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关中—天水经济区金融创新与发展研究成果

关中—天水经济区金融创新与发展研究成果

时间:2023-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三章咸阳——西咸经济一体化的理论研究[8]咸阳市位于陕西省关中平原中部,与省会西安相距25公里,具有与西安历史相承,地缘相接,工贸相通,人脉相连的天然优势。2009年6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关中—天水经济区规划》,为咸阳与西安经济金融融合与一体化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重大机遇。第一节咸阳具有融入西安区域经济的优势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02年至今,成为西咸经济一体化加快发展的时期。

关中—天水经济区金融创新与发展研究成果

第三章 咸阳——西咸经济一体化的理论研究[8]

咸阳市位于陕西省关中平原中部,与省会西安相距25公里,具有与西安历史相承,地缘相接,工贸相通,人脉相连的天然优势。全市辖2区10县1个县级市,总面积10196.4平方公里。2010年末全市常住人口504.32万人,人口密度491人/平方公里,2002年12月28日西安咸阳两市签订《西安—咸阳经济一体化协议书》,两市开展了全方位、深层次的合作共建。2009年6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关中—天水经济区规划》,为咸阳与西安经济金融融合与一体化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重大机遇。

第一节 咸阳具有融入西安区域经济的优势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02年至今,成为西咸经济一体化加快发展的时期。咸阳市凭借区位、资源和产业等优势,强化工业主导,实施项目带动,宏观经济加速运行,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全市GDP由2002年的282.01亿元,增至2010年的1098.7亿元,(详见图1),是2002年的2.9倍,产业结构比例也由2002年的20∶43∶37,调整为2010年的19∶52∶29,基本形成了以第一产业为基础、第二产业为主导、第三产业为支撑的“二、三、一”新格局。

一、农业发展稳定

2010年年末,全市农业总产值336.1亿元,较2002年同期增加244.28亿元,是2002年的3.7倍。全市农业增加值完成203.3亿元,增速分别高于全省(5.8%)、全国(4.3%)2和3.5个百分点,全市粮食生产连续七年喜获丰收。目前,咸阳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农业高效发展、集约发展、产业化经营水平和综合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全市农副产品直供西安市场的体系已经基本建立,农业经济由单一的“粮棉油”转向了“果畜菜”产业化全面发展,汇源果汁光明乳业、鲁洲糖、软香酥等一大批粮果畜菜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成为当地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二、工业主导地位突出

2010年,工业占全市经济总量的比重为43.8%,已成为支撑全市经济快速增长的主导力量。2010年年末,全市全部工业增加值480.7亿元。全市规模工业总产值突破千亿元大关,达到1334.5亿元,较2002年同期增加1112.66亿元,是2002年的6倍。

全市支柱产业发展优势明显,支柱产业已由2002年的五大支柱产业发展为当前能源化工、食品、装备制造、电子建材、医药制造和纺织服装业等七大支柱产业,2010年末,全市七大支柱产业完成规模工业总产值1254.4亿元,占全部规模工业总产值的94%。

其中,能化产业以石油化工、煤化工、天燃气化工、橡胶化工等四大类产品为重点,实现产值598.1亿元,居七大支柱产业之首。主要以形成了中石油长庆分公司、兴化集团、大唐彬长电厂、渭河发电厂、彬县煤炭总公司、宝塔山油漆股份公司、西北橡胶总厂等一批优势企业集团和大公司,有力推动了全市工业经济增长。

装备制造业以包装机械、新型纺织机械医疗器械、动力机械、工业设备和普及型数控机床为重点,完成产值204.6亿元,形成了柴油机重工公司、航空电气公司、红原航空锻铸工业公司、永立建筑机械公司等一批龙头企业。

食品工业产值173.7亿元,以粮油产品、果汁饮品、乳制品、肉制品、焙烤制品及方便食品六大类产品为重点,特别是果汁聚集度在全省、全国首屈一指,汇源果汁、海升果业等一批食品加工企业实现了规模化大生产和跳跃式发展,有效提高了本市农产品的加工深度和附加值。

电子工业以电子元器件、通信、数字化家电和计算机外围设备四大类产品为主导,完成总产值81.9亿元,形成了彩虹集团、金山电气集团、生益华电、偏转集团、陕西康佳集团等一批龙头企业。

三、固定资产投资高位运行

2010年年末,咸阳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突破千亿元大关,达到1050.5亿元,总量是2002年的12倍。其中,第一产业投资额37.1亿元;第二产业投资额481.9亿元;第三产业投资额407.7亿元;工业投资占比过半。工业项目完成投资额468亿元,增长15.1%,占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总量的50.5%。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93.8亿元。投资迅猛增长的同时,推动了县域经济的发展,提升了城市生态环境,全市县级城市和列入省政府“关中百镇”的20个小城镇建设步伐逐步加快。

四、国内贸易和对外经济发展较快

2010年末,全市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3.6亿元,总量是2002年的5倍(详见表1)。按消费形态分,餐饮收入36.7亿元;商品零售256.8亿元。从消费品构成看,家用汽车、新型家电、数码、装饰、建材、化妆品、衣着、旅游、健身学习等享受型和发展型商品受青睐。在国内市场繁荣的同时,咸阳市对外经济也不断发展壮大,在经受金融危机后,又呈现恢复性增长,总体水平已经接近危机前总量水平。截至2010年年末,全市实现进出口总额3.4亿美元,增长29.7%。其中,进口1亿美元,增长70.2%;出口2.4亿美元,增长17.7%。

五、财政收入增长快速

2010年年末,全市财政总收入135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12.3%,是2002年的9倍。地方财政收入完成43.5亿元,是2002年的4倍。2010年财政支出151.4亿元,是2002年的7倍。财政收入的大幅增加已经逐渐实现了从“吃饭财政”到“民生财政”、“发展财政”的重大转变。

六、西咸经济一体化进程明显

西咸经济一体化实施以来,两市启动实施《西安—咸阳经济一体化战略规划纲要》,2006年9月咸阳市电话使用西安区号,首开国内区域一体化信息同享的先河。咸阳接纳西安产业转移的力度加大,围绕西安装备制造业生产配套产品的一批企业已在咸阳聚集,西咸城市新区、渭河北岸生态工业走廊、渭北产业聚集区、空港产业园等园区以及西咸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交通网日趋完善,目前,落户咸阳的西安外迁企业累计达到68户,总投资84亿元,咸阳承接西安产业转移的优势进一步显现。与此同时,西安—咸阳金融大同城票据交换系统成功运行,在教育资源共享、卫生事业合作、旅游产品开发等领域合作也日益深化。

七、咸阳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城市化水平较低

目前,咸阳市城市化率仍然较低,城市化发展水平在西咸国际化大都市建设背景下显得更为缓慢,城市建设和发展步伐较慢,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城市规模相对较小,城市基础设施落后,建设水平较低,品牌不亮,更需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

(二)产业结构不够合理

2010年咸阳产业结构比例为20∶51∶29,对比全国及陕西省三次产业结构来看,咸阳市三次产业比例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不合理因素,在未来产业结构调整中,咸阳降低一产,壮大二产,提升三产的空间还十分广阔。

(三)行业发展不够均衡

在咸阳七大支柱产业中,能化工业占全市规模工业的47.68%,装备工业占规模工业的16.3%,食品工业占全市规模工业的13.85%,能化、装备、食品三大产业比重过高,一旦出现波动,可能导致工业经济出现大的起落。此外,纺织行业、电子行业生产不够理想,发展态势明显低于发展预期。

(四)产业聚集能力不强

2010年年末,咸阳规模工业企业总户数631户,其中,产值过百亿企业只有长庆石化1户,过10亿企业仅10户,全市石油化工、煤炭、新型电子、装备、橡胶和食品等优势产业的聚集能力不强,还没有形成各自比较完整的产业链条,企业拥有核心技术能力、融资能力和抵御风险能力有待提高。

第二节 咸阳金融业发展现状与面临挑战

随着西咸经济的进一步融合,金融业成为连接西咸经济的纽带。咸阳逐渐吸引了更多的金融机构入驻,金融资源聚集速度加快,各金融机构根植地方,服务地方的意识进一步加强,支持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信心和力度更加强劲。

一、金融组织体系较为完善

(一)银行类金融机构

截至2010年年末,共有银行业金融机构12家,营业网点686个,从业人员6851人,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规模1334.28亿元,金融服务密度达到266.81(亿元/百万人),全市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1142.5亿元,人民币各项贷款454.7亿元。

(二)证券类金融机构

现有西部证券和海通证券公司的3个营业网点,从业人员98人,2010年全市证券交易总量为854.57亿元,开户数146732户。

(三)保险类金融机构

现有保险业主体机构29家,其中产险公司14家,寿险公司14家,保险中介机构1家,下属分支机构280个,从业人员9800余人。2010年年末,全市保费总收入35.31亿元。支付各类赔款、给付款8.15亿元。赔付率为23.29%。

(四)其他金融机构

咸阳现有典当公司7家,从业人员32人,注册资本总额4500万元。截至2010年年末,全市累计发生典当业务132笔,典当金额4089.5万元;现有担保机构26家,其中:政策性担保机构4家,商业性担保公司22家,注册资金合计2.874亿元,政策性担保资金0.814亿元。截至2010年年末,累计担保贷款4235户,金额9.7亿元。

二、金融市场初具规模

(一)货币市场发展状况

(1)同业拆借市场尚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咸阳市还没有具备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成员资格的金融机构,仅有乾县和淳化农村信用联社具备陕西省同业拆解备案系统成员资格。(2)票据贴现市场业务集中。主要集中在化工、石油天然气开采、电子、建材、机械制造等行业。2010年年末,全市银行承兑汇票余额1.42亿元,贴现余额13.07亿元。

(二)资本市场发展状况

(1)债券市场。由于当地法人金融机构资产规模较小,主要仍开展传统存、贷款业务,机构从业人员素质也相对较低,致使本地区债券市场发展缓慢,仅有咸阳市商业银行和秦都区信用联社两家为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成员机构。长安银行设立后,咸阳市商业银行不再具有全国债券市场成员机构资格,现仅有秦都区信用联社一家成员机构,投资品种主要是金融债券、国债和企业债券,2010年,秦都联社各类债券余额2.3亿元。(2)股票市场。现有彩虹、偏转、兴化三家上市公司,总股本合计9.66亿股,其中流通股7.45亿股,2010年末股票流通市值23.92亿元。

(三)其他市场发展状况

咸阳市工行和建行两家金融机构从事黄金理财产品交易。2010年度,全市黄金业务交易总量为1936794克,其中,实物黄金卖出120456克,个人账户黄金交易量1816338克。

三、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成绩突出

为推进西咸经济一体化进程,人民银行先后成功上线运行集中支付系统、全国支票影像交换系统、大额支付系统和小额支付系统,完善了银行卡支付系统,大力推广了国库横向联网系统、集中支付系统和TBS系统,有效推进了外汇管理业务,截至2010年年末,全市办理国际收支统计申报业务147044万美元,出口24231万美元;进口付汇15261万美元。

四、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成效良好

2007年初咸阳市政府成立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领导小组,2008年咸阳市政府进一步强化金融生态环境建设领导工作机制,着力推进“诚信咸阳”建设,并先后出台了《金融促进咸阳经济发展实施意见》、《金融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信贷投放考核奖励办法》等十余项专项配套政策和措施,2009年11月,咸阳市被授予“辉煌60年·中国最具特色金融生态示范城市”称号。

五、咸阳金融发展面临的挑战

随着西安咸阳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以及2010年西咸新区建设将进入启动实施阶段,咸阳金融业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这是因为,咸阳金融体系聚集程度低,地方经济的资金支持主要来自于财政投入与银行信贷支持,金融服务效能较低,社会资金的参与程度相对较低,货币和资本市场发展缓慢,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尚未形成,企业过度依赖银行,间接融资比例居高不下,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比较突出。具体来看,咸阳金融业主要面临以下挑战。

(一)金融业发展规模亟须扩大

咸阳经济总量不够大,区域布局和产业布局集中度不够高。与之对应,金融业发展规模相对较小,金融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和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较低。西咸新区建设启动实施后,根据相关规划要求,需要西咸新区以至咸阳市加快发展金融行业。

(二)金融辐射作用亟须强化

推进咸阳特别是西咸新区加快发展,需要政府吸引一批实力更强,市场辐射能力更广的大型金融机构,如全国股份制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还需要吸引更多机构投资者以及金融公司、财务公司、基金公司等。

(三)金融业整体结构亟须进一步优化

咸阳金融业发展还缺乏统一的扶持整合规划,金融产业链仍不够完整,尤其是信用担保体系、产权交易体系建设和金融法制建设相对滞后,各类金融机构的赢利能力、竞争能力以及抵御风险能力相对较弱,以上亟须咸阳市金融行业加快优化发展的步伐。

第三节 咸阳发展面临历史性机遇

西安、咸阳两市本身即具有历史相承、地缘相接、工贸相通、人脉相连的独特优势,《关中—天水经济区规划》在构建城镇体系中又将咸阳定位为核心城市,明确提出了“加快推进西(安)咸(阳)一体化建设,着力打造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总体目标。这一目标使咸阳金融业的战略地位进一步得到显著提升,也对咸阳区域金融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一、树立新观念,拓展新思路

2010年年初,咸阳市委、市政府提出了“融入大西安,建设新咸阳”的发展号召,以此为目标,咸阳市金融行业应牢固树立“主动融入、错位发展、优势互补、主动担当”的理念,全面拓展和深化西咸经济金融合作,充分发挥金融的核心支持功能,在经济区中找准定位,抢占先机,与西安金融行业共同打造经济区的核心。

(一)树立主动融入西安的理念

西安是全省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中心,是西部地区最具发展带动作用的城市,基于这一认识,咸阳金融业应树立主动融入西安经济金融的理念,重点培育前瞻性、灵活性、多元性和便利性的金融服务特点,全力为西安咸阳经济一体化发展提供更为全面系统的金融服务,逐渐与西安金融行业形成重点联手、突出特色、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互动格局。

(二)强化拓展自身发展的思路(www.xing528.com)

在发展中,咸阳金融业更应抓住本市政策优势、区位优势、产业配套优势、综合成本优势等,抓住本市着力推动的十大产业集群,推动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推动重大项目建设,推动高标准规划建设咸阳主城区等重点,既突出对当地经济的支持作用,又实现金融行业自身高速发展,努力打造本市金融行业的核心竞争力,争取与西安金融行业对接过程中实现强强联合。

二、服务西咸一体,促进金融合作

加快西咸经济一体化建设,重点在于加快西安咸阳两地金融合作,充分发挥金融的支持服务作用,有效破解金融业行政条块分割的体制束缚。因此,咸阳金融行业应主动加强与西安金融行业深度合作与交流,着力提高西咸金融合作的水平与层次。

(一)建立有效的金融业交流协调机制

积极主动与西安市相关部门和金融机构沟通联系,针对现行条块分割的金融管理体制机制,建立健全起一套紧密、常态的交流协调机制,加强对西咸一体化在政策、经济等方面统筹规划的分析、研究和判断,有效推进两市金融业制度、业务、信息等的共建与共享,搭建平台,集中力量,定期研究解决合作共建中的具体问题,更好地发挥金融在区域融合中的导向作用,为两地金融一体化发展探索出一条合作共赢的新路子。

(二)大力支持西咸共建区建设

目前,咸阳市积极搭建西咸一体化产业发展平台,大力推进沣渭新区、泾渭新区、空港产业园和渭河西咸段生态景观等四大板块的开发建设,与之对应,咸阳金融机构应根据市场需求,积极增设新的分支机构,深入研究重点项目规划,及时配套相关设施,加大项目资金支持力度,切实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力求先行将西咸共建区的金融分支机构创建为西咸经济一体,乃至关中—天水经济区的金融“示范窗口”。

(三)加快推动西咸两地资本市场整合

逐渐推动西安证券公司、基金公司、风险投资在咸阳设立办事处,推进担保、信托、保险、租赁、典当等行业的整合,不断强化其融资功能。吸引保险资金投资基础设施项目和购买企业债券,鼓励融资租赁机构到咸阳设立分支机构,为咸阳市尤其是西咸共建区项目建设和企业技术改造、设备更新升级提供融资服务。大力推动西咸共建区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融资,以资本为纽带,支持西咸两地企业并购重组,努力形成具有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应的西咸共建区产业独具特色的产业集群。

第三节 发挥服务优势支持咸阳产业

按照《关中—天水经济区规划》总体部署,咸阳市金融行业应进一步调整信贷投向,大力支持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发展,优先保障咸阳重点项目建设资金需求,积极创新金融机制、产品和服务,不断提高金融服务水平。

(一)支持产业集群发展

咸阳市重点围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石化、能源、纺织、食品医药、建材、物流、航空、太阳能光伏半导体照明等10大产业集群,在今后五年内将建设和启动实施152个重大项目,规划总投资1490.28亿元,其中,在建项目98个,总投资908.24亿元,拟建项目54个,总投资582.04亿元。咸阳各金融机构对于以上产业集群,应认真开展调查研究,主动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及时跟踪重点项目建设动态,争取通过总行直贷,银团贷款等方式,加大资金筹措力度,确保全市信贷总量增长速度始终与全市经济发展速度相匹配。

(二)推动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

围绕农业产业化、县域工业化和县域城镇化三项重点,咸阳各金融机构应通过重点支持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力推动一批绿色无公害的果、肉、蛋、奶生产基地建设,着力跟进咸阳市重点规划的35个县域工业园区建设,积极配合咸阳市主城区—兴平—武功城镇带、关中环线三原—泾阳—礼泉—乾县城镇带、渭北彬长旬城镇带等的建设,全面推动有竞争力专业化、规模化的城镇主导产业和特色鲜明的中小企业发展,推动全市县域经济“东进、西联、北强、中富”发展布局的构建。

(三)配合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是西安、咸阳两市最现实、最有效的对接点,近期,咸阳各金融机构应重点配合全市实施的兰池大道、渭河横桥、沣太一路和沣太二路等“七路一桥”建设,给予适当信贷支持。同时,对于市区和各县不断发展壮大的城投公司,在防范信贷风险的前提下,各金融机构应有重点、有选择地进行信贷支持,有效解决资金瓶颈制约。

(四)全面完善金融机构服务功能

各金融机构应根据咸阳项目和企业资金需求特点,积极推动个性化金融服务,设计多样化的融资组合,在满足资金需求的同时,努力降低在咸企业融资成本。在全方位提高对企业服务水平的基础上,推动咸阳主动承接西安等地产业转移和对接,为重点项目、优质项目建立“绿色通道”,加快贷款的审批和发放进度。加强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指导培训,帮助其深入了解和熟练运用各类金融产品。进一步推动贸易投资便利化,指导和帮助外经贸企业积极运用金融衍生品,灵活选择结算币种和工具,有效规避汇率风险。

(五)努力实现银行业与保险业协作发展

保险业金融机构应根据咸阳经济特点,进一步加强与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合作,加快发展各种信贷支持型保险产品,积极开发小额信贷保证保险。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保障,缓解资金紧张局面。积极开发消费信贷保证保险产品,不断满足个人或家庭在应急资金、教育费用、旅游、大件物品购买等方面的消费需求。与此同时,应帮助出口企业及时化解风险危机,稳定生产经营,进一步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扩大覆盖面,推进经济作物、养殖项目、高效农业等保险试点。

第四节 如何实现西咸区域金融共赢

《关中—天水经济区规划》的实施是一个渐进和长期的过程,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推进西安咸阳一体化协调发展的进程,咸阳金融业应进一步完善金融组织体系,着力提升金融体系运行效率,加快金融创新步伐,积极拓展金融服务范围,全面实现西咸区域金融共生共赢。

一、建立机制,制定政策,提高两市金融资源配置效率

建议上级部门协调省级有关部门,建立金融支持西安咸阳一体化发展的专门部门和机制,具体负责西咸共建区两地金融业务规划、管理、协调和发展等各项工作,重点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强力推进西咸金融一体化发展进程

依靠西咸共建区的地理、经济和人文等优势,促请咸阳市委、市政府及相关部门,积极向国家争取申请金融灾备中心等大型建设项目。抓住人行西安分行在西咸共建区建设陕西省发行库的有利时机,促请政府部门率先考虑推进金融一体化发展,加强陕西省发行库以及西咸共建区金融配套设施项目建设。借鉴广东等发达省份的经验,在土地等关键要素使用上对金融行业给予倾斜,争取在陕西省发行库周围区域,建立“陕西金融高新技术服务区”,吸引省内各金融机构在此建设金融后台服务中心,如,电子银行中心、银行信息中心、信用卡中心和培训中心等,逐步使西咸共建区成为带动西咸金融乃至经济一体化发展的中心区域。

(二)制定实施金融促进政策

围绕西咸金融一体化,专门研究制定相应的金融促进政策。对于中央、省两级支持西安发展的各种优惠政策,通过这一专门部门的协调沟通,将这些金融优惠政策,扩大到西咸经济一体化核心共建区(即咸阳主城区、渭河两岸新区和兴平、泾阳部分区域)。针对各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部门在西咸共建区设立分支机构、积极拓展金融业务等行为,形成激励机制,给予必要的鼓励和支持。

(三)牵头开展资金集中支持

对于西咸新区基础设施建设中涉及的重大项目资金需求,可由这一部门负责牵头解决。如,协调省级各相关部门,争取从省政府与国家开发银行签订的政策性贷款盘子中拿出50亿元以上额度,专门用于支持西咸新区基础设施建设。对于西咸共建区的重大项目、咸阳承接产业转移的重大项目等,组织牵头各金融机构,集中资金,给予信贷支持。引导银行适度统一信贷审核标准、评估程序及发放条件,促使资金供求双方在整个西安咸阳区域内率先实现融合,进一步提高资本运转效率,从而为西咸经济一体化突破体制障碍创造条件,获取更大的发展空间,更好地带动关中经济区率先发展。

(四)尝试建立西安咸阳经济区产业、企业与项目信息库

目前,西咸经济一体化区域内各项规划层次较多,概念不一,体系不完整,因此,应由这一专门部门牵头,尝试建立一个内容全面的信息资源库,负责实时向各金融机构提供统一、明晰、有序的各专项发展规划和有关项目信息,为金融机构研究项目,制定业务推进计划,提供相应的指南,分阶段推出不同重点,实现金融支持基础建设、公共设施、产业承接等目标。

(五)探索设立跨市区的担保机构

探索由两市财政共同出资,设立跨市区中小企业信用保证基金,或者由两市合作设立担保机构,鼓励以参股、委托运作和提供风险补偿等方式支持担保机构的设立与发展,推动实现担保机构跨市区开展业务,容忍担保机构出现一定的代偿率及代偿损失率,争取共同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加快县区担保公司的组建步伐,推动各县区至少组建一家由财政出资的政策性担保机构,尽快改变目前担保机构数量少、规模小的状况。

二、培育主体,完善组织,加快咸阳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从咸阳的区域定位和发展战略出发,坚持引进与培育并举,不断丰富金融机构门类,努力构建与咸阳发展相配套的多层次、多元化的金融服务组织体系,不断增强融资和服务能力。

(一)吸引金融机构落户咸阳

重点引进更多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和地方性商业银行,鼓励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中介组织在咸阳设立分支机构,促请市政府进一步制定和落实优惠政策,加强宣传,筑巢引凤,对来咸落户的金融机构给予一定的奖励,并在办公用房购置、税收、职工子女教育等方面给予优惠。

(二)做大做强地方金融机构

积极支持长安银行咸阳分行发展,促进农村信用社进一步增资扩股,完善产权制度、经营机制和内控机制。不断探索完善林权抵押贷款等行之有效的抵押担保方式,促进农村资源的盘活和流转,有效扩大农村金融服务覆盖面。探索建立和发展中小企业银行、私募产业基金、创业投资公司等金融服务机构,设立专门为咸阳中小企业服务的信用服务中心、担保机构等。

(三)大力发展小额贷款公司

加快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金融机构的试点工作,参考2008年咸阳市各县区主要经济指标和全市金融机构分布实际划分,从2009年起,三年内全市规划发展30家小额贷款公司,其中2010年已发展1家,2011年发展5家。

三、不断增强企业融资能力

(一)积极引导和鼓励咸阳龙头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加快进入境内外资本市场融资,通过股票上市、发行企业债券等多渠道筹措发展资金

通过对咸阳现有上市公司的重组、兼并和定向增发,增强上市公司再融资能力,对成功利用风险投资和私募基金等投资基金的创新企业以及在资本市场再融资成功的上市公司,通过市政府给予一定的表彰和奖励。培育一批优质和成长性好的中小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融资,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债券。

(二)提高咸阳市政策性担保机构的担保放大比率,通过财政注资扩大基金规模

支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建设,开展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信用评级工作,促请市政府尽快出台鼓励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创新担保方式的具体办法,进一步推动担保机构与银行的互信合作。推动建立担保机构评级制度,制定规范、严格的担保机构评级系统。

四、创新金融业务

(1)针对西安咸阳各种资源、要素跨区域流动日益频繁,带动区域资金流动规模扩大的现状,全面构建更为完善的跨区域、多层次的支付清算网络,为两市金融机构、企业、地方政府和个人提供更为高效、安全、便利的资金支付结算和管理平台,加快资金周转速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2)针对西安咸阳经济一体化发展中日益多元化的金融需求,引导金融机构支持企业并购重组,发展杠杆贷款、信贷投资、融资租赁、资产证券化等金融产品,为企业扩张、产业转移、跨市合作项目开发提供一揽子金融服务。引导金融机构不断延伸服务链条,打造“金融超市”,为企业提供服务覆盖生产、销售各环节的“一站式”金融服务。

(3)针对西咸经济一体中可能出现的盲目承接,重增长、轻效益,重速度、轻质量等现象,重点引导金融机构要立足区域发展规划,立足国家政策和省情、市情,立足本地区产业优势,明确对不符合产业政策、环境政策和能源政策的企业和项目不予支持,注重防范和化解流动性风险、政策波动带来的风险等各种金融风险。

(4)针对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积极联合咸阳市金融办,引导金融机构引进并建立网络联保、抱团增信、信贷工厂和“桥隧模式”等新的担保模式和金融服务模式,近期推出《咸阳市创新中小企业融资工作指导意见》、《咸阳市中小企业信用联保贷款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新的推进制度。

五、优化金融生态环境

(一)推进银政企合作

采取多种方式加强沟通,不断畅通信息渠道,实现政银企良性互动,合作共赢。进一步建立健全金融机构与咸阳乃至西安各级政府以及有关部门的沟通协商机制,通过协调会、联席会、对接会、项目推介会等多种形式,提高合作层次,扩大合作范围,增进政银企之间的互动与合作。

(二)合力开展“诚信咸阳”建设

积极开展农村信用工程、企业信用工程、社区信用工程和区域信用工程等为主体的信用工程建设。加强对金融政策法规、金融知识、金融产品的宣传,促进金融知识的普及和金融产品的推广运用。逐步整合工商、税务、司法等部门信息,建立健全统一的企业和个人信用征信体系,实现企业和个人的信用信息在更大范围内共享,推动社会形成良好的金融信用环境。

(三)探索跨市区的反洗钱、反假货币、征信等业务合作交流机制

推动咸阳与西安共同开展相关业务交流合作,共同维护金融债权、打击金融犯罪,优化咸阳西安区域生态,为两地金融合作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六、提升咸阳金融业核心竞争力

人才资源状况是决定地区金融竞争力的关键,随着西咸一体进程加快,对金融人才的需求也将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咸阳金融业只有拥有一批相对稳定、结构合理的金融人才作为支撑,才能更好地推进两地金融服务体系的融合。

(一)促请政府以明晰的激励政策吸引优秀金融人才

建立和完善人才引进激励机制,通过减免个税、奖励贡献,提供优厚待遇,重点吸引信贷风险控制、金融衍生产品、金融IT技术及私人银行领域的专业人才与高管人员,对为地方金融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人才给予重奖。

(二)加大金融人才培训力度

探索建立中高级金融管理人才的培训平台,加强与金融业务学习与交流,提升金融教育水平,努力培养复合型、多元化的金融人才,全方位造就高质量的人才队伍,提升区域金融体系核心竞争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