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1 出口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理论
2.3.1.1 古典贸易理论与经济增长
1)绝对优势理论
1776年,英国著名经济学家斯密的经济学巨著《国富论》的出版标志着自由贸易理论的诞生。斯密对社会现象的研究,从流通领域转到生产领域,对国际贸易问题的解决采用了一个新的观点,这与重商主义相比进了一大步。由于斯密在该书中首次提出绝对优势理论,并论证了自由贸易的合理性与可行性,故被后人尊称为自由贸易的先驱。绝对优势理论的基本原理是:由于各国在自然条件、地域上的不同而形成的商品成本存在绝对差异,各国都应该去选择其绝对有利的原材料去生产商品,而后进行交换,这样两国的福利都会增加。绝对优势理论的主要观点是:提高劳动生产率是增加国民财富的重要途径之一;分工能大大提高劳动者的效率;一国应输出其具有绝对成本优势的产品去交换外国的产品。绝对优势理论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中比较成熟的要求,但是该理论本身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按照绝对优势理论的观点,国际贸易受益的国家只可能是部分拥有绝对成本优势的国家。
2)比较优势理论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是在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提出的,该理论强调了劳动生产率的差异。李嘉图认为,当资本、劳动等生产要素不能在国际间自由流动时,各国应遵循“两优取其重,两劣取其轻”的原则进行国际分工。各国应生产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而去交换本国生产上比较劣势的产品。绝对优势理论下,不是所有的国家均可以参与国际贸易。而比较优势的提出,使得资源配置更加合理,任何国家都能从国际贸易中获利。
2.3.1.2 新古典贸易理论与经济增长
1)要素禀赋理论
要素禀赋理论是新古典贸易理论的开端。赫克歇尔-俄林理论(H-O理论)认为各国要素禀赋的相对差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也是国际分工的依据。H-O理论认为,同种商品在不同国家的价格差异是国家贸易产生的原因,而价格因素主要取决于本国生产时要素的丰缺程度。因此,一国应该出口本国生产要素丰裕的商品,而进口以本国稀缺要素所生产的商品。按照这一原则进行国际分工并开展自由贸易,各国的福利均会增加。
2)新古典式的技术进步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经济增长主要受两个方面因素的影响:要素增长和技术进步。在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中,技术进步通常被假定为外生因素,所以其对经济增长的具体作用机制没有得到深入的研究。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认为,技术进步对一国福利的影响主要是通过贸易量和贸易条件的变化实现的。如果一国是小国,那么其贸易条件主要来源于外部市场,同时该国本身产品的产量和进出口量不会影响该产品在世界市场上的价格,因此其贸易条件也不会发生变化,该国福利的变化只取决于其贸易量的变化。出口部门的技术进步带来贸易量的扩大,从而该国的福利增加。但是,当进口部门技术进步的比较优势被削弱时,该国的福利也会相应地损失。
2.3.1.3 新贸易理论与经济增长
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以及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以赫尔普曼和克鲁格曼为代表的经济学家在改变古典或新古典贸易理论的某个假设或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了新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强调规模报酬递增是国际贸易的基础,其核心观点是:资源差异和规模经济均是专业化和分工的依据,其区别是前者是在完全竞争市场和规模报酬不变条件下的产业间贸易,而后者是在不完全竞争市场和规模收益递增条件下的产业内贸易。在消费者需求日益多样化的背景下,一国的产品生产必然要受到规模经济的制约而只能专业化集中生产某些产品,同样其他国家也受此制约而集中生产其他产品。国与国之间通过出口各自具有规模经济优势的产品而获得经济利益。国际贸易会使得边界市场规模增大,从而使得一国的生产率和产品的种类也相应增加,减少规模经济的垄断性,避免垄断经济带来的价格扭曲和信息不对称等负面因素的制约。
2.3.1.4 内生增长理论与经济增长
内生增长理论主要是从研究经济增长新源泉的角度来揭示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将知识和人力资本引入经济增长模式,且将技术因素完全内生化。
1)内生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
区别于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内生增长理论认为:知识和技术同劳动、资本等一样是一种生产要素,且是经济系统的内生变量。内生增长理论通过引入人力资本积累因素来解释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以及技术进步的“内生性”。技术进步主要通过两个方面促进经济的增长:一是新技术作用于中间产品,从而提高最终产品的产量,扩大其贸易量;二是技术进步可以通过外溢效应影响研究部门的生产经验以及知识储量,提高其人力资本生产率,进而提高贸易量,实现经济增长。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的经济学家普遍认为,技术进步主要取决于一国产量的积累和知识及生产经验的增加。而对外贸易对一国产量的增加和生产经验的积累有着积极的作用,从而促进技术进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传染效应。在国际贸易中,参与贸易的国家可以学习其他国家先进的生产技术、管理技术等。二是干中学效应。在日益激烈的国际市场经济环境中,企业必须不断地创新和学习新技术,边干边学,依据市场需求改进产品的结构和质量。三是产业关联效应。即出口部门通过其上、下游产业链的作用形成产业关联或产业集聚,推动相关产业的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
2)内生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
内生增长理论认为,资本、劳动等生产要素通常要受到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制约,因此其不能实现经济的长期持续的增长。而技术进步和知识则不受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制约,相反随着技术和知识的不断积累,各种生产要素达到最优组合,边际生产力不断提高。再加上技术和知识不仅可以通过教育、培训等实现其内部规模经济,还可以通过“边干边学”实现其外部规模效应。Lucas认为,正是人力资本的这两种效应,使其成为“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因此,一国的知识存量越大,其投资和资本的收益率就越高,其经济增长就越快。从这个角度看,一国技术和知识存量的差异将决定其投资和资本收益率的高低,从而决定其经济增长的快慢。
Lucas的以人力资本为核心的经济增长模型的核心观点是人力资本的积累,是实现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而出口贸易对人力资本的积累也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企业要想实现出口的不断增加,就要不断提高其员工的整体素质,因此对员工进行不同形式的教育和培训,将促进一个企业乃至国家整体的人力资本存量的提升。同时,企业对高素质、高技术员工的高薪酬回报,也会激励其他员工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主动进行自身的人力资本积累。另一方面,出口贸易扩大将导致外资企业员工“跳槽”,这些员工被国内企业雇佣时,其以人力资本形式储存下来的技能和经验将释放出来,从而促进本国经济的增长。
2.3.1.5 其他理论
1)制度创新理论与经济增长
现代西方经济理论,特别是新制度经济学侧重从制度因素方面研究经济增长的原因。制度创新理论认为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来自于对工作、投资和创造性的激励,而激励的机制与效果又是通过制度来发挥作用的。新制度经济学家认为,技术进步是内生的,究其根本是与国家的制度、政策等有着根本的联系。一国出口产业的实力,不仅取决于其自身的比较优势,更重要的是受制于其产业所在的制度环境,这就要求其产业环境要不断地进行制度创新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从而为其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
2)分工理论与经济增长
在国际贸易的发展历程中,分工理论一直伴随其发展。无论是从古典贸易理论还是到新贸易理论,分工理论一直都蕴含其中。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理论强调一国应生产其拥有绝对优势或比较优势的产品,从而实现各贸易国的福利增长。H-O理论则进一步强调按要素禀赋来进行专业化的分工生产。而新贸易理论则强调通过专业化分工可以缓解规模经济生产和产品多样化的两难问题,从而使得贸易各国均能实现其福利增加。Lucas在内生增长理论中假定经济体系中存在两个经济部门,而这两个部门也是通过专业化的分工合作来提高生产率,从而促进经济增长。从这个角度看,分工理论认为,比起因其他物质资源如土地、劳动力、资本等的注入而带来经济的外生增长,专业化分工带来的内在的经济增长将更加持久。
2.3.2 人力资本促进经济增长理论
对经济增长源泉的研究一直是经济学领域的热点和核心研究内容。在人力资本理论兴起之前,有两大主要的经济增长理论:资本决定论和技术决定论,分别以哈罗德-多马模型和索洛的技术进步增长模型为代表。20世纪80年代,新经济增长理论的兴起,修改了古典和新古典经济理论的假设或观点,将知识和人力资本加入到生产函数中。这一理论的出现,使得对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的研究增添了新的内容。本书中以新经济增长理论为起点,简单介绍舒尔茨、阿罗、Romer和Lucas的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理论。
1)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
1960年,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在经济学年会上首次系统地阐述了人力资本理论,开启了现代人力资本理论时代。舒尔茨在长期的农业经济研究中发现,促进美国农业产量不断增加和生产率不断提高的重要原因已不再是劳动力、土地和资本等传统生产要素的投入,而是人力因素中知识、技能等投入要素的不断增加。由此,他判断,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以知识、技能、健康等为代表的人力资本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将远远大于传统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他认为通过对卫生、教育等方面水平的提高,可以增强人的体力、技能等,从而提高人口质量,使一般的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这种人力资本可以通过“知识效应”和“非知识效应”来直接或者间接地促进经济的增长。同时,人力资本可以产生递增效应,实现经济的长期增长。此外,他还论证了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性,认为人力资本投资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本的投资收益率要远远大于物质资本的投资收益率。(www.xing528.com)
当然,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他注重宏观分析,忽视微观分析,因此其理论缺乏微观支持,整体理论框架略显单薄,需要进一步明确和界定。
2)阿罗的“干中学”模型
“干中学”模型是由阿罗在1962年提出的。阿罗认为经验也是生产过程中的一种投入,这种经验可以为长期的经济发展提供保证,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干中学”模型。该模型产生两种效应:一是通过知识经验的积累提高产品的质量;二是由于知识的共享性产生的“溢出效应”提高了劳动力和固定资产的效率。该模型的创新之处在于突破了古典经济理论的研究,建立了内生经济理论模型。但任何事物都有双面性,该模型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首先,其忽视了人力资本对知识和技能的积累作用;其次,其认为投资活动产生知识和经验的积累是经济增长的源泉,按照这样的假设,落后国家由于物质资本积累低于发达国家,从而导致其经济增长将永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这与现实情况不符。
3)Romer的知识溢出模型
美国经济学家Romer继承了“干中学”思想,建立了知识溢出模型,该模型通过引入知识变量从而建立了与现实基本吻合的模型。Romer将劳动划分为简单劳动和人力资本(包括物质劳动和具有专业化的人力资本)。特殊的知识和专业化的人力资本在促进自身收益增加的同时,还有利于资本和劳动等要素投入报酬的递增,从而使得整个经济呈现规模收益递增,实现经济的长期增长。
4)Lucas的人力资本溢出理论
Lucas(1988)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思想,将人力资本作为一个独立的变量引入模型,通过微观和个量的方法将人力资本具体化。
Lucas综合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和阿罗的“干中学”思想,解释了人力资本的内部效应和外部效应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Lucas的人力资本溢出模型的核心思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人力资本作为劳动者技能的一部分,存在溢出效应。这种溢出效应会从一个人扩散到另一个人身上,从旧产品扩散到新产品上,从而提高整体的生产效率,产生规模效应。另一方面,人力资本存在外部性效应,使得在相同工资水平下的两个国家,资本和劳动力会流向人力资本水平高的国家,从而最终使得两国经济增长和收入情况的差异主要来源于人力资本存量的差异。
2.3.3 经济增长中出口贸易与人力资本交互作用
由于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的提出,使得人们对出口贸易、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结合上述理论分析,我们知道出口贸易、人力资本在促进经济增长的过程中是一个动态、相互影响的关系。
2.3.3.1 人力资本对出口贸易的影响作用机制
将人力资本理论运用于贸易领域始于“里昂惕夫之谜”的解答。部分学者运用人力资本的差异来解释美国的对外贸易符合H-O理论。综合学者们就人力资本对出口贸易的影响,可以把人力资本对出口贸易影响的具体作用途径总结如下。
1)人力资本积累为贸易国提供了要素禀赋
国际贸易商品的生产通常是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共同作用的结果。一国生产的产品要想具有国际竞争力,需要物质资本持续、高质量的投入。然而,人力资本作为一生产要素,其投入量的差异将直接影响到经济增长率的差异。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可以改善贸易结构,降低贸易对劳动力和能源的依赖,减轻对环境造成的破坏,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友好协调发展。另外,人力资本还可以提升劳动力的素质,从而提高生产效率,促进贸易额的增长。
2)人力资本存量和积累可以形成一国对外贸易的比较优势
增加人力资本的投资可以提升劳动者的整体素质,从而提高了国家和地区的技术创新能力,促进一国具有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比较优势。
3)人力资本的“门槛效应”
从静态的角度考虑人力资本对出口贸易的影响,其主要体现在“门槛效应”上。该效应是指当人力资本低于某一水平,其效率是很低的;但是当人力资本水平得到提升超过某一水平时,其效率也会得到较大的提升。Amoretti(2004)认为,高科技行业比传统行业人力资本的溢出效应更明显。姚先国、张海峰(2008)认为,由于人力资本“门槛效应”的存在,导致我国人力资本不是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主要因素。原因是我国人力资本总体的水平较低,大部分劳动人口的教育程度仅停留在小学和初中水平。Lucas是新经济增长理论的代表人物,他认为人力资本具有边际递增效应。正是由于人力资本存在这样的“门槛效应”,才导致较低水平的人力资本没有给国内经济增长带来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样的道理,人力资本对出口贸易存在同样的效应。当人力资本积累和经验较少时,其对出口贸易的推动作用较小;反之,其对出口贸易的影响较大。
由要素禀赋理论可以看出,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力资本水平决定该国或地区生产何种产品。人力资本水平较低时侧重于生产传统产品,而较高时则倾向于生产资本密集型产品。一个国家或地区既有低水平又有高水平的人力资本,人力资本的平均数决定了该国或地区的人力资本水平。在进行国际贸易时,人力资本水平相对较低的国家会出口传统产品,而人力资本相对较高的国家倾向于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由于存在人力资本的“门槛效应”,导致人力资本水平较低的国家其人力资本对出口贸易贡献较低,而较高的国家其人力资本对出口贸易的贡献较高。
2.3.3.2 出口贸易对人力资本的反作用机制
出口贸易对人力资本的反作用机制主要通过以下几个途径实现。
1)“干中学”效应
随着对外贸易开放度的不断提高,通过参与国际高科技产品的发布会或者其他较长增值链产品的生产,高新产品的性能、结构等信息的及时反馈,一方面可以提高国家的创新能力,提升人力资本水平;另一方面可以提高产品的质量和产品的竞争力,从而增加产品的销量。可见,出口过程中的“干中学”效应可以提升一国的人力资本存量。
2)替代-互补效应
Stokey(1996)认为,物质资本与非技术劳动者、技术劳动者存在着不同的关系,具体表现为物质资本与非技术劳动者之间具有替代性,与技术劳动者之间具有互补性。出口贸易会提高国家和地区的工资水平,技术工人的收入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此时技术人员边际收益的提高将导致该国政府会加大对技术人员的投入。因此,该国的人力资本水平通过替代效应和互补效应得到了提高。
3)技术扩散效应
出口贸易加快了技术转移的速度,而人力资本水平决定了技术转移的效率。为了更快、更好地吸收这种技术转移,发展中国家会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投资,从而增加本国的人力资本存量。
4)竞争效应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贸易和资本实现了进一步的自由化,国家在国际市场上增加出口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国外同行企业的生产效率和技术创新能力会直接影响到国内企业的发展。这种竞争在给企业带来巨大压力的同时,也会带来积极的一面,促使国内企业加大人才选拔、培养的力度,刺激人力资本的提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