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世界,知识经济与经济一体化成为世界经济的主流,国际竞争也已经进入了以科学技术为核心的综合能力的较量阶段。科学技术实力的增强来源于不断的技术进步。人力资本作为技术进步的根本动力,不仅是引进吸收世界先进技术成果的主导力量,也是自主研发、自主创新的中坚力量。同时,先进的技术创新要实现应用也必须依赖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贯穿于技术进步的整个过程,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首先,人力资本是技术进步的源泉。技术进步起源于技术发明,那么要想提出技术上的新思想、新原理、新方法,就必须拥有一大批素质优良的科学家和研发人员。其次,人力资本是技术进步的先决条件。技术进步的核心在于技术创新,技术创新则离不开科学家和研发人员丰富的发散思维、勇敢的反复实验以及不断探索的创新精神。最后,人力资本更是技术进步的必要条件,技术创新只有被目光远大、见识卓越的实业家和企业家应用到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去,才能真正转化为技术优势。因此,加速人力资本积累,全面提高人口素质,已成为各国推动技术进步、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
中国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人口基数庞大,人力资源充足,然而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人力资源(Human Re-source,简称HR)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中,处于劳动年龄、未到劳动年龄和超过劳动年龄但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之和。另一方面人力资源也指一定时期内组织中的人所拥有的能够被企业所用,且对价值创造起到贡献作用的教育、能力、技能、经验、体力等的总称。无论从什么角度来看,人力资源只停留在一个数量概念的范畴,其能够被开发、测量与使用,在一定环境下能够再生。所以,人力资源这种能力只有从人体内开发出来才能叫做劳动生产力,只有在使用过程中创造出更大的新的价值,才具有资本的属性;否则,我们只能称其为潜在劳动生产力。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简称HC)则指存在于人体之中的具有经济价值的知识、技能和体力(健康状况)等质量因素之和。作为一种独特的资本形态,人力资本是指从事技术创新与发明或从事经营管理活动,并能够创造价值的劳动力。因此,将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加速人力资本累积是我国提高竞争力、促进技术进步以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加速人力资本积累的途径和措施是多方面的,也是一项任道重远的工程。
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本发展机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是提高人力资本能力的首要前提。人力资本作为一种生产资料,在市场经济中必须通过市场进行资源配置。因此,要健全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本市场机制,实现人力资本积累与优化的制度保障。此外,完善的人力资本法律法规,将保障人力资本的投资者、所有者与需求者之间的利益与权利,使人力资本市场的各个参与主体都能够在一个公平、公正、有序的环境中参与市场交易。具体做法包括:一是健全人力资本的市场机制,包括人力资本的供求、工资与竞争机制等,实现人力资本的顺利流动与合理配置。二是促进人力资本市场的信息化,积极开拓网络人力资本市场。例如,建立全面、安全的网络招聘和就业网站,使人力资本的需求者与提供者可以通过网上招聘、远程面试等形式进行交流。三是政府制定完善、合理的人力资本法律法规,从政府层面、法律角度,保障人力资本的顺利流动与合理配置。
5.1.2 以政府教育财政为主,拓宽教育投资渠道
一直以来,我们信守着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即“投资、出口与消费”,在增长经济的目标下,我们不断地加大物质资本对基础设施的投入,而很少重视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对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的意义。人力资本未受到应有的重视,教育作为人力资本的首要因素,也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然而,事实告诉我们:在其他投入不变的条件下,一国劳动者的受教育时间越长、程度越高,其人力资本的存量就越大,当人力资本不断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将实现人力资本的量变,此时,高质量的人力资本,将成为其在技术创新与进步、经济增长上不可模仿的竞争力。
作为公共产品的一种,教育的投资主要来自政府的教育财政。虽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教育财政上的投入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然而与世界其他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在教育上的投资还存在着很大差距。据有关数据统计,中国公共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仅为22%,而世界平均水平为52%,发达国家大都在50%左右,如美国为55%,日本为48%,而其他国家也保持着较高的水平,如韩国为45%,墨西哥为55%,就连与中国同为发展中国家的印度也超过中国,达到了33%。由此可见,中国在教育投入上远远低于世界先进国家乃至同等国家水平。
教育水平的提升速度远远落后于中国经济发展的速度,从而导致人力资本对技术进步、经济增长的作用受到很大的限制,严重制约着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扩大教育投资,应以政府对教育财政的支出为主;第二,应改革教育的投资体制,促进民间对教育的投资,以弥补政府教育投资的不足;第三,调整教育投资的结构,加强对初、中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投入比重,改善三级教育失衡的现状,以求实现全社会行动起来,扩大受基础教育人口数量,提升高等教育人口科研素质,拓宽科学技术研究与创新所涉及的领域,从根本上解决人力资本积累的财力问题。开创人力资本积累的新时代,达到技术进步、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5.1.3 健全劳动者职业培训体制,提高劳动者素质
人力资本中的“人”不是一般生物意义上的人,而是指拥有知识、技能和体力(健康状况)等因素的劳动者。现代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的才能有先天赋予与后天获得之分,但是人的能力绝大部分来自后天的培养。随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对基层劳动者也需要及时准确地进行相应的职业培训,以适应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为此,国家和社会应该给劳动者提供多元化的职业培训体制和良好的培训环境,有针对性地积累不同职业所需的人力资本。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企业应定期对员工进行在职教育与培训。企业作为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主体,只有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不断提高员工劳动素质,把自身拥有的人力资源转换为人力资本,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取胜,才能提高国家经济的整体实力与竞争水平。第二,不合理的人力资源配置,导致东部地区和大城市的人力资本雄厚,中西部和农村偏远地区的人力资本存量严重匮乏。所以,加强对农村及偏远地区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是调整教育结构、扩大人力资本积累的重要途径。随着产业结构的演进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应将农村劳动力逐步转移到第二和第三产业上来。
5.1.4 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有效控制人口过度膨胀
建国以来,伴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中国卫生事业不断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婴儿的出生存活率大大提高,人口的死亡率越来越低,人口寿命大大延长,导致中国的人口数量日益膨胀。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公布的数据,中国现今人口为13亿人。(www.xing528.com)
人口数量的突飞猛进不仅给人类的生存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压力,也制约着国家在提供食物保障、投资教育科研、做好卫生保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水平的提高。目前,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口日益增长的需要与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要求之间的矛盾。由此可见,人口过度增长势必直接影响着人力资源数量与质量之间的劣性替代,必将制约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实现经济的持续发展,就是要使人口的发展水平与生态、资源和环境的承受能力相符,就是要使人口数量控制在自然资源的可承受范围之内。虽然,人口再生产属于公民私人的决策领域,但是人口再生产对社会的外部效应将增加额外的社会成本,这就迫使社会通过各种渠道来制约这一私人决策,以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因此,中国政府必须在长期坚持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的基础上,采取有力的措施来控制人口过度增长,从而为人力资本投资创造良好的人口条件和人口环境。具体措施包括坚持贯彻落实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做好“优生优育”的思想教育工作,提高中国人口质量;提高家庭人口生产的成本或降低其人口再生产的收益;增加高质量人口生产的效益或降低其成本;实行较长时间的义务教育;延长社会新增人口的再生产时间,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并将社会保障的范围扩大到农村,以消除农村和贫困地区人们的“养子防老”传统观念,打破“越穷越生”、“越生越穷”的恶性循环,将人口增加速度严格控制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范围内。
5.1.5 加大医疗保健投资,提高人力资本健康指数
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是一定投入的成果,这些投入包括教育、医疗保健与在职培训等。而这些投入因素里最重要的就是医疗保健。战争年代,大家常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这句话在当今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也不过时。健康的体魄是我们生存生活的保障,是加速人力资本累积的基石,只有满足了人们医疗保健的需要后,人们才能有更大的积极性来增加自身的人力资本积累。健康的体魄除了来自先天优势外,更多的在于后天保健。健康重在预防,国家和社会都应该加大对医疗保健领域的投资力度。
近年来,中国卫生医疗保健事业发展很快,但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保健需求还相距甚远。主要表现为:一是农村卫生医疗机构基础设施差,县乡医院尤其是乡镇卫生院还普遍存在着设备简陋、人才匮乏、功能缺陷等。二是“医、药合业”、“以药养医“的医疗体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极不适应,弊端越来越突出,导致社会药品支出出现不合理地过快上涨,影响医疗技术服务质量,导致药品市场机制严重畸形,秩序混乱,冲击了国家医疗事业的发展。三是普遍存在重西医、轻中医的问题。中医药在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中处于萎缩状态。要改变以上现状,国家和社会要做的工作很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加大对劳动者身体健康与卫生事业的投入,构建完善的医疗、卫生与保健服务系统,从国家层面重视公民的身体质量。
其次,认真贯彻落实基础医疗保障制度,建立完善的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体制和体系;完善医疗机构管理规章制度,启动临床重点专科建设,提高医疗水平。
再次,医疗保健措施向基层倾斜,进一步加强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加大力度完善市、镇、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的业务用房建设和设备添置,逐步解决农村医疗卫生设备差和医务人员素质低等问题。优化基层医疗服务保障体系,完善基层的医疗卫生服务网络,解决基层民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此外,实行国际上普遍实行的“医、药分业”制度。医药分业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医学与药学在专业上的分工,二是医生诊疗与药品销售在经济活动上的分离。从经济意义上,药品销售对医生的利益没有影响,从而避免医生开高价药甚至以假冒伪劣药品赚取报酬的现象。因此,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国家制定相关政策,加强对药理学专业的高等教育,积极推动药理学的发展。制定相关法律,保证医生负责开处方、药剂师负责调配处方,两者不得越界,从而有效地消除“以药养医”机制带来的弊端。最后,要大力弘扬中医文化,从培养中医人才入手,加强中医药科研,保护中医药科研成果和中药资源,抵御进口药品对国内市场的冲击。我们坚信,医疗保健制度的完善和医疗保健工作的顺利开展,必将带来全民的身体健康,进而加速中国人力资本积累的进程。
5.1.6 消除人力资本流动障碍,促进人力资源合理有序流动
资本要想产生效益,必须流动起来,人力资本作为资本的一种也不例外。据资本流通理论可知,人力资本运营是否有效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人力资本是否能畅通流动。会计原理视角下,人力资本在区域或行业间的迁移、流动都是要付出一定“交易成本”的。从经济意义上讲,可以把这一“成本”视为一种“投资”。因为,这种流动、迁移不仅可以增加未来的经济收益,而且直接影响人力资本运行的效率,故此,为人力资本迁移、流动所付出的代价是有价值和有意义的。此外,人力资本的流动性也是衡量一个社会中经济机制优劣以及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只有保持充分流动性的经济机制,才能使企业的经济结构及时得到调整,优化人力资源配置,解决供求关系的失衡,按效率原则重组生产要素。简而言之,人力资本的流动本身就能创造价值。不管是人力资本的开发、积累,还是人力资本的运作,都会让人力资本流动起来,而且合理的流动和优化配置是加速人力资本积累的重要途径。
此外,我们也应该认识到,虽然人力资本的流动是人力资本优化配置的重要途径,能够大大降低闲置人力资源的浪费,但是人力资本的流动也会受到户籍、教育等诸多障碍的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