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电影跨文化传播:全球化的影像旅行

中国电影跨文化传播:全球化的影像旅行

时间:2023-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空间地域的横向传播来看,跨地域、跨国界的文化传播存在着不平衡性。从全球市场范围来看,国际影视文化传播历来是不平衡的。

中国电影跨文化传播:全球化的影像旅行

第三节 文化传播的不均衡性

世界文化传播从时间历史的纵向发展来看,经历了不同时代、各有侧重的口耳相传、印刷文字、广播影视互联网等几种形态。从印刷媒介到电子媒介再到网络媒介,每一次大众媒介的革命,都大大推动了文化传播和国际文化贸易的发展。由于电影传播速度快、传播便捷、覆盖面广,受空间和国界限制小,电影传播更是国际贸易和文化传播的重要分支。

从空间地域的横向传播来看,跨地域、跨国界的文化传播存在着不平衡性。跨文化的传播虽然是双向的,既有文化输出也有文化输入。但在通常情况下,更现代的强势文化会向弱势文化流动,甚至会极大地改变弱势文化的面貌。进入21世纪,随着国际传播的演变,文化传播的单向度特征日益明显,“全球格局呈现出一种‘中心—边缘’的态势:发达国家和发达地区是传播的中心源,不仅占据着文化传播的主要位置,而且向落后国家及地区传递着一整套的思想系统、价值观念;在传播信息流量上,发达国家、发达地区也占据着绝对优势,据统计,发达国家、发达地区传播的信息占据了世界信息总流量的80%以上,其中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美国则占据了60%以上。”[17]这样的流通方向和整体上的流量优势,使得落后国家及地区在国际传播格局中处于被动接受状态,跨文化传播的双向性诉求被轻视,而在世界信息秩序的建构中,落后国家及地区有日益被边缘化的趋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1994—2003年特定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国际流通情况》报告指出:“1994—2002年间,国际文化产品贸易额已由380亿美元增长到600亿美元。2002年,英国是最大的文化产品出口国(85亿美元),其次是美国(76亿美元)。2002年,美国是最大的文化产品进口国(153亿美元),其次是英国(78亿美元)和德国(41亿美元)。2002年,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在全部文化产品贸易中仅占3%,大洋洲和非洲两地的份额加起来还不到1%。”[18]从国际文化贸易量来看,发展中国家在文化贸易上的弱势地位十分明显。

全球化使得各国文化通过世界性的交流和传播,打破了原来狭隘界限而走向开放和多元,形成一种新的文化格局。随着文化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西方国家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高科技的大量应用、灵活的营销方式、花样翻新和低价质优的文化产品,不断扩大对国际市场的占领,挤压弱小国家的文化发展空间,使得各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不平衡进一步加剧。

从全球市场范围来看,国际影视文化传播历来是不平衡的。上个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影视界还远不是美国的天下,法国、意大利等都占有重要的国际市场,而到了1999年,法国影视市场的72%,德国影视市场的90.05%,日本影视市场的64%以上均为美国所抢占。到了2000年,一项对38个国家的调查表明,各个国家前十位的影片中至少一半以上是美国电影,而且在所有被调查的国家中美国电影的平均比率达到了80%。

表2—1 各国排名前十位电影中美国影片的数量[19]

img29

续表

img30

美国电影在全世界150多个国家上映,好莱坞制片厂的国外票房收入在2000年超过了65亿美元。而且美国电影业还提供了全世界绝大多数的电影录像带。另外,根据美国电影营销协会提供的数据,美国独立电影的国外票房收入已经超过了其10亿收入的3/4。美国影片的优势地位是显而易见的。

美国影片在全球取得成功的其中一个原因是美国电影比其他国家的电影制作得更精良,好莱坞电影是具有“普遍吸引力”的电影。好莱坞风格就是一个好故事,再加上好的制作,形成一种新的普遍艺术形式。它贴近全世界观众的需求,加之英语的广泛使用,使得美国电影在国外市场上只有很小的文化折扣,所以它才能成为世界市场中最受欢迎的产品。(www.xing528.com)

然而,美国电影的内容和风格并不是好莱坞在全球市场获得成功的唯一原因,经济方面的因素对于美国电影的垄断地位起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美国的国内市场是世界上最大的电影市场,国内的电影放映推动着整个电影产业向世界市场拓展,它的“无穷输出能力”使得美国电影仅增加少量的费用便获利极大。好莱坞几个大的制片厂有能力用大牌明星支撑起大制作的电影,有能力用普遍价值的影片主题抓住全球的观众。而且,好莱坞的创作人员一直都被要求进行“全球性思考”,就像下面这条用于激励剧作家的建议一样:“随着全世界对电影和电视需求的增长,各地的发行人都在拼命制作能够穿越边界的产品。剧作家只要专注于写那些能够满足全球娱乐机器的故事就可以造就自己成功的职业生涯。”[20]好莱坞还拥有一套完备的国际发行体系来发行自己的电影。美国的电影发行者已经形成一种全球化的眼光,并用天价的宣传、营销费用以及雄厚的发行网络,成为好莱坞电影称雄世界的有力保障。

其次,好莱坞在国际市场上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是美国政府对好莱坞电影的支持。美国电影协会是美国电影工业贸易的联合组织,它致力于好莱坞电影的良好公众形象,以顺利实现美国电影的国际贸易。美国政府也以多种方式帮助美国电影进行电影出口,并在克服国际市场对好莱坞出口产品的抵制上下了很大力气。美国政府还在北美自由贸易关贸总协定、世界贸易组织的谈判中保护美国的电影工业。

第三,美国电影工业建立了一个强大的国内市场以及一个垄断的国际市场,这是从文化、历史、经济和政治等多种不同角度综合作用形成的。美国影视迅速全球化的过程,传递着更深层次的意识形态观念。用美国专栏作家约翰·热伊尔的话说:文化帝国主义通过影视、广播等渗入其他国家。它通过宣扬衍生其信仰和行动的根基,直接触及文化的精髓。它貌似城里来的好心人,而实际上却是“魔鬼”。[21]1989年在奥地利《萨尔斯堡新闻》发表的《第三世界和宣传工具》一文指出:“来自西方的电视娱乐节目在发展中国家犹如一种药剂,结果使第三世界对文化的态度日益以西方工业文明为准则,年轻人开始漠视本民族文化。第三世界对文化帝国主义的指责虽然粗暴,但不无道理。”[22]在这方面,萨义德关于文化帝国主义有众多的论述,但他也认为,任何想在现代文化的格局中寻求发展的文化圈层,都要学会“有意识地介入世界文化话语,并对其进行改造,使其承认边缘化的或被压抑、被忘却的历史”。[23]无论如何,东西方的文化交流应该成为一种对话,通过交流和对话以达到双方的互相渗透和互相影响。

中国电影在世界市场上还属于弱势的一方,它的跨文化交流只是如涓涓细流,在世界文化的汪洋大海中艰难发展。比较西方文化的输入,中国文化的输出仍然微不足道,与中国贸易大国和文化大国的地位很不相称。从贸易收支差额来看,中国电影、音像的出口额一直低于进口额,贸易收支很不平衡,逆差现象相当严重。从“1995年至2001年的七年间,我们共进口美国影片134部,其中分账影片61部,而美国几乎没有进口过一部中国影片在主流院线进行商业发行放映”,[24]而且中国电影产品出口的竞争力偏弱。从衡量电影业绩的风向标——票房收入来看,2005年和2006年,全球电影票房总额中,九成以上属于美国好莱坞大片及好莱坞与欧美合拍片。而从中国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统计来看,虽然国产影片海外电影市场的票房收入逐年上升,但在全球电影票房总额中所占份额连1%都不到,与美国等影视强国的差距很大。另外,由于渠道控制和市场经验方面的不足,很多中国影片是以低价出售版权方式交由国外发行企业代理销售影片,产品出口的盈利能力并不理想。

改革开放和西方消费文化的涌入也带来了文化安全和保护民族文化的新课题,引出了对于我们自身的内在价值的建构和建设的问题。虽然我们悠久的文化传统和现代中国文化创造的活力不可低估,但不得不承认,我们还没有创造出和经济力量相配合的文化力量,在全球化中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面对美国电影的市场垄断,我们必须警惕两个问题:一是美国化的电影是否会导致世界文化的趋同?二是美国化的电影是否会使其他国家电影丧失民族性的活力?也就是说美国电影的全球化传播是否会将美国价值观等意识形态领域更深层的观念强加给世界各国?所以,我们面临着将中国特殊性的经验转化成为人类普遍性文化资源的过程,也就是中国价值普世化的进程。这一进程要求我们要一方面为中华文化核心价值的发扬和经典的传承,以及将它们转化为普世性的价值做工作,为世界文化对话提供一个新视角;另一方面还是要对大众文化和流行文化进行研究和大力推广,以国际化水准生产大众文化产品。让这些东西能为我所用,使之能够为中国人内部认同的建构和外部理解的加深作出贡献。

欧美国家中,美国是第一影视大国。他们一是实施影视产品的单向流通,由几个大国,特别是由美国向中国流通;二是进入流通的影视产品绝大多数是娱乐性的。他们凭借规模化经营、雄厚的财力和制作水平,借我国开放市场的机会,进入中国市场。中国加入世贸后,好莱坞、华纳、迪斯尼等各大公司立即研究中国大陆市场,纷纷在中国设立“中国部”,大量招聘了解中国大陆影视市场的华人供职。在中国大陆,美国既要提供大量影视作品,还想建立院线。电视业更是在亚洲,特别在中国上空积聚了大量的卫星,虎视眈眈。他们利用资本优势占领中国影视市场。世界范围的影视投资成本越来越高,动辄上亿美元的投资对我国的影视界来说是个天文数字,我国影视平均规模不到美国影视的1%,对不断增长的投资规模难以满足其需求。高投入,使得视听产品,特别是影视在跨国传播中,形成文化产品的单流向,即发达国家凭借资金的优势,大量输出自己的文化产品。在欧美大型传媒企业集团逐鹿欧美各国和洲际市场的同时,他们也把眼光紧紧盯住了亚洲市场,尤其是中国这片增长潜力巨大的传媒市场,千方百计想渗透这个市场。

另外,对美国影视而言,电脑特技如今是确保票房的最大热点,其卖价甚至超过了大牌明星。自从中影公司每年引进十部大片以来,国内观众的视听习惯已被国外,尤其是美国的那些高科技制作的影片所熏陶。中国影视界的高科技手段才刚刚起步,还不足以与国外抗衡,因此影视市场受到国外高科技手段拍摄大片的冲击已是不争的事实。而且国外大公司发展不但已成规模,而且运作自如,如好莱坞、迪斯尼,无论是专业化水平还是科技手段、人才素质、产业化经营,都比我国成熟许多、超前许多。我国企业规模小,竞争力低,难以与国外大公司抗衡。可见中外电影企业规模的差距还是很明显的。

世界范围内跨文化传播的不平衡性,以及中国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在跨文化传播中存在诸多问题,这是一个事实。“中国人最大的不幸,正是他们不为世人所了解。”[25]而他们也不了解世界。近百年来,中国人共翻译了近十万部西方著作,而西方仅翻译了约100部中国著作!为了缩小这一巨大差距,中国也正在积极推进“中华文化走出去”工程。全球化时代是中西文化交融、竞争、共存的时代,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了几十年,积累了一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中国有能力通过文化输出,将中华文化之精华输送到地球的每个角落。因此,弘扬中国文化,使中国了解世界,更要使世界了解中国对电影艺术家来说是责无旁贷的。只有我们从思想上认识到、重视到这一问题,认真吸取其他文化的优势资源,我们的文化传播才会开拓出一条通畅的路径。

任何一种文化的强势都必然具有强势的理由。对外来文化,“我们没有必要采取民族主义的设防姿态和意识形态的战斗姿态。关键的是如何通过对它的分析来吸纳其优秀的方面,把它的强势转换成中国民族文化新的可能,以便使自身在全球化进程中占据更加有利的地位。”[26]因此在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民族性问题的重要意义的时候,又要对它有更为全面和辩证的看法,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但这里的“民族”首先是“世界”的“民族”,和世界文化的海洋比起来,一个民族的文化只能是沧海一粟。无论一个民族的文化有过多么大的贡献、取得过多么辉煌的成就,如果孤芳自赏,自我孤立,那么就失去了与全人类文化的联系而必然干涸。失去民族性的文化是无根的文化,而失去了世界性的文化是没有前景的文化。再者,人类的文化行为、文化创造具有普遍性、共同性,优秀文化完全可以超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社会制度、意识形态诸方面的分歧,成为各国分享的资源。如美国人诠释《花木兰》,中国人诠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就是例证。加入WTO后国际间的文化交流和合作会明显增多,我国可以有更多的机会享受和利用世界优秀文化资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