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校德育与德育课程化研究成果

学校德育与德育课程化研究成果

时间:2023-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所构建的125门校本课程中,既有明确定位于德育的专门德育课程,也有融合了德育要求的文化课程、科学课程。2.整合研究 将过去的学校德育探索成果:多样化德育活动、特色化德育追求、校本化德育课程等整合为一个有机系统,是这一研究的一大任务。

学校德育与德育课程化研究成果

回望:学校德育与德育课程化研究过程

魏国良

    “学校德育与德育课程化”探索,是华东师大二附中在新的发展阶段,为适应当代社会与学生的发展新需要而组织的一项长期研究活动。

  这一研究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多样化的德育活动。通过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德育活动,改变过去以灌输、说教为主要特征的德育工作方式,提高学校德育的可接受性,从而促使学生的德育面貌得到改善。在这一阶段所组织、开展的多样化德育探索活动中,诸如师生互动式、校家联手式、教社一体式等各种德育活动形式,百花齐放、多姿多彩,为学生乐于接纳、高兴参与,产生了生动活泼的德育效应。而其中,学生社团活动更是受到学生的广泛欢迎,成为这一阶段学校德育的一个亮点。

    这是当时十分突出的一项探索,即调整德育活动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将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社团活动作为学校德育的重要载体。这就是说,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喜好与追求,自主设计社团形式、编制社团章程、招募社团成员、聘请指导教师,达到建社各项要求并获得审批之后,便可以独立活动。学生社团的德育活动实现了学校德育完全由教9币主导向学生自主教育的根本性转变,真正体现了学校“以学生为本”的德育宗旨。这一宗旨不仅体现于德育受体的学生是本体,更体现于德育活动的组织、参与、施予者也以学生为本体,互教互学、协同活动、共同发展,成为社团德育活动的主要特征。

    第二阶段:特色化的德育追求。不同的学生群体组织不同的德育活动,促使发展水平不同的学生获得适合自身需要的发展,这是学校德育第二阶段的主要指向。具体而言,特色化的德育,就是班班有德育特色。这一特色体现在班级德育目标、内容、方式、形式、过程等方面,有强烈的传承性、鲜明的区分性、广泛的联系性与突出的班级“个性”。例如,具有一定“知名度”的“金爱心”、“绿色行动”、“环境形象大使”、“我是中国人”、“手拉手”等班级德育特色创建活动,极大地激活了学生参与德育活动的积极性,使学校班级的德育成为学生德行发展的自主需要。、  班级德育特色的构成,源于班主任的德育理念与追求,学生的德育发展水平、特点与需要以及班级可资利用或调用的稳定的德育资源。这就是说,班级德育特色不是班主任“拍脑袋”想出来的,也不是班级学生的某一喜好。学校德育探索的实践证明,班级德育特色是多个因素的综合:诸如班级原有德育传统的借鉴与传承,班主任对“这一个”学生群体德育需要的认知;把特色的形成、明确过程视作班级德育研究课题的探讨、探索过程;特色活动是适合“这一个”学生群体的一个载体,而班级德育所要达成的要求则是综合的,即以一个载体而追求综合效应等等。由此可见,教师“一厢情愿”式的班级“特色”很难达到预期的德育追求。

    第三阶段:校本化的德育课程。这一阶段一方面是要推动学校原有“拓展课程”的现代化发展,使校本课程适合当代学生的需要;更重要的是,改进校本课程过于学科化、知识化,使之体现当代社会所要求的人文化、科学化并举的趋向。也就是说,在校本课程中要建立一个基于德育指向或双“趋向”的课程系统。这就是学校自2002年以来大规模的校本课程调整、改造研究。

    经过几上几下的研讨与践行,学校初步建立起一个全新的有机的校本课程系统。在所构建的125门校本课程中,既有明确定位于德育的专门德育课程,也有融合了德育要求的文化课程、科学课程。在此基础上,学校又设计了以“晨晖讲坛”为标志的“短课程集合”,通过宽松的、话题广泛的、无规定学生要求的、无学分设置的课程讲坛,对学生多元德育因素施以潜移默化的影响。诸如“透视台海”、

3“为人三件事”、“神秘文化”、“城市名片”、“生命的承重”等话题唤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以至于讲堂内一座难求。为什么像这样的并无学分、考评要求的短课程学生会这样欢迎?这正是现阶段学校德育研究的新课题:让学校德育真正走进学生心中。

    第四阶段:课程化的德育系统。这是对上述三个阶段德育探索的一次重大的整合,目的在于解决学校德育的过于“活动”、零散而缺乏明显的效应性与可检测性问题。研究认为,这需要借鉴学校学科课程优势:有目标、有序列、有过程、有评价等,将这些特点引入学校德育工作,在保持学校已有德育的活动性、生动性、多样性、社会实践性的同时,汲取学科课程的特点,使得德育如同课程那样具有“四有”特点,提升德育实效性水平。

    这样一个整合过程,头绪繁多、牵涉面广,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使这一工程有条理、有步骤地推进,产生预期的成效,需要一个完整的设计。因此,学校德育的课程化过程注意抓好以下几个研究:

  1.课题研究(www.xing528.com)

  将学校德育课程化作为一个课题来研究,是因为这一探索具有许多不确定因素:能否实现整合、整合的效果如何、是否能做到优势互补等。通过课题研究的假设、预期、尝试、践行等过程,来审视、推究、判断德育课程化的可行性、有效性,是科学的整合策略。基于这一思考,就有了学校的“学校德育课程化研究”课题;依照课题的指导,设计完成了德育课程化方案,按照课题的有序安排推进课题的行动与物化研究。

  2.整合研究

  将过去的学校德育探索成果:多样化德育活动、特色化德育追求、校本化德育课程等整合为一个有机系统,是这一研究的一大任务。整合研究的行动目标是:构建德育的学校、年级、班级课程,这是纵向系列;构建专题德育课程、人文化课程、学科的德育与智育等融合课程,这是横向系列;其中,人文化课程是人文课程主题中的德育揭示与升华,而学科课程中的德育融合即学科德育,两者是属于交叉与融合系列。目前,已经基本完成了这样三个系列的德育课程研究整合,编制完成了60余门不同系列的德育课程。

 3.系列研究

  即学校德育课程的相关性研究:有哪些课程作为德育专题课程、哪些可以作为交叉课程、哪些是作为融合课程,这是构建学校德育课程的大系,需要切分得清清楚楚,否则就难以形成学校德育课程的整体性特征。因此,围绕国家、上海市的德育目标或要求以及学校的办学目标,将以往的德育实践成果与未来的德育预期结合起来通盘构思学校的德育课程系列,就能产生有分有合、兼顾群体与个体的德育课程特征。

  4.序列研究

  学校、年级、班级德育课程的对象应有所不同,这是根据德育课程的通识性、公共性等共同要求,与年龄、需要、发展水平的差异要求所设计编制的德育课程序列。学校德育课程如“走进我们的党”、“体验军人”、“社会调查”等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而“南京修学考察”、“感受农事”、“绍兴人文”是面向不同年级学生的,“金爱心”、“绿色行动”等是面向班级学生的课程。这样的序列德育,既体现了学校对不同年龄学生的不同德育要求,也使学生在高中三年的不同年级生活有了不同的德育追求。

    5.转化研究

    让已有的德育经验与成果转化为有机的德育课程,是整合学校德育课程资源的一个难题。其关键是重新梳理学校已有的德育,将经实践证明为学生喜闻乐见的、有效的德育“活动”或“工作”,按照课程编制的要求将其设计为一门或几门课程,这就是“转换”。转换届的特征是:具有课程的目标、内容、安排、方法、评价等基本要素。例如,班级德育课程,就是将原有的班级德育活动如班会课,转换成具有课程特征的班级德育,原先每学期十余次班会课,要按照班级的德育目标,事先做好安排,确定每一次课的内容、方式、形式等,这将改变班会课放任自流、徒然耗费德育资源的境况。

    下一步:

    在经历了以上四个发展阶段、基本构建起了学校整体性德育课程之后,华东师大二附中德育探索的“下一步”是什么呢?很可能是对以下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从理论与实践上给予科学的回答。首先,要回答“学校德育与德育课程化的关系”问题,这包括:学校德育的现代化发展、学校德育与课程化的借鉴等;其次,要回答“学校德育课程化的几个基本问题”,这包括:德育课程化资源、德育课程化转换、德育课程化结构、德育课程化评价等;最后,要回答“学校德育课程化现状与未来发展”问题,包括学校德育课程化的现状、学校德育课程化的协调与深化发展等。

    好在已经有了十余年的探索,继续推进学校德育课程化有基础、有效果、有成就,因而也就有了长足进步的可能与努力实现的信心。只要执著地坚持下去,“下一步”就会呈现在我们每一个人的面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