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以来,人民银行渭南市中心支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关中—天水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按照“做大信贷总量、做优信贷结构、做强金融产业”的工作思路,积极引导和督促全市金融机构不断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加大信贷投放力度,优化信贷结构,着力打造“全国内陆型经济开发开放的战略高地”。
货币政策及时、准确传导是决定政策得到有效执行的基础。人行渭南中支以《送阅件》等形式及时向地方党政传达宣传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新内涵,赢得理解和支持。加强与地方经济部门协调沟通,促进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的融合。适时利用地方新闻媒体等多种途径,多角度、全方位准确宣传货币信贷政策最新动向、工作措施,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帮助市场主体形成合理预期。为了深入分析经济金融运行中出现的新现象、新问题,一年来组织召开了座谈会、货币政策协调会、经济金融运行分析会共12次,引导全市金融机构做到准确把握和积极作为。
为了提高货币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渭南中支围绕市委、市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实施意见,制定下发了《货币信贷政策操作指引》,编制了《金融支持地方经济发展规划》,《渭南市货币信贷增长指导意见》、《关于加快推进渭南市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的意见》、《关于金融支持渭南市节能减排的指导意见》等26个文件被市政府批转,引导金融机构以促进货币信贷合理增长、保持信贷均衡投放为重点,全面落实了“稳增长、调结构、促消费”的调控方针。建立了金融支持信贷投向、货币政策传导绩效、农民专业合作社、黄金市场等多项监测制度,设立货币政策传导绩效监测点25个,建立了涵盖全市第一、二、三次产业的完整监测体系,及时了解反馈货币政策效应,定期向上级行及地方党政提供分析研究报告,为科学决策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面对三农、中小企业贷款难、担保难这一课题,渭南中支组织召开项目推介会、产业园区座谈会等百余次,搭建政银企业合作发展平台,促进银企集中签约323个396.1亿元,履约率达到82%,覆盖电力、城建、建材、教育、旅游等八个行业,引导辖区金融机构信贷资金向“三农”、中小企业和自主创新、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等领域的倾斜,实现了信贷资金的合理增长和优化摆布。在全市遭遇严重的雨雪冰冻灾害后,紧急向西安分行及时申请了8000万元季度限额,向辖区农村信用社安排1.2亿元支农再贷款,有效解决了农村信用社支持灾后重建和恢复农业生产资金不足问题。通过多方协调和积极推动,目前全市已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12个,小额贷款公司9个,中小企业担保难问题得到缓解。继续关注下岗失业人员、大学生创业等信贷资金需求,已累计发放6270万元,其中妇女小额担保贷款2976万元,支持684名妇女实现创业,带动就业1526人。
推进辖区金融改革发展的步伐永不停止。推动了城市信用社向长安银行的改革重组,促进了地方金融的发展壮大。全市11家农村信用社中,9家已获得专项票据资金36212万元,改革的顺利实施壮大了农村信用社的资金实力。协助地方政府推进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全市8家新型金融机构的成立运营,提供了支持“三农”和中小企业贷款支持的新渠道。东亚银行、浦发银行、中信银行在渭南设立村镇银行正在稳步推进。目前,渭南共有银行、保险、证券三类金融机构,银行网点覆盖率1.3个/万人,基本遍及了全辖城乡。同时,建立了系统性金融风险监测评估制度,完善了金融风险的监测、识别和预警体系,在西安分行辖区率先开展了金融稳定风险定点监测和压力测试工作,提高了风险评估分析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前瞻性。开展了金融突发事件应急演练,增强了应对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www.xing528.com)
从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入手,开展了“畅刷银联卡,享受好生活”渭南市黄金商贸街首条刷卡无障碍示范街活动,组织了“商银通”转账POS系统推广试点工作,举办了“刷新生活,卡动五月”推广使用银行卡有奖刷卡消费活动,加快了非现金支付工具的推广应用,着力改善辖区支付结算环境。2010年上半年,累计办理大额支付270.82亿元、小额支付1.5亿元,成功发起集中代收付9741万元,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携手地方政府共建“便民工程”,积极开展集中代收居民水电费项目试点,服务领域进一步拓展。积极向上级行申请,在韩城市设立了辖区第一家外管支局,拓展了外汇服务的广度。建立了实时支拨制度,上半年办理低保资金直接支付业务1337万元,同比资金量增加4倍,受惠群众增加近6倍,确保了“扩内需、促增长”等民生类资金快速拨付。
为了优化金融生态,为区域经济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2010年6月末,全市企业征信系统共收录23859户企业信息,主要包括企业基本信息、股东及高管人员基本信息和企业主要财务指标信息。个人征信系统收录全辖207.4万自然人信息,主要包括自然人基本信息、贷款信息、电信缴费信息、低保信息、公积金信息等。同时,建立了“中小企业信用信息征集+信用状况评价+守信企业推介+商业银行贷款”的联动机制,引导商业银行在信贷工作中查询、运用中小企业信用信息,全市各部门在招商引资、项目审批、工程招投标、文明单位评选、公务员聘用等工作中运用征信产品,推动了征信系统的推广应用。组织召开了“渭南市维护金融债权领导小组联席会议”,向全市35家“金融诚信企业”进行授牌,对30家逃废、悬空金融债务企业进行曝光。在基础条件较好的三个县(市)进行“信用社区”、“金融生态模范县”试点,信用渭南建设迈出了新步伐。
把提高国民金融素质列入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战略部署,按照“六进八宣”(六进:进社区、进学校、进厂矿、进机关、进集市、进村镇;八宣:通过电视宣传、报纸宣传、专栏宣传、网络宣传、标语宣传、柜台宣传、车辆巡回宣传、电话彩铃宣传)的思路,成立了金融知识宣传队,广泛宣传反洗钱、支付清算、账户管理等金融知识。将征信及相关金融知识纳入渭南技术学院教学培训计划。在消费者权益日、信用关爱日现场受理信用报告查询申请300多份,信用报告解读上千人次。“十乡百村千户”国债知识下乡,提高了农村地区国债知识的普及率。在白水县开展了农村金融教育培训试点工作,提高了贫困地区广大农民和基层干部的金融素质。
截至2010年6月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450.35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161.32亿元,增长20%;各项贷款余额450.35亿元,分别高出陕西辖区铜川、宝鸡、咸阳367.97亿元、48.97亿元、21.14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65.19亿元,增长16.93%;余额存贷比为45.62%,居关中地区之首,分别高出宝鸡、咸阳和铜川9个百分点、7个百分点和10个百分点。在人民银行的正确引导下,全市金融机构积极贯彻落实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信贷结构进一步趋于合理,呈现以下特点:重点投向“三农”,支持农业大市建设。各金融机构认真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积极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大对“三农”的投放力度,重点保证了市场的物资供应及夏收的资金需求。6月末,全市涉农贷款较年初增加28.73亿元,占全部新增贷款的45%,同比多增16.23亿元;重点投向支柱型产业,支持工业强市建设。一年来各金融机构累计向中小企业发放流动资金贷款151.95亿元,其中向电力、焦化、农业龙头企业、交通运输、钢铁、采掘等六大行业累计投放信贷资金119.15亿元,占比高达78%。三是重点投向消费领域,支持商贸兴市建设。6月末全市个人消费贷款余额达到50.03亿元,较上年末增加9.17亿元,增长22.36%,高于同期贷款平均增速5.44个百分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