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IANXUESEN KEXUE HE JIAOYUSIXIANG YANJIUWENJI
主 编 李 佩 郑哲敏
策 划 李伟格
编 委 谈庆明 金 和 朱照宣
王克仁 盛宏至 李伟格
摄 影 王 磊 李伟格 郁百杨 小 夏 赵文利
中国科学院钱学森科学和教育思想研究会
中国科学院科技翻译工作者协会力学研究所分会
序言
2010年10月30日,中国科学院领导在纪念钱学森先生逝世一周年的座谈会上,提出要组织“钱学森科学思想”的研究。实际上,当时中科院院士工作局已经着手组织我们开展这项研究。本文集就是其研究成果之一。
钱学森在科学技术领域的经历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①1937-1955,工程科学的研究;②1956-1982,导弹的研制;③1978-2005,系统科学的研究。(www.xing528.com)
社会上一般认为钱学森的科学贡献,主要是领导和指导我国的火箭导弹的研制,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拥有核导弹的强国;而对于这位战略科学家的科学贡献和思想,则知之甚少。最早系统组织钱学森学术思想研讨是在2001年,由北京大学哲学系举办“钱学森学术思想研讨会”,邀请了十几位专家分别从力学、工程控制论、管理科学、地理科学、系统工程和科学学等诸多领域介绍钱学森的科学贡献和思想,会后出版了会议文集《钱学森与现代科学技术》[1]。
中科院力学所对钱学森学术思想的研究是从1996年郑哲敏主编 《钱学森手稿》[2]开始的。2008年,钱学森先生的儿子钱永刚约请李佩先生组织资深科学家,把钱先生在美国的研究成果“Collected Works of H.S.Tsien 1938-1956”翻译成中文,并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3]。在翻译过程中,专家们又一次系统地学习和讨论了钱先生的工程科学思想。特别是李佩先生邀请郑哲敏先生为中译本撰写了序言,对钱先生的工程科学和教育思想作了精炼的介绍和总结。
2011年年底,中国科学院请郑哲敏先生组织了纪念钱学森百年诞辰报告会,全面介绍钱先生在工程科学、工程科学的教育以及系统科学三方面的贡献和思想。为了筹办这次报告会,李佩先生和郑哲敏先生组织专家们进行了酝酿、研讨和准备。
本文集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专家们最近三年来的个人研究和集体讨论的成果,希望其出版能起到激发和引导读者进一步了解和研究钱学森科学和教育思想,以及寻找“钱学森之问”答案的兴趣。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
谈庆明
【注释】
[1]北京大学现代科学与哲学研究中心主编,《钱学森与现代科学技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2]郑哲敏等编,《钱学森手稿》,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0.
[3]李佩主编,《钱学森文集1938-1956》——“Collected Works of H.S.Tsien 1938-1956”的中译本,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