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渭南经济金融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

渭南经济金融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

时间:2023-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五章渭南——经济金融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10]第一节渭南市经济金融发展概况党中央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渭南经济实现了持续较快增长,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区域差距扩大的趋势得到缓解,区域发展政策取得显著成效。

渭南经济金融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

第五章 渭南——经济金融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10]

第一节 渭南市经济金融发展概况

党中央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渭南经济实现了持续较快增长,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区域差距扩大的趋势得到缓解,区域发展政策取得显著成效。

一、渭南市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一)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经济实力大幅提升

西部大开发以来,经济实现了平稳较快增长,1999—2010年渭南GDP由1999年的152.19亿元增长到2010年末的801.42亿元,增长了5.27倍,年均增长率达到16.6%。

(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工业化程度不断提高

1999—2010年,渭南市全市生产总值平稳较快增长,其中第一产业呈现螺旋式增长,从1999年的41.07亿元增长到2010年128.94亿元,增长了3.14倍;第二产业呈现强劲的增长态势,从1999年的59.99亿元增长到2010年394.55亿元,增长了6.58倍;第三产业呈现平稳较快增长态势,从1999年的51.13亿元增长到2010年277.93亿元,增长了5.44倍。

2010年关中天水三次产业比重为16.1∶49.2∶34.7;与1999年实施西部大开发时相比,第一产业的比重下降了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上升了10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基本持平。

(三)投资、消费、出口稳步前行,有力拉动了渭南经济增长

(1)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对经济的带动作用明显。2010年,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到742.25亿元,是1999年41亿元的18.1倍,自2005年以来,固定资产投资持续高位增长。(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迅速,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升级。201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231.8亿元,较1999年的39.28亿元增长了5.9倍;2004年、2005年两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增长率分别高达33.7%和36.5%。(3)渭南市对外贸易基数小,但增长较快。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趋势一致,外贸出口总额在2004年、2005年两年快速增长,这两年增速分别高达110.45%和62.18%。2006年增速大幅减缓,2007年又再度提高,2008年由于金融危机影响,进出口总额负增长,2009年、2010年对外贸易逐步恢复。

(四)城乡居民收入大幅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持续快速增长。2010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5980元,是1999年3465元的4.59倍,年均增长15%。

2010年,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4372元,是1999年1510元的2.9倍,年均增长10.15%。居民收入水平的大幅增长提升了居民生活质量。

二、渭南市金融业发展现状

(一)金融机构及准金融机构基本情况

渭南现有金融体系包括:银行业金融机构、证券业金融机构和保险业金融机构。其中,银行业金融机构有: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邮政储蓄银行、长安银行和农村信用联社;证券业金融机构1家,为西部证券公司渭南营业部;保险业金融机构26家。

截至2010年年末,渭南市共有准金融机构三类:担保机构、小额贷款公司和典当行,其中,担保机构25家,担保金额8348万元,其中政策性担保机构13家,占担保机构数的52%,担保金额7111万元,占全市担保业务量的85.18%;商业性担保机构12家,占担保机构数的48%,担保金额1237万元,占全市担保业务量的14.82%;小额贷款公司16家;从事典当业务的经营机构有4家,其中韩城2家,华阴1家,潼关1家。

目前全市中小企业担保机构担保基金规模无法满足担保需求,而且担保机构与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合作进展并不顺利,大部分商业性担保机构担保业务基本处于停滞状态,以从事贷款业务维持运转。

就目前对我市16家小额贷款公司的调查来看,小额贷款公司经营的业务只能是发放小额贷款,不允许办理其他业务。小额贷款公司发放贷款的主要对象是小额贷款公司投资人员的子公司、三农、中小企业以及个体工商户等。

(二)信贷投放大幅增长,较好满足了经济发展的合理资金需求

各项存款余额在1999—2010年实现持续平稳较快增长,由1999年的169.84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998.47亿元,增长了5.88倍,年均增长率达到17.6%;各项贷款余额由1999年的181.55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471.52亿元,增长了2.6倍,年均增长率为9.4%,贷款投放主要集中在制造业、电力能源等重点行业。

(三)金融市场体系不健全,金融服务方式落后

目前,渭南市金融机构主要以国有商业银行和地方性法人金融机构为主,而信托投资公司、财务投资公司、金融租赁公司、产业投资基金公司和资信评级公司等辅助类金融机构还没有引进和建立,金融业支持经济发展后劲不足。

第二节 渭南市融入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的总体思路

一、渭南市的区域功能定位

渭南产业发展规划中对渭南市的区域功能定位为:国际性的生态旅游休闲度假胜地;全国商品粮储备基地、全国通用航空示范与承载地、全国循环经济示范点;西北地区冶金精深加工基地;面向西北地区和环西安都市圈的重要陆港和晋陕豫黄金三角洲区域物流中心;关中—天水经济区装备制造业生产及配套服务基地;关中—天水经济区新型化工基地(渭南产业发展规划研究报告(征求意见稿)》)。

二、渭南市产业空间布局

构建点、线、面协调发展的“一核两中心三带”的产业空间布局。一核即渭南中心城市产业核心区,一核形成“一主两幅一辅”发展结构;两中心即大荔西北地区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及集散中心、韩城西北地区冶金建材生产加工及集散中心;三带即渭北能源重工产业带、陇海线产业带和“一山一水一圣人”环旅游带。

三、渭南市产业发展总体思路

立足渭南市实际情况,紧紧抓住关中—天水经济区设立的战略性契机,充分利用本市比较资源优势,以企业为主体、项目为核心、人才为根本、资金作支持、现代企业制度作保障,把渭南市建设成为以先进制造业为主导,以现代物流、休闲旅游等为辅助产业,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新型工业区、休闲旅游区、农副产品加工基地和现代物流陆港,成为连接东部中原的关中—天水经济区东翼增长极

第三节 渭南市金融业支持经济实现快速发展的战略优势和挑战

一、渭南市金融发展的战略优势

(一)政策优势

1.西部大开发和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为渭南市经济金融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和环境支持

一是西部大开发和关中—天水经济区的各项优惠政策惠及到了渭南。由西部大开发以及关中—天水经济区实施的各项政策牵引、由中国经济结构调整而引发的东部至西部的产业大转移,为渭南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二是随着西部大开发和关中—天水经济区的建设和发展,经济区内各城市工业化和城镇化步伐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社会发展对金融需求越来越多、越来越强烈。所有这些,必将为金融业发展提供强大的经济基础、市场动力和新的机遇。

2.宽松的货币政策为渭南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

在“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的国家经济发展政策和国家四万亿基础设施投资的背景下,由政府和金融机构主导的各种信贷项目层出不穷。渭南市应把握住经济发展周期中金融信贷扩张的大好机遇,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加快开发符合国家政策支持的信贷支持项目,打造能辐射带动经济发展的龙头服务业项目;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服务企业进入境内外资本市场融资,通过股票上市、发行企业债券等多渠道筹措资金;引导和鼓励地方金融机构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服务企业予以信贷支持等。

(二)资源优势

资源优势为渭南地区的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农业优势明显

渭南现有西北地区唯一的国家优质小麦基地,陕西省唯一的以秦川牛为主导产业的国家农业科技园,国家苹果生产百强县5个,国家优质棉花基地县1个和商品鱼基地县3个。渭南市果业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国内前列,苹果、酥梨、红枣、西瓜驰名全国,水果面积158万亩,其中绿色果品86万亩,是陕西省最大的绿色果品生产基地,“白水”、“重泉”、“甘井”、“成成”牌苹果和蒲城尧山”牌酥梨荣获“中华名果”称号。果品冷藏库容超过20万吨,果汁年加工能力达21万吨,是陕西最大的果品冷藏群和全国最大的果汁生产基地。渭南市畜牧业独具特色,近年来,渭南市积极打造澄城、临渭、大荔三个百万头生猪大县,合阳、临渭两个10万头奶牛大县,富平百万只奶山羊生产基地县,推广“果畜沼”生态循环经营模式,初步形成了以粮棉油、果菜、奶畜、林果为主体的特色产业链

2.矿产资源丰富,现代工业初具规模

近年来,渭南市坚持“工业强市”的发展思路,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呈现出三个特点:一是已形成电力、煤炭、建材、纺织、机械、轻工、仪器、化工等优势较为明显的八大支柱产业,年产值约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的90%左右。果汁加工、现代医药已成为渭南市两大新兴产业。二是形成54户产值过亿元的骨干企业发展格局,年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的80%以上。涌现出了一批在国内外同行业中具有一定实力和影响力的龙头企业,带动了渭南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三是形成了以10大产品为拳头产品的发展格局。在全市纳入统计的61种工业产品中,钼精粉、果汁、黄金、钢材、煤炭、焦炭、发电、化肥水泥、棉布等十类产品的销售产值约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销售产值的60%以上。

3.园区经济发展迅猛,产业集群效应凸显,正在成为支撑全市新一轮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力量

在地方政府的强力推动下,渭南市形成了以循环经济为主的韩城龙门生态工业园,以现代制药为主的临渭产业园,以煤电铝产业群为主的澄城工业园,以农化工为主的蒲城工业园,以冶金建材为主的富平工业园等一系列各具特色的工业园区。2010年13个工业园区完成投资60亿元,新增入园企业200户。全市园区工业总产值达到560亿元左右,增长41%。(www.xing528.com)

4.依托丰厚文化底蕴,旅游产业蓬勃发展

渭南市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旅游资源极其丰富,列入保护和开发的文物旅游景点619处,其中国家级24处。目前,已建成对外开放8大旅游景区、31处旅游景点,以华山、洽川为主的山水生态游,韩城为主的历史文化名城游,桥陵、仓颉庙等古迹游初具规模。皮影、陶瓷、石木雕刻以及麦秸画等文化工艺产品逐步走向市场。2010年,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300万人次,同比增长12.7%,旅游文化收入65亿元,占GDP的7.4%,文化旅游业已成为区域经济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

5.劳务经济异军突起,发展迅猛

渭南市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务输出一直是全市的重要产业。渭南素有“培训城”的美誉,拥有各类培训机构200余所,通过开展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多专业的劳务输出培训,农民工培训就业率高达98%。蒲城保安、澄城船员、合阳焊工等已成为在全国叫得响的劳务品牌。2010年,渭南有110万农村劳动力实现了就业转移,年创经济收入48亿元,连续三年被省政府评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先进市。

(三)区位优势

区位经济优势为金融业发展拓宽了广阔空间。渭南市具有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区位优势,是西部大开发的桥头堡,是长江经济区与黄河经济区的连接点。这种区位优势将为加强同经济发达地区经济合作、强化对西部特别是西北地区的经济辐射提供广阔的发展前景。此外,渭南市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快车道,站到了新的发展起点上,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仍将保持高速增长消费结构,经济活力将空前提高,西部大开发的实际效果更加显现。在此过程中,渭南地区金融服务需求将更为强烈,将会促进区域金融市场规模迅速扩大、金融市场领域不断拓展。

二、渭南市金融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金融体系不健全,金融规模偏小

渭南市金融体系不健全,尚未建立比较完善合理的社会信用体系、中介体系、金融人才培训网络、金融人才流动市场、金融法规监管制度、风险评估制度和信息披露机制。

目前渭南市的金融业发展相对滞后,除了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之外,其他商业银行如招商银行、中信银行、民生银行等尚未进驻渭南市,外资银行更是不见踪影,这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渭南市经济发展的进一步发展。

(二)金融生态环境不完善

信用环境对金融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渭南金融业在历史上发生几次危机,金融机构放贷比较谨慎,同时也由于渭南市的各类企业的信用体系没有建立。因此,征信系统建设、打击逃废银行债务以及建立信用担保体系仍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三)融资服务手段比较单一,金融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效率尚待提高

由于农村信用社、城市信用社的资金量有限,对富民方面的作用很大,但对工业企业来说,只有通过大型商业银行或其他途径来解决企业发展中的资金问题。目前渭南市融资渠道比较单一,仅有一家A股上市公司—金堆城钼业公司,从资本市场融资89亿元。渭南目前没有1家企业发行企业债券,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主要依赖银行信贷资金支持。与其他城市的对比来看,近3年来,渭南市百元GDP占用信贷资金的情况均高于临近的宝鸡、咸阳地区。这虽然从一方面反映了金融机构在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方面的力度大于邻近地区。但也从另一方面反映出渭南市支撑经济发展的资金来源相对比较单一。

(四)渭南市金融服务覆盖率较低

2010年末,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营业网点713个,银行网点覆盖率1.3个/万人。保险公司21个,保险网点覆盖率仅0.4个/万人,远低于全国和陕西省平均水平。银行存贷比逐年下降,存贷差日趋扩大。2006年末、2007年末、2008年末、2009年末全市存贷比分别为56.28%、55.94%、49.08%、47.76%,存贷差额分别为206.18亿元、229.53亿元、331.9亿元、421.42亿元。

(五)缺乏有效合作平台,协调机制不健全

关中—天水区域金融合作目前还没有一个长期有效的合作平台,沟通协调机制也不健全。区域各政府之间以及金融监管机构之间尚缺乏有机联系,涉及区域金融合作的各种事项没有合适有效的解决机制,影响了渭南与区域内其他城市金融合作的加快开展。

(六)合作层次和水平不高,金融资源流动不顺畅

目前,渭南金融合作还处在初步开展阶段,区域内金融合作的层次和水平还不高,统一有效率的金融市场体系尚未建立,金融资源受行政分割的影响流动不顺畅。

(七)监管存在难点

随着区域金融合作的进一步开展,金融监管的难度将不断加大。此外,随着金融机构异地授信增多,跨地区资金流动规模增大,不仅监管难度会增加,而且如何加强异地金融债权司法保护方面的合作问题也将凸显出来。

(八)区域金融合作的基础设施不够完善

一是跨地区结算渠道畅通程度不够,限制了支付清算系统的覆盖面以及运行的快捷性和安全性;二是征信体系建设尚未完成,提高了金融服务和产品的成本;三是金融信息网络的建设不完善,影响了区域金融信息的互联共享性。

第四节 如何推进渭南经济金融协调发展

一、强化金融合作意识

针对渭南经济发展不平衡、相对独立性强、金融部门联系较少的现状,要大力宣传渭南区域金融合作的优势,使本地区各金融部门充分认识到区域金融合作的必要性,加强联系与沟通,达成合作共识。

二、大力发展地方金融机构

整合地方金融资源,推动发展农村金融机构,探索建立村镇银行、农村专业合作资金互助社。鼓励民营金融机构发展,支持设立小额贷款公司、担保机构和典当公司。

三、加强经济区内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及功能整合

金融基础设施的建设及功能整合主要是支付清算系统、票据清分系统、征信系统的建设及区域内功能整合。

一是加强金融信息化建设。推动功能齐全、运行安全的跨行支付清算系统建设,完善大额实时支付系统。推动小额批量支付系统和大额实时支付系统的整合,实现清算账户、存储系统和网络资源的共享。完善票据清分系统建设,提高运行效率和稳定性,支持支付工具的创新,扩大区域票据交换的覆盖范围。

二是健全征信系统建设。企业和个人征信体系是社会信用体系的主体,是防范金融风险,保持金融稳定,促进金融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目前,社会信用信息的主要提供者和使用者还只是银行。因此,要以信贷征信体系建设为切入点,进一步健全证券业、保险业及外汇管理的信用管理系统,加强金融部门的协调和合作,逐步建立金融业统一征信平台,促进金融业信用信息整合和共享。

四、加强地方政府、金融管理部门和金融企业的跨区域协调与配合

要加强渭南金融合作,就不能各自为政。有关各方应当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形成推动渭南金融发展的工作合力,加强联系和磋商,不断深化渭南区域金融合作,谋求共同发展。

一是地方政府政府层面的合作。渭南地方政府之间要紧密配合,共同努力,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从战略高度为渭南地区金融合作提供有力保障。地方政府应树立金融领先意识,把金融放在省市经济发展战略的先行位置上,并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制定金融发展规划,切实做好组织、协调工作,为金融业的发展带动经济的发展。

二是金融管理部门的合作。一方面,渭南中国人民银行的各分支机构之间要加强合作,建立联合协调机构,切实解决金融合作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人民银行要充分发挥桥梁和媒介作用,帮助各金融企业尽快实现跨行政区的金融业务合作。另一方面,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的各派出机构要加强合作,建立风险防范与处置协调机制,共同维护渭南的金融稳定。各省市监管机构在政策执行尺度、制度建设和行动方针上也应积极寻求一致性。

三是金融企业的合作。金融企业之间在业务领域要加强合作。渭南各省市金融企业之间可以通过联合开展银团贷款、融资代理等业务进行合作。金融企业之间在业务领域加强合作,可以提高区域内整体金融服务的水平和效率。

五、争取实施有差别的货币信贷政策和金融监管政策

一是信贷资金实行“切块”管理。在资金方面,渭南各金融机构现有信贷资金和以后吸收的存款,除向人民银行缴纳存款准备金外,80%的留给经济区。二是利率调控权。在利率方面,人行西安分行可以参照全国的利率水平,结合经济区经济发展、资金供求与汇率变化等方面的情况,自行设立利率档次与利率水平。三是金融机构准入审批权。在机构设置方面,下放部分金融机构审批权。并赋予一系列机构监管的灵活政策。

六、发挥财政资金在引导金融资源配置中的杠杆作用

加强金融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与对接,利用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及时向金融机构传递宏观调控意图,引导金融机构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准入条件的工业及企业的支持,增强信贷政策与财政政策的综合效益。

七、注重人才引进

加强渭南金融发展,一是要营造浓厚的人才舆论环境。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思想,树立强烈人才意识。二是强化激励机制。搞活分配制度,突出贡献与报酬挂钩,拉开分配档次。三是,优化人才引进政策。对德才兼备、工作表现好、业绩突出的外来人才和党外干部,优先提拔任用;设立人才基金,政府每年安排一定数额专项基金,用于奖励有突出贡献的外来金融人才。四是要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大型企业建立长期友好合作关系,在引进项目、技术的同时引进优秀管理、技术人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