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中国人力资本现状与问题
全球经济、地域联系越来越紧密,特别是国际经济合作越发频繁的时期,中国抓住这一历史契机,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当下的经济不断与国际接轨,各个经济集团盟国的成立使得国际经济竞争越来越激烈。经济的发展受一国的人力资源、地域等多方面的影响。从哲学的层次来说,内因决定外因,外因影响内因,这里的内因就指一国的人力资源。人有主观能动性,是改造社会的主体,在经济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作为经济资源中的第一资源——人力资本,其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已经发生了质变。经济发展到如今的时代,各个经济集团、各发达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都意识到了人力资源在经济活动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不断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培养优秀人才成为了关键的手段。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也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更是世界资源大国,不论从国土面积还是各种可再生、非再生资源来说,中国均是毋庸置疑的大国。然而,人均资源排在了世界的后位,人口众多更成为了中国发展的瓶颈、一道难以跨越的鸿沟。把人口众多这个包袱转变为高质量的人力资源优势,已成为了中国实现现代化的迫切要求,也是发展中国经济的必由之路。
3.2.1 中国人力资本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逐步认识到了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重大作用。教育事业取得了较大发展,人均受教育年限得到了很大提高,人力资本总体水平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人力资本也得到了快速积累。但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完善,使得中国人力资本投资的潜在收益没有被充分挖掘,相比发达国家的人力资本发展水平,仍明显落后。
3.2.1.1 人力资本投资规模扩大,劳动收益率有待提高
中国教育支出在绝对数上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方面实现计划生育政策,提高人口质量,少生优生,另一方面逐步普及义务教育,从而基本扫除了文盲;近年来在普及义务教育的同时,高校扩招,各类本科高等院校、大专等职业类学校、公办学校、民办学校星罗棋布,使得我国适龄人口进入高校继续深造的越来越多,整体素质不断提升;与此同时,各县级以上的政府均设立了国家档案馆、图书馆等公共阅读场所,为广大民众提供了学习的场地。另外,与各国的文化交流不断加强。与新中国成立时相比,教育支出在国家预算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对文化事业的投入也越来越系列,宏观的文化政策、微观的文化活动、包括适龄儿童入学等投入,都是改革开放前所无法比拟的。虽然中国的人力资本在绝对数量上与发达国家水平相当,但相对数值却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甚至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相关资料显示,世界发达国家的教育支出一般占到GDP总量的6%~7%。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为4%,而2004年中国财政性教育支出仅占GDP总量的2.8%,并呈现出下滑趋势。近年来,以政府为主的人力资本投资总额明显增加,但人均占有经费仍处于较低水平。到目前为止,中国经济增长主要是依靠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数量,增长潜力十分有限。大量投入低素质劳动力所带来的产出收益率是相当低的。考虑到中国现阶段的劳动力素质,资本收益率的极低水平是由于人力资本及其投资结构的不合理所致。
3.2.1.2 人力资本存在地区差异
1)人力资本质量存在地区差异
由于历史和客观环境的原因,首先表现在中国的人力资本质量与欧美地区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欧美从工业革命以来一直重视教育,人力资本的质量较中国高出许多,而国内的人力资本质量高低分布不均匀,这与地区经济发达与否有着直接的关系,经济较落后的西藏等地就落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其次,受较高学校教育的人口分布不均匀,这与全国高校的分布息息相关,高校较多地区如北京、天津等地,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口分别高出全国平均水平和较低地区的10%和15%。再次,因教育水平不平衡,教育基础设施在全国分布不均,高中(含中专)人口的地区分布也不平衡,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北京高中(含中专)人口比重最高,高出云贵地区大约25%。
据统计,2011年中国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8.19年,其中,东部地区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8.56年,中部地区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8.26年,而西部地区仅为7.65年。平均受教育年限排在前三位的地区依次为北京、上海、天津;排在后三位的地区为:西藏、云南、青海。中国的经济带按照发达地区、半发达地区、落后地区划分,与之地域相对应的是东部沿海地区、中部平原地区、西部高原地区,同时人口素质在发达、半发达、落后地区呈递减趋势。人民的收入水平、教育支出、家庭结余同样呈现出递减的趋势。较之东部地区,西部地区在资本原始积累方面,在经济发展程度、改革开放程度等方面都远远落后于东部地区,而人口素质更是低于东部地区。大量低文化层次的人口集中于此,人们多靠天吃饭,靠地吃饭。素质相对低下,从而导致人力资本极度薄弱。鉴于此,我国多位专家对西部的陕西省与东部的广东省经济发展增长方式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广东省的人力资本远高于陕西省。
可见,中国的人力资本质量存在明显的东、西部差异。而就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而言,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离不开教育的支持。教育发展水平高的地区经济发展较快,而教育发展水平低的地区则经济发展缓慢。鉴于此,要实现共同富裕,不断减小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差异,不仅仅是财政投入在中西部的基础设施建设,减免财税,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的工作上,更要加强对中西部地区教育的投入,提高当地的人口素质,执行计划生育国策,提倡少生优生。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培养师资人才,从而提高中西部地区人力资本质量及其规模,改善其结构。
2)人力资本积累能力存在地区差异
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尤其是科、教、文、卫等事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水平从根本上影响着人力资本积累能力。而由于历史和政策的原因,中国经济的发展呈梯次发展,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的经济呈梯次递减。人均收入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一致,西部人均收入水平甚至不及北京、天津地区的1/3。此外,从政府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来讲,东部地区投入的人均教育经费也高于西部地区。其中,北京地区是西藏地区的数倍。因此,东部地区人力资本的积累能力远胜于西部地区。且中国人力资本积累的区域差距仍在持续拉大,呈现出一定的“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马太效应”特征。
目前人力资本不平衡,而且差距在日益扩大的情况,让我们不得不深思。根据事物的发展原理,内部因素是决定因素,但外部因素也是不可或缺的。人力资本落后地区在自身不断努力提高的同时,离不开国家宏观调控这个外部因素。国家应提供政策上的倾斜和照顾,在教育投入、基础设施建设、高校招生等方面拓宽渠道,同时引导社会人力、资金等合理地进入落后地区,支援其建设发展,鼓励在外受到高等教育的优秀人才支援家乡建设,为其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和空间。不断减小东西部之间的经济差距和人力资本之间的不平衡。
3)人力资本存在城乡差异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发达,中小城市、大城市、超级大城市不断涌现,工业、旅游业、服务业等行业欣欣向荣。而当下我国的国情是农村人口有8亿,占了中国人口的绝大部分,而城乡人口流动成为了一种潮流,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流向了城市,尤其是在发达地区受过教育的农村子女,他们向往城市生活,不愿意再回到落后贫瘠的农村。这对城市的建设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也为一个城市的发展提供了优质廉价的劳动力,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优秀人才都流入了城市,而越来越多的农村土地荒废,无人耕种,世代沿袭的落后耕种方式得不到改变,先进的文化、先进的技术、先进的理念进入不了农村,城市越来越发达,而农村却越走越颓废。同时大量人口留在了城市,而城市的就业机会有限,生存空间有限,也就导致了现阶段的蚁族、北漂等现象。城市的负担也越发沉重,导致了城市甚至开始限制农村人口进城。就中国的城镇和乡村内部而言,中国乡村地区的人力资本不但在储备量上远远低于城镇的存量水平,而且乡村地区人力资本的省际分布相对于城镇来说,在各年中也相对不均等,说明了中国乡村地区的人力资本一直处于一种存量和分布“双差”状态。因而城乡之间的人力资本差距构成了中国人力资本分布总体差异中的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大大超过了各年中中国东、中、西部地区之间的差距对总体差异程度的影响,由此足以看出中国城乡之间的人力资本的存量水平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同时,城乡人力资本的差异与城乡居民间的收入差异对收入不均等程度大约70%~80%的贡献相当接近,也说明了人力资本的分布与收入分配之间的强相关性。另外,乡村地区内部省际人力资本的分布差异对总体差异的影响程度一直大于城镇地区省际人力资本分布的差异对总体差异的影响程度,由此可见,中国乡村地区的省际人力资本的分布相比城镇地区而言更不均等。
3.2.2 中国人力资本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与发展,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已经越来越突出,并且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当前,中国人力资本的总体特征是数量庞大、结构复杂、层次较低。面对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知识时代的新要求以及市场经济竞争的要求,中国人力资本的开发水平还较落后,并且地区间投入也不平衡,这些问题都将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障碍。
1)基础性人力资本培养不足,低素质人口比重过大(www.xing528.com)
基础性人力资本是指通过了初等和中等教育的普及以及参加了基本医疗保险,拥有获得国家物质帮助权利、培训权利的人力资本形态。而低素质人口则是适龄人口没有得到对应的学习机会,不具备与时代相适应的知识水平。想要有更好更快的飞跃,就要有一个扎实而良好的基础。中国人口数量虽然多,但真正高质量的人才奇缺,为什么在一个人口大国会出现这种不可思议的情况,就好比一个公式,分子是高素质人口,分母是13亿中国总人口,不言而喻,中国的高素质人口在人口比例中只占了多少,由于高素质人才的缺乏,使得拥有世界第一的人口优势没有得到发挥,反而成为了经济发展的绊脚石,加之中国经济基础薄弱,起步较晚,使得中国的人力资本总体与发展中国家都有很大的差距。在衡量现代化水平的相关指标中,中国的同类指标明显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经济的落后。虽然当前中国中小学教育在逐步普及,国民文化水平与历年相比提高了许多,中国也不乏在世界拥有顶尖的科研人才、艺术天才和文学巨匠,但相对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这些仅仅是个别特例,始终无法改变中国总体国民素质较低的现状。在21世纪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文化日益变化的情况下,中国有一定数量的人口还跟不上时代的脚步,落后于文化、科技的发展水平,将被时代、科技所淘汰。一直以来人力资本存量不足的情况一直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观,这种情况在中西部地区表现得更加明显,而且问题的发展趋势越来越糟糕。另外一个原因在于国民的科学素养与科学精神缺乏。中国科普研究所“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的最终分析数据表明:与历年相比,虽然中国公众的科学素养水平稳步提高,但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距离,仍处于落后地位。这也表明中国经济增长的粗放性。教育投入的不足以及思想观念的落后,最终导致人力资本培养不足,这必将制约经济的发展与社会文明的进步。
2)对人力资本的认识不够
早在20世纪60年代人力资本的概念已经提出,但人力资本这个概念进入大多数中国人的脑海里比较晚,造成至今许多人对人力资本还不是很了解,更不了解其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人力资本发展是历经了一定时期的演绎、进化而来。换言之,从认识人力资本到了解直至运用人力资本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需要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它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而中国大多数的企业包括国企、合资企业等没有意识到人力资本的发展到运用需要一定的时期,从而不愿意作长远的投入,宁愿选择短期见效快的投入,这种状态目前普遍存在,并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继续存在,因此在中国人力资本无法成为经济发展的坚实基础。对人力资本的认识不足,使得对人力资本的投入少且层次不合理,这也最终导致了当前中国人力资本与国外相比的巨大差距,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其二,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大多数职场人员的人生价值观扭曲,低层的员工想着的不是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提高自身的能力、修为,而是想着: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一门心思地钻营,不择手段地实现职位的上升。这种官位心理现象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很多有能力人才的进一步发展。第三,长期以来,由于对人力资本的认识不足,而中国人力资本的投资与培育的重任几乎是由国家独揽,因此,学校固守传统的思维模式育人,大批各类院校的毕业生都不能成为有效的人力资本,知识、技能以及综合素质均不尽如人意。由于对人力资本的认识不足,使中国在教育投资一方面严重不足,而另一方面又因配置不合理而存在着浪费和失衡现象,对教育投资的不足以及配置的不合理必定会影响到中国人力资本投资的数量和质量。
3)人力资本短缺和人力资本闲置并存
任何事物都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好与坏、优与劣,对错、好坏、优劣都是相对而言。13亿人口的中国,在战争时期,它就是一个战争大国,人口多是取得胜利的基础条件。同样在当下时代,如果国民素质普遍提高,认知能力、科技能力、民族意识强,就当之无愧的是人口大国和人力资源丰富的大国,从而也可以形成潜在的人力资源优势。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之风吹遍中国大地,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的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无论是农林牧渔、科教文卫,还是技术密集、资金密集型企业都大为改观。但经济基础薄弱、技术落后、人力资本较低等情况依然严峻。人口问题迟迟不能转化为人口优势。这集中体现在教育投入不够、大学生所占比重小、科技人员奇缺等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还是很大。
人力资本的短缺已经成为目前众多短缺现象中最重要的一方面,人力资本的短缺也成为制约其他短缺的一个焦点。当前国内企业做不大、做不强的最根本原因就是没有十分坚挺和强势的人力资本作支撑。中国的人力资本处于一般甚至是弱势的水平。而最重要的人力资本的短缺,特别是高端人力资本的严重短缺,对中国经济的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核心问题。人口众多并不代表人力资本众多,当前,特别是真正技术性以及专业性的人才并不多,很多企业都有“一个技师干,一群工程师围着看”的状况。人力资本的短缺将严重制约当前经济的发展。
在人力资本不足的同时,中国的人力资本闲置现象也十分严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吃“空饷”现象比较严重,即在编不在职,拥有单位编制,工资照发,但不工作,甚至常年不在工作单位。这种现象集中在国企、事业单位内部。二是专业不对口现象严重,从职业中专,到职业类大专直至本科、研究生等层面。由于高校扩招与经济发展不接轨,造成每年毕业的高校学生猛增,而对应的工作岗位却十分有限。再加上刚走入社会的学生毫无工作经验可言,大多对工作经验不要求的岗位均不是学生所学专业,为了就业,不少学生选择了自己专业不对口的岗位。即使这样,仍有一部分人无法找到工作,长期处于待业状态。近年来,这种现象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反而越发严重了。三是各个企业的待遇差别较大,国有大中型企业、大型民营企业待遇普遍高于一般的企业和公司,其对人才的吸引力当然远远高出一般的企业,这样就造成了一边优秀人才越来越多地集中到这些优质的企业,而另一方面一般的企业出现了人才荒芜的情况。大中型企业内部人才齐聚,造成了人才的浪费,不能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四是行业人才、地域人才、复合型人才分布极为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传统行业人才饱和,而新发展的行业人才匮乏,东部沿海、大中城市地区人才集聚,而中西部内陆地区、广大农村地区人才稀疏。懂得一行一业的人才多,而同时懂得两行甚至更多行业的人才少。五是长期存在待业人口、失业人口就业率低下,造成了大量的人力资本闲置,该现象就如同一块铁放在雨中,任其腐朽,其产生的浪费和危害是不言而喻的。
4)中国的人力资本利用效率低下
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人力资本作用,优异的人力资本具有不可比拟的竞争力,但同时还要得到有效的利用,而不是将人力资本闲置。有效地利用优异的人力资本可以提高生产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从而提高劳动效率,做到低投入、高产出。当前中国的人力资本利用效率低下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第一,人力资本投资机制不当,导致利用效率低下。人力资本的技术知识类型以及含量是否适合于经济社会的需要决定了其在实际应用中能否产生高效率。人力资本得以有效利用的前提是人力资本的供给与经济社会需求相吻合,而人力资本投资与开发决定了人力资本供给的类型与特点。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一切经济发展以市场自发调节为主,国家宏观调控为辅。市场拥有其自身的调节和发展规律,同样在人力资本开发上起着支配作用,如近年来企业办学、民办学校等的兴起。但市场调节也有其自身不可克服的缺陷,这就离不开国家的宏观调控和干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家的宏观调控也不断地加深,不断地深化体制改革,力求为人力资本的开发提供一个良好的大环境,从而提高人力资本的投资质量,影响人力资本的利用效率,克服市场调节的各方面不足。
第二,人力资本内部结构追求合理有序平衡,只有在内部结构合理的情况下,人力资本作用才能得到有效的发挥,优秀的人才才能在其对应的岗位上发挥自己的才华,不至于浪费人才、闲置人才。相反,如果结构不合理,势必造成人才的浪费和闲置,人力资本的利用效率会大大降低。结构性失衡将会阻碍人力资本总体能量的有效释放,即使人力资本投资和开发的质量很高,也不能够使应有的人力资本利用产生出高效率。在计划调节的方式下,人力资本配置往往呈现明显的刚性状态,一旦形成则很难重新调整。
第三,人力资本很明显是区别于物质资本的。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客观环境投入的多少,对其没有决定性的作用,只能或多或少地影响人力资本,而且其程度远远低于人本身。而物质却不一样,你投入了多少,你的回报必然是多少。很浅显的一个例子,一个技工人才,你花钱送他深造,出国留学,到先进的企业里实习,给他提供最好的住宿、工作环境,但由于他自己不努力,或者懈怠于此,那么你的回报可想而知,必然远远低于你的预期投入。这必然导致你投入的损失,也同时影响了你的工作效率。
5)大量人力资本的流失
人力资本的流失是指在人力资本的跨国流动中一国人力资本的流出量大于流入量。一方面既包括高级人才的跨国流动,又包括一般技术人员的跨国流动;另一方面既包括人才移居国外或身体在国内头脑在国外,又可指人才流向本国外企的现象。
目前世界各地对高科技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人才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主要竞争力,而多数发达国家人力供给严重不足,各国纷纷采取各种措施,为外国留学生和人才提供了多种优厚条件。而中国的人力资本流失现象较发达国家更为严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出国留学人员回归率低,科研机构人力资本流失严重。有关数据显示,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富裕人口也越来越多,高校教育的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才出国留学,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留学大国,然而这些莘莘学子学成后回国的究竟有多少?答案是黯然的。大量人才的流失给国内科技、经济发展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特别是关键性的人才。从1978年到2011年底,各类出国留学人员的总数达224.51万人。截至2011年底,以留学生身份出国,在外的留学人员有142.67万人。“国内种树,国外结果”,留学回归率偏低直接说明了中国人力资本流失的严重性。同时,不仅仅是大学生,中国的教育以及科研机构的人力资本流失现象也十分严重。高学历、高职称教师的流失,尤其是一些青年教师资源的流失,使一些高校学术梯队更加难以形成合理的结构。
第二,产业界、金融业等领域的人力资本流失也很严重。科技部对中国的IT产业、石油、天然气开采业以及装备制造业的典型调查显示,中国产业界的高层次人力资本的流失(流向国外或者外企)现象较为严重。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尤其是加入WTO后,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贸易合作与交流越来越紧密,越来越多的国外企业来华投资,在国内投资办厂,国际经贸巨头也瞄准了中国的广大市场,纷纷加强在华的投资和运作,在华设立分公司甚至总部。中国人力资本相对廉价,且熟悉本土环境,当然地为各外企所青睐。由于外企具有相对完善的保障机制和丰厚的待遇,管理相对合理有效,越来越吸引中国本土的人才,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集聚到了外企。反之国内一些企业出现了用工荒、人才荒。据相关调查发现,这一现象在银行业尤为突出。如此严重的高端人才资本的流失将对中国经济的发展造成严重的损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