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人本主义心理学:与行为主义的根本区别

人本主义心理学:与行为主义的根本区别

时间:2023-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与行为主义的根本区别在心理学内部,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自称其为“第三势力”,最重要的还是为了强调与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根本区别。因此,华生行为主义的基本公式即为S-R。同斯金纳的环境决定论和行为外塑论相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强调的重点在内因。

人本主义心理学:与行为主义的根本区别

第一节 与行为主义的根本区别

在心理学内部,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自称其为“第三势力”(The Third Force),最重要的还是为了强调与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根本区别。行为主义心理学(Behavioristic Psychology)始创于20世纪初的美国,是20世纪60年代以前美国乃至整个西方心理学的主流,属于“第一势力”(“第二势力”是精神分析)。

一、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的基本特点

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建人华生(Watson J.B.),坚持认为心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并认为,要想使心理学成为真正的科学,必须放弃研究主观的心理或意识,而把可观察的客观行为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为了便于对行为进行客观研究,华生把行为和引起行为的环境影响分析为两个最简单的要素,即刺激(S)和反应(R)。刺激是指引起有机体行为的外部和内部变化,而反应则是指由刺激所引起的肌肉收缩和腺体分泌,它们是构成行为的最基本成分,即便是思维、情绪等心理现象也不例外。因此,华生行为主义的基本公式即为S-R。由于华生在心理学对象上摒弃主观意识而主张研究客观行为,因而在心理学方法上反对使用内省法而主张采用客观法。

由于华生行为主义心理学无视有机体的内部过程,完全排斥人的意识,因此遭到了许多心理学家的非难和反对。到20世纪30年代初,已出现了一些修正性理论,并逐渐形成了所谓的“新行为主义”(Neo-Behaviorism)。“新行为主义”,不排除意识经验,承认有机体内部活动的作用,并提出了“中介变量”(Intervening Variable)的概念。以S-R公式为例,有人将其扩充为S-O-R(O表示机体内部状态),强调了心理学只有弄清机体行为产生的内部过程,才能回答一定刺激情境何以会引起一定反应的问题。还有人将S-R公式修正为带有自变量因变量的函数关系:R=f(S)(R表示行为反应,S表示情境刺激)等。“新行为主义”比起华生行为主义来,虽有许多变化,但仍然继承了华生行为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保留了它的基本精神。

二、人本主义心理学对行为主义的批评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会首任主席布根塔尔(Bugental J.)曾于1967年提出六个基本要点,以表达人本主义心理学与行为主义的根本区别。该要点如下(舒尔茨著,杨立能等译,1982:406—407):

(1)对人类本性的正确理解不能只是根据(甚至不能主要根据)研究动物的结果。而且,人不是“一只大白鼠”,因而以动物资料为基础的心理学显然排除了人类心理过程与经验的独特之处。

(2)所选择的研究课题必须是对人类有意义的,而不是仅仅根据它们是否适合实验室的研究和数理化而作选择。当前的情形是,不能由实验处理的课题有被忽视的倾向。

(3)主要的注意力应集中于人的主观的内部经验,而不应放在外显行为的要素上。这不是说外显行为不能作为一种研究课题,而是说不应把它看成唯一的研究课题。

(4)应该承认所谓纯粹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的不断的相互影响。把它们截然分开的企图对两者都是有害的。

(5)心理学应该重视单独的个案研究,而不是侧重团体的平均作业成绩。由于当前强调团体,从而忽视了非典型的、例外的和偏离平均数的人。

(6)心理学应当探索“可以扩大或丰富人的经验的那些东西……”。(www.xing528.com)

从这些要点中可以看出,布根塔尔虽是借此表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思想,其实也是针对当时心理学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在他看来,当时的主要问题就在于行为主义观点占领了整个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以至于存在着只重视研究人的外显行为,从而把人当成动物乃至“一只大白鼠”来看待的不正确倾向,因而完全忽略了对人的主观内部经验的研究。所以,布根塔尔提出的上述六个基本要点,可以集中体现人本主义心理学对行为主义的不满。

人本主义心理学对行为主义的批评还可以从罗杰斯(Rogers C.R.)与著名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Skinner B.F.)于1956年开始的关于人类行为控制问题的一系列尖锐辩论中得以体现(Rogers C R,Skinner B F,1956)。从表面上看,辩论的焦点是主观选择与外界控制问题,但实质上却代表了人本主义心理学与行为主义在一系列基本观点上的对立,因而具有重要的意义。斯金纳曾强调要用科学的方法研究心理学,使心理学也能成为一种像物理学和生物学那样的精密科学。但罗杰斯却认为,这种研究方式并不能解决人的复杂心理问题,人不同于机器,也不同于一般动物,特别是不应忽视人有选择和创造的主动作用。

斯金纳的观点可以简单概括为:环境是个人行为的决定因素(Skinner B F,1971:17-19)。在斯金纳看来,人的行为实际上是被迫做出的。与斯金纳的机械决定论相反,罗杰斯强调人的行为的自主性,即强调人的选择和创造的重要性。罗杰斯承认斯金纳的理论是一个创造性的成就,但就人类行为而论,预测和控制人类行为的观点似乎过于简单化了。

针对这一点,斯金纳提出了他的操作条件作用论来抨击人本主义的内在价值论。斯金纳承认有机体对环境有作用,但他认为这种作用并不等于机体内部动因对行为的决定作用,机体的操作行为归根结底仍然是环境或社会选择作用所形成的。从价值论的角度来看,可称为“行为外塑论”,即强调社会文化对人的行为的控制。控制方法主要是依赖于操作条件的作用,也就是认为人的行为是由行为(或操作)自身所引起后果的反馈作用所强化。斯金纳说:“只有在事情还不能以其他方法进行解释时,自主人的说法才充作一种解释。它的存在依赖于我们的无知,而当我们对行为取得较多了解时,它自然就要失去其地位。科学分析的任务是要解释作为一个系统的人的行为是如何与人种进化的条件和个人生活的条件相关联的。”(Skinner B F,1971:14)因此,斯金纳便完全取消了人的内在价值,而以文化的价值取代了人的价值。

同斯金纳的环境决定论和行为外塑论相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强调的重点在内因。正如布根塔尔所说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最终目标是准备全面地描述:作为一个人活着究竟是什么意思……这一种全面的描述将必然包括人类先天才能的一系列内容;他的潜在的思想、情感和行动;他的成氏、演变和衰老;他与各种环境条件的相互影响……他可能有的经验的范围和种类;以及他在世界上的有意义的地位。”(舒尔茨著,杨立能等译,1982:405)很明显,人本主义心理学所要描述的这些人类所特有的经验,强调的是人类的内在价值,正是与行为主义观点有根本区别的。

人本主义心理学与行为主义之所以会有如此的不同,与它们所遵循的哲学立场有着直接联系。斯金纳所采用的操作主义(Operationism)原理认为:科学概念与相应的操作同义;凡是不能与操作相联系、不能由操作定义的概念都是没有意义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Ⅰ),1987:84]。斯金纳所采用的操作主义原理背后的哲学基础便是逻辑实证主义(Logical Positivism)。逻辑实证论者认为传统的哲学思辨都是一些没有意义的形而上学命题。科学的对象应当只是具有可证实性的命题,因此命题的意义就在予它的证实方法。[《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Ⅰ),1987:548—550]斯金纳在试图应用科学方法控制人类行为的过程中很自然地接受了这种哲学思想的指导。而人本主义心理学则遵循的是存在主义现象学的哲学立场。存在主义强调自我选择和创造性,现象学强调研究主观经验,这些都对人本主义心理学产生了很大影响,也使得人本主义心理学与行为主义存在着根本区别。

总的说来,人本主义心理学对行为主义的批评主要集中在以下一些方面,如:批评行为派过分强调实验室的量化研究法,提倡对人的主观内部经验以及对人的本性的研究;批评行为派的环境决定论和行为外塑论,认为人具有自我意识、自我实现的能力;批评行为派过于“侧重团体的平均作业成绩”,而忽视了单独的个案研究。

因此,从某种角度可以说,人本主义心理学与行为主义的分歧在于:行为主义强调的是心理学“科学”化的一面,而人本主义心理学则强调的是心理学“哲学”化的一面。或者也可以说,行为主义强调的是心理学客观性的一面,而人本主义心理学则强调的是心理学主观性的一面。有人甚至认为,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一种新的更广阔的科学哲学,它与产生于欧洲的其他哲学流派一样,也是科学哲学“革命”的一部分(Buhler C,Allen M,1972:6)。事实上,心理学从诞生之日起,就尽力想与哲学划清界限,而向物理学、生物学等学科看齐,因此便走向了比较极端的一面,即重实验、实证,而忽略了对人的主观意识和内在价值的研究。然而,心理学实际上是非常需要哲学的,离开了哲学,心理学便失去了自己独特的魅力。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出现便是顺应心理学的这一发展趋势的最好例证。

人本主义心理学对行为主义的批评与否定,实际上涉及心理学应如何发展,或如有学者所说的心理学应树立怎样的学科观的问题(伍麟,许波,2000)。进一步说,是树立以实验、客观性质为特征的心理学的学科观,还是树立以人文、主观性质为特征的心理学的学科观。前者的代表便是行为主义的以自然主义为特征的学科观,此种学科观对待以人的主观意识经验为研究对象的心理学也如同对待自然科学一样,采取分析、实证的研究方法。而后者的代表即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学科观,此种学科观受其哲学基础——存在主义和现象学的影响,以关注人的真实存在为思想基础,以人的主观意识经验为研究对象,以实现人的价值为终极目标。可以说,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目的是为了使人能够逃脱其主体性被消解的命运,进而重新建构起人在心理学乃至整个科学中的主体性地位。

人本主义心理学对行为主义的批评与否定虽然是主要的,但也并非绝对。这从布根塔尔提出的六个基本要点中即可看出。他认为,“对人类本性的正确理解不能只是根据研究动物的结果”,“所选择的研究课题必须是对人类有意义的,而不是仅仅根据它们是否适合实验室的研究和数理化而作选择”,“主要的注意力应集中于人的主观内部经验,而不应放在外显行为的要素上。这不是说外显行为不能作为一种研究课题,而是说不应把它看成唯一的研究课题”,“心理学应重视单独的个案研究,而不是侧重团体的平均作业成绩。”从这些带有包容意味的词可以看出,人本主义心理学并不是彻底地否定行为主义,而只是试图建立起一种“强大有力和包容广阔”的科学,它“有权收回许多认知问题,这些问题曾由于科学过去隐伏的致命弱点而不得不被放弃——即:它没有能力对人的问题、价值的问题,对个体特性、意识、美、超越、伦理学等等进行探讨。科学至少在原则上应该能够产生规范的心理学,包括心理治疗、人的发展、优美心灵的或理想的社会心理学,以及宗教、工作、娱乐、休闲、审美、经济政治等各方面的规范心理学”[Maslow A H,1966:“Preface”(xiv)]。

因此,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的集大成者马斯洛(Maslow A.H.)认为,传统科学需要被扩充,而不是被毁坏。这种传统科学在心理学中即表现为行为主义。所以行为主义并非不正确而是太有局限性(Maslow A H,1966:5)。基于此,马斯洛才认为,“这第三种心理学包括第一和第二种心理学,并曾创造‘在行为主义之上’(Epi-Behavioristic)和‘在弗洛伊德学说之上’(Epi-Freudian)等词来描述它”(Maslow A H,1971:4)。事实上,行为主义的科学方法在人本主义心理学中确有一定体现,如:作为现代科学标志之一的量化方法已被成功地应用于整体经验分析。罗杰斯亦以相关分析证明了在接受心理治疗之后,个人自我意向发生了确实的改变。马斯洛和他的学生也完成了对自我实现者的程度测量(夏洛特·布勒著,陈宝恺译,1990:“中译本前言”第6页)。有些后起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甚至还设计了一些实验,用以检验该学派的某些基本的理论观点等等(陈仲庚,张雨新,1986:309—315)。但总的来说,人本主义心理学与行为主义的区别仍然是最根本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