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钱学森科学和教育思想研究文集》翻译回顾

《钱学森科学和教育思想研究文集》翻译回顾

时间:2023-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钱学森文集》出版座谈会』上的报告谈庆明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摘要读者可以从“Collected Works of H.S.Tsien”的中译本中理解:钱学森对科学的贡献;钱学森的志向和风范;钱学森的科学思想;钱学森的教育思想;“钱学森之问”的答案。钱学森先生就在这个时候对这两种障碍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钱学森科学和教育思想研究文集》翻译回顾

在『《钱学森文集》出版座谈会』上的报告

谈庆明

中国科学力学研究所研究员

摘要

读者可以从“Collected Works of H.S.Tsien”的中译本中理解:

(1)钱学森对科学的贡献;

(2)钱学森的志向和风范;

(3)钱学森的科学思想;

(4)钱学森的教育思想;

(5)“钱学森之问”的答案。

从翻译和阅读过程中,译者及读者能够对钱先生最后给温家宝提出的问题——“钱学森之问”,做出应有的回答。

翻译任务的由来

2008年钱永刚找到他父亲的老朋友李佩先生,请她组织翻译钱学森在美国学习和工作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集——“Collected Works of H.S.Tsien 1938-1956”。文集共有51篇论文,800多页。内容可以按照专业分为七个部分:

1.流体力学

2.固体力学

3.喷气推进

4.发动机热化学,原子

5.物理力学

6.工程控制论

7.科学与教育等

李佩先生就组织上述七方面的专家分别翻译相应部分;并且特邀郑哲敏先生为中译本作序。

郑先生说钱先生是他的老师,但也只读过他写的有限几篇文章,文集中的51篇文章中多半没有读过。这次李先生要他写序言,他必须把每一篇文章都读一遍。当他把所有的文章读完以后感慨地说,哎呀,钱先生的许多好思想过去还没体会到呢。所以,这个序言就是在郑先生经过全面通读和思考的基础上写成的。这里也能体会到,能够请得动郑先生来写序言,能够请得动大家来翻译领域非常宽广的文集,也只有靠李佩先生的睿智和权威了。(www.xing528.com)

这一次,负责编辑和出版的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跟我们合作得非常好,非常尊重专家的意见,配合非常密切。出版社也特别请了一位资深的退休的编辑来配合。在六审六校的工作过程中,肯定有不同的意见;但是这并无大碍,大家翻来覆去商量,把问题吃透,分歧便容易消除。至于少数分歧,一时难以把握,最后就交到李先生手里,李先生会又一次地组织专家来讨论和辩论,最后大家把认为比较满意的结果翻译出来,所以质量是能够得到充分保证的。

郑先生在序言中做了非常扼要的总结,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精炼的导语。

序言说明:钱先生留学美国时正是航空工业从低速到高速发展的时期,他的老师冯·卡门还刚刚帮助美国的飞机工厂,从帆布加木头制造飞机过渡到做出全金属飞机的阶段,但是它的速度是低的,所谓的马赫数还是很低的,不是现在所常说的什么超声速。那时的理想是要跨声速,然后才是超声速。

所以,那是一个研究飞机想从低速向高速发展会遇到什么难题的时代。当时遇到两大障碍,一个是声障,要超过声速340米/秒,一个是要克服热障。钱学森先生就在这个时候对这两种障碍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做博士论文的时候,就是瞄准那些最难的题目。他的学位论文有四个部分,其中一个部分就讲的热障。当时大家以为,飞机在高空飞行的时候,碰到的空气是冷的,所以空气对飞机是冷却作用;但是他发现不对,高速飞机与空气摩擦生热,在飞机附近的空气是热的,是高温的,空气对飞机起到加热的作用。如果飞行的马赫数进一步提高,这个加热作用甚至于要使金属飞机的外壳软化。如果是火箭导弹,那么速度就更高了,火箭导弹的外壳不仅要熔化,甚至要气化。发现“热障”,就是他的博士论文里面的一部分工作。所以,郑先生在序言里面说到,火箭导弹在当时还是科学幻想的阶段,人们要飞出地球是个科学幻想。钱先生做火箭研究,是以一个理论家的身份参与了加州理工学院的火箭小组,每次试验失败,他就要承担理论分析的责任:查失败的原因,从理论上找原因;应该怎么样改进,提出解决一系列的关键问题和解决方案。文集中刊载的论文就是这个过程的真实记录和客观见证。

郑先生在序言里也说到了,钱老在许多方面做了专题性的研究以后,在美国的20年,在后半期,他从更高度的角度思考,跳出力学等一些专业的领域,以更高的着眼点、更高的层次、更广泛的视野,富有前瞻性、战略性、开创性、预见性地发表了一些论文,包括原子能、工程和工程科学、火箭和喷气推进,古根海姆喷气推进中心的教学与科研,物理力学以及有关火箭控制导航的一系列论文,也就是这一系列论文变成他后来出版的工程控制论的前奏。

由于时间关系我只介绍我参与翻译的两篇文章:

1.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Sciences

工程和工程科学

这第一篇文章是“工程与工程科学”。1947年他回国给母校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及半母校——清华大学做的报告。因为他考取了清华学堂招收的庚子赔款赴美留学生,所以清华就是他的半个母校。他回到美国以后,写了“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Sciences”一文,在美国用英文发表。

2.Instruction and Research at the Daniel and Florence

Guggenheim Jet Propulsion Center

古根海姆喷气推进中心的教学和研究

这第二篇文章就是他到了麻省理工学院做了副教授,第二年当了教授以后,又被冯·卡门请回加州理工学院,在喷气推进中心(JPC)(JPC这个三个字易与JPL相混,后者是冯·卡门、马林纳和钱学森奠基的喷气推进实验室),给军方办了一个研究生班。他这篇文章里面讲的是他的教学和研究的思想和实践。

第一篇文章的内容就是他在三个学校所做的报告。他主要是希望交通大学、浙江大学、清华大学的教授以及年轻的学子注意,有一门新的科学叫工程科学,报告的目的是吸引他们用工程科学来振兴中国。他在文章里面,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间的两个例子来说明工程科学的重要性。这两个例子便是原子弹雷达的研究和使用,它们在二次大战里面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这说明,在纯科学和工程之间架起了桥梁,从而形成了工程科学。首先是科学家的预见和实践,比方说原子弹,爱因斯坦知道原子内部的能量很大,将它释放出来可以造成很可怕的杀伤力。如果希特勒抢先研制原子弹,那全世界都要遭殃。所以他去动员美国总统罗斯福,一定要重视,一定要先研究出来,一定要先掌握原子弹,所以工程科学的开题首先靠科学家。罗斯福终于被说服,最后决定组织美国大批的科学家,顶尖的工程师组成一个团队,代号叫曼哈顿计划,这里政治家也起了重要作用。经过不断的努力,盟国很快跑在希特勒之前,运用科学与技术的强-强协作,最后掌握了原子弹。第一个原子弹在美国本土新墨西哥州的沙漠里面的一个塔上爆炸了,证明研制是成功的。手上还有两个原子弹,就扔在日本广岛长崎,这个时候就逼得日本天皇无条件投降。过去毛泽东说过,原子弹是纸老虎,这不对,这不是那么个历史事实。原子弹起了关键作用,不是纸老虎,而是真老虎。所以这种工作先是由科学家提出来,然后要由国家来组织多方面的专家协作攻克科学难题,然后开创新技术、进而引领了新产业。现在大家都知道了,原子科技已经发展成为产业;但是在那个时候,哪有什么产业?还在科学家的实验室里面刚开始做研究呢。那么这么一种科学就是具有前瞻性的科学,预见到国家社会有重大需求,然后来组织科学家进行研究,走在非常前面的这么一种科学,这就是工程科学。

第二篇文章是钱先生在1949年担任了喷气推进中心(JPC)的主任时写的。这个中心专门培训军方选送的研究生,课程以综合型的方式覆盖全部喷气推进系统的性能和基本原理。因为那个时候,钱先生他们已经对火箭做了系统的研究,已经用到了军事里面去了。当时美国的将军们说,我们的军官、我们的军工厂很多技术人员不懂,你们得讲课,中心的形成就是这么一个结果。那么钱先生就把理论和工程技术结合在一起,在加州理工学院办了这个中心。目的是三个:第一,要按照博士后的级别来培育新一代的学习者。那个时候他自己已经40岁,还要培养二三十岁的人出来。在这个中心里,要将飞得更高的问题作为研究的前沿,推向更新的范畴。第二,就在喷气推进领域,既要提出先进的理念,而且还要贡献基础知识,这些任务当然都是新的。第三,还要培养出应用型人才,不仅仅是应用在军事上。他制定了三类培养计划:第一个是五年的计划,目的是取得科学硕士学位;第二个是六年的计划,要取得航空工程师的学位;第三个,如果愿意的话,还可以留下来作博士生,授予博士学位。所以培养计划非常周到。可以清楚地看出,他在喷气推进中心工作中所取得的丰富经验,就是他后来回国以后创办我们中国科技大学的一个基础,中国科技大学就是要办成以“理”来引领“工”的加州理工学院类型的学校。理科知识要打得很扎实,工科要熟悉工程技术问题,要会机械制图,要培养出会做工程技术工作而又能做科学研究的这么一类学生。所以他提倡的是理工结合,而要以理来引领工。他主张中国科技大学不要办零一系、零二系……零八系。他批评说,要那么多系干什么,我只要一个系——零零系,理工一样学,出去什么都能干,他提倡的是通才教育。

最近五年,我们国家又在辩论了,是专才教育还是通才教育?因为专才教育失败了,所以说到这儿,我想可以回答钱学森晚年多次向温家宝提出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长期以来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郑先生最近给中国科学院老干部做了个报告,我在此摘录他最后一张幻灯片上的一句话:你们要问“钱学森之问”的答案吗?“要还原一个真实的钱学森,那么你要学历史,从他的学习和工作经历、主要言论中间,不难找到答案。”实际上,我们认为钱学森之问是明知故问,他没有自己回答,而是去问温家宝,你们做领导的应该回答。钱学森去世的时候,不少人民群众去问他的身边助手,钱学森留下了什么遗言没有?答复是钱老走得很安详,最后一段时间他也说不了话了。如果你一定要说钱老有什么遗言,我们可以回去把他在几年以前,住在301医院的时候(2005年3月29号),突然把他手边的人找去,谈了半天的那个记录整理出来,发表出来,大家看看这可能应该算是钱学森的遗言。钱学森那次谈话,专门回忆和介绍他的母校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是怎么培养人的。他说,创新的氛围弥漫在整个校园,可以说整个学校的精神就是创新。他又说那里的学术气氛非常浓厚,学术讨论会十分活跃,互相启发、互相促进。我们现在倒好,一些技术和学术还互相保密、互相封锁,这不是在发展科学。他还说,我们的老师鼓励我学习各种有用的知识,航空系的我去听物理系的课,去听化学系的课。他又说加州理工学院给教授们、也给年轻的学生们,提供了充分的学术氛围,不同的学派、不同的学术观点都可以充分发表,学生们也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不同学术见解,可以向权威们挑战。他又说,像加州理工学院这样的学院,光是为中国就培养出许多著名的科学家,像钱伟长谈家桢、郭永怀等等都是加州理工学院培养出来的。他说了那么多,就是要我们向加州理工学院学习,学习它的科学创新精神,这是他最后的总结。

所以钱学森何以会成长为一个全世界闻名的科学家,其主要的因素,按我的理解,是否可以归纳为三点:第一点,庚子赔款留学美国得到了大师冯·卡门的精心培育和引领;第二点,他们背后有一个美国的五星上将阿诺德,因为这位五星上将把拿着中国护照的钱学森请进了美国的五角大楼,参与制定了美国的最高层的航空发展研究规划,这个航空研究规划的名字我们翻译成“迈向新高度”。正是这个规划,奠定了从20世纪下半叶一直到现在,他们的空中霸权的一个基础。这个文件一共十四卷,钱学森是里边的主要作者。永刚、李先生还要我们把“迈向新高度”再翻译出来。第三点,美国的民主社会制度下思想自由、学术繁荣。

下面展示几张相片。第一张是规划书“迈向新高度”的封面,钱学森是主要的作者;第二张是钱学森同冯·卡门的照片;第三张是那位五星上将阿诺德的照片。

以上简要回顾了《钱学森文集》的翻译。不当之处希望诸位批评补充,读者将会从中译本里边理解到,钱学森的科学思想和教育思想,以及“钱学森之问”的真正的答案。

谢谢。

(李伟格根据录音整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