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 语
禅宗修辞是一种特定文化语境的产物,它完全不同于任何世俗语境下的修辞。禅宗修辞活动的目的在于传达悟性思维和禅体验信息,而不是字句上的浅表语义。因而不管是禅宗修辞的表达者还是接受者都总是超越世俗语义和普通逻辑规约,他们的修辞表面看来也就总是那么荒诞不经、难以理解,其中充满了模糊性和非逻辑性的修辞方式。这是由禅宗修辞的中心原则——即“利于开悟”决定的。为了开启学人的悟性思维,使其获得菩提心智、正知正见,从而最终顿悟成佛——这是佛教所有宗派共同的最高追求,禅师与弟子们的修辞活动一扫世俗语用的一切束缚,或沉默无言,或当头棒喝,或答非所问,或呵祖骂佛,常常超出我们理性思维所能理解的范围。但是,这些记录于我国古代禅宗文献中的修辞文本所包含的智慧和语用文化价值却不容我们忽视,其间蕴藏着许多思维学、心理学、文化语言学上值得珍视和探索的东西。因而,本书在分析、阐释和论述种种禅宗修辞现象时不是停留于纯粹语言学和修辞学的简单罗列和诠释上,而是与多门学科进行交叉结合研究,尤其注重从佛学、心理学、思维科学、认知科学、接受美学切入视角,发掘这些禅宗修辞背后所隐藏的种种奥妙。但是,笔者在面对如此博大精深的人类智慧的特殊文化现象时深深感觉到自己的浅薄和无知,也深深感觉到自己在悟性思维方面有待进一步提高。对于禅思想的涉猎尚徘徊于廊庑之间,终觉难窥其堂奥,遑论登堂入室了。
禅宗是佛教东渐后融合中国文化而本土化的产物,它反过来又影响中国古代世俗文化,尤其是那些流传于世的禅宗语录、灯录更是历久不衰,泽被后世。“禅思想的大部分资料都寄托在特殊的语录之中,可以说,这发挥了《论语》以后的中国式的思维特色。唐代以后的禅的记录,不久就变成了庞大的语录文学的模范,这种最具人情味的文学体式,也影响到宋代以后儒家语录的形成。”(1)中国古代文人尤其喜爱禅宗,像王维、李翱、欧阳修、苏东坡等人都很喜欢写禅诗,与当时的禅师、诗僧相互酬答,还常常模仿禅宗修辞中的机锋转语,以此为乐,寄托出世情怀。禅宗某些修辞手法,如“翻案法”、“点铁成金法”对当时的世俗修辞以及文论、诗论都有很大影响。尤其唐宋诗论中常常引入禅宗的修辞学说,例如,宗廷虎先生指出:“宋代论诗歌修辞中重视‘活法’、‘悟入’、‘参活句’等学说,也与受到禅学影响直接有关。”(2)本书通过对禅宗修辞观、修辞原则、修辞特点、修辞方式、修辞接受等方面的研究,予以多角度透视和全方位的文化诠释,对现代汉语修辞学的理论体系的进一步完善起到一定作用,这是本课题的学术意义所在。但在笔者内心深处还有另外一个潜在目的,那就是希望通过对禅宗文献语言、修辞的研究,使更多的人能够更好地理解禅宗,为在中国大地和世界其他国家正在掀起的“禅宗热”起一点推波助澜的作用,以弘扬我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和东方文化精神。为此,我将一如既往地进行禅宗修辞研究,也希望有更多的学界同仁与我一起去发现和领略禅宗修辞的真谛。
【注释】
(www.xing528.com)
(1)[日]柳田圣山著,毛丹青译:《禅与中国》,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166页。
(2)郑子瑜、宗廷虎:《中国修辞学通史》,宗廷虎、李金苓:《隋唐五代宋金元卷》,吉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329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