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关中—天水经济区:金融创新与国家级经济区发展研究成果

关中—天水经济区:金融创新与国家级经济区发展研究成果

时间:2023-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八章天水发展成为陇东南经济中心的理论研究[13]国家提出建设关中—天水经济区是在西部大开发中继成渝经济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之后,从战略高度提出的第三大重点经济区,是国家促进西部大开发和区域协调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第一节天水市经济金融发展的比较优势天水市位于甘肃东南部,横跨长江、黄河两大流域,新欧亚大陆桥横贯全境,自古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陇东南经济、文化之中心。

关中—天水经济区:金融创新与国家级经济区发展研究成果

第八章 天水发展成为陇东南经济中心的理论研究[13]

国家提出建设关中—天水经济区是在西部大开发中继成渝经济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之后,从战略高度提出的第三大重点经济区,是国家促进西部大开发和区域协调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天水市作为甘肃省唯一纳入经济区的城市,其意义不仅在于促进自身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发挥其对甘肃陇东南地区经济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

第一节 天水市经济金融发展的比较优势

天水市位于甘肃东南部,横跨长江、黄河两大流域,新欧亚大陆桥横贯全境,自古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陇东南经济、文化之中心。现辖五县两区,总人口343万人。四季分明,气候宜人,物产丰富,素有西北“小江南”之美称。同时,天水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享有“羲皇故里”之殊荣,是海内外龙的传人寻根问祖的圣地。境内现有国家和省、市级重点保护文物169处,其中大地湾遗址保存有大量新石器时代早期及仰韶文化珍品。中国四大石窟之一的麦积山石窟被誉为“东方雕塑馆”,吸引着无数海内外游人。

一、经济发展现状

新中国成立以来,天水市经济经历了从“一穷二白”到建立起相对完善的工农业生产基础,国民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得到较快发展的过程。在改革开放和西部大开发政策的作用下,经济社会步入较快发展时期,创造了辉煌的业绩。

(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2010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98亿元,扣除价格因素,是“十五”末的2倍,年均增长11%;是1978年的23倍,年均增长9.9%。建立了以机械制造、电工电器电子信息、医药食品、建筑建材等为主导,产品多样、集群发展的工业体系,培育了新的发展支撑点和经济增长点,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2010年全市实现大口径财政收入47亿元,是“十五”末的2.9倍,年均增长23.8%;财政支出由1978年的0.82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20.6亿元,有力地保障了全市经济社会事业发展需要。

(二)工业生产迅速壮大提高,“工业强市”迈出新步伐

201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54.82亿元,“十一五”年均增长11.2%。市属企业改制面达99.4%,五年间累计签约招商引资项目达953项,到位资金达167.2亿元。

(三)商贸市场活跃,经济繁荣兴旺

形成了多层次、全方位、多种经济成分和运行方式并存的商品流通网络。2010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5亿元,是“十五”末的2.6倍,“十一五”年均增长20.9%。对外贸易事业稳步发展,2010年全市进出口总额由“十五”末的4189万美元增加到2.3亿美元。旅游业快速发展,全市现有A级旅游景区8家,全市接待旅游人次“十一五”年均增长20%,综合收入年均增长35.8%,相当于生产总值比重由“十五”末的5%上升到13.5%。

(四)城乡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质量日益改善

2010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50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825元,“十一五”年均分别增长11%和14%。

二、金融业发展现状

(一)改革开放以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天水市金融业得到蓬勃发展,金融组织体系日臻完善,金融业务领域不断拓展,金融业在支持全市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中作出了巨大贡献

1.金融组织体系更加完善

2010年,全市银行金融机构及网点达438个,其中,政策性银行分支机构4个,国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网点109个,农村合作银行及农村信用社分支行216个,区域性商业银行分支机构1家,邮政储蓄机构及网点60个;保险机构33个,证券公司分支机构3家,典当行1家;并设有专门为中小企业贷款的服务机构——天水市投资担保有限公司和天水市经济发展投融资有限公司。

2.各项业务快速发展,金融对地方经济的支持能力显著提高

2010年,全市银行业银行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463.25亿元,同比增长19.99%;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215亿元,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19.99%。全市保险业保费收入为6.86亿元。全市证券交易开户数为3.57万户股票交易额为280亿元。

(二)近年来,地方党委和政府重视金融工作,把改善金融生态作为重要抓手,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金融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促进了金融生态环境不断优化和金融业健康发展

1.加强对金融工作的组织领导

成立了以市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为正副组长的天水市金融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及时协调解决金融业改革发展中的突出困难与问题。

2.制定了一系列营造融资环境的政策文件

为改善金融服务环境,天水市结合当地实际,相继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中小企业融资体系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强诚信城市建设的意见》、《关于促进金融业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不仅为促进金融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而且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

3.加大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扶持力度,积极开展“招行引资”工作

市政府出资2000万元设立全市资本市场发展基金,重点用于拟上市公司战略投资、奖励成功上市企业;设立了市长金融奖励基金,每年安排200万元,用于奖励信贷投放好、支持地方经济发展贡献大的金融机构和个人。天水市委和市政府高度重视“招行引资”工作,吸引境内外金融机构来天水设立分支机构。

4.积极举办“金融活动周”活动

为充分发挥金融在地方经济发展中助推作用,从2008年开始,每年举办一次以银行、中小企业对接为重点的“金融活动周”活动。2008年“金融活动周”活动中,金融机构与82户企业各处签订了90个项目意向性协议,贷款金额152.39亿元。2009年“金融活动周”活动中,金融机构与72户企业各处签订了75个项目意向性协议,贷款金额42亿元。2010年“金融活动周”活动中,共达成融资意向57.32亿元,涉及72户企业、75个项目,正式签订了13.8亿元的信贷协议。为了扩大影响,开通了“天水在线—天水金融频道”,使银行与企业沟通更为便利。

5.加强融资服务体系建设

建立各类中小企业服务机构16家,其中天水市投资担保公司等3家被评定为省级中小企业服务机构。天水市投资担保公司已累计为41户企业提供担保贷款3.2亿元。

三、地区比较优势

(一)交通区位优势

天水地处陕、甘、川交界地带,是甘肃省的东大门。陇海铁路穿越全境,310、316国道横贯东西,五条省道辐射南北,是陇东南地区经济文化物流中心。随着宝天高速公路、天定高速公路、平凉—天水铁路的开工建设,天水在区域经济中的枢纽作用将进一步提升。

(二)制造加工业优势

天水是国家老工业基地之一。全市现有工业企业9200户,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48户,以装备制造业为主体的机械制造、电工电器、电子信息、建筑建材、食品医药等行业具有一定实力,形成了鲜明的区域工业体系特色,主要产品有400多个系列3200多个品种。其中,200多种产品荣获国家和部、省优称号,60多种产品出口50多个国家和地区。自主研发、自主创新的科研成果达162项,部分成果达到国际国内先进水平。

(三)特色农业优势

天水的土壤气候条件适宜多种作物生长,有粮食作物10多种、经济作物20多种,是我国北方最佳水果蔬菜生产基地之一。特别是“花牛”苹果在海内外市场享有盛誉。野生植物资源丰富,林木资源2500多种,出产药材、生漆等林副产品百余种。

(四)自然生态优势

天水境内黄土高原秦岭山地和山间河谷盆地并存,植被丰茂,森林覆盖率达30.2%,小陇山、关山、秦岭三大林区林地面积达1026万多亩,是西北最大的天然林基地之一。独特的自然生态,为建设陇上最佳宜居环境城市创造了条件,彰显了“历史文化名城”和“山水城市”的魅力。

(五)文化旅游资源优势

天水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文化源远流长,是伏羲氏的诞生地和伏羲文化的发祥地,也是伏羲文化研究交流的中心,全市现有文物保护单位260处,其中国家级文保单位13处、省级文保单位32处。大地湾原始村落遗址保存有大量新石器时代早期及仰韶文化珍品7000多种。如被誉为“东方雕塑馆”的麦积山石窟,与小陇山林区自然风光融为一体,形成了集南秀北雄于一体、自然与人文景观相辉映的特色,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之一。

四、地区发展瓶颈

总体上看,改革开放以来,天水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实力显著增强。受自然地理、经济基础、资源禀赋、产业结构、人才匮乏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天水经济发展仍然面临不少困难与问题。适应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的要求,天水必须坚持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当前制约天水经济发展的瓶颈主要有:

(一)基础设施落后,瓶颈制约突出

天水交通设施覆盖程度低,运输能力严重不足够,物流成本较高,综合运输体系不健全。辖内铁路线路长度仅为208公里,所辖五县中仅有一县通二级公路。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灌区设施年久失修,防洪标准低,防灾减灾体系不健全。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欠账多,供排水、污水垃圾、道路桥梁等不能满足生活需要。旅游设施建设开发程度低,导致接待能力,丰富的旅游资源优势尚未转化为经济优势。

(二)经济结构不合理,工业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有限

实践证明,工业是国民经济最重要的支柱产业,工业发展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从天水情况看,2010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中,第二产业增加值仅占38.9%,工业经济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明显偏低,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短板”。从长远发展趋势看,天水国民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任和希望依然是工业。

(三)城乡发展差距大,贫困问题突出

天水城乡二元矛盾突出,2010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为4.02∶1,远高于全国3.23∶1的平均水平。天水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贫困人口达45.54万人,占天水总人口的12.65%,占甘肃省贫困人口的10.20%,城乡协调发展的任务重。

(四)人才匮乏,创新能力不足

主要表现为“三个缺乏”:一是缺乏谋划经济发展的领导人才,谋划、指导、实施经济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二是缺乏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高级技能人才,据不完全统计,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科技人员仅占7%,其中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占8.4%,具有高级职称的占2.7%。三是缺乏具有现代企业理念的高级经营管理人才。此外,受资金和人才的制约,企业普遍存在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较弱的问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拳头产品较少,直接影响着天水经济的持续发展。

第二节 金融支持天水市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天水市在“关天”经济区的战略定位、发展目标和空间布局(www.xing528.com)

《规划》的实施,有利于提升甘肃省的整体经济实力和市场竞争力,加快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格局;有利于经济区内各城市在产业分工、区域功能、战略定位等方面形成产业聚集和文化融合。天水作为陇东南经济文化中心、交通枢纽和能源大通道,肩负着发挥着甘肃东部桥头堡作用,辐射带动平凉、庆阳、陇南及毗邻地区加快发展的重任。做好战略定位、发展目标和空间布局,是实施《规划》的关键

(一)战略定位

甘肃省实施意见中明确规定了天水市的战略定位:依托现有优势,把天水打造成“一枢纽、两中心、六基地”。即陇东南交通枢纽;陇东南现代物流中心、陇东南金融中心;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全球华人寻根祭祖基地、国家历史文化旅游基地、西部航天育种基地、西部优质绿色农产品加工基地、陇东南煤电化工基地。

(二)发展目标

经过10年多时间的发展,要使天水市经济实力显著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高,产业优势更加突出,三产协调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极大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人民生活极大改善,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到2020年,天水市城市人口发展到80万人以上,主城区面积控制在80平方公里以内,把天水市建设成为陇东南中心城市。具体为两个阶段:

1.第一阶段

到2012年,人均GDP达到22500元,力争赶上西部平均水平;城乡居民收入、基本公共服务达到西部地区平均水平;地方财政收入有较大幅度增长,财政自给率明显提高;贫困人口大幅减少;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城镇化率达到50%;特色优势产业得到较快发展;单位GDP能耗实现预期目标。

2.第二阶段

到2020年,人均GDP达到53000元,超过西部地区平均水平,达到经济区平均水平;城镇化率达到60%。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节水型社会基本建成,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综合运输体系基本建成;人民生活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显著提高,城乡差距明显缩小;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增强,实现经济繁荣、山川秀美、民族团结、社会和谐。

(三)空间布局

构筑“一核、三辐射”的空间发展框架体系。①“一核”:天水市作为经济区次核心城市,是甘肃省陇东南中心城市,对平凉、庆阳、陇南及毗邻地区具有引领和辐射作用。②“三辐射”:依托天水次核心城市向外放射的交通干线,加强与辐射区和相邻市区的区域合作,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带动经济区南北两翼发展。以天平高速公路为轴线,向北辐射带动平凉、庆阳等地区发展;以天定高速公路为轴线,向西辐射带动定西等地区发展;以天水—十堰高速公路为依托,向南辐射带动陇南等地区发展。

二、重点发展领域

(一)突出振兴装备制造业

积极发展机械制造、电工电气、电子信息三大工业集群,加快建设华天电子、星火机械、长城电器三大产业园和高新技术创新创业园,把天水打造成为以高新技术为先导的先进装备制造业聚集城市。

(二)积极发展现代农业

按照“南林、北果、东牧、西菜”的农业产业布局,做大做强林果、蔬菜、畜牧三大主导产业,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三)做旺现代物流产业

大力发展电子商务金融保险、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现代服务业,加快构建交通运输、仓储配送、流通加工、信息网络等功能齐全的现代物流体系,建设麦积甘泉、秦州西十里物流园区及城乡市场等重点项目,构建城乡一体化的现代流通网络,提高天水现代物流中心的辐射力。

(四)培育壮大旅游产业

重点开发建设以天水伏羲庙为主的寻根祭祖精品旅游线;以小陇山国家森林公园为依托、宝天高速公路为通道的生态休闲观光旅游线;以丝绸之路为主线,以麦积山石窟等为重点的佛教石窟艺术旅游线;以天水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为依托的现代农业示范旅游观光区,促进旅游业大发展。

(五)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重点建设三大园区(即中华始祖文化园、民俗文化园、文化产业园)、五大基地(即伏羲文化展示基地、麦积山石窟艺术文化基地、大地湾文化展示基地、民间民俗文化展示基地和佛教文化基地)、六大文化长廊(即中华文明溯源长廊、百里石窟艺术长廊、秦文化长廊、民族民间文化长廊、道教文化长廊和历史文化名城文化长廊),办好伏羲公祭大典及伏羲文化旅游节,推进文化产业大发展。

三、金融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关中—天水经济区的设立,天水作为次核心城市,为天水提供了一次得的历史发展机遇,有利于促进天水经济社会在较短的时期内实现跨越式发展,进而带动陇东南地区的发展。对金融业而言,同样是一次改革与发展的历史机遇,一次金融体系构造和完善的机遇,一次人才引进与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的机遇,一次资产质量改善与资金实力不断增强的机遇,一次金融不断创新与金融生态环境不断优化的机遇。另一方面,受经济欠发达等因素的制约,天水及陇东南地区金融发展仍属典型的二元结构,不能完全适应经济区发展的要求,金融深化更为迫切。

(一)从资金需求角度看,经济活力不强,信贷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比较突出

1.经济总量偏小,整体经济对资金的吸引力有限

仅以生产总值为例,2008年,天水市实现GDP总量为226亿元,与经济区内其他兄弟城市相比,差距较大。如同期宝鸡市为714亿元,咸阳市为764亿元,渭南市为517亿元。加之经济素质和质量不高,发展速度较慢等因素,经济对资金的吸收程度明显不足。

2.发展潜力未得到充分发挥

第一产业机械化程度低,科技含量不高,市场化、社会化、产业化和现代化程度低,对经济的贡献明显不足。第二产业潜力没有充分发掘,特别是装备制造业作为天水的优势产业,没有形成相当的规模,成为天水市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第三产业发展的层次和水平不高,具有一定资源优势和地方特色的旅游业尚未得到有效开发和利用。

3.企业融资渠道狭窄

资本市场发展滞后,金融产品种类少,融资方式单一,以间接融资方式中的信贷融资为主,债券融资和股权融资等直接融资方式尚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天水市仅有一家上市公司。过度依赖以银行信贷为主的间接融资模式,不仅严重制约了企业发展,而且加大了金融机构的信贷风险。

(二)从资金供给角度看,金融发展相对落后,金融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仍待加强

1.金融机构体系不健全

如银行业金融机构依然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为主,其他类型如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发展引进有限。金融租赁公司,产业投资基金公司,金融咨询公司,资信评级、信用担保和资产评估公司等辅助类金融机构还没有引进和建立。

2.针对性的信贷政策缺位

天水市99%的企业为中小企业,企业经营范围不同,对资金需求不同。国有商业银行统一的信贷准入政策,在风险防范上只解决了“堵”的问题,没有“疏”的政策,在贷款投放中没有区分大、中、小企业经营管理特点和企业规模等要素,将中小企业与大企业放在同一标准上来评估,无形中提高了中小企业贷款的门槛,导致中小企业贷款难和银行难贷款的“两难”矛盾长期并存,无法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3.信贷资金运用不充分

2010年,天水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463亿元,各项贷款余额215亿元,存贷差额高达248亿元,为2006年的2.09倍。一方面是符合信贷条件的优质项目较少,资金沉淀在银行贷不出去;另一方面也说明了金融业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潜力远没有得到发挥。

第三节 金融如何支持天水发展

一、实施“招行引资”战略,完善金融机构体系

一是积极支持和鼓励国外资本、中长期贷款银行等各类金融投资主体落户关中—天水经济区,适当放宽市场准入条件。二是鼓励和引导全国性、区域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在西部地区设立分支机构,引导东部资金向西部地区流动。三是积极发展适应经济区发展特点的地方性商业银行,鼓励其并购农村信用社,增强其抗风险能力和对地方经济支持能力。四是精心培育和探索发展新型农村银行业金融机构,多渠道培育小额信贷机构,建立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五是鼓励各国有商业银行在农村地区设立分支机构和网点,扩大覆盖范围。同时,鼓励各类金融机构积极开办“流动银行”等便民业务,对其在办理业务中形成的费用开支适当予以贴补。

二、探索实施区域化金融政策

根据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实际,实行有区别的金融政策,通过调控,确保货币供应量增长速度高于全国水平。一是实施适当的利率优惠政策。对国家投资关中—天水经济区的装备制造业、现代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及各类产业结构调整项目的贷款,在同等档次贷款利率水平的基础上,实行优惠的利率政策,并由国家财政给予适当贴息。二是建立适合西部地区中小企业特点的信用评估体系,保证评估质量的科学性、通用性。按照企业信用等级和经营状况,合理确定贷款利率浮动幅度,实行差别化的利率政策。对信用等级高的适当降低利率水平,实行灵活的计结息政策。三是完善商业银行信贷管理机制,实行弹性信贷授权授信制度。放宽基层行审批权限,科学合理确定授权授信范围,不提倡信贷发放零风险制度。四是适当降低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五是增加再贷款额度,扩大再贷款的使用范围,适当延长再贷款期限。建议设立经济区开发再贷款,专门用于的扶持全国各经济区的发展。

三、完善信贷奖励机制,鼓励资金回流

一是完善信贷奖励制度,加大奖励力度,建立有利于促进资金回流的长效激励机制。鼓励金融机构将吸收存款的60%以上用于当地经济发展,超过60%的部分,按贷款增加绝对额的10%予以奖励;涉农金融机构至少要将吸收存款的70%用于“三农”,超过70%的部分,按贷款增加绝对额的10%予以奖励,激发金融机构发放贷款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工作积极性。二是加大财政贴息支持力度,对发放贷款超过吸收存款的60%的部分和涉农金融机构发放贷款超过吸收存款的70%的部分予以财政贴息。

四、拓宽融资渠道,加快发展金融市场业务

一是以改制上市为突破口,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上市,扩大直接融资能力,减轻对信贷资金的过度依赖。二适当放宽条件,借国家发展中小板、创业板的良好契机,鼓励和培育有成长能力的中小企业上市,通过中小板、创业板融资。三是鼓励和引进风险投资,为创新型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提供融资渠道。四是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农村信用联社、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等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加入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通过同业拆借扩大资金来源,调剂资金余缺。通过参与货币市场操作,加快资产结构调整,使其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五是加大对短期融资债券、中期票据和中小企业集全债券等新业务宣传推广力度,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

五、建立和完善信用担保体系

推进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是解决西部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有效途径。针对关中—天水经济区内中小企业占比高的实际,国家应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加快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步伐,建立和完善信用担保风险补偿机制,扶持经济区内担保机构做大做强。建议成立省级再担保机构,通过再担保达到省市县担保机构实力相连、能力放大、信息共享、风险分解,形成省市县担保机构上下联动的信用担保格局,更好地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信贷服务。

六、加快金融人才引进和再造

招聘一批适应金融改革发展需要的金融高级管理人才、科技人才和专业人才,逐步提高工资和福利待遇水平,确保各类人才的引进和驻留。加强与发达地区金融机构之间的人才支援和相互交流,促进金融员工整体素质的提高。

七、优化区域金融生态环境

一是发挥政府信用的带动示范作用。政府部门要严格执法,依法办事,通过法律手段严厉打击各种逃废银行债务的行为,有效维护金融业的合法权益,为金融业的健康稳定发展保驾护航。二是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在全社会倡导诚实守信的社会风气,培育政府信用、企业信用、银行信用和个人信用,营造良好的金融信用环境。三是加快征信体系建设。以人民银行征信系统为平台,人民银行、金融机构、工商、公安、财政、税务等部门共同努力,建立“多网合一”的信息数据库,从根本上解决银行与企业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四是建立信用奖惩制度,使守信者获益,失信者受损,在全社会形成信用激励约束机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