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宝鸡:经济区副中心城市的理论研究

宝鸡:经济区副中心城市的理论研究

时间:2023-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四章宝鸡——经济区副中心城市的理论研究[9]宝鸡,古称陈仓,位于关中平原西部,地处陕、甘、宁、川四省(区)结合部,陇海、宝成、宝中铁路交会处,素有“炎黄故里”、“周秦古都”、“佛骨圣地”和“青铜器之乡”美称。

宝鸡:经济区副中心城市的理论研究

第四章 宝鸡——经济区副中心城市的理论研究[9]

宝鸡,古称陈仓,位于关中平原西部,地处陕、甘、宁、川四省(区)结合部,陇海、宝成、宝中铁路交会处,素有“炎黄故里”、“周秦古都”、“佛骨圣地”和“青铜器之乡”美称。市辖九县三区,面积1.82万平方公里,总人口373万。2009年6月25日,国务院批准实施《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把宝鸡社会经济发展纳入国家重大战略部署,提出将宝鸡建成百万人口特大城市、经济区副中心城市、区域重要交通枢纽、国家新材料研发和生产基地、生态园林城市。随着《规划》的逐步实施,宝鸡金融必将实现快速扩张,并对区域经济“第一推动力”作用将进一步显现。

第一节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宝鸡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乘借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东风,宝鸡围绕建设工业强市、畜牧大市、旅游名市和现代化生态园林大城市,充分发挥农业基础良好、工业门类齐全、商贸物流繁荣、文化资源丰富、交通四通八达的优势,积极打造西部最佳投资环境城市和最佳人居环境城市,区域经济呈现强劲增长,综合实力不断提升的良好势头。先后荣获中国人居环境奖和国家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金融生态环境模范城市、“中国品牌经济城市”等称号,在全国百强城市排名位次不断前移。

一、经济社会发展成果辉煌

(一)经济总量快速扩张

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由1998年的149.29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976.09亿元,增长6.54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1998年的4681元增加到2010年的26262元,增长5.6倍。

(二)工业经济持续增长

全市工业总产值由1998年的122.84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316.12亿元。工业增加值由1998年的44.33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441.5亿元。

(三)投资规模大幅增长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1998年的56.81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835.22亿元,增长13.70倍。

(四)经贸活动持续扩大

201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4.56亿元,较1998年49.22亿元增长5.19倍。全市进出口总额59900万美元,是1998年3677万美元的15.29倍。

(五)财政收入大幅增加

2010年,全市地方财政收入38.78亿元,是1998年6.93亿元的4.6倍。

(六)居民收入明显改善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98年的3839元,增加到2010年的18978元,增长3.94倍。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98年的1416元,增加到2010年的5040元,增长2.56倍。

二、宝鸡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

(一)经济发展步入高速增长周期

近年来,宝鸡经济结构不断升级,内生增长动力不断增强,经济增长的稳定性不断提升。“九五”、“十五”、“十一五”时期,宝鸡GDP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0.2%、11.9%和18.6%。

(二)工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经过多年发展,宝鸡初步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和优势的重型汽车及零部件、石油装备、电子仪器仪表、机床工具、有色金属烟酒食品、新型建材、生物医药八大支柱产业和装备制造、能源化工、金属冶炼、烟酒食品、新型建材五大产业集群。目前,国家已批准在宝鸡建设钛及钛合金新材料特色产业基地、重型汽车及零部件特色产业基地和石油钻采装备特色产业基地。2010年年末,实现工业增加值441.5亿元,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0.7%。

(三)投资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明显

近年来,宝鸡投资、消费、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系数分别为0.50、0.45和0.05,在支出法GDP构成中,资本形成总额占51.8%,投资需求对GDP的贡献度为63%。1978年到2010年,全市累计完成投资2400.29亿元,年均增长接近20%,建成一批基础产业设施、重点工程、产业化项目和民生工程,为经济高速增长奠定了雄厚基础。

(四)科技优势突出

宝鸡是国家首批技术创新示范城市和第一批城市信息化建设试点市,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4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0个,宝鸡高新区科技创新能力位居全国57个国家级高新区的第25位。在全国首创建立了24个农业科技专家大院,培育建成现代农业示范基地132个,形成了专家大院引领、基地示范、特色产业带支撑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五)人居环境显著改善

建成了一批绿地广场及开放式渭河生态绿地公园和金台森林公园,渭河、清姜河、金陵河等加坝蓄水工程建成投用。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绿地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已分别达到43.3%、38.78%、14.13平方米。“两条林带、一片水面,城在林中、水在城中,依山傍水、天蓝地绿”的现代化生态园林城市景观已经形成,城市环境质量连续三次位列全省第一。先后荣获“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等称号。

三、宝鸡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经济总量增速偏小

2010年,宝鸡实现国内生产总值976.09亿元,增速14.4%,分列全省第四位和第九位。GDP占全省经济总份额的9.74%,自2005年以来呈逐年下降之势。

(二)产业结构矛盾突出

2010年,宝鸡第一、二、三产业比例为10.7∶62.9∶26.4,与全省(11∶56∶33)和全国(11∶49∶40)相比,第一产业水平相当,但产业集群化程度不高,形成了龙头企业对基地发展的“倒逼”之势;第二产业占比虽然较高,但工业结构不尽合理、区域配套程度偏低、自主创新能力较弱;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成为经济发展的“短板”。

(三)城市化水平不高

2010年,全市城市化率40%,低于全国水平4.9个百分点。在95个建制镇中,非农人口超过万人的仅13个,超过5万的仅有虢镇、蔡家坡镇。由于城市化进程落后于工业化进程,全市经济增长的空间未能有效释放。

(四)人均经济指标偏低

2010年,全市实现人均GDP26262元,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8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全国平均水平的99.31%和85.15%。农村居民收入仅为城市居民收入的0.27倍,全市尚有30多万人口未实现脱贫。

第二节 宝鸡金融业发展现状及面临机遇

一、宝鸡金融发展总体情况

(一)银行业经营主体有所增加

宝鸡现有银行业金融机构23家,其中:政策性银行1家(农发行),国有商业银行5家(工商、农业、中国、建设、交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4家(邮储、浦发、中信、长安银行),地方法人金融机构13家(11家县区农村信用联社、陇县农村合作银行、岐山硕丰村镇银行)。营业网点570个,从业人员6554人。继浦发、交通银行入驻宝鸡后,民生、华夏银行宝鸡支行正在筹建之中,国家开发银行、招商银行业务已延伸至宝鸡。

(二)金融运行态势良好

2010年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1076.77亿元,是1999年的4.17倍;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436.95亿元,较1999年净增238.42亿元。另外,国家开发银行、招商银行等外埠金融机构贷款余额122.04亿元,宝鸡实际贷款余额达到558.99亿元,实际存贷比为51.91%。

(三)金融体制和机制改革持续深化

目前,国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已迈入商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新轨道,宝鸡市商业银行与咸阳市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合并组建为长安银行,12家县(区)农村信用联社完成统一法人社改制。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金融机构内部机制创新力度加大,服务功能更加完善,其业务种类已由传统的存、贷、汇发展到银行卡、融资、电子银行、理财和结算等100多个产品,并拓展到债券回购、国债交易以及资产托管等领域

(四)金融市场稳步发展(www.xing528.com)

间接融资不断扩大的同时,以股票、债券、股权等直接融资为辅助,以担保、保险为保障的融资体系初具规模。

一是债券市场交易活跃。2010年年末,共有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成员单位3家(乙类账户1家、丙类账户2家),全年债券累计交易总量196.28亿元,同比增长3.11亿元,增幅1.61%。实现投资收益0.69亿元,同比增长0.20亿元,增幅47.66%。宝鸡东岭集团于2008年4月成功发行4.5亿元短期融资券,实现了西北地区民营企业发券“零”突破。

二是证券市场交易平稳。2010年年末,全市共有5家证券营业部,开户15.25万户,保证金余额11.21亿元,全年A股、基金累计成交量785.52亿元。共有上市公司5家,总股本16.01亿股,2008年、2009年、2010年没有企业上市和再融资

三是保险市场格局形成。2010年年末,全市共有保险分支公司26家,其中寿险公司13家,财险公司13家。保费总收入29.87亿元,同比增长18.44%。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5.68亿元,同比增长38.53%;人身险保费收入24.19亿元,同比增长14.53%。各保险公司赔款与给付支出6.68亿元,同比增长23.48%。其中:财产险赔款支出2.76亿元,同比增长33.98%;人身险赔款与给付支出3.92亿元,同比增长17.01%。

四是担保市场发展壮大。2010年年末,全市共有担保公司3家,其中:两家正常运作的担保公司注册资本1.2亿元,累计提供贷款担保406笔7.44亿元,在保金额3.37亿元。

五是小额贷款公司蓬勃发展。2010年年末,全市共成立小额贷款公司5家,注册资本15000万元,累计发放贷款3400万元。

(五)金融生态建设成效显著

2005年,宝鸡率先在全省启动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在西北地区首次将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纳入各县区、市级各部门年度目标考核,构建了“政府主导、人行推动、部门联动、银企互动”的工作机制,连年被陕西省银行业协会评为“金融信用环境”优秀地区,2008年11月荣获“第四批中国金融生态城市”荣誉称号。

二、宝鸡金融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金融组织体系不够健全。从银行业机构来看,外埠银行进驻宝鸡步伐缓慢,外资银行、财务公司处于空白;从证券业机构来看,仅有西部证券在宝设立分支机构,其他证券公司尚未进驻宝鸡;从保险业机构来看,商业性保险分支机构较多,政策性保险机构欠缺。另外,典当、担保机构偏少,信托期货、租赁、风险投资、信用评级等机构缺失,难以满足经济主体多样化的金融需求。

二是金融网点布局不尽合理。与宝鸡经济总量和人口分布情况相比,银行、证券、保险机构主要集中于市区,县城及乡镇网点偏少,甚至个别乡镇金融服务处于空白。由于金融网点布局结构失衡,导致县域结算、理财、外汇、担保、证券、保险等服务渠道不畅,市区办理金融业务等候现象严重,经济主体的金融服务成本相对加大。

三是信贷对经济贡献度偏低。2010年年末,宝鸡信贷总量占全省份额的4.36%,低于GDP份额5.38个百分点;贷款增速22.00%,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高于全市GDP增速和存款增速7.6和4.04个百分点;存贷比例为40.58%,低于全省平均水平61.0%的20.42个百分点。

四是直接融资渠道依然不畅。宝鸡大中型企业云集,但改制为规范化的股份公司不多,股权融资特别是上市资源偏少。全市通过发行公司债、企业债券、政府债券、集合债券、中期票据筹措发展资金仍处空白。在5家上市公司中,3家从未实施再融资,还有2家控股权旁落外地。由于经济主体对银行间接融资过度依赖,导致金融风险向银行体系集中。

五是信贷资产质量依然不高。2010年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不含农发行)不良贷款余额20.43亿元,占比5.09%。其中: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51亿元,占比0.72%。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18.85亿元,占比13.02%,远远超过西安、榆林、延安等地市,由于历史包袱沉重,仅靠自身存量很难消化处置。

六是金融创新后劲不足。宝鸡金融“首创”产品基本为零,接受上级安排的创新试点也不多。诸多金融产品还未开办,一些在发达地区较为普及的产品——股权质押、应收账款质押、林权和土地承包经营权质押、项目收益(收费)权质押贷款等推广应用较少。

三、宝鸡金融业发展面临的机遇

一是金融组织体系将日趋完善。随着《规划》的实施,宝鸡区位优势将进一步显现,经济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必将吸引更多的外埠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信托投资公司、期货公司及相关金融中介服务机构落户宝鸡,助推宝鸡经济金融良性互动发展。

二是金融服务需求将日趋增多。随着投资、贸易、消费规模扩大,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各类经济主体对银行、证券、保险及相关金融中介服务的需求将更加旺盛,推动金融机构增设营业网点、延伸服务链条、扩大服务领域在所难免。

三是金融服务创新将日趋迫切。随着各类金融主体的不断增多,现有金融格局将被打破,金融竞争将更加激烈,各类金融机构不得不通过引进人才、改进模式、创新服务、更新产品,巩固现有阵地并扩大市场份额。

第三节 如何推动宝鸡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

按照宝鸡经济发展规划,预计到2015年,市区面积100平方公里,国内生产总值158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45亿元,城镇居民人均收入达17500元,农民人均收入6300元。到2020年,市区面积130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到60%,国内生产总值225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75亿元,城镇居民人均收入25000元,农民人均收入10000元。上述主要经济指标的顺利实现,离不开金融体系的完善、信贷结构的优化、金融产品的创新、金融服务的改善和金融智力的支持。

一、健全完善金融组织体系

一是研究制定《宝鸡金融发展规划》,及时出台金融优惠政策,吸引全国性、区域性股份制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进驻宝鸡,争取信托投资公司、期货公司、金融租赁公司、金融消费信贷、风险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以及信用评级、金融咨询、信用担保等中介服务机构延伸业务触角,为全市各类经济主体提供全方位、宽领域、广覆盖的金融服务。二是依托宝鸡装备制造业优势,支持重型汽车、数控机床、电子仪器仪表、石油钻采设备、铁路桥梁、钛材等龙头企业设立金融租赁公司,支持东岭、陕汽、宝钛、西凤酒等优势企业成立财务公司。三是利用国家优惠政策,组建更多的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小额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组织等新型农村信用合作机构,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四是根据县域经济特色和产业布局,鼓励国有金融机构营业网点向新建社区和农村地区延伸。五是实施增资扩股战略,推动12家农村信用社联社全部迈入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行列。特别是做好硕丰村镇银行的增资扩股工作,力争资本金由500万元扩充至5000万元以上,以增强信贷扩张能力。

二、调整优化信贷结构

一是着力支持现代工业体系建设。以支持特色优势产业为牵引、技术创新为突破、项目建设为载体、工业园区为平台,鼎力打造“中国钛谷”、石油和铁路装备基地以及汽车及零部件、机床工具、电子电器、能源化工、有色金属、绿色有机食品等产业集群,把宝鸡建成在全国有影响力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在经济总量和发展质量上成为关中—天水经济区副中心城市

二是着力支持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围绕建设西部地区交通枢纽,倾力支持西宝高速扩建、平汉高速、合凤高速、麟北煤田交通设施、宝鸡铁路枢纽、西宝铁路客运专线、宝兰铁路客运专线、凤翔支线机场等重大建设项目,形成宝鸡立体交通网络。支持市区“东扩南移北上”建设,拉大城市骨架,拓宽城市空间,提升城市承载能力。

三是着力支持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加大支持陈仓核心物流园区建设,扶持商贸流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把宝鸡建成连接陕甘宁川、辐射周边地区的物流配送基地,带动西部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依托“姜炎”、“周秦”、“民俗”、“佛”四大文化和自然风光,加大对“法门寺景区”、国家中央公园、文化大观园炎帝故里、周秦文化产业示范区、“一河两岸”改造、工业旅游项目和民俗文化专业村的资金投入,把宝鸡建成全国文化旅游热点城市。

四是着力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壮大。围绕畜粮果蔬药五大产业,加大对“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农业科技园的资金投入。大力支持县域工业园区建设,依托资源禀赋、产业基础,促进县域农产品加工业、资源开发型产业和大企业配套型工业发展,增加农村就业机会,培植县域财源项目。加大对城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建成东起绛帐、西接虢镇的百公里城镇群,推动宝鸡在城乡统筹发展方面走在其他地市前列。

五是着力支持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围绕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支持企业实施节能技术改造,淘汰落后产能,发展循环经济。加大对秦岭生态屏障建设、城乡污水及垃圾处理、渭河流域等重点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的资金支持,把宝鸡建成人居环境优越、百姓安居乐业的西部最佳宜居城市

三、拓宽直接融资体系

一是做大做强现有上市公司。通过吸收合并、配股增发、发行公司债等形式,将相关配套企业注入宝钛、宝光、宝商、秦川发展等上市公司,扶持上市公司进行产业转移、结构调整和产品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统筹利用上市公司的壳资源,加快长岭公司重组步伐,通过注入优质资产改善经营业绩,提升宝鸡上市公司形象。

二是培育上市公司资源。制定和落实企业上市扶持政策,帮助企业完善上市中涉及的土地、税收、环保等手续,扫清企业上市障碍。加强上市梯队建设,对辖区资产规模较大、行业影响力较强、比较优势明显的骨干企业进行重点培育,推动红旗民爆、西凤酒业、忠诚机床、东岭集团等企业尽快上市。指导经济效益较好、技术含量较高、创新能力较强的中小企业改制为规范性的股份有限公司,通过每年召开一次产权股权招商大会,吸引外地PE、VC机构来宝寻找投资商机,争取更多企业在中小板创业板上市,打造资本市场“宝鸡板块”。

三是搭建债券发行与承销券商对接平台。引导和鼓励符合条件的能源、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和经济效益好、偿债能力强的企业,通过发行政府债券、企业债券、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募集资金,拓宽政府和企业融资渠道。按照“统一冠名、分别负债、统一担保、集发发行”的新模式,做好中小企业集合融资券的申报与发行工作,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结构和降低财务成本。

四是创新重大项目融资方式。认真研究保险、社保、产业投资等资金与重点项目的对接方式,探索通过信托融资、委托贷款、联合贷款、银团贷款、资产证券化以及BOT、TOT、TT、PPP等新型融资工具支持重点项目建设。

五是保护合法民间借贷行为。通过正向激励引导,营造良好创业氛围,提高居民投资意识,促使更多的民间资本直接流向实体经济,弥补正规金融的信贷资金缺口。

四、深化金融内部机制创新

一是推进金融制度创新。引导金融机构改革内部管理机制,完善业务处理流程,主动争取上级行支持,先行试点更多新业务,提升金融自主创新能力。在内部组织构架上,推行扁平化管理,减少中间层次,提高银企沟通效率;在经营体系上,推行主动服务理念,实行“客户经理制”和“综合柜员制”,对优质客户上门拜访、主动联系,推行一对一专人服务;在前台业务处理上,实行客户所有业务一柜通办,为客户提供便捷服务。同时,组建专业化的中小企业贷款部门和信贷队伍,完善业绩考核及奖惩制度,建立起适应中小企业融资特点的授权、审批、核算、考核、激励、审计、问责、免责等制度体系。

二是推进金融产品创新。引导金融机构细分目标市场,量身定做产品,开展差异经营,力争错位发展。以大企业大集团为依托,开发上下游企业供应链信贷产品,积极满足为核心企业提供配套服务的中小企业融资需求。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对有稳定订单、固定客户群、适销对路产品、资金回笼及时的中小企业,弱化担保和抵押条件,提供免担保贷款。同时,推动以物权、股权、知识产权为担保、抵押和质押的信贷产品,推广股权质押、应收账款质押、无形资产质押贷款及出口退税账户托管贷款、法人代表个人财产担保贷款等信贷产品。针对中小企业土地租赁较多、固定资产购进证明缺失等,只要其主体合法,贷款用于生产经营,即可与担保公司合作开展融资。根据小型企业现金流周较转快而抵押品较少、融资需求较小的特点,积极开发分期定额、利随本清、附加宽限期、期内只付息不还本等新的授信还款模式,满足小企业发展中的资金需求。扩大农村有效担保、质押物范围,探索符合实际的农户小额信贷产品,积极开办权属清晰、风险可控的大型农用生产设备、农产品订单、农村宅基地、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拓宽农户贷款覆盖面,提高农户贷款满足率。

三是推进服务模式创新。以金融电子化、网络化、信息化建设为依托,不断优化金融业务处理流程,完善服务功能,延伸服务领域,扩大服务辐射范围,提高金融核心竞争力。积极开办企业网上银行和个人网上银行业务,向客户提供安全、方便、快捷、全方位的账户管理、存款管理、转账汇款、外汇交易、信用卡还款、基金和理财产品买卖、代理缴费等交易服务。拓展非现金支付工具应用,改善银行卡受理环境,在商业区、旅游景区和居民区增添ATM机、自助终端机,提高POS机具覆盖面,扩大银行特约商户范围。不断完善支付系统功能,稳妥开办个人支票和商业承兑汇票业务,扩大代收代付业务范围,为社会各界提供优质高效的中介服务。加快推进财税库银横向联网工作,扩大财政资金国库集中支付范围,提高财政资金拨付效率。创新外汇服务手段,扩大部分外汇管理和办理业务范围,下放部分外汇管理和操作业务权限,积极支持宝鸡涉外经济发展。

五、提高保险补偿保障功能

鼓励商业性保险公司参与宝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以及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吸引保险公司参与弱势群体、高危行业从业人员等特殊群体的社会保障建设。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覆盖面,积极为农业、养殖业、果业、农产品加工发展提供保险,增强农户抵御风险的能力,同时通过投保实现对农户增信,提高其融资能力。大力发展高科技保险、商业信用保险、知识产权侵权险、产品责任险、产品质量险,为企业提供设备、财产、技术以及人员人身安全在内的一揽子风险保障,推动保险在自主创新成果推广、重大装备应用、物流市场培育等方面发挥作用。

六、注重发挥政府职能作用

一是建立金融支持地方经济发展评价制度,制定出台新增存款用于发放当地贷款考核奖励办法,对有突出贡献的金融机构运用财政杠杆给予奖励。同时,建立新增贷款风险补偿制度,对金融机构在发放重点建设项目、中小企业、涉农、扶贫、再就业贷款后形成的风险给予一定比例补偿,解除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放的后顾之忧,提振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信心。

二是加快建立市县(区)两级担保体系,发展壮大中小企业担保公司,促进银行、担保机构与企业开展互利合作。健全政银企沟通协调机制,及时向金融机构提供重点产业、重大项目、中小企业、招商引资等项目汇编,为各类金融机构选择支持领域提供参考。定期举办银企项目对接会、金融产品推介会,有效促进政银企交流与沟通,消除银企信息不对称问题。

三是围绕建设信用、担保、地方金融组织三大体系,构筑服务、信息、融资三大平台,认真落实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目标责任制考核制度,倾全市之力打造诚信宝鸡。突出金融生态建设作为城市建设、管理和发展的重点,在非银行信用信息采集、中小企业信息征集、企业信用评级及区域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等方面,加强各部门工作协调配合。编制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实施意见,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步伐。建立全市非法集资处置联席工作会议制度,严厉打击各种非法集资、非法证券活动,切实维护金融稳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