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概 况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施从东到西、从南到北、从沿海沿江到内陆腹地的发展战略,鼓励有条件的地区优先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随着东部沿海、沿江地区加快发展,东西部之间的差距也越来越明显,占全国土地面积71%、总人口23%的西部12省区[4],2010年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和地方财政收入分别仅占全国的20.31%、20.66%、23.20%、17.12%和9.79%,占东部地区的32.64%、35.19%、48.48%、29.86%和29.97%。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15389元、4397元,分别占全国平均水平的80.53%和74.29%,绝对额分别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720元和4397元;与东部地区相比,分别仅占东部地区平均水平的67.53%和48.52%,绝对额分别低于东部平均水平7400元和4665元。
1999年,为促进西部地区加快发展,国家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战略,出台了一系列扶持西部地区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西部地区发展增速加快,但受西部地区条件差、底子薄、资金少、观念落后等因素制约,西部地区的发展与东部等发达地区相比仍有相当大的差距。国家出台《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就是从我国西部发展的实际出发,着眼于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地区差异、壮大综合国力,这对于发挥该地区优势,推动西北地区经济振兴,深入持续推进西部大开发,具有重大的现实作用和历史意义。
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经济离不开金融的支持,特别是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金融支持更是密不可分。历史和现实表明,一个地区如果没有发达的金融业,经济发展很难腾飞,而金融业发达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金融中心地位的确立。纵观当今世界,凡是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或地区都有着发达的金融业,且这些国家或地区都毫不例外地努力把本国、本地区的某一中心城市(或地区)培育成为或区域性的或国家(地区)的或国际性的金融中心,以增强金融服务于经济发展的能力。
关天经济区是我国继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武汉和长沙城市群、北部湾经济区和成渝经济区之后,在西部地区规划建设的又一新的内陆开放型经济区。在当前国际国内复杂的经济金融形势下,规划建设关天经济区,通过加快经济区建设,增强区域经济实力,形成西部地区发展新的增长极,实现带动大关中、引领大西北、辐射西部和中部部分省区的发展格局,在这一过程中,加快关天经济区金融业的发展,为经济区乃至西部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和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至关重要,而积极打造以经济区核心城市西安为坐标的区域金融中心就成为必然选择。
第二节 西安在经济区中所处地位
一、西安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一)经济总量稳步增长,实力显著提高
2010年年末,西安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241.49亿元,人均生产总值为38280元,地方财政收入241.80亿元,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250.56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24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750元,分别是2000年的4.71倍、4.37倍、5.15倍、13.99倍、3.50倍和3.31倍。
(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发展势头强劲
产业结构由以农业为主导的“一二三”模式逐步发展到当前以服务业为主的“三二一”模式。2010年,三次产业比为4.32∶43.48∶52.20;五大主导产业实现增加值1550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达47.8%;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已达1611.18亿元,比2000年增长6.5倍,占GDP比重由33.0%提高到49.7%。
(三)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发展环境优化
2010年,西安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3250.56亿元,自1978年来年均增长23.8%,高于同期GDP增速11.5个百分点。改革开放以来全市新增固定资产6397亿元,占新中国成立后的99.3%。公路、铁路、航空、邮电通信等基础设施得到了快速发展,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古城魅力日益显现。
(四)市场经济日益繁荣,开放逐步扩大
2010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达1611.04亿元,自1978年来年均增速达17.3%;全市进出口总额103.82亿美元,较1987年增长75倍,年均增长22.8%。实际利用外资额由1983年的800万美元到2010年的15.67亿美元,年均递增21.6%。2010年旅游总收入405.18亿元,是2000年的3.86倍,年均递增14.5%。
(五)居民生活质量提高,社会更加和谐
2010年西安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244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750元,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由1980年的53.3%下降到2010年的36.2%,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由53.5%下降到36.5%。社会覆盖保障面逐步扩大。2010年养老保险社区管理服务率79.8%,失业保险社会化发放率98.0%,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实际参合率达97.3%,覆盖面100%。
二、西安金融业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西安金融业发展迅速,金融组织体系日益完善,金融规模不断壮大,金融市场趋向多元化。
目前已形成了以人民银行和银监局、证监局、保监局“一行三局”为监管主体,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导,其他各类金融组织为补充,多种金融机构共同发展的多层次、多元化的金融组织体系。至2010年年末,西安市有各类银行分行25家(其中外资银行两家),保险总公司、分公司34家;拥有证券经纪机构78家,其中证券公司3家,证券营业部(含外地证券公司)55个,期货公司3家;还有财务公司3家,资产管理公司4家,信托投资公司3家,担保公司25户,典当公司36户,小额贷款公司7家,金融营业网点10500多个,从业人员逾4万人。
(二)金融总量快速增长,金融贡献率不断提高
2010年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余额为8933.23亿元、6482.28亿元,分别是1978年存贷款余额的700倍和277倍;较2006年分别增长了1.16倍和1.74倍。2010年西安金融业实现增加值226.42亿元,比上年增长10.7%,占GDP的比重由2000年的5.1%上升到6.99%,对GDP的贡献率为3.1%,拉动GDP增长0.6个百分点。
(三)金融市场日益健全,融资功能不断增强
2010年西安市累计通过股票市场、债券市场等实现直接融资447.72亿元,占全年新增贷款的比例达到43%,占两者新增总额的31%,分别高于全国平均水平9个百分点和6个百分点。全年全市新上市企业6家,其中创业板上市4家,居全国城市前列。全年股票市场募集资金178.31亿元,创西安市资本市场年募集资金额历史新高,其中首发募集资金134.64亿元,超过1994—2009年全市首发募集资金总和。至2010年年末,全市国内上市公司26家,总市值占国内上市公司总市值的1.02%,占比首次超过1%。全市债券市场全年融资269.41亿元,是2006年的42倍。其中发行短期融资券112.2亿元,同比增长21.74%;发行中期票据140亿元,同比增长102.9%;发行地方企业债15亿元;中小企业集合票据2.21亿元。
2010年西安市证券市场各类证券成交额12105.51亿元,其中股票成交额11909.24亿元;基金成交额47.47亿元;债券成交额8.75亿元。此外,保险、期货、票据等市场也得到快速发展。
三、西安在关天经济区中的地位
西安地处关天经济区的核心位置,其发展对经济区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西安市的经济总量、投资规模、工业增加值、财政收入、金融存量、开放程度等主要经济金融指标均居经济区首位。2006—2010年,西安市经济总量占经济区的比例稳定在47%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在55%左右,全部工业总产值在60%左右,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期产值在52%左右,进出口总额占85%左右,签订合同项目和实际利用外资分别占71%和88%左右。2010年西安市金融业增加值占经济区总量的91%,存款总量占68%,贷款总量占78%;上市公司户数占经济区的72%,证券交易量占经济区的95%,保费收入占经济区的61%。信托投资公司、担保公司、典当行、财务公司、小额信贷组织的数量和规模也居经济区之首。
第三节 西安金融业支持关天经济区发展的战略定位与总体思路
一、区域金融中心的要素概念及功能
区域金融中心[5]通常是指在某一区域内金融机构聚集、金融市场发达、金融交易活动频繁,融通集散资金功能强,且对区域经济能产生极化和扩散效应的中心城市或地区。区域金融中心本质上承担的是金融中介功能,但不同于金融机构的中介功能,主要为金融机构提供集中交易和清算场所,是“中介的中介”。
根据西方发展经济学理论,区域金融中心形成有自然形成模式(市场主导型)和国家建设模式(政府主导型)两种。由于形成的路径不同,两种模式在目标任务、作用发挥、政策取向、发展动力等方面也各有侧重。自然形成模式的金融中心是随着经济发展对金融需求的增长而自动反应产生;国家建设模式的金融中心是在政府积极主动的政策扶持下而形成产生。
区域金融中心只是众多金融中心的一种类型。金融中心按形成过程分为自然渐进模式和政府推进模式;按功能类型分为筹资型、贷放型和政策型;按服务和辐射范围分为区域型、国家型和国际型。
影响一个城市成为区域金融中心的因素很多,有经济、金融和政治方面,也有历史文化、地理区位、科技人才等方面。一般而言,区域金融中心所在地区应具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和稳定的经济增长、一定规模的金融业务和高度集中的金融机构、较为发达的金融市场和健全有效的金融监管体制、良好的通讯设备和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充足的高水平人才资源和较为宽松的政策环境、优越的地理区位优势和交通等条件。
区域金融中心作为中介的中介,通过有效聚集、配置金融资源,为区域内外投融资双方提供投融资便利,消除企业发展资金瓶颈,促进金融及相关产业发展,促进经济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有利于加强与国际国内市场合作,增强地区经济的辐射能力和带动作用;有利于扩大就业机会,增加税收;有助于推进金融深化与金融创新发展,促进金融业和其他行业优化升级;通过聚集各类金融机构和开展不同的金融业务,不断提升城市价值和知名度等。总之,区域金融中心可以加速所在城市或地区形成“资金洼地”、“人才高地”和“产业高地”,刺激多种商务的扩张和多样化,有效激活所在城市价值。
二、建设西安区域金融中心的指导思想和战略目标
(一)建设西安区域金融中心的指导思想
建设西安区域金融中心的指导思想是:以增强区域金融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宗旨,以建立西北地区稳定的资金输入渠道为重点,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发展关天经济区的重要契机,通过深化金融改革,推动金融创新,改善城市金融生态环境,提高金融业服务水平等途径,建立立足于西北、面向西部、辐射周边部分省区的发达的金融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建设西安区域金融中心的宏伟目标,为西安和关天经济区乃至中西部更广阔地区的发展提供金融支持。坚持“四个原则”,坚持区域金融中心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原则;坚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原则;坚持立足于西安服务西北与放眼中西部相结合原则;坚持加快自身发展与扩大国内外金融合作相结合原则。
(二)建设西安区域金融中心的战略目标
西安区域金融中心的建设,应避免与周边其他城市发生竞争,主要以服务西北经济为主,辐射周边其他省区;同时,加强与上海、北京、深圳等地的空间合作,实施错位发展和特色发展战略,促进功能性互补,建成具有西北特色的区域性金融中心。西安区域金融中心的战略定位应立足于西北面向西部,辐射周边部分省区的西部重要的区域性金融中心。力争用20年左右的时间,初步建成西安区域金融中心的框架,形成“四基地、五中心、四高地”格局。即成为全国性金融机构的地区总部和地方性金融机构的总部基地、金融后台服务基地、金融服务外包基地、新型金融和准金融市场培育基地;成为区域性的现代化融资中心、产权交易中心、特色金融创新中心、中北亚离岸金融中心、金融教育科研中心;成为区域性的金融产业高地、金融创新高地、金融信息高地和金融配套服务高地。
三、建设西安区域金融中心的阶段性目标
第一阶段:规划起步阶段(2010—2012)。主要任务是为区域金融中心整体战略的实施做好思想、组织和物质等方面准备,着力营造有利于金融中心区形成的硬件和软件环境。包括统一思想认识,研究制定区域性金融中心发展的中长期规划,争取中央和国家各部委的支持,合理划分金融功能区,普及公众金融知识,优化社会信用环境等。吸引金融机构入驻的策略是:以吸引低规格的金融机构、非银行金融机构和内资金融机构为主。到2012年,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8%左右,金融业成为西安国民经济的优势产业。
第二阶段:快速发展阶段(2013—2017)。工作重点是着力营造金融聚集力。主要目标是:西安金融业在国家和地方政策的支持下,开发性金融活动、商业金融活动等蓬勃展开,地区金融市场初步建立,西安金融商务区初具规模,金融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吸引金融机构入驻的策略是:实行高规格与低规格金融机构吸纳并举,注重吸引金融机构的区域总部、金融中介机构、金融后台服务机构等落户;吸纳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并举、内资金融机构与外资金融机构并举。到2017年,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10%,力争达到12%左右。
第三阶段:迅速提升阶段(2018—2025)。工作重点是着力营造金融辐射力,创造更为开放的金融环境。目标是:2025年以前,西安作为国内外金融机构聚集地和西北地区资金集散地的区域性金融中心地位基本确立;在国家政策指导下,国内外金融机构将部分国际结算和中亚地区投融资业务转至西安,使得西安初步具备亚欧经济带上重要金融中心城市的功能。至2025年,西安金融中心实现“五个基本建成”目标,即基本建成较为完善的金融组织体系;基本建成功能多样的金融市场体系;基本建成运转高效的金融运行机制;基本建成多方协作的金融安全体系;基本建成较为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
第四阶段:稳定区域金融中心地位阶段(2025年后)。经过前三个阶段的发展,西安区域金融中心基本建成,金融业与其他产业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形成金融市场为西部经济发展提供雄厚的资金支持、西部经济的发展又为西安金融中心的建设提供资金来源,实现金融机构和实体企业的良性互动发展。工作重点是,与时俱进不断完善西安金融中心的功能,扩大金融中心的辐射能力,提高金融中心的效率,提升综合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
第四节 建设西安区域金融中心的战略优势及挑战
一、建设西安区域性金融中心的战略优势
(一)经济发展优势
1.经济发展在全省和关天经济区中举足轻重
2010年,西安实现GDP3241.49亿元,分别占陕西和经济区的32.35%、47.47%;地方财政收入241.80亿元,分别占陕西和经济区的25.24%、59.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11.04亿元,分别占陕西和经济区的51.18%、59.72%;固定资产投资3250.56亿元,分别占陕西和经济区的37.96%、49.49%;进出口总额103.82亿元,分别占陕西和经济区的85.94%、85.49%。其他指标均在全省和经济区占绝对比重(见表11)。
表11 西安与陕西省及关中—天水经济区经济发展状况比较(2010)
续表
注:关天经济区栏内的人均GDP、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数值均为平均值。人均GDP以所在城市常住人口计算。
数据来源:根据陕西省及西安市、铜川市、宝鸡市、咸阳市、渭南市、杨凌区、商洛市和甘肃省天水市2010年统计公报整理而成。
2.主要经济指标在西北地区占有绝对优势
2010年,西安的国内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进出口总额等指标,均远远超过兰州、西宁、银川和乌鲁木齐,占有绝对优势。(见表12)这些数据说明,西安的经济基础、对外开放程度等均远好于西北其他省会中心城市。
表12 2010年西北主要城市经济发展状况对比
数据来源:根据各城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整理。
(二)金融要素优势
1.各项金融指标在陕西省和关天经济区中占据绝对比重
2010年年末,西安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8933.23亿元,占关天经济区的67%、陕西省的54.29%;人民币贷款余额6482.28亿元,占关天经济区的77.94%、陕西省的64.61%;保费收入158亿元,占关天经济区的57.32%、陕西省的47.33%(见表13)。
表13 西安、关天经济和陕西省金融规模比较(2010)
单位:亿元
数据来源:根据陕西省及西安市、铜川市、宝鸡市、咸阳市、渭南市、杨凌区、商洛市和甘肃省天水市2010年统计公报整理而成。
资本市场方面,2010年年末,西安市有境内各类证券公司3家,其中证券营业部55家,占陕西省88家证券营业部的62.5%。全年证券市场各类证券成交额12105.51亿元,占全省的81.03%,其中股票成交额11909.24亿元,占全省成交额的80.99%;基金成交额47.47亿元,占全省成交额的80.51%。拥有上市公司28家,占全省的73.68%。
2.金融相关指标排在西北各主要城市的首位
2010年年末,西安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为9044.15亿元,是兰州的2.80倍、西宁的5.57倍、银川的5.66倍、乌鲁木齐的2.51倍;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为6591.73亿元,是兰州的2.79倍、西宁的4.27倍、银川的4.01倍、乌鲁木齐的3.18倍;保费收入为158.01亿元,是兰州的2.72倍、西宁的9.22倍、银川的5.13倍、乌鲁木齐的2.48倍(见表14)。
表14 西北主要城市及省区金融资源情况比较(2010)
单位:亿元
资料来源:据各表中各省市2010年西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整理。
从金融机构的聚集来看,陕西省也占有明显优势[6]。以银行为例,2009年陕西省银行类金融机构网点6242个,分别是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的1.4倍、6.7倍、5.8倍、2.1倍;从业人员77026人,分别是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的1.6倍、6.0倍、4.2倍、1.7倍;金融资产规模17047亿元,分别是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的2.4倍、7.5倍、6.5倍、2.1倍。法人金融机构数量方面,仅有甘肃超过陕西。另外,陕西有外资银行2家,网点6家,其他省份仅新疆有1家外资银行。
证券、保险方面,与西北五省区比较,西安证券市场的融资能力相对较强;除个别省区的个别指标外,陕西保险业绝大多数指标高于其他省份。
3.部分指标优于重庆、成都等周边城市(www.xing528.com)
从人均占有金融资源角度看,2010年年末,西安市人均存款10.59万元,高出重庆5.83万元;其中,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余额在三城市中居第二位,高出重庆2.28万元。从金融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看,以2008年为例,西安分别高于成都和重庆1.1个、2.3个百分点;西安的人均金融增加值高出重庆905元,人均贷款规模高出重庆1.69万元(见表15)。
表15 2008年西安、成都、重庆金融业增加值情况
资料来源:据各城市统计年鉴整理而成。
另外,与西部地区其他省会城市相比,除成都、重庆和个别城市的个别指标外,西安金融业的主要指标均处于领先地位。
(三)政策支持优势
西安建设区域金融中心拥有千载难逢的政策优势。一是中国的迅速崛起,让国际社会十分看好中国的未来发展,促使一些国际产业逐渐向中国转移,从而带来大量的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同时,我国东部地区正在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其面向中西部产业转移的进程加快,国家为引导产业西移出台一些优惠政策必然惠及西安。二是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推进和关天经济区的发展建设,国家出台支持西部大开发和关天经济区的优惠政策也必然惠及到西安。三是建设西安区域金融中心也是陕西省委、省政府加快全省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除已出台的政策外,目前,陕西省、西安市正在加紧研究推进关天经济区发展的政策措施。这些都成为西安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的政策支持优势。
(四)地理区位优势
有利的自然区位是区域金融中心形成的重要条件。西安地处中西部两大经济区的结合部,是西北、西南通往中原、华东、华北、东北、中南各省市的门户和交通枢纽,是东西南北文化、商贸物资和人员交会的集散地,是欧亚大陆桥陇海兰新经济带上最大的中心城市。在中西部和全国经济布局中,西安起着承东启西、东联西进“桥头堡”式的重要作用,形成了以西安为中心向外辐射和联系的特殊格局。改革开放后,西安加快了公路、铁路、航空、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了以西安为中心的“米”字形高速公路和四通八达的铁路立体交通网络,以西安为中心的“米”字型光缆和以微波、卫星为覆盖的通讯信息网络,并实现国际联网。目前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与国内外20多家航空公司建立航空业务,开通了国际国内航线129条,年旅客吞吐量1000万人次,年货邮吞吐量达13万吨。这些都为西安建成现代化的区域金融中心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五)文化积淀优势
西安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从公元前11世纪西周王朝建立丰镐二京起,先后有13个王朝在西安建都,长达1100多年,是我国六大古都中建都朝代最多时间最长的都市,与开罗、雅典、罗马并称为世界四大古都。汉武帝时期开辟的“丝绸之路”,就是以西安为起点,西至罗马古城,促进了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乃至东欧、北非等国的经济、文化交流,使西安当时成为国际政治、商贸、金融、文化交流中心。西安周边城市历史悠久,作为中华文化的发源地和三秦文化的植根地区,文化底蕴丰厚,内涵丰富,西安文物古迹数量之多,密度之大,等级之高居全国之首,蕴藏着巨大的旅游开发价值。
近年来西安借助兵马俑、大雁塔、法门寺等名胜古迹扬名海内外的优势,开展了系列宣传活动,进一步扩大西安建设区域金融中心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据2009年6月16日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推出的首期“中国金融中心指数”排名,西安在全国24个城市的综合评价中排第11位,属于第三层次的次核心区域金融中心,在中西部排名第一位,列在郑州、武汉和成都之前。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西安已经初步具有建立区域金融中心的优势和竞争力(见表16)。
表16 首期“中国金融中心指数”排名(2009)
资料来源:此指标由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2009年6月16日发布。
(六)科技人才优势
西安是中国重要的科研、高等教育、国防科技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综合科技实力仅次于北京、上海,居中国城市第三位。有市级以上科研机构672家,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和分析测试中心122个,有各类技术开发机构3000多家。有普通高等院校48所、博士后流动站87个、博士点494个、硕士点1201个;民办高校40所,在校学生80万人;中等专科学校236所,国家、省部级重点技工学校等178所。有两院院士45人,国家级勘查设计大师12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38.2万人,总数占全市职工的近28%,密度在全国城市中名列前茅。每年有3500多项科技成果产生,其中重大科技成果1000项左右。全市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
二、建设西安区域金融中心面临的挑战
(一)外部挑战
1.国内主要城市建设金融中心的竞争日趋激烈
国内外实践证明,金融中心在聚集金融资源、合理配置资源、进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当前我国行政区域分割、经济体系切块环境下,国内区域间对金融资源的竞争必然加剧。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提出建立国际、国内、区域等不同层次金融中心构想的城市近30个。面对全国主要经济中心城市金融中心之争,西安区域金融中心建设面临着来自外部的无形压力。
2.重庆、成都等周边城市的快速发展形成了巨大压力
尽管西安经济金融的主要指标在西北地区占有绝对优势,一些方面还拥有西北地区其他城市不可比拟的独特优势。但如果按照西安区域金融中心“立足于西北面向西部,辐射黄河中上游等中部部分省份”的战略定位来看,西安与同属西部地区的成都、重庆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这也给西安区域金融中心建设带来了巨大压力。
(1)经济发展方面,无论经济总量、产业结构,还是经济外向程度,西安均不及成都和重庆。2010年,西安市国内生产总值(GDP)仅相当于成都的58.85%、重庆的41.06%,固定资产投资仅占成都的76.39%、重庆的46.87%,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仅占成都的66.64%、重庆的55.98%;地方财政收入仅占成都的45.89%、重庆的23.74%;进出口总额仅相当于成都的42.07%、重庆的83.55%。2006—2010年,西安进出口额年均增速为20.11%,低于成都8.73个百分点;进口额年增速为28.87%,低于成都2.04个百分点;出口额增速为14.27%,低于成都13.09个百分点、重庆3.17个百分点。考虑到三个城市的管辖面积、人口规模差距较大(尤其是西安与重庆之间),对它们进行对比分析可能不尽科学。但关天经济区与重庆在行政区划面积和人口方面相差不多,若以关天经济区与重庆、成都进行比较,一些经济指标的差距仍然十分明显(见表17、表18)。
表17 西安、关天经济区、成都、重庆经济发展水平比较(2010)
资料来源:西安、成都、重庆2010年统计公报;关中—天水经济区数据根据经济区内各城市(地区)2010年统计公报整理而成。
表18 2006—2010年西安、成都和重庆经济外向度比较(亿美元、%)
资料来源:各城市历年统计年鉴及统计公报。
(2)金融发展方面,西安金融业发展整体落后于与重庆、成都。从存、贷款规模看,2010年年末,西安市的存款规模在三个城市中均居末位,仅相当于重庆、成都的60%左右,贷款余额仅为成都的52.21%、重庆的58.93%。即使以关天经济区与成都、重庆相比,仍有不小差距。2010年年末,关天经济区贷款余额仅分别为成都的66.63%、重庆的75.21%。
另外,从证券、保险业看,西安发展也较为滞后,总量、质量方面均与成都、重庆有较大差距(见表19、表20)。
表19 2010年西安、成都、重庆银行业发展情况
注:人均数值以所在城市常住人口计算。
资料来源:各城市2010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西(安)咸(阳)及关中—天水经区数据根据相关城市的有关数据整理而成。
表20 2010年西安、成都、重庆保险业发展情况
注:成都市保险业数据为2009年末数据。
资料来源:各城市2010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二)内部挑战
1.经济结构布局不够合理,金融业发展的基础不够牢固
目前西安产业结构已形成了“三二一”格局。这种产业结构表现在我国西北地区,恰恰反映出了西安经济发展落后、工业不够发达的现实。从经济发展阶段划分,目前西安应属于工业化发展阶段。按照产业发展的基本规律,工业化阶段通常是以第二产业为主,只有当经济发展达到较高水平后第三产业才会逐步成为主导产业。西安第三产业比例较高,主要与西安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旅游资源丰富的旅游业密切相关。但是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发展格局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其增长的后劲不足。另外,当前西安工业化水平较低,主要以劳动密集型为主,产业关联度和附加值低,在同行业中具有领导地位的优势企业较少;西安的中央企业和省属企业较多,且多为军工企业,这些企业自成服务体系,造成低层次重复建设,分散了企业的竞争力。这些因素影响了西安经济发展后劲,导致金融业发展的基础不够牢固。
2.经济金融化程度较低,金融发展的深度和广度有待加强
2010年西安金融相关率为4.87,仅高于银川和乌鲁木齐,低于兰州、西宁和成都。若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北京、上海等城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2010年西安金融业实现增加值仅占GDP的6.99%,对GDP的贡献还比较小(见表21)。
表21 西北主要城市及北京、上海金融相关率比较(2010)
金融相关率=(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之和+保费收入)/该地区国内生产总值。该计算方法可能对上海的影响较大,因为上海证券市场比较发达,但分子没有加股票市值。
数据来源:根据各城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整理计算。
3.金融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金融带动和辐射作用有待增强
从增速看,西安金融业增加值增速整体呈下降趋势。1992—2010年,西安金融业增加值增速除少数年份以外,绝大多数年份的增速在6%~10%之间,大大低于西安GDP增速(10%~16%)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速(8%~15%)。从占比看,1992年以来,西安市金融业增加值呈现先升后降再回升的趋势。2002—2010年,金融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基本在5%~7%之间变动,而占第三产业的比重维持在10%~13%之间。这些数据表明西安金融业发展滞后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小,贡献度较低。
4.金融市场发展缓慢,经济发展过分依赖于银行间接融资
据调查,至2010年年末,西安市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达到6591.73亿元,而西安地区企业17年来累计通过资本市场(包括IPO、配股、增股、发行债券)筹集的资金为882.55亿元,占银行间接融资的比例不足2%;融资能力弱。另外,债券、票据等其他融资渠道的发展更为缓慢。据不完全统计,2006以来西安市通过发行债券融资额共708.41亿元,其中发行短期融资券411.7亿元,仅占全国累计发行总额的2.6%;中期票据、企业债券等债务性融资规模,与全国总融资规模相比依然很小。
5.金融结构不够合理,抑制了金融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宏观层面表现为企业融资主要以银行间接融资为主导,以证券市场为代表的直接融资发展相对滞后,占比很小;微观层面则表现为金融机构内部资产结构和业务结构相对单一,大部分仍以传统业务为主,而中间业务收入占比偏小。各类金融机构的发展不够均衡成为金融结构不合理的另一表现。银行业中尽管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发展较快,但国有银行仍占居主导地位,且政策性金融机构、外资银行数量很少、规模小。另外,受金融机构同业竞争加剧和资金逐利性影响,信贷对象趋同和行业集中现象日益明显,潜在的系统性风险上升。据资料显示,2010年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前20大客户的人民币贷款余额占全市各项贷款总额超过50%。这些大客户主要集中于交通、电力、基础设施、电信、房地产等垄断性行业。这种现象必然造成信贷资金较少地投向中小企业、三农经济等弱势领域,导致经济发展的不协调性。
6.金融生态环境欠佳,影响了金融业的健康发展
区域金融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区域金融业的发展。近年来,西安金融生态环境虽有明显改善,但仍存在不少问题。一是企业和个人逃废银行债务行为时有发生。二是金融依法维权较难,“赢了官司赔了钱”的现象仍然存在。三是社会担保体系不完善,对中小企业、下岗失业、创业就业等领域的担保机构较少,抑制了银行放贷的积极性。
第五节 建设西安区域金融中心的模式比较及路径选择
一、建设西安区域金融中心的模式选择
国内外金融中心的形成模式主要有自发形成模式和政府主导形成模式两种。按照金融中心形成理论,借鉴国内外金融中心形成的实践经验,结合西安经济金融发展的实际,西安区域金融中心建设应采取政府主导的筹资型发展模式。这是因为,在政府主导下,可以借助政府这只“有形的手”,充分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集中投入资金、引入技术,积极培育金融产业,积极推进西安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筹资型发展模式,是因为西北地区发展的关键是资金,西安地处资金需求迫切而资金供给缺口较大的西北地区,更适合于建成一个筹资型的区域性金融中心,起内向型的金融中介作用,即从外部地区筹措资金以用于西安和西北地区及周边省市的发展。这也符合国家规划建设关天经济区和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整体战略部署,有利于加快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缩小东西部差距,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二、建设西安区域金融中心的路径选择
(一)构建全方位的区域性政策支持体系,加快西安金融中心建设步伐
一是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西安区域金融中心建设。在充分用好用足现有优惠政策的同时,借助国家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和建设关天经济区的有利机遇,积极争取中央和省上差别化的金融政策支持。二是确立“金融先行”的金融业发展战略,统筹西安金融业的发展。三是尽快制定出台西安金融业发展战略规划,包括税收、土地、工商注册、高级金融人员的居住及子女入学等一揽子优惠政策措施。四是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金融中心空间区域,促进各种存量和增量金融资源向中心区域聚集,逐步将该区域打造成为西安的金融城和华尔街。
(二)构建多样化的区域性金融组织体系,增强金融中心的辐射功能
一是加大吸纳金融机构的力度,加速金融要素资源的聚集。积极吸引更多的境内外金融机构来西安设立区域性业务总部、管理总部或分支机构,以及产品研发、后台服务等功能性区域中心,开展金融业务,增强区域“造血”功能。二是发展壮大地方性金融机构,满足不同主体的融资需求。加快推进地方金融企业的资产重组和改组改造,支持地方性金融机构打破行政壁垒进行重组,跨区设立机构和发展业务,逐步演变成区域性金融机构。大力推进地方证券、期货、保险等金融机构发展。三是继续深化农村金融制改革,完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继续发挥好农村信用社支农主力军作用,改革农业发展银行经营体制机制,合理定位农业银行发展战略,规范邮政储蓄机构的经营管理,加快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农村互助组织等发展步伐。四是加快政策性金融发展步伐,强化政策性金融扶贫力度。继续推动现有政策性金融机构发挥作用,建议以发展开发性金融为重点,整合、重组现有地方金融机构设立西部发展银行。五是大力发展非银行性金融机构,促进体系内部优势互补。鼓励组建或引进高水平的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等新型金融机构,以及会计、法律、资产评估等中介机构。
(三)构建多层次的区域性金融市场体系,拓宽多元化的投融资渠道
西安区域金融中心金融市场体系建设应以稳定发展货币市场为依托,加快发展股票、债券、基金、期货等其他市场的发展,不断拓展市场广度和深度,优化金融市场参与者结构,逐步形成一个多层化、多元化的金融市场体系。按照这一思路,要着力构建统一的区域性信贷市场、统一的区域性票据市场、统一的区域性债券市场、统一的区域性产权交易市场,积极推进期货交易市场、保险市场、股票市场和外汇市场等建设步伐,共同构建包括短期资金的货币市场、长期资金的资本市场、外汇市场等门类齐全的金融市场体系,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同时,借鉴国际和国内产业投资基金经验,发挥西安产业优势,积极争取设立西部产业投资基金或其他专项产业投资基金,争取更多资金流入。
(四)构建立体化的区域性金融服务体系,提供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
一是促进区域支付结算一体化。建立区域支付结算工作信息共享和联动机制,加大区域内支付系统的推广应用力度,扩大区域内企业签发和使用商业承兑汇票覆盖范围。加快改进关天经济区内个人支付结算服务,积极推广、使用非现金支付工具,推动关天经济区“形象卡”发行。二是促进区域货币发行一体化。建立关天经济区货币金银业务区域协作联动机制、科学先进的人民币现金供应体系,以及货币流通监测和分析、跨行政区调拨发行基金等机制。三是促进区域金融监管一体化。建立经济区内金融监管协调联络机制、监管例会机制、反假货币、反洗钱区域联动机制、跨区金融监管情况通报机制、跨区经营风险、突发性重大风险事件应急处理机制等。四是促进区域信息服务一体化。建立关天经济区经济金融基础数据、重大调研信息和金融工作动态的信息交流共享制度。进一步完善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建设,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平台建设和应用。五是促进区域金融宣传一体化。整合区域内宣传力量,确定宣传重点,制定宣传规划,借助欧亚论坛平台,以及组织开展国际、国内金融论坛、学术研讨会、产品展示会等活动,提升西安金融中心影响力。
(五)构建制度化的区域性金融合作体系,扩大西安对外开放和合作
一是加强关天经济区内各城市间的经济金融交流与合作。打破城市间的市场壁垒,构建关天经济区统一的产品和生产要素市场,促进区内资金融通。特别是要借助西咸新区[7]建设,加速推进“西咸一体化”进程。二是加强与西北五省区及中心城市之间的经济与金融联系。发挥西北地区资源优势和产业分工优势,推动金融资源在区域间优化配置,巩固西安作为西北地区金融资源集散地的地位;加快推进区域性金融市场建设,实现西北区域金融业的共同发展。三是加强与国内其他地区的金融合作与交流。西安应加强与周边地区和其他区域性金融中心城市的合作,建立区域间金融合作机制和战略规划,实现优势互补。四是加强国际金融合作与交流。西安应加强与西亚、中亚、欧洲各国主要经济和金融中心城市在能源开发与贸易、国际金融业务方面的合作,加快与周边的中亚国家发展离岸性金融业务,促进国际金融合作与发展。
第六节 西安如何建设成为经济区经济金融中心
建立政府对西安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协调机制。区域金融中心建设涉及方方面面,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建议由西安市政府牵头,整合政府部门、金融监管部门、金融同业组织等各方力量,组建西安区域金融中心建设协调常设机构,其职责是协调各方关系,为西安区域金融中心建设提供规划指导、政策支持和组织保障,提高西安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协作效能。构建经济内部门间合作高效运作的合作机制、协调机制,多渠道支持西安区域金融中心建设。
制定出台支持西安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配套措施。切实发挥地方政府金融工作部门的服务职责,为已入驻西安以及申请在西安开设分支机构的国内外金融机构提供包括机构设立、工商登记、税务管理、子女就学等“一条龙”的行政服务。加强和改进对入驻西安的金融机构分支机构的信息服务,及时提供政府在发展规划、产业政策、投融资项目等方面的信息,为各金融机构决策提供参考依据。加大地方金融产业政策的支持力度,对在西安设立总部、地区总部和后台服务基地,参与西安地方法人金融机构重组和新型社区金融组织构建,以及为西安金融业务、技术创新作出突出贡献的金融机构及其高级管理人员给予奖励。通过制定财政、土地、税收等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的国内外金融机构在经济区设立分支机构,引进国内外高级金融人才等。
切实加快推进西安区域金融商务区建设步伐。切实加快西安金融商务区环境建设。加大通讯、信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使区内金融机构和企业等可随时了解国、外内市场变化情况,并通过网络进行实时交易;建设良好的政务环境,构建与驻区金融机构联系制度,随时了解金融机构的意见和需求,及时加以帮助解决;加快区域内酒店、餐饮、娱乐、信息咨询、会计法律服务等行业的发展,建立现代化医疗、教育机构及其他生活服务设施,为区内金融机构、企业和其他单位提供良好的配套服务。
大力支持金融创新,培育西安金融产业支撑体系。区域金融中心建设最终需要依靠强大的实体经济发展为支撑,没有良好的经济基础,区域金融中心发展就会失去内在动力。要大力支持辖区内金融机构开展金融创新活动,不断创新金融工具,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创建产业投资基金发展西安优势产业,支持西安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旅游业、文化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五大主导产业加快发展;创新融资模式,切实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支持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发展;发展创业风险投资,加大对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金融支持等。通过鼓励、支持金融创新,加快培育强大的市场主体,为区域金融中心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实施人才战略构筑西安区域金融中心人才高地。金融中心竞争其实就是金融人才的竞争。金融业的智力密集性特点决定了在金融中心从事金融交易活动的必须是具有高知识、高智力、高素质的人。建设西安区域金融中心,要尽快制定出西安区域金融中心建设急需的战略型人才发展计划;按照市场导向,通过用人单位主动、政府推动、部门和行业联动,积极构造金融人才发展协调机制。要科学定位、合理分工,充分整合、最优利用政府、部门、行业和市场资源,多渠道、多层次、多方式地吸纳、引进和培养人才。要加强人才吸纳和人才脱颖而出的各种规章制度、政策机制等建设。要尊重人才发展的市场规律,着力培育人才发展的培训、流动、认证、定价机制和市场,逐步建立符合现代金融中心发展规律的、多元发展需要的金融人才体系。
不断优化支持西安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外部环境。良好的社会信用是区域金融资源有效配置的重要前提,是区域金融中心建设顺利推进的基本条件。西安要把学习、借鉴发达地区信用体系建设的先进经验,创建更加良好的信用环境作为推进西安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积极构建并实施“关天经济区信用工程”,推进经济区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一是建立企业和个人征信信息、政务信息共享机制,实现跨行政区域的信贷和政务信息共享。二是建立区域信用惩戒和信用激励机制,营造良好的金融法治环境。加大对失信行为的惩戒力度,提高失信行为成本;对信用记录好的企业和个人,在金融服务上给予优惠和便利。三是积极培育或引进优秀的外部信用评级机构,实现区域内金融机构与相关评级机构的功能互补,共同建设良好的区域环境。四是要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增强政府服务意识,提高工作办事效率,不断优化金融发展的外部环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