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伟格
昨天,在周三的例会上,在我临上火车前,中国科学院科技翻译协会的负责人、93岁的李佩先生特地交给我了一封贺信,敬祝第十四届全国科技翻译研讨会圆满成功!
李佩先生是我国应用语言学的创始人,她于1986年创办了中国科学院科技翻译工作者协会,并委托李亚舒教授负责科技翻译协会的工作。
作为研究生院外语系的开拓者,在参加中国译协举办的活动中,李佩先生见到李赋宁、王佐良、周钰良等人在谈论文学方面的翻译问题时,就向主持人姜椿芳提议应重视科技翻译。她深深体会到学外语的人搞翻译,首先要学专业知识,至少要磨炼十年才能既懂这门学科,又能用所掌握的外文翻译科技文章。随后就向姜椿芳书面报告说明翻译工作是一门学问,应该有技术职称,不能只是个办事员。她首先在国内第一个提出了采用译审、副译审称号。随后经领导批示同意,国家人事部正式确定了她首先所提议的翻译系列职称。在座的翻译、译审、副译审,今天能有翻译系列名正言顺的职称,大家不能忘了是李先生的功劳。
1988年《中国科技翻译》杂志创办。李佩先生找胡启恒与韩国翻译家方坤以及日本翻译家经过多次讨论,把《中国科技翻译》杂志推荐到了国际译联的年会上,并获得了1990—1993年度最佳国家级翻译期刊奖,使中国的翻译工作者在国际译联获得了一席之地。
之后多年,李佩先生又培养了一批科学家的翻译队伍。
今年是钱学森的百年诞辰。钱学森离开我们已经两年了。三年前钱永刚教授受他父亲委托,将翻译《钱学森文集》的重任敬请李佩先生来担纲,90岁高龄的李先生立即组织以中国科学院科技翻译工作者协会力学所译协的科学家为主,担当此任者中不乏钱先生的嫡传弟子、协助钱先生早期授课的助教和20世纪50年代亲身参加钱先生主办的力学班的学生,包括钱先生创建的各个力学分支学科和自动化科学的多个领域的专家。李佩先生深信自己培养出来的这批外语精英能理解钱学森的“工程科学”思想和创新思维。
在当初的动员会上,她说为宣传钱学森我会不惜名、不惜力、不惜一切代价把事情做好。实际上也只有李佩先生能把这些专家组织起来,在座的王克仁研究员(现任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委员会委员、力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副主任)的外语就是李先生培养起来的。他的英文、中文底子都非常好,他说20世纪60年代李先生在科技大学教英文时就要求他们读懂《双城记》、《傲慢与偏见》等名著,当时的底子打得好。李先生的学生中:李家春院士也曾对我说过他受李先生影响,看了不少英文小说,文革中不让搞科研就转到英语行当中来;陈允明一年之内翻译出版的图书就有7本;戴世强更是才华横溢,阅读英文的速度可谓一目十行,过目不忘;谈庆明教授搞翻译也是被李先生逼出来的,他与郑哲敏院士整理、编译的《钱学森手稿》获得过出版金奖。这次他很快又投入到了翻译与策划《钱学森文集》中来了。在翻译过程中,他考虑了不少问题,成为了一位名副其实的研究钱学森的专家。在他的主旨的发言中,大家能听到他对“钱学森之问”的“回答”。
钱老对待科研的态度,对我们、对年轻人,特别是对当前的整个社会的浮躁起着正面教育、震撼的作用。我们这支翻译队伍20来人,在李佩先生的带领下,不仅原汁原味地将钱老的英文翻译成了中文,还搜寻、参考了他的其他著作,修正了原书印刷错误和疏漏,补充了他讲课时在讲义上所作的注解,更特意加上译者注,以便读者更好地领会钱老的学术思想。李佩先生每周三组织例会,审读、讨论中英文稿中的公式和符号是否正确。2010年中秋节期间还派我们5个人去上海交大出版社去审校第五稿,今年又经过了六审六校,终于使文集成为了精品。(www.xing528.com)
前天出版社刘佩英来短信说《钱学森文集》出版了,说该书“漂亮、大气”!本月30号要在力学所搞首发式和译者座谈会。
我不多说了,下面大家从谈庆明教授的主旨发言中很快就会先饱耳福。现在我宣读李佩先生的贺信。
贺 信
敬致第十四届全国科技翻译研讨会
获悉贵会在广州举行专题研讨会并评选优秀论文,涉及科技翻译的理论与实践诸多问题,对贵会的钻研精神,深为感佩。相信参加大会的成员定能获益良多。
本人仅代表中国科学院科技翻译工作者协会敬祝大会圆满成功!
中国科学院科技翻译工作者协会 李 佩
2011年11月16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