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建国
一、课程目标
中苏关系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权威专家指导,50年代的亲密兄弟友谊,六七十年代的反目成仇,八九十年代之交的关系正常化,提升到如今的最佳水平——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其间俄罗斯与中国、苏联与中国,究竟有哪些渊源呢?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试图从艺术的角度,研究俄罗斯美术、文学、音乐、电影、建筑等对中国的影响;从历史的角度,研究中国革命史、共和国大事记、苏联的解体、东欧诸国政治经济的崩溃、中国的改革开放等现象,从不同侧面解读中苏政治、经济的渊源。二、课程结构
本课程包括四个板块:
其一,知道:全方位了解俄罗斯的艺术领域,包括美术、音乐、舞蹈、电影、建筑等,解读中国艺术中的俄罗斯元素;
其二,探究:中俄、中苏渊源形成的原因,引导学生探究中俄、中苏渊源形成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
其三,借鉴:解读俄罗斯及苏联文化对中国的影响,引导学生认识、挖掘、珍惜中国的文化特色,培养国家意识、文化认同和公民人格;
其四,思考:文化如何借鉴和传承,引导学生学会从多元文化中借鉴、传承,培养创新意识。
三、课程方法
本课程采取讲座与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于第一、二板块的内容,主要通过调查、文献、考证等研究学习方式,采取讲座讲习学习方法,以探究中苏渊源形成的原因和背景;对于第三、四板块的内容,主要采取研讨、比较学习,以获得文化比较能力、培养政治文化素养、开阔国际视野、推动文化认识的深化和升华。
四、课程安排
以下1—4为教师通过课堂讲座讲习,指导讨论和方案实施,安排四个课时;5—15由同学根据自身兴趣选题研究,并安排在课堂内介绍研究成果,安排11个课时。
1.由中俄互办文化年想到的
2.俄罗斯美术与中国当代美术的比较
3.俄罗斯及苏联文学概况及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影响
4.苏联电影与中国五六十年代电影的比较
5.俄罗斯、苏联音乐与中国五六十年代音乐的比较
7.红场与天安门广场:苏联建筑风格对中国的影响(www.xing528.com)
8.中俄经贸之研究
9.十月革命胜利的历史渊源
10.战后中苏关系若干问题研究
11.中苏交恶的教训
12.苏联解体的借鉴
13.俄罗斯崛起对我们的启示
14.当代俄罗斯总统与对华政策的变化
15.中国与苏联政治体制改革之比较
五、课程时间
本课程时间长度为一学期,大约需15课时。前四周安排研讨并由教师主讲;中间两周安排上网,查询相关资料;后九周由学生报告研究成果,教师、学生共同点评,以使研究完善。
六、课程评价
本课程采取两方面评价:论文文本评价与PPT讲座文本评价。前者是学生个性化独立选题研究的成果评价,后者是学生当众演讲的口头表达能力的评价。两者比例是40%与60%。
七、参考书目
2.[俄]金兹堡著,陈志华译:《风格与时代》,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3.沈志华著:《苏联专家在中国》,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4.[苏]安德烈·塔可夫斯基著,李泳泉译:《雕刻时光》,人民文学出版社。
5.沈志华、李丹慧著:《战后中苏关系若干问题研究》,人民出版社。
6.欧阳英、潘耀昌主编:《外国美术史》,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