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史”课程设计
周 靖
一、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学习,了解中国国情,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作贡献的人生理想。
二、课程结构
本课程包括两大板块:
其一,中华文明史学习。了解中华文明的发轫、拓展、融合、繁荣、多元、停滞、危机、新探索、新发展、振兴等基础知识,掌握中华文明的基本特征。
其二,中华文明史研究。史料收集、论文撰写。体验中华民族求生存、求发展的文明历史,探究中华文明的历史渊源,展望中华文明的美好未来。三、课程方法
本课程采取教师讲座与学生研究相结合的学习方法。第一板块为教师讲座,主要采取授课形式,为学生研究作铺垫。第二板块为学生研究,可选取任何一个主题,收集史料、撰写论文。
四、课程安排
以下1~11为教师讲座,安排12课时;12~13为学生研究,安排六课时。
1.中华文明的发轫,~课时。
2.中华文明的拓展,~课程。
3.中华文明的融合,一课时。
4.中华文明的繁荣,一课时。
5.中华文明的多元,一课时。
6.中华文明的停滞,一课时。
7.中华文明的危机,一课时。
8.中华文明的新探索,一课时。
9.中华文明的新发展,一课时。
lo.中华文明的振兴,一课时。
11.论文撰写指导,二课时。(www.xing528.com)
12.史料收集,三课时。
13.论文撰写,三课时。
五、课程时间
本课程时间长度为一学期,约需18课时。教师讲座12课时(知识传授lo课时,论文指导二课时),学生研究六课时(史料收集三课时,论文撰写三课时)。
六、课程评价
本课程采取两方面评价,即书面考核与论文撰写。前者是知识考核,以试卷为形式,重点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了解与掌握,占评价的40%;后者是能力考核,以论文为形式,重点考查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等,占评价的60%。学生所撰论文最后以书籍形式正式出版。
七、参考书目
1.各类版本教材
(1)齐涛主编:《中国通史教程》古代卷,山东大学出版社。
(2)齐涛主编:《中国通史教程》教学参考书,古代卷,山东大学出版社。
(3)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课程教材研究所、历史课程教材研究所开发中心编著,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教材的上册、下册,陈其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
(4)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教材的上册、下册,王斯德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5)义务教育课本《中国历史》(试验本),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教材的第一学期、第二学期,苏智良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各类彩图版历史书籍
(1)戴逸、龚书铎主编:《中国通史》彩图版,第一卷、第二卷、第三卷、第四卷,海燕出版社。
(2)周留树主编:《毛泽东点评二十四史》彩图版,第一卷、第二卷、第三卷、第四卷,中国档案出版社、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
3.各类历史名著
(1)《全球通史》,1 500年以前的世界、1 500年以后的世界,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吴象婴、梁赤民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布罗代尔著,肖昶、冯棠、张文英、王明毅译:《文明史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3)汤因比著,刘北城、郭小凌译:《历史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 …j
(4)葛剑雄著:《历史学是什么》,北京大学出版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