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系统思考方式研究

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系统思考方式研究

时间:2023-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突出发展是主题,可持续是基础。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是人类认识的一次飞跃。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100多个国家的元首和政府首脑聚集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做出了关于推进可持续发展的庄严承诺,把它定为21世纪的重大议程。在计算绿色GDP时,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属于减项,为治理环境污染而进行的环保投入则成为增项。

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系统思考方式研究

第一节 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突出发展是主题,可持续是基础。坚持可持续原则,突出共同性原则、公平性原则,坚持绿色发展,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使国民经济和发展走上良性循环的道路。

一、可持续发展的提出

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源远流长,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保护产卵的鸟,保护怀孕的兽的永续利用的思想和做法。封山育林,定期开禁,农田的轮换种植,“天人合一”与“天地相参”,都是中国古代生态意识的具体体现。

19世纪末20世纪以来,由西方国家工业革命引起的环境污染日趋严重,主要表现在人口的膨胀,需求扩大,资源紧缺,环境和生态失衡。专家预测,2030年全世界人口将超过80亿,21世纪末人口将达到120亿,在地球上赖以生存的生物圈只有薄薄几米厚的土壤,几千米厚的大气层,几千米深的海洋。所有这些水、大气、土壤资源都在恶化之中。地球表面只有11%的土地适合耕种,且大部分已被利用,沙漠化使适合耕种的土地每年大量丧失。世界上的居民住在空气烟尘超标的地区,过量的烟尘夹带氮硫氧化物,是造成呼吸疾病和癌症的直接原因。燃煤的增加,森林植被的减少引起酸雨,对环境造成恶劣影响。冰箱空调中的氧氟烃类制冷剂的大量使用和排放,引起大气臭氧层变薄等,使地球生物面临超剂量紫外线辐照受损的危害。大气中二氧化碳剧增引起温室效应,使全球气候变暖,沿海地区面临海平面升高的威胁。传统发展的模式受到了质疑和批判,保护环境的呼声日益高涨。

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在20世纪70年代,围绕“生态危机”,罗马俱乐部提出《增长极限》的报告,在全球爆发了关于停止增长还是继续发展的争论。1972年6月5日,联合国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揭开了人类发展史上开始把环境保护放到重要位置的新的一页。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经过长期的研究,1987年发表了长篇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该报告首先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和思想,世界有识之士形成了一个共识:“人类只有一个地球。”无序发展,放任人口膨胀,资源滥用,环境污染,无异于人类的自身毁灭。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是人类认识的一次飞跃。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100多个国家的元首和政府首脑聚集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做出了关于推进可持续发展的庄严承诺,把它定为21世纪的重大议程。

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想与原则

1.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想是突出发展这个主题

认为发展是必要的,发展是可持续的前提,只有坚持发展才能更好地保证可持续性。那种停止发展,以保护环境的观点带有片面性。发展必须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从人类长远利益出发,追求人类世代延续不断的发展。发展不是单一的经济现象,发展应是集社会科技、经济、文化、环境等项因素为一体的完整现象。发展是人类共同的普遍的权利,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发展的权利尤为重要,只有发展,才能为解决“生态危机”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也才能最终摆脱贫穷和愚昧。

2.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是可持续性原则

它不仅要实现当代人的发展,而且要考虑未来人类的发展。它反对短视行为,不以今天的利益换取明天的利益,断子孙的路。它确认生态系统是一个整体,系统的要素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把生态环境的持续存在和永续利用视为最终的基本原则。正像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1991年撰写的《保护地球与持续生存战略》的报告中所界定的:“在不超过地球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的情况下,改善人类生活质量。”

3.共同性原则

人类的生存环境是相互依存的整体。人类生活在同一个生态环境之中,全球性的生态危机表现为人类所遇到的危机的共同性,安全的共同性和未来的共同性。共同性决定在实施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需要不同国家超越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差异,而采取的联合行动。为解决全球性问题而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共同谴责和制止损害环境的行为,为人类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www.xing528.com)

4.公平性原则

“生态危机”讲的是人与自然的危机。人与自然的危机离不开人与人的矛盾,人与人矛盾的主要根源是人与人之间的不公平性。只有解决了不公平性,才能达到人与自然的协调和谐。所谓公平,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互利共生,协同发展。从宏观上讲,当代人的发展不能损害后代人的发展。当代人不能滥用自己的环境权利、不能片面追求自身的发展和消费,而剥夺后代人理应享受的发展和消费的机会。从微观上讲,同一代人中的一部分人的发展不能损害另一部分人的利益。地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国家利益服从全球利益。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出遵循的原则是:每一个国家有责任不损害其他国家和人民健康和环境,对任何由跨国际污染引起的危害都应承担责任并赔偿所有有关各方享有获得补救措施的平等权利。

三、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走综合治理之路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回答了发展与可持续的关系,是治理生态环境的指导性原则。

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首先,要树立正确的科学发展观即可持续的发展观。可持续发展是战略性的措施,这个战略的核心是发展,不是限制发展,落后和贫穷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可持续发展是要推进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等各项要素的全面进步,统筹城乡的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其次,要转变观念和行为规范。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要用可持续发展新思想、新观念、新知识,改变旧的生产方式、思考方式。要探索从传统发展模式向新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的转变,从整体上转变人们的传统观念和行为规范。通过绿色GDP来提醒社会特别是决策者,经济增长是要付出环境代价的。GDP是反映一国或一个地区的总的经济数据,但不能代表真实的经济实力。因为GDP没有扣除给自然环境带来的污染,以及资源浪费所造成的损失。为了更好地反映真实的经济发展情况,世界银行在1997年推出了“绿色GDP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衡量各国计算包括自然资源损失后的真实国民财富。即在GDP总量中,绿色GDP所占的比重越高,表明经济增长的正面效应愈高,负面效应愈低,反之亦然。在计算绿色GDP时,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属于减项,为治理环境污染而进行的环保投入则成为增项。GDP的总量是增是减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经济总产值,是扣除了对环境的破坏和包括对环境破坏的修复的投入,实现了一国的真正财富。

再次,要走综合治理之路,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坚持绿色发展,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走上良性循环的道路。不丹,土地面积只有7 000平方公里,人口只有170万。“不丹模式”值得借鉴。所谓不丹模式就是注重物质和精神的平衡发展,将环境保护和传统文化的保护,置于经济发展之上,衡量发展的标准是国民幸福总值(GNH),而不是我们通常所采用的GDP(国内生产总值)。

国民幸福总值,最早由不丹国王旺楚克提出,他认为,政府施政应该关注幸福,并应该以实现幸福为目标。他提出,人生的基本问题是如何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之间保持平衡。在这种执政理念的指导下,不丹创造性地提出了由政府善治、经济增长、文化发展和环境保护四级组成的国民幸福总指标。实践的结果是在人均GDP仅为700多美元的不丹,人民生活得很幸福。

值得注意的是,当不丹国王提出国民幸福总值时,不丹在亚洲属于最贫穷的国家之一。按照西方的发展模式,穷国要摆脱贫穷首先要以发展经济为主,这种确保经济发展优先的政策,必然使得环境保护成为一句空话。不丹环保优先的发展道路,在国民收入增长的同时,将自然环境很好地保护起来,原始森林的覆盖面积在亚洲排名第一,整个国土74%在森林的覆盖之中。不丹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是为了保护环境,不丹一直执行严格限制游客入境人数,2005年一年获得签证进入不丹的人数不到6 000人。由于不丹对于环境良好的保护,2006年获得联合国环保署的“地球卫士”奖。

不丹不仅仅环保优先,对传统文化也采取了严格的保护措施,这么说很容易使人误解不丹是个保守排外的国家,而实际上不丹从1960年就开始对外开放了。英语是不丹的法定语言,一位新加坡学者进入不丹,听到当地老百姓一口标准纯正的英语很吃惊,说不丹人讲英语比新加坡人标准多了。

不丹的实践已经引起全世界瞩目,世界上不少著名的经济学家把目光投向这个南亚小国,开始认真研究“不丹模式”和“国民幸福总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