。

这个年猪不算大,刚好杀了一百八。

肥的瘦的掌柜吃,骨头棒棒伙计们吃。

“打钱棍”是紫阳民间流行的一种传统文艺演出形式。在细竹棍中装入铜钱,在表演者全身各处敲打,发出有节奏的声音,同时边唱歌边配合作出各种舞蹈动作。《钱棍歌》就是打钱棍者唱的歌。

这里的“吃”音同“扌卡”[tc‘ia21],这是湖南方言。这支歌共八段十六句,每句尾字都押发花韵,一韵到底。演唱这首歌的原团结公社现苗河乡农民歌手夏章林,就把“吃”发为[tc‘ia21]。如果不发这个音,这两句就不押韵,就与整首歌不协调。这说明,这支歌是原籍湖南的紫阳客民创作的,甚至有可能原本就是湖南民歌,后随移民传入紫阳。

例11 紫阳小调《探妹歌》:

第六段

六月探妹三伏热,长袍短褂穿不得,

穿一个剪刀齐,免得旁人说。

第十一段

冬月探妹下大雪,人不留客天留客,

就在我家歇,哪管旁人说。

这里的两个“说”字都读如[∫uε21],是鄂西北黄冈麻城、红安、黄陂一带方言读音。紫阳本地方言“说”的声、韵母均如普通话“说”,只是声调有别而已。

类似例子还有紫阳小调《点兵歌》,称祖父为“公”,称父亲为“牙”,是两湖、江西、广东的方言;紫阳小调《四季相思》等歌曲中把“什么”称为“么子”,是湖北方言;还有例6《回麻城》湖北方言“该莫是……的话?”,等等,这些无不说明了南方诸省方言特别是湖北方言对紫阳民歌的影响。当然,四川方言对紫阳民歌的影响也是相当大的,但紫阳和四川本属于同一方言区———西南官话区,所以这种影响也可说是紫阳民歌语言本身的一种属性或特点,故从略。

(二)紫阳部分小调音乐与南方小调音乐具有相似性

例12 紫阳小调《虞美人》与江苏小调《码头调》曲调比较:

虞美人

《虞美人》有三种大同小异的音乐曲谱,分别由南方移民聚居地三大集镇———城关镇、瓦房店、洞河镇的民间歌手演唱的录音整理而成。这里记录的是洞河镇民间女歌手陈和兰、张福荣演唱的曲谱:

苏州民歌《姑苏风光》是由几个独立的小调调子连缀而成的一首较为长大的叙事性歌曲。下面节录的是其中的《码头调》[20]:

姑苏风光(节录)

反复玩味、比较以上两首民歌音乐,我们可以发现,它们的旋律具有相似性。只是《码头调》旋律线在主干音上下频繁波动,装饰意味儿较浓,显得更加婉转、活跃一些;而紫阳《虞美人》减少了旋律线条的波动,显得要质朴一些,这种差异与两地方言特点有密切关系。人们常用“莺声燕语”形容以苏州话为代表的吴语,苏州话除了“轻”“软”的特点以外,在声调上,调值的起伏较大,富于歌唱性,在外地人特别是北方人听来,苏州人吵架都像唱歌。《码头调》活跃、婉转的旋律契合了苏州方言的这一特点,使词曲配合和谐。苏州民歌曲调传入紫阳,歌手们按照紫阳西南官话的音调特点对旋律进行了改造,去掉了一些装饰意味儿的音,减弱旋律线波动的幅度,减小波动的频率,使曲调由华丽变得比较质朴。

例13 湖南桑植小调《上四川》音乐与紫阳小调音乐的比较:

上四川[18]

紫阳小调《幺姑十八春》

紫阳小调《嫁女歌》

以上两支紫阳小调与《上四川》的调式、节拍、音高相同,特别是旋律极其相似。在紫阳民歌的小调歌曲中,曲调与此大致相同的作品还有许多,如《十劝》《张家二姑娘》,等等。可以说,这是紫阳民歌小调音乐基本型之一。紫阳民歌音乐的一个基本型怎么会与湖南这首民歌音乐如此相似呢?是谁影响了谁?我们知道,历史上只有“湖广填陕南”之说而没有“陕南填湖广”之说。所以我们有理由得出结论说:不是紫阳的《幺姑十八春》《嫁女歌》等流入湖南演变成《上四川》;而是湖南民歌《上四川》音乐随着湖南移民流入紫阳,经过本土化的变异,成为紫阳民歌小调音乐的一个基本型。(www.xing528.com)

包括紫阳县在内的整个陕南,位于陕西省这块“北地”的南区,它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包括它的历史文化积淀都不属于关中、陕北的黄土文化。清秀、浪漫、雄奇、艳丽的汉水文化滋润着这块土地,加上历史上移民活动带来的以两湖和四川为代表的巴楚文化的影响,形成了紫阳民歌“北地南腔”“南北交融”的特点。我们在这里从四个不同的角度论证了历史上的移民活动在紫阳民歌中的艺术的反映,论证了紫阳民歌从内容到形式与紫阳客民源流地区文化的某些渊源关系。进行这种“文化寻根”式的分析,有助于我们加深对紫阳民歌“北地南腔”“南北交融”特点的理解;通过对“南歌”如何在紫阳发生本土化变异的分析,能够使我们更深刻地理解民歌的“乡土性”的本质和“变异性”的特点,这就是我们研究这一问题的初衷。

注释

①挎:紫阳方言,“采摘”,但比采摘动作幅度大。

②没得:紫阳方言,“没有”。这句的意思是:为猪煮早饭的草还没有。

③枸叶:枸树的叶子,一种猪饲料。枸,在这里读如“构”。

④梁:山梁。一匹梁,即一座山。

⑤沿山架岭:紫阳方言,即从山梁上绕着走。沿,在这里读如“院”。

⑥啄木倌儿:紫阳方言,啄木鸟。啄,在这里读如“抓”的阳平调[tsua31

⑦牛屎巴:已婚妇女梳的一种发式,层层盘旋向上,状如牛屎。

⑧苦荞:荞麦的一种,其粉味微苦,有清凉作用。粑:饼子。

⑨统起:把某物装进去或包起来。包谷花:一种传统食品,把包谷粒干炒成开花状,味香脆。

⑩扑爬:身体向前摔倒。

⑪绊:读如“板”,音[ban53],摔。

⑫好:喜好。

⑬高上:紫阳方言,上面。

⑭摇钱会:旧时民间的一种经济互助组织。入会者共同凑钱轮流资助每个入会成员。有困难的会员提出受助申请,就叫“请会”。

⑮烘笼子:一种取暖器具。在瓦盆外面罩以竹篾条编的架子,瓦盆中放入炭火,把手、脚放在竹架上取暖。

说明:本文所引作品,凡能查明体裁种类的,均在文中注明,如“山歌”“小调”;凡未查出体裁种类的,一律称之为“民歌”。

参考文献

[1]陈良学.湖广移民与陕南开发.三秦出版社.1998

[2][19]紫阳县志.三秦出版社.1989

[3][4][5][6][7][10][11][17]陈子艾,李耀宗:民间情歌三百首.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

[8]其中四川民歌《姐在屋里把手招》见老彭,民间情歌的艺术特色[A],吕政轩.陕北民歌艺术论·附录.宁夏人民出版社.2004

[9][12][13]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中国歌谣选(第一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78

[14][15][16]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国民歌(第一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

[18]张勇.紫阳山歌离世界文化遗产有多远[EB/OL].新华网陕西频道.2004-03-23

[20]韦行.中国民歌.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